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摘 要]以“节日课程”实施为载体,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中具有相互关联、影响、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整合,开发形成传统类节日、爱国类节日、感恩类节日、国际类节日、校园类节日五大板块,共23个节日的整体关联模式。课程实施融知识鉴赏、能力实践、情感启迪于一体,通过普及与熏陶浸染,让广大师生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从而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育人意义。
[关键词]节日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提升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等。基于此,我校开发实施“节日课程”,培养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建构节日课程实施体系,引领传统文化素养提升
学校开发实施的“节日课程”既包括传统节日的内容,也包括一些纪念节日和学校内部长期约定俗成的节日内容,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节日、纪念节日和学校节日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实现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补充与深化,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合实施。
我们开发形成传统类节日、爱国类节日、感恩类节日、国际类节日、校园类节日五大板块,每大类节日包含了4~5个节日,这样就形成了宏观上整体架构、微观上具体展开的五大类23个节日的整体关联模式。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各种与节日相关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节日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节日课程”所涵盖的五大类内容,能够区分和认识不同版块节日内容的区别与联系,深入认识同一板块节日内容的关联与不同点,进一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文化,通過感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提升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
课程实施框架经师生的实践体验凝炼而成,在开发与实施中拓展出两套“节日课程”实施细目表:一套以时间轴线为主的节日细目表,另一套以类别为主的节日细目表。这样不论是领导还是班主任或相关专业教师,对某一个时间节点应该完成什么样的节日课程实施,会合理规划;对相关节日课程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素养心知肚明。这样既做到了适时适宜,又对培养学生价值取向起到积极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优化节日课程实施路径,促进传统文化素养提升
(一)深入了解节日的历史渊源
深入了解和挖掘节日课程内涵的途径很多,师生在不同时段通过走访问询、查阅文献、网络搜索等途径对已确定好的相关节日进行学习体验。在主题性学习交流中侧重引导学生认识节日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节日相关的节气、祭祀、迷信、娱乐等文化现象;节日包含的习俗及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感悟其中深刻的寓意。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节日习俗为纪念历史人物屈原的高尚情操;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等活动中蕴含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国家公祭日是对为国牺牲烈士的缅怀等。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体验和感知节日超强的内聚力与广泛的包容性,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二)亲身体验和感受节日文化
在节日的体验活动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让活动充满童趣、情趣、智趣。如清明节时,组织古诗吟诵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国庆节时,一起观看阅兵式,观看红色电影,一起做手抄报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事实证明,这种主题性体验活动正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最佳补充形式。
(三)全面认识各类节日的意义
面对许多忽视中国传统节日的状况,教育和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的传统节日事件。如韩国将“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中秋节的“巨无霸”月饼;海峡两岸清明节陕西黄陵祭祖和河南新郑祭祖等重大文化事件。通过对节日事件的解读、分析、辩论、总结等活动,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代节日现象,增强孩子们面对节日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能够理性面对当代的节日新气象,为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除了传统节日文化,我们更注重感恩节日、国际节日等课程的开发实施。
(四)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主要基点,以对外来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发展要点,将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先进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意识等传播到全体学生中去。组织和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利用革命纪念日和重要的传统节日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在长期的磨合与锤炼中有效地提高校园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育志存高远、艰苦创业、敢于超越、追求至达的传统美德。
(五)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
我们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为指向,促进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完美结合。为学生营造切身体验的平台,开展大量的集体活动,让学生通过集体学习和征文撰写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保证学校文化传播。将经典诵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挑选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国学经典,推广书法教育,书法课正式进入各学校课程表中。推进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结合传统文学进行广泛的改进。
三、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核心,进行校本读物开发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广,我们结合地域民情及学校实际情况对节日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最终将节日主题提炼为五大类主题: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元旦、清明节、端午节;爱国节日——青年节、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感恩节日——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国际节日——元旦、三八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校园节日——校园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艺术节。
