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祝武,于 泽,辛 良,孙志华,赵 华
(中国矿业大学a.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b.经济管理学院;c.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是学校和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学和科学研究、加强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力量[1]。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是深入推进实施高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学校办学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2-4],明确把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制度设计、破解发展瓶颈,加快构建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2021 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遵循实验技术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符合实验技术人才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推动教学科研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1]。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实验技术队伍在支撑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实验技术队伍改革速度显著加快、建设力度明显加大。众多学者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部分高校围绕实验技术队伍的编制、岗位、职称评价等进行改革探索,为其他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改革实践提供了思路和借鉴[5-8]。
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的观念影响,实验技术队伍的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相比专任教师队伍明显滞后。正确理解新时代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要求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厘清队伍建设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问题的改革切入点,从而做到系统推进,精准施策。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实验技术队伍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验室在大学办学中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发展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9-1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缺乏顶层设计,队伍规模与办学体量不相适应[12]。近年来实验技术队伍人数占学校教职工的比例数呈现下降趋势。②学校实验技术队伍管理部门的分工不够清晰、职责边界不够明确,未形成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事实上,人事管理部门对实验技术队伍岗位工作性质认识不深刻,主动推进改革的意愿不强,实验室管理部门尽管认识到队伍建设与发展中存在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但囿于人事管理权限不够无力推动。③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发展缺乏深入研究,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制度“各管各线”,特别涉及考核聘任、职称评价等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契合度不够。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岗位工作内容涉及实验教学、教学科研辅助、技术测试、综合管理、安全管理、资产管理等,二级单位实验室基层组织通常设置有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中心秘书、资产管理员、大仪共享管理员、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教学辅助人员、实验技术测试人员等角色。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工作的复杂性、人员角色的多重性,对构建科学、精细化的岗位管理体系带来了极大困难和挑战。
(1)定编定责定岗精准性不够。①编制核定精确性不够,实验室性质决定了岗位工作既有“计时”又有“计件”特点,难以进行全面科学定量分析。②岗位职责统一性不够,学校管理部门对岗位职责缺乏深入研究,未明确岗位基本职责要求,往往由二级单位自行确定。③岗位设置合理性不够,由于各二级单位体量不同,岗位设置受编制数限制难以做到岗位与角色一一对应,造成各岗位的工作量不平衡,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聘任考核的导向性不足。聘任考核内容要求与实际岗位工作的契合度不够,聘任与考核有效衔接性不足,普遍存在指标体系全面性不够、指标内容针对性不足、指标层次差异性不明显等问题。
(3)队伍管理的统筹性不够。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与使用普遍存在着“人权与事权”相分离、“管人与管事”相脱节,未形成部门协同、校院联动的队伍管理长效机制。
实验技术队伍的职业发展受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影响。从现阶段来看,实验技术队伍职业发展机制存在短板和不足。①职称评价不科学[13-14],现有职称评定内容与岗位职责要求的契合度不够,过分强调了论文、项目和奖项,专业技能评价相对弱化,学科特点的差异化不明显。②岗位结构不合理。尽管绝大部分高校解决了实验技术系列正高层级的职业发展瓶颈,但是与教师系列相比,实验技术人员的高级职称比例相对偏少、高级岗位比例明显偏低。③发展机制不健全。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缺乏制度设计,未构建长效化的教育培训体系,支持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资源极其有限,荣誉体系与专任教师区别对待,实验技术队伍对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不足,“躺平”现象普遍存在。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状况调研和政策建议”报告统计,60%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转岗意愿。
深化实验技术队伍改革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文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加快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升支撑事业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2019 年,我校全面启动实施实验技术队伍全方位深融合、全链条一体化的改革,紧扣队伍规划、岗位管理、职称评价和职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经过3 年改革探索实践,基本理顺了队伍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初步构建了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激发了队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实验技术队伍改革实施路径和主要举措如图1 所示。
图1 实验技术队伍改革实施导图
