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畏,吴贵丽,张 娜,朱正敏,李玖美,林爱纯
(1.贵州省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贵州 普安 561500;2.贵州省普安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普安 561500)
贵州省普安县现有茶园面积约9 533 hm2,投产茶园面积约6 067 hm2,是贵州西部重点优质茶生产基地。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县内的茶园、四球古茶树群常年遭受害虫侵扰,如青山镇马家坪一带古茶树群常年遭受天牛幼虫蛀茎,导致古茶树死亡;盘水街道白石村及兴中镇崧岿村一带的茶苗根茎被蛴螬取食,导致茶苗枯死;地瓜镇白叶一号基地茶苗遭受小绿叶蝉危害,导致新叶常年卷曲泛黄;而普安县茶园每年病虫害防治资金预算高达2 000万元。鉴于此,本文拟对茶园昆虫的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调查,以期为明确该地区昆虫群落结构组成及主要害虫发生规律提供依据。
普安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乌蒙山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25°.18′~26°.10′N,104°.51′~105°.9′E),地形呈南北走向的长条形,南北长96.6 km,东西宽33.0 km,总面积1 429 km2;年均温度14℃左右,无霜期290 d,日照1 563 h,降水量1 438.9 mm,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 400 m,有大小河流46条,森林覆盖率47%;土壤pH值4.5~5.5,为酸性黄壤土。
普安县现有茶园主要分布于江西坡镇、高棉乡、地瓜镇,主要品种为福鼎大白、龙井43、云南凤庆大叶、乌牛早、白叶一号、黔湄601、黄金芽和四球茶;四球古茶树主要分布于青山镇。
根据茶园分布情况,本研究将普安县分为3个区域,即北部区域(龙吟镇、兴中镇、白沙乡、高棉乡、盘水街道和南湖街道),中部区域(江西坡镇、地瓜镇和罗汉镇),南部区域(新店镇、青山镇和楼下镇);每个区域选取5个样地,每个样地选取5个样方,样地之间间隔3 km以上,样方之间间隔5 m以上,共计15个样地、75个样方。样方选取后用GPS定位,拍照记录,所有样方每月调查1次,时间为2020年6~12月。
每个样地布设5个黄板,黄板略高于茶蓬面。2 d后及时收回,收取后用保鲜膜覆盖有黏胶面。所有标本收集后,带回实验室,借助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记录虫态、益害、危害状及个体数,参考相关文献[3,4]分类鉴定黄板上的昆虫标本至目、科、种,不能鉴定的标本请教业界学者。
昆虫群落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Simpson优势度指数(C)进行分析[5-7],计算公式如下:
H′=-∑PilnPi
(1)
E=H′/lnS
(2)
(3)
式中:Pi=ni/N,即类群个体数占类群总个体数的比例,ni为该区内第i个类群的个体数量,N为样区内所有类群的个体数量,S为类群数。
类群数量等级划分,个体数大于总数10%的为优势类群,1%~10%的为常见类群,小于1%的为稀有类群[8]。
所有数据均利用Excel进行处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使用软件R计算。
以上几篇论述陆游从军南郑生活经历的这些论文,很巧,基本上就是汉中地区学者写的。这里就展示了本地学者在研究陆游从军南郑这个问题上的地理优势,当然除了地理优势以外,还是他们自身的学术功底非常强。而且我还注意到,这些作者中间有一部分人并不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关工作,他们从事这类研究是业余的,业余的研究凭兴趣,是没有功利目的,纯粹是出于对学术的爱好,这点是特别值得我们崇敬的。
本次调查共捕获动物标本(以昆虫纲动物为主,包含少量蛛形纲,以下简称昆虫)9 990头,隶属于12目53科83种(含6个未确定种)。在所有捕获的昆虫中,益虫1 188头(11.9%),隶属6目12科25种;害虫8 902头(89.1%),隶属8目43科58种。益虫为寄蝇(3.3%)、黄头细颚姬蜂(1.0%)和四星瓢虫(1.0%)等25种;害虫为小贯小绿叶蝉(17.0%)、摇蚊(10.7%)和茶树茶二叉蚜(有翅蚜,占9.1%)等58种(表1)。
在目水平上,鞘翅目12科24种,1 387头,占13.9%,种类最丰富;双翅目11科13种,4 207头,占41.1%,数量占比最大。在科水平上,瓢甲科7种,262头,占2.6%,叶甲科7种,888头,占8.9%,种类较丰富;叶蝉科3种,1 911头,占19.1%,数量占比最多。在种水平上,优势种有2个,为小贯小绿叶蝉(17.0%)和摇蚊(10.7%);常见种22个,茶树茶二叉蚜(占9.1%)、家蝇(7.2%)、丽蝇(6.3%);稀有种59种,前三位的黑蚂蚁金小蜂、茶小卷叶蛾均占0.8%(表1)。
