本土音乐剧中“戏曲音乐剧”创作模式探究(上)

2023-08-25 06:36杨佳
中国音乐剧 2023年1期
关键词:音乐剧中国化戏曲

杨佳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本土音乐剧的“戏曲音乐剧”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出现,后虽有所中断,但在21世纪初期重新发展并在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本文总结了“戏曲音乐剧”的四种创作模式,即从传统戏曲中取材、融合传统戏曲表演元素、借鉴戏曲写意精神和借鉴民族音乐形式等,同时也指出了“戏曲音乐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戏曲音乐剧”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本土音乐剧;戏曲音乐剧;创作模式

音樂剧起源于美国,盛行于百老汇,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音乐剧已经走向世界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剧艺术随着改革开放跨洋过海,逐渐进入我国观众的视野,产生了最初的观众群。一些大学也相继开设了音乐剧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剧的专业表演人才。进入新世纪后,大量西方原版音乐剧被引入,进一步促进了本土音乐剧的探索发展,从而深化了中国戏剧界对音乐剧的认识。

近十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音乐剧的创作观演热潮涌动。除了老牌的百老汇、伦敦西区外,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音乐剧和以德奥为代表的欧洲音乐剧也悄然兴起。同样,中国的音乐剧创作也渐入佳境。目前,虽然中国的音乐剧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文化氛围较好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但在众多舞台艺术形式中,音乐剧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得益于国外经典音乐剧的大量引进,中国本土音乐剧作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也是重要原因。在众多原创作品中,融合西方音乐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为一体的“戏曲音乐剧”的出现为音乐剧的中国化提供了新的理念,让我们看到了音乐、舞蹈元素兼具的两种不同戏剧文化借鉴、交汇的可能。这突出表现在20世纪末中国戏剧界形成了一阵“戏曲音乐剧”创作热,当时一些戏曲团体本着探索改革、振兴戏曲的愿望,将本剧种艺术特征和西方音乐剧相融合,从而产生了“黄梅音乐剧”“越剧音乐剧”“淮剧音乐剧”等创新作品。

如何看待“戏曲音乐剧”这一创新探索模式?它是否能够在中国音乐剧甚至世界音乐剧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作为从事“戏曲音乐剧”专业教育与实践多年的亲历者,在此分享拙见,抛砖引玉,以期寻求更广泛更具深度的研究与思考。

一、“戏曲音乐剧”溯源

“戏曲音乐剧”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融合传统戏曲元素与西方音乐剧形式的“戏曲音乐剧”却并不是最近出现的“新物种”。据《中国歌剧史》记载,旅沪的俄国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于1945年就用中国的京剧音乐元素创作了一部音乐剧《孟姜女》 。

阿甫夏洛穆夫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犹太音乐家,在中国长大,儿时曾被家中的一位中国仆人带进中国剧团看戏而与中国音乐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他潜心研究中国音乐,创作出不少中国题材的舞剧、歌剧或器乐作品。1945年11月25日,由阿甫夏洛穆夫作曲并导演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剧”《孟姜女》在兰心大戏院进行首演。《孟姜女》的故事源自中国民间传说,演出时由传统戏曲演员出演,作曲则运用了俄罗斯风格的交响乐,开创了音乐剧与戏曲融合的先河。由此,阿甫夏洛穆夫成为中国音乐剧第一人,而《孟姜女》成为了中国的第一部音乐剧,也是第一部中国化的音乐剧,更是第一部“戏曲音乐剧”。不仅如此,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音乐剧结合所作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发展中国化的音乐剧和“戏曲音乐剧”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他在《<孟姜女>与中国音乐》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古典剧如今已经到了应该寻求反映现代文明和迎合世界潮流而保留中国精神特点的时候了,为了尝试中国古典剧所继续保存着的形式,和现代艺术的要求混合在一起,我大胆地呈现这部以流行的民间传说为题材的音乐剧《孟姜女》。这可以说是一个综合艺术作品的实验。其中纯粹的音乐思想、诗体和声乐的言辞、身段姿势和舞蹈等都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音乐、演技、舞蹈和言辞的风格基本上是中国古典剧的。一切都代表着中国的精神,但是结构的技术和表现的方式是外国的。” 不可否认,阿甫夏洛穆夫的《孟姜女》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百老汇现代叙事音乐剧musical思潮的影响,但却是基于中国写意歌舞叙事传统的戏曲艺术之上的全新创造,我们应该向这位曾在荒芜的中国音乐剧园地辛勤的拓荒者致敬,是他为今天“戏曲音乐剧”的探索找到了珍贵的历史依据。

