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反美军空袭中的国营企业疏散

2023-08-24 17:29:16张恩强
党史博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国营企业东北局安东

张恩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为防备美军对我国工业城市的轰炸,东北的南满地区开展了国营企业迁移疏散。地处中朝边境的安东市(今丹东市)是当时原辽东省(1949年4月21日组建,1954年6月合并于辽宁省)的省会,作为东北大后方最前线城市,直接受到美军的轰炸威胁。防空疏散成为当时安东市党和政府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安东市在贯彻中央及东北局关于工业企业疏散政策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确保了国营企业顺利地完成了迁移疏散,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预防性疏散的典范。

毛泽东对“南厂北迁”政策作出指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战线上取得初步胜利,国家财政经济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恢复国民经济阶段的各项工作提上了工作日程。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屆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指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1950年6月,中财委第二次会议首次将工业区域布局问题正式提上了议事议程。会议强调:工业布局应当与社会主义国家工业一样,照顾到全面的利益,配合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为将来的社会奠定好的基础,而不能仅仅服从于利润观点。当时,中共中央在考虑工业布局时,已经考虑到国防的因素,并且认识到工业过于集中少数城市可能顷刻遭到侵略战争毁灭,使国民经济完全瘫痪的危险。

朝鲜战争爆发,直接打乱了全国经济建设的计划。中央紧紧围绕战争的需要,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及实施规划。1950年8月18日,当时的东北局负责人提出,东北财经计划要首先根据战争的需要,投资的重点应放在战争物资的生产方面,“东北工业建设要着重放到北满去,可迁移的工厂尽量北移,尤其如机械厂等”。从8月27日起,美军不断入侵中国领空,并多次对中国东北边境城镇和军事目标实施扫射与轰炸,不仅造成群众伤亡与财产损失,而且大大增加了东北边境工业城市遭受轰炸和破坏的危险性。中共中央从战备的角度考虑,立即指示东北局做好南满工业城市国营企业搬迁的准备工作。毛泽东表示:“工业迁移,问题甚大,以从积极防空着手,主要的不迁,只迁某些部分为宜。”周恩来与陈云、李富春等人面谈,一致认为:当前形势下,相较消极迁移,更应加强积极防御;针对国营企业搬迁而言,鞍山、抚顺、本溪等地重工业企业不能搬迁,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将其他部分国营企业迁往关内或北满的准备。李富春根据周恩来等人的具体意见,召集东北在北京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商定了此项工作的切实计划,并在9月14日议定的《对东北工厂迁移问题意见》中强调:工厂迁移“尽量不影响生产,争取多生产一些有关军需民用的物资,尽量避免仓皇乱搬的损失”,“综合东北工业分布及迁厂问题的方针,应当有计划地疏散南满的工业”。为此,东北局从尽量减小对生产影响、减少财产损失的角度出发,对国营企业搬迁的相关事宜作出认真部署。

面对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野蛮行为,中共中央最终作出了派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定。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签署的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规定: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委和军委各部门,对东北总后方基地的工作给予全力支持。结合中央的军事部署,东北局召开直属厂矿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公布搬迁工厂名单,并发出工业迁移总动员令。东北南满工业城市国营企业搬迁由此拉开了序幕。1950年,由于当时迁厂处在战火逼近鸭绿江的情况下,有的整厂迁移,有的一厂分为几厂。仅据黑龙江省统计,从沈阳、安东、营口、瓦房店等地迁入的企业共有20多家,涉及机械、纺织、橡胶等行业。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搬迁的这些企业,不但避免了由于战争可能带来的破坏,而且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充分利用黑龙江、吉林等迁入地的丰富资源,增加了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满足了前线战场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此次由南向北的国营企业战略性转移,东北地区的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分工更加明确。截至1952年末,“南厂北迁”基本结束。这些由南满地区迁入北满的企业,为当地的工业增添了活力。

遭到美国空军轰炸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

安东市国营企业疏散方针是“全部、彻底、迅速”

安东市作为中朝边境最大城市,是东北地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后方的最前沿,志愿军出国作战以及人员物资大多从这里经过。它战略地位重要,遭受美军空袭的可能性极大。1950年10月11日,辽东省委向安东市委传达东北局的指示,称:“为保护国家有生力量,安东市的公营企业、省级某些机关、学校及干部家属要进行有组织的迁移和疏散。”随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首战告捷,美军加大了对中朝边境地区的空中侦察与空袭,并于11月8日对安东市对面的朝鲜新义州市进行了毁灭性轰炸,摧毁了其90%的建筑物。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披露了包括安东市在内的中国边境地区已被美军划定到轰炸圈内。由此,安东市委决定进一步加强防空、疏散工作。11月25日,辽东省委传达了东北局批准安东市“全部、彻底、迅速”疏散的方针,要求全市立即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搬迁疏散。

