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洁,程熙敏,祝晓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一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重症疾病,患者需接受重症监护治疗,治疗方式以机械通气为主,以改善患者呼吸衰竭情况,保证患者身体机能处于正常状态。但通常机械通气治疗周期较长,且治疗初期机体处于制动状态,容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且患者肌肉和关节缺乏有效活动,会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不利于患者机体功能恢复,因此在临床上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极为重要[1]。目前针对呼吸衰竭患者,临床重视早期干预,以帮助患者争取最佳恢复时机,避免患者身体机能由于长期制动导致退化,并且通过早期干预促使患者呼吸功能改善[2]。
临床研究证实,不同的护理措施导致护理效果产生明显差异。对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虽可起到一定的护理效果,但措施局限性较大,未重视患者的日常护理。而早期护理干预属于全面性的护理方式,在治疗前就开始实施干预,在确保护理效果的同时促使患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3]。早期护理干预属于临床优质模式,秉承并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自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取得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探究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情况,本研究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的价值和意义,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此类患者中随机选取病例,按照选取顺序1~110编号,利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5 例。对照组男性29 例,女性26 例;年龄58~79 岁,平均年龄(68.73±4.83)岁;呼吸衰竭类型为Ⅰ型27例,Ⅱ型28例;原发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炎25 例,肺炎30 例。试验组男性31例,女性24 例;年龄57~78 岁,平均年龄(68.12±4.77)岁;呼吸衰竭类型为Ⅰ型29 例,Ⅱ型26 例;原发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炎24 例,肺炎3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且在样本医院接受治疗。呼吸频率>35次/min。符合重症监护治疗指征。耐受性较好。认知、沟通无障碍。患者或其家属对研究完全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2)排除标准:合并气胸、纵膈气肿、肺大泡患。伴有严重肺出血。合并心肌梗死。合并出血性休克。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并发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生命体征不平稳。中途退出研究。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患者呼吸频率、脉搏、心理、血压等指标。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保证重症监护室安静,做好无菌操作,合理控制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定期向家属说明患者病情,解答患者疑问,做好营养支持工作。
试验组行早期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如下措施:(1)呼吸道干预。护理人员做好定期巡视工作,每次观察患者呼吸道状况,评估是否存在排痰障碍问题,帮助患者排痰。通常使用扣背的方式帮助患者排痰,保证扣背动作轻柔、频率稳定,同时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若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较高,无法顺利排痰,可依据患者情况,适当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轻柔地吸出分泌物,并适当给予患者茶碱类兴奋药物或者借助机械排痰的方法,更好地促进排痰。(2)吸氧干预。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控制在2 L/min,吸氧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和血压等指标,了解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谨防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情况。(3)活动干预。待患者恢复意识后,将床头适当抬高,角度控制在65°左右,帮助患者保持卧位状态,随后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同时引导患者活动其上肢关节,配合肌肉按摩,达到放松效果。护理人员每天监测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活动干预方案,每隔24 h评估患者的肌肉能力和肢体功能状态。活动方案可涵盖2 d 的活动内容,再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方案,活动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配合使用呼吸机,并适当提供氧气支持,做好急救准备工作。(4)心理干预。对于意识尚未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巡视时多与患者沟通,可与其聊天,聊天内容以天气、感兴趣的活动等轻松话题为主,对患者进行良性刺激。说话过程中注意语气温和,可使用拍背、握手等肢体动作安抚患者。对于已经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向其说明病情变化过程,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患者信心。同时在医生允许的范围内为患者播放舒缓音乐,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避免患者过度关注自身病情。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家属在探视时与患者亲切交流,可为其读报,分享生活中的开心经历,让患者感受生活的美好。家属尽量在规定的探视时间内多陪伴患者,为其创造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让患者感受来自家人的关怀,从而增强其治疗信心。(5)营养支持。若患者可以经口进食,可鼓励其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但需选择含高蛋白、多纤维素的食物。患者饮食需满足机体所需营养、维生素和热量,同时避免患者摄入过多的能量而诱发血糖增高的症状。告知患者进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各餐之间有严格的时间,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可以适量摄入新鲜果蔬,避免进食糕点、咖啡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1)呼吸功能指标检测包括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2)肺功能指标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呼气量(FEV1)。(3)全部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比较,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神经肌肉障碍。(1)(2)于护理前1 d 和护理后4 周评估比较。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Pmean、Ppeak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Pmean、Ppeak低于护理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功能情况(±s)cmH2O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功能情况(±s)cmH2O
组别试验组(n=55)对照组(n=55)t值P值Pmean Ppeak护理前14.15±2.19 14.21±2.28 0.141 0.888护理后9.65±2.26 12.11±2.32 5.633<0.01 t值10.604 4.788 P值<0.01<0.01治疗前19.55±2.54 19.39±2.88 0.309 0.758治疗后12.11±2.64 15.97±2.51 7.858<0.01 t值15.061 6.639 P值<0.01<0.01
护理前,两组患者FVC、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FVC、FEV1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FVC、FEV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情况(±s)L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情况(±s)L
组别试验组(n=55)对照组(n=55)t值P值FVC FEV1护理前1.93±0.15 1.95±0.24 0.524 0.601护理后2.54±0.12 2.21±0.14 13.273<0.01 t值23.55 6.94 P值<0.01<0.01护理前1.14±0.11 1.15±0.16 0.382 0.703护理后1.61±0.13 1.49±0.12 5.030<0.01 t值20.468 12.608 P值<0.01<0.01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6%,低于对照组的1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5)。
呼吸衰竭可由多种因素所致,患者可出现换气、通气异常情况,多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多数患者的呼吸衰竭是由慢性疾病发展而来,且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心肺功能损伤的情况,可伴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目前,针对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以重症监护治疗为主,通常采取机械通气的方式,调节患者换气、通气功能,改善机体内气体潴留紊乱情况。但是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处于制动状态,且治疗周期较长,患者机体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因此临床重视开展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工作[5]。
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所致,且绝大多数呼吸衰竭患者极易合并低氧血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6]。呼吸衰竭死亡率、病残率高,目前临床治疗方式多以无创呼吸机治疗为主,但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极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加重器官组织缺氧的同时大幅增加患者耗氧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可见,在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常规治疗期间实施相关护理干预至关重要[7]。以往临床对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实施的护理多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护理措施较为传统和单一,加之部分护理人员没有重视日常的护理措施,导致患者预后恢复效果不理想。早期护理干预属于临床优质模式,是通过信息传播和特定的行为干预,促使患者掌握相关的疾病保健知识,从而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健康观念,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后呼吸功能、肺功能和并发症率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如下:首先,对于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早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多处于休眠状态,可降低自身氧气损耗量,保证患者机体各脏器获得充足氧气,维持正常身体机能;但长期制动也会导致患者机体出现肌肉蛋白分解、合成障碍情况,影响肌肉组织、循环功能,因此早期护理干预注重吸氧干预,配合针对性的早期活动指导,可保证患者获取充足的氧气供给。其次,在患者机体可承受范围内制定活动干预方案,可促进患者新陈代谢,并保证患者肌肉受到良性刺激,避免出现肌肉萎缩等问题。此外还重视呼吸道干预,保证患者顺利排出痰液,避免痰液聚集影响呼吸功能及肺功能。最后,注重心理干预,在患者早期处于休眠状态下,护理人员对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使用语言、音乐或肢体动作,让患者受到良性刺激;待其意识恢复后,叮嘱家属在探视时多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陪伴,消除其孤独、恐惧等情绪,改善其身心整体状态,并争取最佳干预时机,提升护理干预质量[10]。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早期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肺功能,可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