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全球竞争力:国际理解教育的区域创新实践

2023-08-25 09:06:23李建萍滕珺刘继红周旋律
中国德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高新区素养课程

李建萍 滕珺 刘继红 周旋律

开展和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要之举。成都高新区从2019年起,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合作,创建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实验区,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系列专题培训、设立示范校、培育种子教师、开发主题课程、建立中小学生全球胜任力监测基地等,探索了一套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模式,取得了丰富的育人成果。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价值

梳理国际理解教育这一概念在教育政策中出现的情况可以看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国家政策文件。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把“国际理解”这一素养列在“责任担当”的维度下。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政策一直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归纳起来,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如下育人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时代,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广泛容纳世界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学生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全球视野,搭建了多民族文化交流的舞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成为能够在现代世界自由行走的中国人、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的社会成员。

(二)增强学生全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趋势,从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两方面而言,学生都应该具备全球竞争力,即适应全球化未来生活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基本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视角,增强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培养学生开放与包容的品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为主体,借鉴吸收国外多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积极创新和发展自身文化精神的态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要以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为魂。面对多元文化,学校应站在中国文化主体的立场看待问题,根植中国文化土壤,对他国文化做有意识的省察、扬弃和创新;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世界、理解世界,成长为全球性创新型人才;同时也要服务中国的改革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规划

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在这方面,成都高新区做了如下探索。

(一)课程性质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站在全球的视角,通过学习世界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知识以及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在世界自由行走、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有能力承担其责任的新时代中国人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作为成都高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区域性特色课程,与品德修养、语言文化、社会文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艺术审美、身心健康、信息技术等有着密切联系,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全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素养模型

为回应国家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愿景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战略需求,成都高新区参考国际社会已有的研究基础,充分挖掘区域三年来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经验,提炼出以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模型。

以文化主体意识为魂的国际理解素养是指学生在深刻把握中国文化内涵和储备丰富国际知识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化为底色,站在全球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出发,理性地思考、审视和处理与个体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关键事件和问题的素养。国际理解素养模型包含两个维度、四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见图1)。态度价值观维度是从“民族责任感”到“人类价值观”的连续体,知识能力维度是从“文化理解力”到“国际交往力”的连续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从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向类主体性变化的规律,是以文化主体意识为魂的国际理解素养逐步丰富的反映。

培养国际理解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知识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国际理解素养包括“民族责任感”“人类价值观”“文化理解力”“国际交往力”四种素养以及与这些素养相对应的八种能力和品质。

图1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素养模型

(三)分级目标导向的主题教学框架

在课程实施方面,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按照文化多样性、全球议题、国际组织三类内容主题,将课程分别划分为五个层级,引导教学走向深入(见图2)。该“三类五级”的教学框架既可用于引导教学从浅表走向深入,也是学生国际理解素养从文化理解力到国际交往力、从民族责任感到人类价值观逐步丰富的具体反映。

图2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三类五级”主题教学框架

以小学五年级“春节和圣诞节”的教学为例,学校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层级。

第一层级:知晓多元文化。通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学生能初步了解国际元素。教学中,教师播放有关春节和圣诞节的视频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春节和圣诞节在节日起源、庆祝方式、节日饮食、节日衣着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对多元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第二层级:比较文化差异。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找到中国元素与世界元素在表征上的差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节日习俗、礼仪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春节与圣诞节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丰富了文化储备,加深了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第三层级:增进双向理解。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异己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达成文化理解。教学中,教师会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归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探讨不同节日的背景、成因及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理解力。

第四层级:促进审察辨析。教师会从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以及对异已文化的审察、辨析、尊重的视角展开教学。教学中,教师播放视频《唐人街的春节》,并与学生探讨在异乡的中国人坚持过春节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掘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随后,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南北方过春节的差异,形成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第五层级:形成共生策略。强调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下,学生如何调整、改进自己的行为来达成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中,教师创设过年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尝试主动沟通、积极合作,调整和改进表达沟通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和谐共生能力。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机制

在区域国际理解教育的整体推进过程中,成都高新區主要在推进机制上做文章。

(一)培根铸魂机制——强化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中,成都高新区始终坚守文化主体意识,以增强文化主体意识为前提,对他国文化进行有意识的省察、扬弃和创新:在国际参与中坚守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礼仪之道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内的文化之道;在反思中培养文化自觉,积极做到解放思想、仔细检查、对比反思,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并摒弃糟粕;在辨析创新中生发文化自信,把全球问题应对、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对比、国际组织中的大国责任等内容融入本土文化,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内心生发“四个自信”。在传承传播中铸就文化自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二)种子孵化机制——采取“1+1+3+N”运行模式

在实践中,成都高新区采用以专家为智力支持,以示范校、窗口学校、特色学校为孵化土壤,以种子教师为服务对象,采用1位专家带1所示范校,每所示范校培育3位种子教师,每位种子教师联动N所学校5~8位教师的研修模式来培养国际理解教育种子教师,以此实现区级核心种子教师、校级种子教师同孵化、共发展,实现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科全覆盖、学段全覆盖。

(三)集群发展机制——加入或构建相关教育共同体联盟

高新区有序加入全国国际理解教育联盟、教育对外开放联盟,围绕课程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策略等方面共建项目、共研课题、共享成果,努力在全区大力培育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校、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以及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在工作中,区教育发展中心为学校搭建省市联盟合作平台,牵手区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形成共建联盟,成立国际理解教育种子教师发展共同体。

(四)成果共享机制——制作教师培训系列微课

在实践成果的总结和应用上,高新区及时对课题研究成果、课例研修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分成理论学习、理念与模型、思路与方法等6个模块,包含教学策略、案例分析等20个主题、80余节微课。通过这些微课的分享,教师能够快速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思路与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运用。

(五)素养监测机制——共建亚洲学生全球胜任力监测中心成渝基地

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适时制定监测工具、拟定预测方案、抽取预测学校、预试完善监测工具。在确认监测工具信度、效度和稳定性后,再制定抽样规则、确定抽样单位、制订培训方案、培训施测人员。随后,组织实施测评、进行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形成总体数据、建议性政府报告及代表性学校的独立报告。

立足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深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整体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构建区域特色国际理解教育模式,这是成都高新区面对人民群众对多元、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探索形成的一个扎根落地、普适有效的解决方案。未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深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努力打造“全域优质、高位均衡”的教育新格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

【李建萍,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滕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继红,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教育发展部部长,正高级教师;周旋律,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高新区素养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遂宁高新区
廉政瞭望(2020年14期)2020-08-12 07:00:32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