当时,动员职工疏散面临着许多难题,主要是职工存在思想顾虑与现实困难。一部分人仍然存在侥幸心理与和平麻痹思想,认为敌人不一定会打过鸭绿江。也有一部分人有恐美、崇美情绪,过分夸大美国的军事力量。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随厂搬迁,舍不得离开环境优美的故土,舍不得离开刚刚建立的幸福家庭……如安东橡胶厂许多工人表示:要让带家属就去,不让带不能去。有的工人怕当地生活水平高,工资无法养家糊口,工厂不能给予照顾,生活难以维系而不敢走。有的工人看要抛家舍业不愿走,留下又不好安置,甚至不辞而别到街上摆小摊。这些情况十分不利于国营企业疏散工作的开展。正如时任安东市委副书记的李澄所说,当时安东疏散人口,重要工厂的搬迁等任务极为繁重,而且形势又十分紧迫,其工作量之大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举措。

中國农民集会愤怒声讨美国空军对辽东省宽甸县古楼子乡进行扫射

组织统一的工厂搬迁领导机构

国营工厂在搬迁中难度最大,一座工厂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不仅机器要转移,而且部分职工与家属也要疏散。当时的国营工矿企业分为两部分:一是东北局直接管理的,如橡胶厂、纺织厂、造纸厂等;二是辽东省工业厅直接管理的,如绢纺厂、火柴厂、卷烟厂等。为了搞好国营工厂的搬迁,10月17日安东市委决定:由副书记李澄及戴谦、谢荒田、刘仲文和茹明伦组成工厂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动员国营工厂搬迁、疏散,解决搬迁中的实际问题。党、政、工、青负责干部一同下到工厂,深入工人干部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处理的当场处理,不能处理的及时请示。同时协同工厂的党、政、工、青进行干部、工人的教育工作,使问题解决得迅速、及时,对工厂帮助很大。在工作中统一工厂领导干部的思想,深入进行时事教育与思想教育,及时克服某些领导干部不顾全局,对工人阶级不负责任的态度,及时纠正动员工作中粗枝大叶、不耐心、不细致的作风,保证工人、干部的合理意见得到采纳,错误的思想加以克服,加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开展,增强对工人阶级负责到底的思想,树立国家利益与工人阶级利益统一的思想。

运用党团员的典型示范

广大党团员在搬迁中起到了突击队与领头羊的作用,带领职工顺利完成了机器拆包装和运输工作,并且带头奔赴新的岗位。当时职工中提出的口号是:“拆机器不损坏一个零件,不丢失一个螺丝钉”“搬迁不影响支前生产,一切为了前线”。广大党团员舍小家,顾大家,在完成机器的拆卸及装运工作后,选择了随机器一起走。东北第三纺织厂的女团员、全国劳模杜立之,年仅17岁,在职工中威信却很高,她带领工人连续大干三四昼夜都不回家,接着打起小背包随机器一起到了长春,后又辗转几个地方。工厂首选平时表现突出、有技术的职工先行随厂外迁,尤其注重对党团员的发动。安东橡胶厂第一批迁往沈阳的职工共计136人,其中党团员占了将近一半。党团员成为疏散工作的主力,在普通职工中也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党团员的带动下,搬迁工厂中大多数职工能够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安排,人随机器走,确保设备不受损失,并积极投身于新地区的建厂工作。未外迁的企业职工仍积极生产、坚持工作,受到东北局的表扬。1950年12月6日,《东北日报》第2版刊登《向安东市职工学习》的短评,号召全东北的人民向安东职工看齐,学习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开展广泛的宣传动员

安东市委在疏散工作中高度重视宣传动员,并深刻地认识到:“只要群众的思想说通了,就等于我们工作完成一半。”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宣传疏散政策,说明目前的形势,讲清楚向群众宣传什么,同时强调深入动员必须走群众路线,不准强迫命令。从市级干部到派出所户籍员,街道全体党团员,居民组长,防护员,以及群众中的积极分子都组织起来,估计全市参加动员疏散工作者至少有1500人。这些人员构成了动员疏散的骨干力量。面对当时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读报工作成为联系群众、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辽东省委要求各地重视读报工作,并强调:读报工作是发动与组织群众、展开时事教育、推动中心工作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安东市广泛组织了读报组,以辽东省委机关报《辽东大众》作为重要的宣传材料,开展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报纸及时转载有关美军机对辽东省境内进行轰炸与扫射的消息,并从1950年11月5日起开始登载与防空相关的知识材料,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防空、疏散工作的认识,有助于消除松懈、麻痹的心理。