学校将实验技术队伍统筹纳入师资队伍整体建设范畴,着力解决队伍的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岗位人员配备不足问题。①将实验技术队伍纳入“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按照学校改革事业发展对实验技术队伍的任务要求,结合二级单位实验教学、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因素,重新核定了队伍编制数,队伍人数约占全校教职工7%、专任教师10%。②学校明确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对实验技术队伍管理的权责。人事管理部门统筹指导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发展,实验室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二级单位具体负责实验技术人员日常管理。③学校强化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整体设计,新制定或重新修订了编制核定、聘任考核、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办法,细化了岗位职责,量化了岗位设置,强化了聘任考核,优化了职称评定。
学校构建了按量定编、按需设岗、按岗定责、按岗聘任和按岗考核的“五位一体”岗位管理体系,确保实验技术人员在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显其才。
(1)重新开展了定编、定岗和定责的“三定”工作。①按量定编,以实验教学人时数、仪器设备台套数、实验室安全管理等工作量为依据,核定各单位实验技术岗位的编制数。②按需设岗,实行岗位分类管理,设置了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辅助、技术测试、安全管理等岗位。③按岗定责,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了实验中心主任、实验教学人员、实验中心秘书、资产管理人员、大仪共享管理人员、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实验教学辅助人员和技术测试人员等8 类人员的岗位职责。
(2)实施了新一轮岗位聘任与考核。新修订了“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聘任与考核实施细则”,岗位聘任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综合评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实际贡献。建立了基本条件与绩效业绩相结合的聘任体系,其中,绩效业绩包括学术研究、应用实践和荣誉奖项3 个类别14 个条目项,每项从高到低分别为A、B 和C 档3 个层级。岗位考核包括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年度考核考查履职情况和年度工作量。年度工作量分为基本工作量、公共事务工作量,其中基本工作量包括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辅助、技术测试、其他工作等方面。新制定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办法”,采用了量化方式计算工作量,并明确正高级实验师为280 当量、高级实验师为250当量、中级实验师为220 当量和初级实验师为200当量。聘期考核考查聘期内履职情况和基本业绩、绩效业绩,其中,履职情况侧重于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基本业绩聚焦聘期内的年度考核结果、教育培训情况以及校内项目或荣誉获奖情况,绩效业绩要求与聘任的业绩条件完全一致。改革后,聘任与考核体系实现了一体化深度融合和全链条有机衔接。
学校加快推进职称评定改革、加强教育培训、打造荣誉体系等工作,着力构建队伍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①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建立以岗位贡献为核心的职称评价体系。综合考察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学历学位及资历条件、专业技能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与岗位相契合的业绩评价条件,其中,业绩评价条件包括必备条件和可选条件两个部分。可选条件的业绩评价与聘任考核绩效业绩条款完全一致,但职称评定要求数量更多、质量要高。②加强队伍教育培训,构建立体式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校内培训以实验室建设发展论坛为依托,邀请国内外专家就实验室建设发展、仪器设备管理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作专题辅导报告;此外,定期举办专题沙龙活动,研讨工作难点、改革热点问题、工作创新举措等。校外以成建制派出综合研修为主,就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科学技术服务和实验室创新发展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③打造职业荣誉体系。建立了实验室工作集体与个人的荣誉评价机制,设置了实验室工作3 类先进集体、7 类先进个人的荣誉项目。先进集体评选以年度二级单位实验室工作综合考核评定结果为主要依据,先进个人突出岗位履职情况、岗位获得的相关成果。
经过3 年改革实践,学校理顺了队伍管理体制机制,从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聘任考核、职称评聘、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综合改革,量化岗位设置,细化岗位职责,强化聘任考核,优化职称评价,打造岗位荣誉体系,为实验技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构建了长效机制、搭建了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有效激发了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活力、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极大增强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通过岗位管理全方位改革,进一步明确细化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工作职责,探索构建年度工作量量化考核机制,建立了岗位设置、岗位聘任与岗位考核有机衔接的岗位管理体系。改革后,实验技术人员在岗位上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显其才,责任心明显增强,执行力明显提高,服务师生意识明显提升。
通过深化职业发展机制改革,畅通了实验技术队伍职称晋升通道,设置正高3 级岗位。极大提高了高级岗位的设置比例,新一轮聘期的副高级及以上岗位比例达到41.35%,并形成能上能下聘任机制。创建了常态化教育培训体系,成建制组织校外专题研修3期,做到全员覆盖。实施队伍荣誉项目评选2 次,评选先进集体6 个、先进个人86 人。改革后,实验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职业发展目标方向更加明确,实验室各项工作成效取得显著提升。2021
年,学校首次获科技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考核评价优秀,8 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入选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近3 年,我校实验技术人员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10 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奖项20 余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实验室相关论文80 余篇。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实验技术人才成为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主阵地,建设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当前,实验技术队伍整体水平与学校事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不相适应。高校应加快推进实验技术队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构建与打造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队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着力提升支撑服务学校事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