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活动 文化:学校德育高质量发展三要素

2023-08-25 14:19杨红琴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德育活动

杨红琴

[摘    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13次提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就要把立德树人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学校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做实,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学校德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注重课程开发,搭建好育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精心打造学校文化,通过课程、活动、文化三个要素来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构。

[关键词]课程;活动;文化;德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全面育人,教育首先要解决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目前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开发德育课程、搭建活动平台、营造育人文化,是实现德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课程融合,实现个体成长

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丰富的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无论哪种课程,首要指向是育人。每门课程在教学中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去引领学生,通过课程活动和学科融合,达到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既成人,又成才,是学校德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树立课程思政意识

课程不仅有系统的学科内容,而且融合了诸多的育人元素。教师首先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保教学不会偏离方向,要认真学习领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坚决摒弃唯分数的应试教育方向,注重学生品行和良好习惯的培育。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而课程就是实现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在梳理学科知识的同时,理出德育要素,在设计教学时,把德育元素融合进每个知识点,每一次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把抗美援朝中毛岸英这种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以及毛泽东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融进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这种伟人胸怀。同时也把父爱的元素融进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虽然是偉人,但也有平常人的情感,痛失爱子,他的内心是无限悲痛的,让学生体会到一位父亲的不容易。联系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点滴之爱。美术和音乐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生唱歌和绘画时,结合歌曲内容和所绘图景,有机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热爱祖国文化、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只要教师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培育,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才能真正落地,学校的课程开展才能真正为育人服务。

(二)开展课程实践活动

课程的德育元素可能蕴含在图表、概念、人物、事件、作者的观点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课程活动,并积极开展各类课程实践,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明理悟道,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爱己及人,爱党爱国。如语文学科可以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诗歌诵读、革命英雄事迹及诗文手抄报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浸润在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中,感受英雄人物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心中怀着理想,有执着的信念,为了信念甘愿付出一切。使学生从小像英雄人物一样树立远大的抱负。音乐学科可以组织学生唱红歌,在了解红歌的背景中感受到共产党人创业的艰难以及百姓对他们的爱戴,从而了解中国的革命史。在学习民歌时,了解各民族的特点,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科学课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的意识,通过了解科学知识,懂得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从而树立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各门课程都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社会实践、辩论、做小实验、参观图片展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情操。

(三)融合学科育人元素

各门课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无形中也会融合其他课程的元素进去。如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就结合得非常紧密。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在体会母亲工作辛劳,一个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时,其实,也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这一章的内容相吻合。数学“认识元角分”这一内容,可以结合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不乱花钱这一德育主题对孩子进行教育。美术课程中有关剪纸这一内容,就可以和剪纸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一元素结合,教育孩子从小爱美、爱劳动、爱祖国的文化,从而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搭建活动平台,改进评价方式

(一)精心设计活动

学生的思想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时令节点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活动这一平台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参观图片展、师生在国旗下宣讲,学生表演相关节目,观看影片,到纪念馆参观学习,参与社区的社会调查活动等,让孩子们明白保护环境、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学校可以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一是学唱歌曲,传播雷锋精神,通过音乐课学唱《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二是开展志愿服务,实践雷锋精神。组织学生到街上或小区打扫,还可以到养老院为老人送温暖等。三是召开主题班会,传承雷锋精神。观看雷锋影片,讲雷锋的故事,让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学习雷锋精神的体会,讲述自己为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分享身边的雷锋事迹。还可以利用读书分享活动,说说观看雷锋事迹后的感受,同时写关于学雷锋的作文。通过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的思想积极向上,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二)协同职能部门

现在学校的德育要做好,还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样德育实效才能提高。如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可以让交警部门来校共建,卫生安全教育,和医院相关科室共建,食品安全教育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共建。防溺水教育邀请蓝天救援队和应急管理局的专业人员来讲解如何急救,如何防溺水等。通过职能部门专业的讲解,翔实的事例,深刻的教训,对孩子内心的触动就会很大。在参与活动中,就能收到思想教育的实效,对今后孩子的行为规范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孩子的良好习惯就会在行动中养成。

如在交通安全日也可以组织系列活动,通過主题班会讲解交通信号标志的意义,明白如何安全过马路,不闯红灯等。然后邀请交警来学校讲座,通过交警的讲座和交通事故的图片展,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后果,从而明白要避免事故发生,就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能确保安全,这也是珍爱生命的表现。

(三)改进评价方式

评价是指挥棒,影响着办学效果。“双减”出台之前,很多学校的办学都是短视行为,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孩子们就在反复的练习和刷题中花费大量时间,使整个教育生态形成内卷。“双减”背景下,对于师生的评价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校对师生的评价日趋多元。

学校德育要高质量发展,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进对德育的重视。可以进行多元评价,让评价有据可依,让评价更加鲜活有操作性。如情境式评价是从评价的方式入手,采用自然情境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内化,实现在情境中得到锻炼,思想品德受到教育,在评价中收获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从评价的形式入手,引进竞争式评价,通过团队合作的组织形式,开展团队竞争性实践,实施团队群体评价。还可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孩子们对照标杆,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此外,还可通过积分积章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养成好习惯,每参与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在校外社会实践,就记一颗星,每十颗星集一枚章,不同的积分有不同的章。通过积分争章这一活动引领孩子不断地参加一些德育活动,在活动中润泽孩子们的生命,使孩子们健康拔节成长。

