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创意物化精神,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集创意、创造、实践、服务、承担精神与能力于一体的个人综合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文章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目标、主题确定进行探析,并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有效策略,希望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方法提供一定研究思路。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0-0065-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必修课程,并列于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实现长远、综合发展。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综合全面成长,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需要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向性,对综合实践课程及其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关注重点,明确原则。
一、综合实践课程教育宗旨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息息相关,这是教育部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纲要》指出了课程实施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宗旨在于帮助学生的成长,因此应通过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在综合活动课程中不断形成核心素养;二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以实践的方式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在于“实践”二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立足学生个人成长,离不开切实的实践教育[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隶属教育的一环,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具体应如何實施,值得思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含创意设计、考察探究活动、劳动服务等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将自身的创意、想法转化为现实,发挥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是对过去传统教育的一种纠偏,重视和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发展方向的差异性。学生皆不同,走入社会后,将会呈现出多元的职业方式和生活状态,面临不同的发展需要、机会与抉择。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不同个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教师应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发挥潜能,不断成长和超越自我,帮助学生达成对自我、社会乃至人生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最终实现个人健康成长与自主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以现实生活为指归,因此活动主题取设应取材于现实生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尊重学生的视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围绕小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乃至接触的社会公共资源、服务和大自然等展开[2]。大自然中包含很多能够让学生获得灵感的元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小学生观察大自然,通过野外探索、研学旅行等实践探究方式,在自然中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方式,观察它们与人类的差异和相同之处,进而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关注小学生的娱乐生活也是拓展综合实践课程主题的有效途径。娱乐生活素材反映小学生本性,综合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喜欢或是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能够降低小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抵触心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充实和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也是综合实践课程主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日常生活与每一位小学生息息相关,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直接影响,如家务劳动分配涉及小学生对以后家庭生活的想象与规划,也能够让学生在家务劳动中体会父母的爱和牺牲,体会生活的挑战。此外,针对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如带领小学生去爱心工会、偏远农村等地方参与公益性活动,让小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实践经验。这能让小学生感受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不易。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以小见大,从生活周围延伸出去,从很小的事物出发,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如在对超市的调查中,发现口香糖摆放位置的“小心机”,观察不同饮料之间的成分差异,并比较大型购物商场与小便利店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思考超市给我们带来哪些便捷,同时又增加了哪些负担。再如,让学生动手实验,做小小发明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利用水、盆、三棱镜或普通镜子等,观察光在水和镜子的折射下出现的七种颜色,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颜色,理解光波谱组成、传播和折射原理,让学生感受光和色彩的神奇之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定,应依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小学生的原始倾向、内在动力,而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学生[3]。体验能够带给小学生最真实的东西,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同时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这种思维特点使小学生难以通过语言具象描述自己的感觉、感受,只是对事物有模糊、笼统的印象,只能透过具体的形象表达在实践过程中的感觉与体验。因此,综合实践主题的确定应选择小学生能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通过具体的行动、真实的活动过程和体验,促进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成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一)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方式研究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实践探究应通过问题、假设、探究、实践等一系列过程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方法,调动现有经验、知识,以及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和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内容等,并做好實践准备,最后利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等方式,反思总结,得出最终解释结论,收获心得与体会[4]。
以教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为例,针对主题三“合理消费——家庭用钱小调查”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的零食、玩具、衣服、上学所需的费用占父母工资比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娱乐活动等花费会让父母付出哪些成本。在调查之前,学生首先需要提前思考自己有哪些东西需要购买得到,按类分别列出清单,并做好访谈提纲(包含日常花费项目清单/表格、其他关于自己的支出费用、父母职业情况、收入情况、上下班通勤时间及成本等内容),做出假设“自己的日常开销占父母工资收入的20%”。最后向父母询问关于书本、学费、生活费等项目支出,了解父母的工资收入情况、职业情况、工作时间及具体工作内容等,最后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了解父母需要做哪些工作以及付出怎样的工作强度才能获得工资,并且获得的工资是否能够维持经营好家庭运转,自己的学习费用、生活和娱乐成本需要父母付出哪些代价等。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了解当前社会的消费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收入与支出是否均衡,还能了解生活的艰难,了解父母的辛劳艰苦、无私付出和爱,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节约观念、责任和成长意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责任担当。
教师通过问题、假设、实践及总结等科学的社会实践探究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实践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等,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二)综合实践课程定性、过程性评价方式探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体现出综合性,一是实践活动方式的综合性,二是针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综合性,即多元性[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责任意识,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操作方式应以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个体差异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为主,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点,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发挥课程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以教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为例,针对实践主题二“探究校园中的植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校园,观察有哪些植物种类。为了取得更好的实践探究效果,教师可以邀请植物研究专家一并与小学生完成实践,为学生介绍各种植物习性。教师要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表现特点。有的学生较为专注,观察植物和听植物专家介绍时都很认真,但不擅于和同学交流。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植物生长知识和挂牌行动的“技能小专家”,采取质性评价方式,鼓励该类学生认真、负责和专业的态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相对不足之处,让学生通过对植物知识的了解,进行记录总结,包括植物的学名、种属、习性、培养方式、注意事项等内容,将这些内容总结整理成植物介绍牌,然后与其他学生一起为植物挂牌。另有一类在实践过程中表现活泼的学生,这类学生沟通能力强,可负责组织活动,引导其他同学共同制作保护植物的宣传标语。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其能力,利用学生期望获得肯定的心理,鼓励他们更积极地组织活动、沟通和完成任务等,促进实践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质性评价方式即利用定性、描述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而不是拿固定的标准统一衡量学生,能够充分肯定不同学生的价值;过程性评价即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向更积极的方向改变,并非终结性评价的确定结果,而是利用过程、阶段式的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前进,最终获得实践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综合实践课程自主性教育方式分析
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互动,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收获活动经验,通过完整的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体验与感悟,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自主性教育方式关键在于客观评价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之间不同的性格特点。自主性教育应引导不同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并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以便学生可以自由地完成实践主题活动,在充分的实践体验中获得成长经验。而给予学生自主权,充分放开实践课程中对学生的约束,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认知,了解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皆有优势。
以教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为例,针对主题一“传统文化溯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自己了解到的或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让学生分组探究家乡流传下来的各类民间艺术,并进行小组展示。基于自主性教育,加上地方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在实践课程中呈现不同的碰撞方式,如有的小组选择折纸艺术,会在课堂上分享色彩绚丽的折纸作品并现场演示基本制作方式;有的小组喜爱戏曲文化,可能会在课堂利用多媒体播放丰富的戏曲视频资料,或进行现场展示等。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实践能力的成长,教师应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决定,让学生充分享受实践活动的乐趣和最终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如让小组学生自主选择民间艺术介绍的形式、时间、互动方式、使用的媒介等,以最大化发挥学生的创造转化能力,以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形成实践能力,体会实践活动带来的收获和个人能力的增长。
四、结束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以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创新实践经验、能力,收获态度、责任感,促进学生不断形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提问—假设—实践—总结”的探究方式、定性/过程性评价方法以及充分给予学生实践活动自主权等,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游丽金.新形势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2021(45):20-22.
张亮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2021(6):89-89.
贾金凤.新时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分析[J].新智慧,2021(34):4-6.
孙显荣,李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1):204.
杜燕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路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4):62-67.
作者简介:张丽平(1985.12-),女,福建莆田人,就职于莆田市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区教研员,优秀共产党员,市级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