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与传承:“和·实”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3-08-25 05:19:49沈蓉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教育

摘要: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定位”与“定向”的双重叠加。办学理念“定位”学校发展的基本方略,“定向”学校发展的目标。南通市城中小学在原有“和实”校训的基础上,丰实学校办学理念,提出“和·实”教育主张,即以和为要、以实见长。学校从校园环境、课后服务课程建构、教学实践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和·实”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和·实”教育;课后服务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4-0040-04

南通市城中小学(以下简称“城中小学”)由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7年创办,前身为南通县张氏私立贫民初等小学校。从清末的平民子弟学校,到南通市区百姓信赖的现代化优质热点学校,城中小学如校园里的百年银杏,经历了时代的风雨霜雪,悄然生长,朴实、平常。

一、“和·实”教育的源流发展

100多年前,张謇先生筚路蓝缕创办企业、兴办教育、强国启智,铸就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伟大图景。张謇一生创办了370多所学校,他强调以“实”治学创业,崇实、求实、踏实、实干。他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商标以“和合”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蕴含着巨大的智慧。

城中小学从创立起,就承继和赓续了张謇先生“和·实”的精神品质与做事原则,坚守“以和为要、以实见长”的办学初心。学校传承历久弥新的“内在规定”,始终履践一个“和”字,和衷共济,和谐共生;力行一个“实”字,求真务实,真枪实干。城中小学从南通市区百姓交口称赞的“教得实”,到教育行业普遍称许的“和实文化”,再到“和实学堂”,“和”字从无更易,“实”字新招不断,真正践行着实干成家的张謇先生一生倡导的崇实、求实、踏实、实干。

二、“和·实”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定位”与“定向”的双重叠加:“定位”学校发展的基本方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定向”学校发展的目标,描绘学校发展的未来愿景[1]。“和·实”教育的办学理念从百年历史中走来,在时代的发展中又不断革新与传承,其价值意蕴始终不变。

(一)内涵解读

“和”是“和而不同”,共有三个指向:首先,指向学生培养目标,培养个性独特、兴趣广泛、特长优专的城中学子;其次,指向教师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开放,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最后,指向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与尊重,等等。“实”是“以实见长”,这是绵延于城中血脉的性格,真实做人,踏实做学问,扎实做事。“和”与“实”相谐相生。“和”是价值追求和目标愿景。“实”是工作态度和路径选择。和而不同,既是一种特征,更是一种愿景,是学校追求的教育格调和境界。

(二)理论支撑

1.对国家宏观育人目标的落实

“和·实”教育关注人的主体性、向善性和创造性,强调尊重差异、追求和谐,崇尚创造、务求笃实。这些正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回归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等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应答。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的首要含义为“和谐”,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核。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倡导和力行“和为贵”的精神。同时,“和”与“龢”两字可以通用。“龢”字左右两边起始部分分别为“人”与“禾”,它给我们带来一种教育启示:教育首先是“人学”,要从“人”出发,并矢志不渝地指向帮助学生像“禾(苗)”一样“顺乎天时”地生长。

3.向真正的“儿童教育”的主动回归

《国语·郑语》中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但如果万物完全相同,则无法发展、继续。学校的一切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和·实”教育之根深扎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关注并促成儿童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引领、帮助儿童涵养丰实而充盈的生命底气。

综上所述,“和·实”教育尊重生命、尊重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以“天地人和”的精神气象,绘就“春华秋实”的办学景象,助成师生的心灵共生与生命发展。

三、“和·实”教育的实践探索

每一种教育主张,都应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唯有如此,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一)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为学生“和而不同”的生长而构建。学校每个校区的校园环境都彰显了和而不同的美,让学生在美的浸润中学会审美。本部校区的建筑和园林设计,是通派建筑的代表,建筑风格大气厚重,文化氛围智慧清新,被誉为“南通市十佳最美校园”,即使一座小小的雕塑,也传递着美的力量。校园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张謇雕像,这座解构主义理念下的雕像,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三里墩校区布局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被称为“最有儿童味的校园”。五水汇校区即将开工,我们将秉承“上善若水”的理念,以“一粒种子”的成长为序,串联起整个空间,寓意“种下善的种子,收获和的果实”。城中校园,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在一日一月的流转中,传承着“和实生物”的精神内涵。

(二)“课后服务”课程建构

朱永新教授說:“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就给了他什么样的童年。”课程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教育品质。“双减”政策出台,学校需要重构课程体系。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主体课程体系,以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完成国家课程任务为主;二是校本课程体系,它更多地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得以实施,以服务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为主。前者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础培养,后者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培育。

学校设计开发的“课后服务”多元课程包括四类:

一是“社校共享课程”。学校引入优质社区资源,实现社区与学校的课程共享。“社校共享课程”包括专业体育艺术课程、南通非遗课程、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的劳动技能类课程,引领学生在真实而广阔的生活情境中,实现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发展。

二是“馆校共建课程”。学校编撰《素质教育的城市课堂》校园读本,分低、中、高三册,每一个年段都推荐了适合学生的博物馆课程;我们还发放“儿童护照”,学生每学年要参观三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处科普教育基地才能获得一枚“小小探索者”的签证章;学校与张謇纪念馆持续合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和实小小讲解员”。

三是“家校共融课程”。以家长志愿者活动为主体,将社会大天地引入学生视野,打开学习空间。各班依托家长资源,成立课程研发小组,制定课程计划,谋划富有班级特色、切实可行的“一班一品”拓展性、实践性菜单式课程。