此外,还可以以德育实践为抓手,通过成长宝囊、习惯养成评价卡,采取每天一记录、每周一评价、每月一表彰的方式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形成文明的言行。组织孩子们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强身健体,爱美创美,明白自己的责任担当,培养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在活动中,师生交流变多,师生关系更融洽,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将会越来越好,德育的隐性效果就出来了。

(四)促进协同育人

朱永新老师曾说:“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以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光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开展德育活动,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够发动家庭、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力量参与,形成的德育合力就非常强大。通过学校主导,家庭全程监管、社会主动参与的模式,构建起有效的德育互联网。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思想教育,只有内化在具体的行动中,才能见证育人的效果。因此,首先要求家长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在家里做孩子的道德模范,做行为的表率。并且随时检视孩子的言行,发现孩子言行不对时,及时给予指导纠偏,让孩子始终成长在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上各个阶层都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外,还要多举办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们在节假日也能参与高质的德育活动中。这样,孩子的思想被无形内化,理想信念在心底扎根,时代新人才能茁壮成长。

学校也可组织家长讲坛活动,根据家长的工作性质和特长,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如家长是医生的,可以让家长来学校开展卫生保健、急救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家长是厨师的,可以让家长现场讲授如何切菜、炒菜或做面点;家长是果业种植大户的,可以讲讲果树的生长及培育过程;家长是公检法的,可以让家长进行普法教育。通过家长讲坛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学生有新鲜感,家长有成就感,密切了家校联系,让德育更加有实效。

三、营造校园文化,推进五育并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紧扣育人导向,通过文化引领传承精神品格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可以传承,也可互动,还可无形渗透,对学生操行的陶冶,心智的开启都有积极的作用。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师生的凝聚力就会增强,良好的学风就能形成,对培育新时代好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整体建构,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可结合本校特点,将学校的功能进行划分,教学区和运动区、生活区分开来。围绕学校的文化整体构建,精心打造。如学校的文化是“上善”,则可在景观方面围绕“上善”来命名,对于学校的道路也结合文化来命名,学校的植物园和花园都要和“上善”相关联。对于盆景的布置,花卉绿植的选择,雕像的摆放,有关文字的风格,都要和学校的校风、校训紧密结合,让学校的文化内涵隐含在景观里。使学校的硬件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把学校的精神传承定格。

在对学校各功能馆室、楼道、教学楼命名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校园主题文化,要和学校的德育元素融合,让人在观赏校园风景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尽显个性,让每一个角落都富含文化,用显性和隐性的文化来培育师生积极向上的情怀。如学校的读书亭、宣传栏、校史室、阅览室等,都可以通过人文设计,传递出育人的音符。让孩子感受美的同时,心灵受到启迪,思想得到教育。

(二)打造个性班级文化,培育学生心智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孩子人格形成也是显而易见的,孩子长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中,无形中会受到文化的激励。因此,构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也是打造校园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制定班级公约、组建负责任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班干部队伍,对整个班级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特别是对班级文化的布置,更是班级显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老师要发动学生参与班级文化的打造,把图书角、班级宣传栏、黑板报、学生作品展示等精心规划布置,把教室当作自己的家。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展示了孩子们的才华,同时还能凝聚班级力量,增进孩子们的情感,让所有的孩子在班级如在家一样温馨。

(三)设立特色劳动基地,助力学生成长

劳动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孩子勤劳的习惯,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学校可以在规划校园文化时,因地制宜地设立劳动基地。把劳动教育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劳动开启孩子的智力,树立良好的品行,培育审美鉴赏的能力。让孩子从课堂走向自然,从课本走向实践,从接受走向体验。可把劳动基地划分不同的功能区,把学校的绿化带、花卉苗木划分给各个班管理,班级再分给不同的学生打理。通过这样的活动拉近学生和花草的距离,近距离感受到花草四季的变化,以及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还可把空地开辟出蔬菜基地,给每个班级划分一定的土地,规定每个班种植的蔬菜种类,再请进善于种植蔬菜的家长,现场传授种植的要领,孩子们在劳动基地中经历松土、播种、浇水、施肥、锄草、采摘等劳动过程, 亲历植物的生长,体验劳动的不易,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和快乐。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回归初心,劳动教育和德育互相融合,使学生既锻炼体能,收获技巧,又增长知识,愉悦了学校生活。

总之,要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德育实效,推动高质量德育体系的建设。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创新德育模式 ,依托多彩的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体验,在活动中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鲍文斐.“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有效途径的探究[J].亚太教育,2022(21):69-72.

[2]沈泉菠.基于“双减”背景的德育生态化建构[J].教书育人,2022(19):13-15.

[3]夏小兰.“双减”之下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德育实效[J].新课程导学,2022(14):17-19.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德育活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