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圆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普惠金融逐渐进入数字化转型时代,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得到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质效得到全面提升,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让人们轻松地获得自己的金融需求,并且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大大提升了金融运行的效率。因此,许多平时未享受过金融服务的低收入群体,通过国家金融惠民政策享受到了“普惠金融”的服务。同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让更多的群体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惠及民生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效
(一)惠及“长尾人群”,拓宽普惠金融服务渠道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顶层设计的出炉,如何推动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把金融服务输送到社会“毛细血管”的末端,让每个人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长尾人群”是指收入低,消费低的人群。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对数字技术的理解能力差、互联网金融应用水平低、承担风险能力弱,因而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但他们身上确实蕴藏着待激活的巨大消费潜能。
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和潜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加强对“长尾人群”的捕捉力度和精准度,向他们普及数字金融的特点、优势、安全性等知识,为大量不被传统金融覆盖的“长尾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大大激活了他们身上蕴藏的消费潜能,惠及了更多民生,拓宽了普惠金融服务渠道。
(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作为中国经济中最为基础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之一,小微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激发活力的重要支撑。然而融资难、融资贵是小微企业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对于在央行征信中心没有贷款记录的“首贷户”来说,因银行对其缺乏了解,获得贷款难度更大。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小微企业贷款保持量增、面扩的良好态势。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截至2022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59.70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3.60万亿元,同比增速23.60%。
(三)缩小城乡差距,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数字金融是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服务相结合的新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银行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限制,能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便利性,一键搞定一天甚至一个月的流程,破解了时间难题。据银保监会2023年初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共48.49万亿,同比增长13.7%。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0.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16%,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达6.89个百分点。
(四)雪中送炭,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对因突发事件面临生存困难的小微企业来说,如何及时渡过难关,是金融机构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普惠金融扶持政策,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金融科技的“硬实力”,为困难企业雪中送炭是工作的重点。通过打造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有效提升了對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通过“线上化交易数据传递+智能化模型审批”,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跑出“加速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给不少客户提供贷款,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客观地说仍然有局限性,贷款的规模比较小、期限比较短,真正支持实体经济还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小微企业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数量比较多,地理位置比较分散,不确定性也非常高。同时缺乏一些基本的金融资质,比如说财务数据或者是抵押资产。长期普遍存在经营规模有限、抵押物缺乏、财务信息不透明等特点,商业银行无法通过现有的信贷数据以及资信评级判定其偿债能力,这是融资难的症结所在,为他们提供服务难度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发展普惠金融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的原因。
(二)农村数字基建相对滞后,居民金融素养偏低
因为农村地理位置偏远,数字化建设相对落后。还有少部分农村地区没有网络,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山村。尽管大多数居民都使用上了智能手机,但在通信和网络娱乐等基础性功能方面应用的多,而在金融等专业领域方面应用的比较少。同时,农村与城市相比地广人稀,投入大见效慢,从而导致相关部门对农村数字化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导致农村数字基础建设进展缓慢。
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相对偏低,大多数居民对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新事物的了解与认知较少。居民金融行为偏低,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十分有限,且多集中在信贷领域,比较单一,创新性不强。农民在保险、期货以及理财等领域获得的金融服务十分有限,自身又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害怕被骗,担心数字金融产品的风险而不敢尝试。
(三)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
金融行业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而我国的普惠金融还没有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传统的风险控制方法不能适应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尤其是普惠金融的消费者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信息搜集难度大,还债能力差。同时,由于金融行业的资金流动量大,部分不法分子意图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病毒攻击、窃取客户信息的问题,给普惠金融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四)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
普惠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产品,它的开展更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监管。但由于我国对数字金融的监管刚刚起步,在现有的监管制度中,主要针对银行业、保险业及证券业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其监管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监管需要。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监管漏洞,通过各种途径骗取客户信息,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缺乏互联网和金融知识的农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更是被重点盯上的对象,容易上当受骗,以致他们对数字金融服务缺乏足够的信任。
四、对策建议
(一)破解金融服务难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最先一公里”
各地要聚焦金融服务难题,制定出台支持小微企业获取“首贷”的具体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服务重心下沉,着力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先一公里”。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小微企业纾困解忧。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难题,为此,全国各地的金融管理部门都花大力气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广东省精心打造的“中小融”平台,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搭建起精准对接渠道,妥善地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最先一公里”问题,让“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这些世界性难题的解决有了“广东模式”。
其次,金融机构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要将破解“首贷难”问题作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并出台支持经济民生发展的普惠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小微客户融资成本,全力构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第三,小微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持续改善盈利能力。金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只有金融是远远不够的。小微企业不仅需要融资服务,更需要通过深化自身改革,提升自身经营能力,苦练内功,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种好自家的“梧桐树”,力争引来更多“金凤凰”。
(二)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按照城乡同步、一体化推进原则,以改革促突破,补齐农村数字化建设短板。加快推进全国涉农公共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构建广覆盖多样化数字普惠金融网络体系。以“村村通”为导向,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稳步推进“宽带乡村”建设,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地区数字硬件设施,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的普及,尽快提升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把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作为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一项实事工程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乐于接受和响应,加快提升农民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数字金融素养。加强村级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引导村民学习数字金融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字金融工具,充分了解“无纸化、线上化、移动化、标准化”全流程应用场景和操作程序,树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三)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市场信用约束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金融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管理机构要切实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良好运行的金融信用体系,不断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积极研究探索建立綜合施策、标本兼治的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加大对诚实守信单位的奖励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引领等重要作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健全完善针对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管理机制,健全完善诚信档案。加大针对不诚信金融机构和个人的曝光力度,让失信单位和个人付出高额代价,在市场上寸步难行,最终被市场淘汰。
(四)健全监管法律法规,提升监管水平
首先政府监管部门要结合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特点,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金融监管法规,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化金融监管模式,规范顶层设计,统一规范全国金融科技监管。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强化金融数据信息共享,为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保障。其次,要加快数字化金融监管人才培养。数字普惠金融这项工作毕竟起步较晚,监管人员还面临着严重的不足。监管部门应根据监管人员存在的短板,分门别类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监管人员尽快成为既熟悉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监管数字化智能化的需要。最后,被监管机构要积极主动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监管部门要采取必要措施,促使金融机构按照监管要求积极主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高效配合监管工作,共同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更好地支持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结语:
数字经济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惠及民生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由于数字普惠金融起步较晚,发展中出现问题仍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要紧贴我国国情,积极探索,让数字普惠金融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与时代相融合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