阿甫夏洛穆夫的《孟姜女》尽管可以称为中国第一部音乐剧和第一部“戏曲音乐剧”,可惜有源无流,并未能发展壮大,而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西方音乐剧的形式“再次”进入中国。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引进到中国化创造的过程。近年来,新剧目不断出炉,制作越来越精良,题材风格越来越多样:有的源自民间故事如《锦绣过云楼》《紫檀》;有的重新解构传统名作,如《赛貂蝉》《聊斋》等;有的改编自名著如《家》《简爱》等; 有的根据人气小说再现,如《白夜行》《小时代》;有的凸显都市气质,如《三个橘子的爱情》《秋裤和擀面杖》;有的则属地域文化名片作品,如《犹太人在上海》《上海滩》等等。浓郁的民族情感和现代时尚是这些作品的共同审美特征。这些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中华历史、文化和传统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视听语汇,体现了中国音乐剧从业者对创作具有西方音乐剧美学风格又不失中华传统意蕴的本土音乐剧作品的艺术追求。

“戏曲音乐剧”就是这一追求的新实践、新产物。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首创“戏曲音乐剧”专业,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确立了这一新概念、新专业,其决策者的创新意识和担当值得钦佩。对于这个命名,褒者有,贬者也不乏。一些人认为对于“戏曲音乐剧”的提法,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乱,但就其创意与胆识来讲还是足以让人钦佩的。需要说明的是,与20世纪末戏曲团体创作“戏曲音乐剧”的初衷不同,“戏曲音乐剧专业”关键词是“音乐剧”,即强调西方音乐剧的现代性的同时融入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戏曲音乐剧”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提出,就在于我国传统戏曲与音乐剧有着相似的艺术精神。戏曲和西方音乐剧,都是融多种艺术元素于一炉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是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核,而载歌载舞也是现代音乐剧的审美形态,二者皆以歌舞演故事。戏曲与音乐剧的演员培养有共通之处,都需要集多种艺术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表演人才,如戏曲演员是唱、念、做、打共时性的训练,而音乐剧演员也是声、台、形、表的整合训练。曹禺先生早在1987年5月7日,在中央歌剧院第一部中文版美国音乐剧《乐器推销员》节目单的贺词“我的喜悦和祝愿”中写道:“音乐剧不是话剧,不是歌剧,不是芭蕾舞剧。它综合了音乐、舞蹈、道白、戏剧文学、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因素。我以为可以称之为美国戏曲。” 曹禺先生就认为音乐剧和戏曲具有相同的审美特征。

“戏曲音乐剧”的本质是“音乐剧”,特色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戏曲精神,而这一概念提出的目的则是推动音乐剧的中国化。历史证明,外来文化要在中国扎根就必须中国化,无论是哲学还是艺术。哲学方面,古代有禅宗为代表的佛学的中国化,现代有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艺术方面,中国人对于西方艺术的中国化更是孜孜以求,而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与中国传统相近的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戏剧方面,余上沅、赵太侔倡导的“国剧运动”,田汉领导的“新歌剧”实践,以及欧阳予倩、焦菊隐、洪深等人对“话剧民族化”的探索等,都是如此。最终,以“人艺”为代表的中国化的话剧艺术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戏剧之林占有重要位置。“戏曲音乐剧”是承老一代中国话剧开拓者创造中国话剧的雄心,向着音乐剧中国化方向前进的又一次重要探索实践。