每个主题都从节日的由来、挖掘有价值的活动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活动、培育学生哪些具体的传统文化等方面开发实施,依据每个主题所涉及的内涵,考虑每个学段学生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渗透,同时教师做到了熟识每个模块的三级目标,做到心中有谱,眼中有人,脑中有思路,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地方特色、教师自身的特长选取和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按班级、年级、学校等不同层面推进课堂教学与主题性教育活动,每次学习都留好第一手资料,包括文本、活动相片及视频资料等,最终汇编成册,形成“节日课程初识”“依托节日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还编写《节日活动学生读本》和《教学参考资料》,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教材,更好地推进教与学,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然,节日课程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又是国家课程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等相关学科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相互间的整合与衔接。
四、实施多元激励评价,助力传统文化素养提升
学校实现“三级课程实施”与“六星评价”的有效对接,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乡土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实施,实现了三级课程的深入落实,我们将“节日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推进的修身星、智博星、共进星、健将星、才艺星、创新星“六星”评价中,让节日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实施体系,让学生在节日课程中的学习表现情况也采用星数的方式进行评价,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呈现,为每名学生及时建立每个成长阶段的电子档案,使评价做到了全面、及时、客观、公正。
借助评价促落实,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借助“星级绿色评价”把学生参与节日课程的学习情况,重点列入创新星、修身星、才艺星的评价。在评价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让家长在评价孩子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进一步推進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实施多元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激励作用。每次节日课程的完成情况根据最终的作品或成果展示,给学生个人和班级进行量化评价,评出先进班级和个人,并做好相关总结与表彰。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行教师、个人、伙伴、家长评价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尤其是让家长也参与课程评价活动,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用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做到正面引导,让科学多元的激励评价为学生参与节日课程学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导航领路。
五、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实现大范围的推广收获
(一)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以节日课程实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炼“德”的文化标志,提炼课程中“尚德”精髓,并实现融会贯通等,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孝老敬亲、军民一家亲、我爱我的祖国的内涵,帮助学生、教师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形成尊崇德行、崇尚美德的良好风尚;将审美文化融入课程,分解到语言、美术等领域,提高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萌发并体验个体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的意识和感受。通过实践,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普遍认为,中华古文化的积淀比以往明显提高,学生喜欢阅读人数越来越多,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从以前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有了大教学观,课堂拓展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普遍增多。教师个人文化底蕴得到迅速提升。教师的基本功、传统文化底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节日课堂的深入进行,教师在课外大量的翻阅资料,走访调查节日风俗、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不断加深和完善。
(三)基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更加稳固
“节日课程”实施涉及的节日大多需要在家庭中度过。课程的开设实施,有利于形成家校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教育格局。学生学会了过传统节日的用餐礼仪。从入座到让食、敬酒,一家人尽显天伦之乐,学会的不仅是包饺子、摇元宵、包粽子,体验更多的是亲情暖意。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正值国庆黄金周和暑假,有利于家长带领孩子感受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果,增进对党和人民军队的了解。课程实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舞台。我校所在的区域有新农村教育基地,当地驻军是我校的国防教育基地,敬老院是我们的德育基地,在国庆节、建队日期间,我们会带领学生走农村,探访新农村新科技给村民带来的变化。在重阳节,我们会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送去晚辈的祝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会不知不觉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在建军节,我们组织学生代表和解放军叔叔联欢,把最美的歌声献给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每一个节日纪念日,都会让学生让孩子满载而归、体验深刻。
(四)获得最大范围的成果推广应用
我们力求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滋润到每位学生的心里,结合学情设计了“音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佳朗诵奖;我们组织“研究报告展示”,在课堂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交流获得的成果;将实践的成果按专题编辑成册,形成《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中国节日的民俗》《中国节日诗词》等;探索节日校本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电子评价的有效整合,形成创新经验做法。研究经验获得了有效推广,《语言文字报》、山东电视台教育频道等各级媒介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推广,提升了辐射效应,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23-28.
[2]李承辉,胡学琦,陈荣香等.关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04).
[3]左康华, 朱林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讨[J]. 学术研究, 2013(01):155-156.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