1950年11月25日,安东市政府决定疏散城市人口,原则是“有亲投亲、有友投友”,无亲可投的随工厂迁移。图为记载疏散工厂及疏散人员名单的原件

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

当时国营工矿企业分为东北局直接管理与辽东省工业厅直接管理两种。东北局直属的工厂搬迁到东北大后方,如橡胶厂搬到长春,纺织厂搬到佳木斯,造纸厂搬到锦州、吉林等地。辽东省管的工厂搬迁到辽东省的大后方,如火柴厂搬到营口,丝绸厂搬到海城,纸板厂搬到辽阳等。为此,安东市出台了《安东市公营厂矿停工迁移暂行处理办法》《安东市迁厂职工家属处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对随厂迁移职工的待遇及家属的安置、停工补助等作出了规定,为各工厂开展职工及家属疏散提供了制度保障,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各工厂时刻关注职工及家属的思想动态,发动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安东机器厂动员职工家属积极地参与到组建家具保管组、物资处理组、救济互助组、对外联络组等临时组织中。通过各种互助组织,解决疏散中遇到的困难,得到了职工及家属的普遍欢迎。另外,部分工厂最初不让带家属,职工不愿意随厂迁移,对家属适当安置后,职工大批随厂迁出。

安东市国营企业疏散的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国营企业疏散是战时防空的重要手段,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的防空压力,能够有效减少美军机轰炸带来的损失。从安东迁出的企业涉及丝绸、绢纺、棉纺、造纸、机械、橡胶等行业。后来,这些迁出企业的设备和人员大多都留在了当地,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由于国营工厂大规模的迁移疏散,安东市工业基础受到很大削弱。

辽东省安东橡胶厂迁往长春市,并新建工厂,改名为长春第八橡胶厂。机械行业生产任务大部分为战争服务,从事汽车、枪炮的维修以及弹药等军工生产。安东市的机器十六厂、光华机械厂和光华制针厂先后迁往沈阳、辽阳、齐齐哈尔等地。辽东省丹华火柴厂根据辽东省政府的指示,迁移到临江县,与临江新华火柴厂合并。1950年底火柴厂全厂迁至营口,合并了生生、三明火柴公司,取名为辽东省营口光华火柴厂。在更好的生产环境下,火柴厂迅速壮大为东北地区火柴行业第一大厂,成为全国五个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另外,东北人民政府对国营企业中的重要设备也进行了疏散。东北第三纺织厂的纺锭和织机全部搬迁到佳木斯。辽东省营光华染织厂的设备大部分搬迁到北京,组成北京光华染织厂。吉林省利用安东造纸厂疏散来的设备大力发展造纸业。如吉林造纸厂充分利用从安东等造纸厂疏散来的制浆造纸设备和部分造纸厂报废造纸机械零部件,进行改造和扩建,成为年产量达5.7万吨的全国造纸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初期,为使国家财产免遭美军飞机轰炸,安东市大部分国营企业奉命迁出,使刚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工业受挫。朝鲜战局平稳后,辽东省积极开展了工业的重建。1951年底,由辽东省工业厅报请辽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五龙背原柞蚕试验场新建厂房、仓库、锅炉房等。1953年5月3日,地方国营辽东绢纺厂正式成立,开始了全面生产。1952年,中央号召“支援内地、支援边疆建设”,辽东省、安东市人民政府组成工业招聘团赴上海市招商,将上海金龙笔厂的设备、人员迁入安东市,组成安东永华金笔厂。同时,又将上海市万来家用化学品厂、永丰软管厂、科达肥皂厂、伟林新化妆品厂、拜客美容品厂等五家私营企业迁到安东市,合并组成安东市永华家用化学厂。另外,一部分疏散到外地的设备和人员也陆续迁回。安东市的工业再一次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战争后安东市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丹东抗美援朝运动研究”(L14BZS006)成果]

猜你喜欢
国营企业东北局安东
是的,但是……
青年文摘(2023年3期)2023-11-18 10:30:58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关于1946年东北局和东总进驻梅河口时间的考证
滑雪初体验
东北局如何建立报告制度
党史文苑(2018年1期)2018-03-05 19:45:43
图书选荐师安东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7
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中国市场(2017年4期)2017-04-14 13:20:33
关于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国营企业改革的历史分析
彭真、林彪为何先后担任东北局书记
党史文苑(2013年9期)2013-08-11 0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