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茜 廖敏 姚满华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在教育对外开放中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地位,提高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植根中国本土文化,重视中外人文交流,探索国际理解教育路径,通过优化课程建设、撬动课堂变革、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着力点,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社会向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化学校。
一、立足校情,生根发展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始建于2011年9月。自建校起,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就注重国际文化交流,成立了文化交流中心,致力于国际理解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自2015年获批成为成都市首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以来,在教育全球化背景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引下,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人文交流实践,努力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随着《成都高新区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做优国际教育”和《成都市高新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构建“国际理解”特色课程群的要求,学校成为高新区国际理解第三批试点学校和第二组牵头学校,在国际理解教育的探寻之路上,获得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平台。
二、三“课”联动,一体推进
在持续的尝试中,学校紧紧围绕课程规划建设、课堂教学落实、课题研究开展,坚持三“课”联动,一体化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
(一)课程规划建设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多元文化,自主选择,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程设计原则,设有适应师生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对于人的需要的“双适课程”。国际理解课程作为“双适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特长、融个性、融差异的课程目标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学校不断完善国际理解课程的价值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
2019年2月,结合前期经验和现有资源,以蕴含科学、美学、文化、生态价值的“大熊猫”为主题词,学校架构了“熊猫世界行”国际理解课程(见图1),并在近三年的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
“熊猫世界行”国际理解课程倡导多元、互动、体验、互鉴的课程实施路径。课程的设计注重人文交流和文化渗透,注重在学习中形成学生独立的体验和见解。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设置,分为感知型课程、参与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感知型课程以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参与型课程以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课程为主,研究型课程以探究为主且可供学生选择的兴趣类课程为主。三者以了解、交流、比较、研究、互融等方式为主,共同建构多元立体的国际理解课程框架。
“熊猫世界行”国际理解课程立足学生认知规律和年段特点,遵照其兴趣爱好,通过“感知—参与—研究”三个递进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充分的文化自信,怀有开放、包容、欣赏的态度,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兴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其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鉴别力。
在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探索中,注重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感知型、参与型课程,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活动多以体验式、情境式、任务式、项目式为主开展,力求活动形式多样化;课程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并倡导多元化评价。
(二)课堂教学落实
国际理解课程要想充分落地,首要的必然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如何树立全球意识,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和多元化思维重新组织课堂教学?我们围绕“文化多样性”“国际组织”“全球议题”三个课程主题重组课程内容,并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1.“文化多样性”主题下小组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围绕文化多样性,建立4人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收集后的初步探究,具体教学步骤为:首先,围绕选择的话题,课前小组收集整理、筛选;其次,找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初步形成小组内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具体步骤为:首先提出主题下的核心问题;接着组织学生围绕问题,提出看法、分享展示、深入探寻;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结反思,培养文化多样性下的全球性视野和包容的心怀。
2.“国际组织”主题下“活动元”课堂教学模式
认识国际组织能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情况,树立和提高国际公民意识,培养全球视野和全球胸怀。国际组织主题借鉴“活动元”的概念,即“在教学中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进行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的主张,教师围绕教学主题,遵循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旨,尝试开发“情境创设活动元”“本土文化和国际元素呈现活动元”“比较与分析活动元”“体验与感知活动元”“异已共生活动元”等多个教学活动元,围绕“情境、冲突、明辨、践行、创新”五个教学环节,开展主题辩论,组织课堂教学模块,达成教学目标。
3.“全球议题”主题下基于现象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开展教学前,教师首先确定现象或主题,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的主题,要求每个主题都能涵盖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且能够将多个学科知识整合到一起。其次进行教学单元规划与活动设计,围绕这个现象或主题设计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对这个单元的内容和活动进行分析,并确定合适的课时与评价方式。接着进行基于现象的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为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而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同步关注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反馈。最后完成效果评估,即對学生学习效果作出分析和判断,一般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同时体现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这一教学形式,紧紧围绕全球范围内所面临的共同现象开展,如“全球变暖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我们可以做什么”“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变革”等选题,师生一起完成“选定现象——设计单元——探究现象——效果评估”的教学过程。
(三)课题研究开展
随着对国际理解课程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结合前期学校师生的大量实践,2020年学校成功申报了市级对外合作交流专项课题“小学生对外人文交流课程研发与实践研究——以成都市泡小天府为例”,成立了以校长牵头、课程干部为负责人的课题研究团队。学校将问题研究与国际理解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同步,依托国际理解课程的构建,建立课程方法与课堂教學、课题研究的关联通道,让国际理解课程的开展真正服务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生长。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通过招募、吸纳有研究能力的教师进入到课题团队,将课题成员涵盖各个学科,以校级子课题“小学生对外人文交流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支撑市级课题研究,为市级课题研究及成果梳理提供了有力科学支撑。
三、培养师资,注入活力
为更好地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开展,让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为国际理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以“两化三进”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一)横纵上的“两化”
1.组织结构清晰化
从横向来说,学校构建了分级管理、层层落实主体职责,从校级领导开始,一直到一线教师,都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让国际理解教育的组织和开展更加有序化。具体来说,学校构建了“校级领导分管—中层课程干部直管—区级种子教师深度参与—校级骨干教师梯队卷入—全校教师逐步渗透”的管理模式。
2.教师覆盖梯度化
从纵向来看,学校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方式,国际理解课程干部对应3名区级种子教师,进行课程及课例指导;3名区级种子教师,带领2~3名校级种子教师,形成国际理解课程实施共同体。无论是区级种子教师的遴选,还是校级骨干教师的遴选,除了采取“学校选派+自主申报”的方式,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参与面和该教师在学科组内的引领辐射能力。
(二)方式上的“三进”
1.共同体推进
在一体化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努力构建教研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在区级种子教师的带领下,3~4名教师组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参与对区级种子课例的研讨、修改和打磨。从理论学习、搜集资料,课件制作、课例试讲、教案修改、课堂实录,学生情况调研、数据分析,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托多名种子教师不断研讨打磨,最终形成了互学互助的教研共同体。
2.联合联动推进
首先是校内联动、学科融合。学校要求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以课程主题任务为项目,通过跨学科实施的方式,探索学科融合、学科渗透的有效路径。其次是组内联动、达成共识。作为高新区第三批三所牵头学校之一,学校主动与另外两所学校牵头开展沟通、交流,解决遇到的共性问题。比如在开展方式、时间安排、作业布置等方面取得一致,有利于整个区域的教育国际化课程推进。最后是区内联动、提升意识。学校不断优化开展方式,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摸索前进。在“校内联动—组内联动—区内联动”的工作机制下,学校积极取长补短,有效推动了本校国际理解课程更好的开展。
3.任务驱动推进
在各个学科组开展的常态化教研基础上,学校通过区级、校级种子教师、骨干教师的带领,以国际理解为主题,开展专题教研。同时,依托主题式的国际理解教研,迈出了跨学科、多学科集体教研的第一步。每次研讨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任务,以研讨与作业的密切关联来倒逼研讨的高质量开展和教师的深度参与。
在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和开展中,学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校以课程统领进行顶层构建,以学科融合撬动课堂变革,以课题研究固化成果并反思改进,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向着“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的办学愿景不断迈进。
【宋茜,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校长,高级教师;廖敏,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副校长,高级教师;姚满华,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