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发超 卢书倩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的“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成都高新区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做优国际理解教育”等相关要求,成都市玉林中学积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探索。学校依托“三类七型”课程体系,逐步建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学科渗透、主题式单元学习和跨文化“研学”三条主要路径,有效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践;注重育人导向、观知往来,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构筑国际理解教育的愿景。
一、從“国际了解”走向“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
(一)以区域实践经验为蓝本
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学校将国际理解教育总结为“一种有特定目标的教育”,即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冲突。因此,学校不论是在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诉求上,还是在课程实施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都明确聚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学校立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和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联合编制的《成都高新区中小幼国际理解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充分挖掘成都高新区国际理解教育经验,形成“教研培测”四位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是以“教”为核心,站稳教育教学阵地;二是以“研”为引擎,突破推进发展瓶颈;三是以“培”为场域,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四是以“测”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学校致力于把“文化理解”做得更深、更透;把“国际视野”做得更宽、更广;把“理解”做得更恰当、合适,符合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作为校本特色课程之一,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相适应。
(二)以“文化理解”为课程目标
学校在制定国际理解课程目标时参考了PISA2018“全球胜任力”框架、中外人文交流试验区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指南(试行)、《成都高新区中小幼国际理解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按照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维度,根据布鲁姆认知学习领域及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按照层级水平,尽可能使用行为动词对课程目标进行描述(见表1)。
表1 四川省成都玉林中学国际理解课程目标及水平
(三)以“教研培一体化”为研修模式
在常态化的研讨中,学校追求细化实施,兼顾预设与生成,侧重于强调建立专家与培训点之间的“共生”协作关系,为种子教师及课程开发干部的专业发展创设一个良性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在立体化的实践中实现多方联动与深度研修。
二、从“课程建构”走向“课程实施”,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具体实践
(一)课程内容
学校根据学习—研究—渗透的阶段性思路,依托学校“三类七型”课程体系,逐步建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多元文化引领方向、“国际组织”拓展认知、全球议题锻造思维等内容,与学校“三类七型”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支持体系、实施体系一致,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整体框架。
1.多元文化引领方向
学校站在“文化多样性”的视角上,关注全球化导致的价值多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以“本土文化—世界文化”为重要载体,设计了“家乡与世界的联系”“各民族文化理解”“跨文化适应与沟通”等内容。
“家乡与世界的联系”主要探讨家乡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家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乡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点,并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各民族文化理解”主要介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通过观察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包容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适应与沟通”主要以跨文化适应和沟通为核心内容,探讨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并融入其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互动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模拟跨文化交流情境,学习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沟通,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沟通技巧。
2.“国际组织”拓展认知
学校以全球视角为基础,开展关于“国际组织”的主题探究,旨在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在这个维度下,学校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多元化的国际组织”“走进联合国”等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中国与国际组织”主要聚焦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历程、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
“多元化的国际组织”主要探讨各种国际组织的性质、历史背景、组织结构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各种国际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情况。
“走进联合国”主要学习联合国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宗旨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探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人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3.全球议题锻造思维
全球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拥有全球视野、胸怀和责任感。在“CCG对话世界:2021/2022智库关注十大热点”的基础上,学校将这一范畴划分成“培养全球责任意识”“锻炼解决全球冲突的能力”“培养世界和平的理想”等维度。
学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组织各类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全球事务中;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国际法庭等活动,聚焦“人口迁移”“气候变化”等全球热点话题,让学生了解国际法律体系和国际政治局势,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沟通协调的能力;通过开展和平主题教育和维和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平的重要性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和国际道德观念。
(二)实施路径
1.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有限的,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有适当的边界。学校充分挖掘国家课程各个学科中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教学元素,进一步聚焦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定目标。语文、道德与法治、英语、历史、地理等义务教育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涵盖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2.主题式单元学习
学校搭建了以“多元文化”“国际组织”“全球议题”为主题的内容框架,将零散案例以知识主线和情感主线串起来,并按一定逻辑呈现。学校以理念引导为基础,根据“过程驱动:指向学科方法的问题导引式教学策略”,按照事例感知—资料分析—议题辩论—方案解决的思维路径,构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典型课例进行打磨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3.跨学科主题活动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来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而国际理解教育则强调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和国际化视野,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学校非常重视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1)访问交流
在国家AFS项目工作多维度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通过举办国际理解教育讲座、开展跨国课堂等活动,不断加强教育国际化工作。
(2)素质拓展
学校积极开展常规的国际文化素养拓展活动。通过讲座、选修课和外教进课堂等形式,学校形成了常态化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推广模式,即每年开设约240节的常规课程教学,同时开展大约12班次的拓展活动。常规课程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而拓展活动主要包括国际文化节和国际理解教育(全球胜任力)讲座,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3)常规活动
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石是民族自信。为此,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首先,通过中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的诵读,以及中国书画文化和中华茶艺文化的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使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其次,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四川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以及成都国际友城馆开展深度研学活动。通过跨文化的研学活动,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三、从“思考世界”走向“从世界思考”,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未来规划
一是在发展目标方面,学校将坚持多元共进,加快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向纵深发展;坚持开放融合,努力使国际理解教育在育人实效方面取得更大成果;坚持常态推进,进一步完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校通过交流、沟通和对话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并在多个领域和层面上展开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理解和合作的进程。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学生有机会通过参与跨国组织、国际会议、交流项目等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合作,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和挑战,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能力。此外,学校通过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国际理解和尊重成为学生的习惯和自然行为。
二是在具体实践方面,学校将立足课程驱动、课堂推动、课题联动等方式,将教师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融入具体实践中。基于“国际理解”校本特色课程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双新背景下高中生国际理解素培养的实践研究”,学校通过学科渗透、主题式单元学習和跨文化“研学”三条路径,编制了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国际理解典型案例集,同时依据事例感知—资料分析—议题辩论—方案解决这一思维路径,进一步完善国际理解教育课堂的教学模式。
三是在课程评价方面,学校将聚焦“实施过程”,注重多元评价。多元化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国际理解教育的特殊性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提出了要求。为此,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评价主要实行三级评价模式:区域测评重点评估经费使用及整体实施情况;专家学者评价侧重于典型课例及课程框架建构;教师学生评价重点关注具体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评价方式主要包括量表量规、归纳小结、实践活动、教学研讨等,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真正的国际理解教育一定是持续的、长久的、不断的、深入的。从“国际了解”到“国际理解”,从“课程建构”到“课程实施”,从“思考世界”到“从世界思考”,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面对迅速变化的未来和日益国际化的明天,学校将全力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向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谢发超,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校长,高级教师;卢书倩,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
实习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