二、“戏曲音乐剧”发展现状

“戏曲音乐剧”虽然于20世纪40年代就已出现,但真正蔚然成风,开始在音乐剧之林中崭露头角,却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事。

1999年的黃梅音乐剧《秋千架》可以说是新世纪“戏曲音乐剧”的先声。这部戏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主演,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和者不众,该剧单枪匹马地走在实验田里略显孤单,但毕竟是迈出了戏曲音乐剧的一步。2008年8月《新白蛇传》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该剧定位于“运用现代音乐剧的结构与节奏的“音乐剧京剧”这一崭新的艺术样式,从而引发业内热评。2008年12月,戏曲音乐剧《长河》在上海大剧院亮相,作品讲述了古代小女子孟河为寻父,女扮男装进京,路上爱上凿冰伤了手的赶考书生金河,于是替其考上状元,惹出一连串阴差阳错的故事。创作团队由余秋雨、关锦鹏、张叔平等组成,马兰担纲主演。正如宣传语所言,该剧是“一次跨界实验的美丽组合,一群艺术顽童的移位创造”。其中黄梅戏的唱腔、身段及表演方法的有机运用,使得剧中的唱词与音乐都带有中国文化深邃而独有的意象与神韵,但又折射出浓浓的现代审美意趣。2011年1月,“开心麻花”贺岁音乐剧《爷们儿》在天桥剧场上演。这部戏曲音乐剧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一个京剧戏班的故事,巧妙地把中国的传统京剧和西方现代的音乐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剧中融入了京剧的身段与唱腔,大胆地进行了跨界融合的尝试,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爱。2012年7月,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的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倾力打造一部具有“东方”特色的音乐剧。该剧是根据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改编而成,采用 “悲喜剧”手法,戏剧效果强烈,是将西方剧作移植融入戏曲的成功尝试。2015年6月,由新绎文化出品制作的摇滚音乐剧《摇滚·西厢》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首次演出。该剧以传统戏剧《西厢记》为原型,结合当代人的视角对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新的解读,让舶来的音乐剧文化与中国的古典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满足现代观众审美的舞台效果 。 2016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汉调音乐剧《梦@时代》是一部演绎广东省汉剧传承研究院三代青衣演员真实故事的戏曲音乐剧。它巧妙地与汉剧唱腔相结合,将传统汉乐融入现代歌曲元素,生动呈现和诠释了“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戏曲艺术真谛。2017年1月上海戏剧学院原创戏曲音乐剧《小王子》在华山路上戏剧院开演。《小王子》将黄梅戏的唱腔、身段融入玫瑰花和掌灯人的角色中,彰显中国戏曲元素。此外,在塑造小黄蛇的角色时还加入了杂技元素。这些手段的运用,有效增强了人物的表现力和故事的感染力。2019年《一代天骄》及2020年《冼夫人》皆是在传统粤剧基础上进行的戏曲音乐剧实验。2020年揉合京、昆、黄等戏曲元素的音乐剧《西厢》,2021年取材于元杂剧经典悲剧故事的音乐剧《赵氏孤儿》等,在运用戏曲写意表达中均呈现出了诗韵风格。以上是对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戏曲音乐剧”创作现状的粗略梳理。可以看到,西方音乐剧与戏曲的结合已经成为探索本土音乐剧的一种趋势。音乐剧不止和上述提到的京剧、黄梅戏、汉剧等戏曲形式结合,还有多个戏曲剧种尝试过与音乐剧的融合实验。戏曲音乐剧的创作演出渐成风气,越来越多的音乐剧创作者在中西文化思维碰撞中勤于思考和积极实践。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音乐剧风格的作品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

猜你喜欢
音乐剧中国化戏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