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价

2023-08-22 01:49:22崔亚光
湖北植保 2023年4期
关键词:菌腈噻虫胺嘧菌

崔亚光,李 纳*,张 杰

(1.河南省平舆县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河南 平舆 463400;2.河南省新蔡县佛阁寺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 新蔡 463500)

平舆县是河南省重要的油料生产基地,常年花生种植面积4~5万hm2。近年来,集中种植的地区普遍存在常年连作现象,根腐病、白绢病、叶斑病、锈病及蛴螬、棉铃虫等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导致花生产量和品质下降,对花生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1]。花生药剂拌种是绿色防控技术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河南、山东等地都在探索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4],同时也在不断筛选推广优秀的拌种剂产品[5-10],以满足花生大面积生产的差异化需求。2021年笔者对河北威远生化有限公司生产的花生种衣剂“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进行了大田花生病虫害防治应用试验,以探索该药剂在本地对花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适宜用量及对花生的安全性,为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含内生菌),由河北威远生化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45%烯肟·苯·噻虫嗪种衣剂,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南通)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河北威远生化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地选择在平舆县西洋店镇马楼村,试验地块面积2 800 m2,地势平坦,土质为砂姜黑土,土壤肥力中上等,常年以小麦-花生轮作种植,花生根腐病中度发生,白绢病偏轻发生。使用复合肥50 kg/667m2(N-P-K含量是15-15-15),花生品种为宛花2号,罗汉果,自留种子。6月6日播种,平作种植,播量12 kg/667m2,种肥同播。播种当天天气晴朗,田间管理一致。分别在6月19日进行化学除草,6月29日施药进行病虫害防治,7月28日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控旺,8月25日施药预防早衰、膨大果实、补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

1.3 试验设计

根据农药厂家的推荐,本试验设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制剂用量80 mL、100 mL、120 mL和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含内生菌)制剂用量100 mL,以及对照药剂45%烯肟·苯·噻虫嗪制剂用量50 mL,分别拌种12.5 kg花生种子共5个药剂处理,1个不拌种空白对照(具体见表1)。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区450 m2(东西宽10.5 m,南北长43 m)。6月6日上午人工拌种,下午播种。各小区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1.4 调查内容和方法

1.4.1 安全性调查

花生出苗后7 d、15 d、30 d、60 d目测观察花生苗的药害情况,综合评价供试药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11]。

1.4.2 种子出苗率调查

花生齐苗后调查种子出苗率,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40穴,记载穴数、出苗数、缺苗数,计算出苗率[12]。

1.4.3 根腐病调查

播种后15 d、30 d目测药害和发病情况,播种后45 d、60 d调查病情,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挖取花生植株50株调查,分级记录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12]。

根腐病分级方法,以病变根系占全部根系之比划分病级[13]:

0级:无病;

1级:根系稍有变色,变色根系占全部根系的10%以下,植株不萎蔫;

3级:根系明显变褐,变色根系占全部根系的10.1~30%,植株开始萎蔫;

5级:变色根系占全部根系的30.1~50%,植株明显萎蔫;

7级:变色根系占全部根系的50.1~80%,植株萎蔫;

9级:全株枯死。

1.4.4 虫害调查

花生收获前调查,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8穴,调查蛴螬活虫数,计算防效;调查花生被害果数,计算保果效果。

虫害果分级标准[13]:

0级:荚果完整,无被害状;

1级:荚果表皮被害或有被害小洞,但果仁完整,不影响产量;

3级:荚果有被害大洞,果仁被害,影响产量。

1.4.5 产量测定

花生收获时每个小区按对角线5点取样,每小区5点,每点0.25 m2,拔出后摘下全部成熟的荚果,带回室内晾干考种与测产。

1.5 统计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Office 2007进行统计,采用DPS 7.05统计分析软件中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计算公式:

出苗率(%)=出苗数/播种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

病害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虫害防效(%)=(对照区活虫数-药剂处理区活虫数)/对照区活虫数×100;

荚果被害指数=∑[(被害果数×被害果级值)/(调查总果数×最高级值)]×100;

保果效果(%)=(空白对照区荚果被害指数-药剂处理区荚果被害指数)/空白对照区荚果被害指数×100;

