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承鑫
摘要:合理、高效地开展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养成体育意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从本质层面解决青少年亚健康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以中职院校为切入点,分析中职学生身体素质现状,阐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并对中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开展中职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掌握理论基础与体育技能,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让体育运动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当前,青少年群体中存在亚健康问题。部分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200米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都做不到。对此,中职体育教学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培养体育意识为出发点,通过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体育基础,并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过程中,进而从本质上改变亚健康问题。
1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
1.1身心素质较差
从中职学生的成长阶段来讲,学生应当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有一定的拼搏、创新、创造的能力,并能够通过自己强大的内心去面对学习方面的压力。但是现在部分中职学生在身心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是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导致其在部分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方面呈现意志力薄弱的现象;有的则是身体能力较弱,无法全身心地投人体育锻炼之中。
1.2体育运动量较少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必须加强对身体以及心理方面的锻炼,这样才能够应对身心迅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但是部分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程时,大多数一周安排两课时的体育课程。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还有学生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多选择待在班级。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和科学的体育引导,就很难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以及身体素质。
1.3缺乏体育意识
目前,多数中职学生在参与体育项目锻炼时,主要考虑的是考核指标问题,其可以看成是在应试教育框架下,学生仅仅为了成绩去学习、去锻炼,一旦脱离课程教学的束缚或者是考核任务的约束,那么学生将很大概率上不会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开展期间也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在目标与任务、教学课程计划的安排下,机械化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期间,没有对学生普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
2.1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在主观意识层面将自己的思想进行改变,让学生认知、认同、了解,并能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受到锻炼带来的魅力及价值。从中职体育锻炼形式来讲,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一定的兴趣,即我们所说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那么自身的注意力将持续聚焦在此类体育项目中。兴趣能够让学生产生参加体育项目的动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对体育运动所产生的兴趣点。
2.2体育锻炼动机的确定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以产生体育锻炼动机为基础的。动机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产生心理倾向,强化学生的认知以及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想要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这种正向驱动的方式也是人们正常生理特征的呈现。从体育锻炼动机的确定及产生形式来讲,如果采取一定的外力措施去对学生进行约束或强加一个锻炼条件,那么其效果甚微,或者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在锻炼动机方面应当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之上,让学生主动了解体育锻炼对自己起到的作用,通过设定锻炼目标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项目的锻炼之中。
2.3锻炼行为的坚持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长时间地坚持并深入了解到体育运动对自己的价值。因此,在锻炼过程中,教师应当加设一个能够持续引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点,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够逐渐地赋予锻炼行为坚定的信念.即通过定向的任务完成一系列的锻炼挑战,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例如,学生在平举哑铃时,第一天只能举起10kg的哑铃,但是经过两天的训练之后,学生能举起12kg的哑铃。如此,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满足感,在锻炼目标的加持下,让学生保持长效锻炼的意识。
3中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
3.1坚持以学生为本,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应当立足生本理念,围绕学生身心成长状态,创设能够培养锻炼意识的良好环境,让教学工作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期间,中职体育教师必须承担起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以及实践体育引导的教学工作,以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及体验角度作为切入点,通过课堂导读、课中示范以及课后作业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组织学生观看与体育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氛围、体育人物以及相关事件,为学生提供多种素材。学生在观看纪录片或者是电影片段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体育所具备的魅力以及精神内涵,进而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体育人物作为榜样,激发其锻炼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还应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或者是相关片段解读其中所展示的体育精神对自己以及整个年级带来的价值,再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体育的深层次内涵。在课后作业方面,教师则可以布置周期性的日记,让学生学会在记录体育数据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将其作为积极锻炼的重要驱动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2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在体育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形式作为切入点,在满足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求之下,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活动。传统的体育课堂热身活动多以跑步及伸展运动为主,此类锻炼方式较为固化,学生也提不起参与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流行的热身操,作为学生的体育热身环节,然后在其中选择几位跳得好的同学作为下一次热身操的引领者。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诉求,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3.3创设教学情境,强化体育意识
教学方法本身是建立在固有的教学任务之上的。教师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创建情境,如此才能形成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形式。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跑步姿势、跑步频率或者是与其他体育活动相关的关键技能点进行呈现。例如,通过动画或视频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搜索一些长期参加体育锻炼所获得的效果,让学生能够从符合自己学习及成长的角度,参与到体育训练之中,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现阶段学生的需求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融入更多的新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以自身的兴趣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还能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挖掘出自身对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兴趣点,激发出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4组织实践活动,树立体育观念
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只是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灌输的话,学生未经历相对应的实践操作,必然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洞问题。所以,在體育项目的建设及落实期间,教师必须深度挖掘体育对于学生成长以及教育工作开展呈现出的重要性。
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背景,刨设形式多样的体育组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让学生从思想深处投入体育项目活动中,这对于学生成长以及体育事业的开展而言,能够起到正向驱动的作用。
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期间,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体育能力以及身体素养作为切入点,组织、安排、规划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从潜意识里对体育锻炼产生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在组建实践活动时,应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满足自身运动能力的前提之下设置活动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在初步适应体育运动强度之后,能够在实践活动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的承受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按照竞技模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为6人,并保证小组人员的身体素质具有平衡性。
通过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树立团队的荣誉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中。例如,可以举办800米接力赛跑,由6名学生共同完成,哪一小组跑完800米所用的时间最短即为获胜。学生在团体观念的影响下,能够自觉地在课堂、课后参与锻炼,学生之间也能够通过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的方式,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当以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为基础,从动机、兴趣、爱好等方面构造多位一体的习惯养成方案。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从主观方面认可、认同体育锻炼,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之中。在长时间的体育运动期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提高其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