捕获的标本中,植食性昆虫47种,个体数占50.6%;捕食性昆虫22种,占23.0%;腐食性昆虫6种,占19.4%;寄生性昆虫5种,占4.8%;杂食性昆虫3种,占2.2%(图1)。
图1 昆虫营养结构组成
普安县茶园昆虫群落季节多样性分析显示,多样性指数夏季(4.53)>秋季(4.20)>冬季(3.73),且夏秋季的昆虫多样性显著高于冬季(P<0.05);优势度指数也是夏季(0.93)>秋季(0.92)>冬季(0.87),且夏秋季的昆虫优势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而均匀度指数冬季(1.33)>秋季(1.19)>夏季(1.09),且冬季均匀度显著高于夏季(P<0.05)(图2)。
图2 群落季节多样性指数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小贯小绿叶蝉(17.0%)、茶树茶二叉蚜(9.1%)和榆蓝叶甲(3.0%)等害虫为普安县茶园主要害虫。小贯小绿叶蝉常年保持有较高的虫口数,6月是第一个高峰期,随后虫口数稍有下降,8月底是第一个低峰期,随后虫口数开始上升,至10月达第2个高峰期,10月后虫口数下降,但即使在冬季12月,也能捕获128头;茶树茶二叉蚜虫口数相对小贯小绿叶蝉低,仅有一个高峰期,6~7月保持较低的发生量,8月虫口数开始上升,至10月达到高峰期,随后虫口数开始下降;榆蓝叶甲发生期在夏秋季,夏秋交替时期是榆蓝叶甲的高峰期(图3)。
图3 不同时间茶园3种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
2020年6-1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普安县茶园昆虫隶属于12目53科83种,其中益虫1 188头(11.9%),隶属6目12科25种;害虫8 902头(89.1%),隶属8目43科58种。益虫以寄蝇(3.3%)、黄头细颚姬蜂(1.0%)和四星瓢虫(1.0%)为主,害虫以小贯小绿叶蝉(17.0%)、摇蚊(10.7%)和茶树茶二叉蚜(9.1%)为主。鞘翅目12科24种,1 387头,占13.9%,种类最丰富,双翅目11科13种,4 207头,占41.1%。双翅目的数量多,可能与本研究用的黄板法有关,双翅目昆虫多数具有趋色性,容易被黄板吸引,主要是由于其膜质翅被黏后不易挣脱,导致被捕获数量较多。
普安县茶园夏季昆虫多样性明显高于秋冬季,夏季(4.53)>秋季(4.20)>冬季(3.73);但均匀度指数冬季较高,冬季(1.33)>秋季(1.19)>夏季(1.09),这符合昆虫纲多数动物的生物学规律。小绿叶蝉全年保持有较高的虫口数,这可能与其世代重叠特性有关;小绿叶蝉一年可多代发生,贵州省最高可达11代[9,10],且以成虫、卵、若虫多种形态同时存在且难以防治,这也是多地将其列为茶园重要害虫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显示,小绿叶蝉也是普安县茶树上的主要害虫,这与其他学者的前期研究结果一致[11,12]。小绿叶蝉对茶叶生产危害极大,导致有些茶园损失高达50%以上,甚至是绝产;且被危害后,茶叶在加工过程中易断碎,茶末增加,成品率降低,易产生烟焦味,对茶叶品质有严重影响。
每年6月和10月是小绿叶蝉的为害高峰期,建议防治工作在这两个高峰期前开展,可选用的防治方法如下:
(1)物理防治。可采用糖醋液诱杀法和黄色粘虫板诱杀法,虽然使用黄板会误杀益虫而遭到部分昆虫学者的反对,但相较于化学农药而言,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绿色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使用黄板捕获2种小绿叶蝉(1 800头,18.1%)就是很好的证明。
(2)农业防治。加强茶园管理,清除枯枝杂草,以减少小绿叶蝉的栖息和产卵场所,降低虫口密度;及时采摘既减少了小绿叶蝉的食料和成虫产卵场所,又可采去已产于嫩梢内的卵,对虫害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越冬期间是害虫抗性最弱的时期,建议冬季清园,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做到合理施肥,根据茶树所需的养分平衡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磷肥钾肥,氮肥勿多施,可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3)化学防治。夏茶百叶虫口数6头以上、秋茶百叶虫口数8头以上为防治对象园。应按防治指标在发生高峰出现前进行,即6月和10月前。可用藜芦碱、苦参碱、蛇床子素等生物类农药;可以保证有机绿色,且药效持效期长。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生物、微生物及其衍生物来防治病虫害。保护好草间小黑蛛、白斑猎蛛、八斑球腹蛛、斑管巢蛛、叶蝉三棒缨小蜂、微小裂骨缨小蜂等小绿叶蝉的天敌昆虫[13],以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