产量(kg/667m2)=样点产量kg/m2×667m2×0.85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在播种后7 d、15 d、30 d、45 d、60 d分别目测调查药害发生情况,各施药小区花生植株均生长发育正常,未发现生长异常现象,说明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对花生安全。

2.2 对出苗的影响

根据调查统计,与空白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出苗率均有增加;其中处理4较空白对照组出苗增长率为10.13%,显著高于处理1、2、5;处理3较空白对照的出苗增长率为8.52%,略高于处理5(对照药剂)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处理1、2(表2)。各处理区花生苗叶色浓绿,生长旺盛,表明药剂对出苗的促进作用明显,且拌种浓度越高,促生效果越好。

表2 出苗率调查统计表

2.3 根腐病防治效果

在花生生育期调查,主要发现有根茎腐病发生,未发现白绢病发生。播种后45 d调查根茎腐病发生情况,发现各个处理区病情指数均有降低,其中以处理4防效最好,对根茎腐病的防效达89.3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处理3和处理2,对根茎腐病的防效分别为85.76%和74.21%,显著高于处理5和处理1;播种后60 d调查的结果表明,以处理4和处理3对根茎腐病的防效最好,分别为90.12%和87.2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2的防效为73.38%,显著高于处理5和处理1(表3)。处理4、处理3、处理2对根茎腐病的防效均达73%以上,达到病害的防治的要求。

表3 花生根腐病防治效果

2.4 花生地下害虫防治效果

收获前调查拌种处理对花生地下害虫的防效,地下害虫以蛴螬为主,未发现金针虫。结果表明,对花生的保果效果以处理4和处理3最好,分别为88.91%和87.5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1和处理5效果较差,保果效果在60%~65%;处理2居中,保果效果为75.18%。对虫害防治效果以处理4和处理3最好,均为81.8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2和处理5次之,均为72.73%,显著高于处理1(表4)。

表4 地下害虫防治效果

表5 药剂拌种对产量的影响

2.5 对产量的影响

测产调查显示,拌种处理后花生的增产以处理4和处理3较高,分别为26.42%和25.6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2、处理5、处理1的增产率分别为15.81%、10.33%和8.73%,处于同一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表明,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不同剂量拌种对防治花生地下害虫、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不同剂量的拌种均能促进花生出苗、苗期生长,对生长安全。该药剂100 mL、120 mL拌12.5 kg种子的两个用药量对防治花生地下害虫、根腐病的防效均在72%以上,增产效果均在15%以上;在此范围内剂量越高,效果越好;以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含内生菌)100 mL/12.5 kg种子与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20 mL/12.5 kg种子的处理,对根腐病和地下害虫防效均在85%以上,增产率达到25%以上。生产上推荐每12.5 kg花生种子使用该拌种剂100~120 mL。

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含内生菌)增效、增产作用明显,在100 mL/12.5 kg种子剂量下明显高于同等剂量不含内生菌制剂的效果。说明药剂中的内生菌在促进花生生长和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部分植物内生菌对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等表现出巨大潜力[14]。

本试验是针对砂姜黑土区花生用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拌种应用效果试验,与韩景红在两合土花生产区试验结果一致[13],进一步验证了该药对不同栽培环境中的效果稳定性。在花生大面积生产应用中,建议使用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拌种,使用方便,节约成本。

猜你喜欢
菌腈噻虫胺嘧菌
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桔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欧盟拟修订咯菌腈在某些小型水果和浆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食品与机械(2021年3期)2021-01-16 20:23:54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甜樱桃采后咯菌腈处理残留量试验
落叶果树(2019年3期)2019-05-23 02:18:00
HPLC测定樱桃咯菌腈的残留量研究
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效果初报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07
噻虫胺研究开发进展综述
世界农药(2017年2期)2017-05-24 08:45:26
利用热激活过硫酸钾技术降解噻虫胺
工业水处理(2016年3期)2016-09-10 03:13:11
8%嘧菌酯·22%霜脲氰悬浮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嘧菌酯与稻瘟灵复配防治稻瘟病
湖南农业(2016年8期)2016-03-08 19: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