四是“儿童留白课程”。学校专门腾出“留白”区域,供学生自由涂抹,或成为“小先生”,或“自嗨”玩乐,为学生的自由生长留足快乐时光。“留白”课程由学生自主申报,班级统筹实施。大千世界,天文地理,医学、法律、生物,冷门热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三)课堂教学改革

“和·实”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文化核心是“学的课堂”,学校通过“赋能”“聚焦”双向并行,形成合力,打造“和易以思,充实为美”的“和·实”课堂样态。

1.着力“双师”赋能,让学生立在课堂中央

就教而言,我们更重“和”字。“学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共生、学习张弛有度的“和”的课堂。双师课堂,就是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的高效融合的课堂。线上名师专注教学专业的精准示范,线下助教辅佐实施。

“和”的课堂追求教师角色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同时具备“立德树人,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力,“以生为本,灵动生成”的过程操控力,“素养导向、跨界融合”的课程理解力,不但做“学科教师”,還要做“全科老师”,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更要做涵养德行的“人师”。“和”的课堂追求“线上”“线下”的互融性。要求教师深入总结线上教学经验,重视智慧教育环境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考、评等教育场景中的应用研究,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现实生活与云端世界良性互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的课堂追求“大小先生”的共领性。教师作为“大先生”,重在把关定向,启发领航;学生作为“小先生”,重在主体参与,领学范学。“大小先生”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发挥对班级学习活动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聚焦“双力”课堂,让学生可持续发展

就学而言,我们更重“实”字。“学的课堂”切实聚焦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唤醒和培养,是有实效的“实”的课堂。

首先,推进学生自觉先学,找准课堂教学起点。教师研讨设计了3.0版“先学单”。从2.0版难免有点浮泛的“灵魂三问”,到现在靶向清晰、深度“走心”的“立学四问”,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进行。“我能讲清楚”,要求学生从“知道”,走向深入思考,进而“说出来”;“看不懂”与“不明白”,将困惑前置,用“棘手的问题”引发后续合作学习;“好问题”分享,驱动学生走向巅峰体验,“引爆”高阶快乐。教师据此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盲点、生长点,实现精简、精准、精当的教,进而推动生动、生态、生长的学。

其次,实施合作学习,促进课堂多维互动,以学生“真问题”驱动有效合作。以数学学科为例,面对同一个数学课题,不同学生设计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该怎么处理?我们的做法是:基础问题组内“包干”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组内推荐的“好问题”全班合围。同时,将“踊跃展示”作为最终指向,倒逼学生有效合作。

最后,优化评价方法,注重团队激励。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发现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需要三个条件:一要有明确目标,二要有及时反馈,三要有适当挑战。为此,教师设计开发了“挑战闯关”环节,具体步骤为:创设真实合作情境,设计“合作学习激励方案”,小组内制定“行动目标”“合作规程”,让学习变身为“群体游戏”。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体验互助互学的愉悦,在积极的“升级闯关”中产生“获得感”。

(四)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2]。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如何让新政策、新理念、新目标真正融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最终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3]。

“和·实”教师队伍建设,追求“和”,更鼓励卓越,强调个性。学校探索了“和实共济”的教师专业发展三部曲:从“职业人”到“文化人”再到“引路人”。“职业人”是每个教师必经之路,从入职开始,他们都必须经历“1369工程”的打磨,即1年入门,3年达标,6年胜任,9年成骨干。聚焦专业能力提升,让每个教师胜任教育教学的工作,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

“和·实”教育更关注教师“非专业”素养的养成,如文化的积淀、性情的陶冶和品格的锤炼,让教师成为一个“文化人”。唯有如此,学校才有可能突破狭隘的职业视角,关注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生命的存在状态、成长需求和发展可能。一方面,学校引导教师修身养性,培养生活情趣,将美学、哲学、文学艺术、琴棋书画、茶道等等纳入视野,唤醒文化自觉,打开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提高教师文化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文化经典的阅读、文艺大片的欣赏中,领略情趣之美、思想之美。

如何激发教师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和·实”教育的队伍建设指明了更深远的道路:“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4]为此,学校组织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先生回来”,呼唤“先生”风范,倡导教师将“和实”文脉与教育相融,做引领学生成长的“大先生”。

漫步在百年“和·实”校园,回望厚重的历史,放眼活泼的儿童,时间的洪流中,谁也不知道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的本质永远不变。“和·实”教育将始终关注学生“生命”“生活”“生长”,引导学生通向“智能技术”,通向“人文艺术”,通向“社区社会”,通向“天地自然”,为学生精神富足、灵魂丰盈播撒智慧,为师生个体可持续发展赋能。“和而不同向共生,春华秋实放眼量。”未来的“和·实”教育,将赋予“和·实”崭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牛楠森.“办学理念”:概念辨析及其“诞生”[J].中小学管理,2019(11):29.

[2]教师司.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摘编[EB/OL].(2021-05-11)[2023-04-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37/2021shideshifenglunsu/202105/t20210511_530825.html.

[3]李政涛.新时代教师应锤炼6项新基本功[J].中国基础教育,2022(11):55.

[4]扶婧颖.习近平寄语教师金句:要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EB/OL].(2016-12-07)[2023-04-17].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76689.

责任编辑:殷伟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减负·加权的课后服务四级课程”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5-30

作者简介:沈蓉,南通市城中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南通市优秀校长。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如何加强“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百色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