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22日,毛泽东作出批示,要求将10月14日编印的《宣教动态》刊载的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1960年8月整理的《列宁在第二国际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材料,印发华东局会议各同志。他批示說:“此件很重要。印发会议各同志。大家读一、二遍,并讨论两天。”在材料的最后一页,毛泽东还写了清代严遂成的《三垂冈》一诗,并指出这是“咏后唐李克用和其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诗”。
唐朝末年,藩镇林立,彼此攻伐,其中梁王朱温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而晋王李克用虽然勇猛善战,但不善经营谋划,在梁军频繁进攻下,河东地区土地日削。李克用不禁为此满怀忧愁。李存勖谏言说,物极必反,恶极必亡,朱温陷害忠良,图谋篡位,罪恶已经到达了极点,您应当韬光养晦,待到朱温衰弱时再奋起反击。李克用由此重新振作起来,尽管无力阻止朱温灭亡李唐,但他力保河东地区不失,牢牢掌握着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的根据地,为其儿子李存勖后来争夺天下提供了稳定的后方,奠定了建立后唐、消灭后梁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持续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并在中国周边地区挑起武装冲突,威胁中国领土安全;另一方面,苏联出于自身利益,指责干涉中国内政外交政策,并单方面召回在中国工作的专家,撕毁两国各项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使中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比,中国当时在综合国力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只有强基固本,才能在历史激流中进退自如。正是在此背景下,毛泽东让党的高级干部阅读《三垂冈》,主要在于借鉴诗中蕴含的以弱胜强的历史经验,以应对当时国际上的风云变幻。
(秋实摘自《炎黄春秋》2023年第3期,赵丛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