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运玲
主持人语:
上一期我们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相比较而言,文明礼貌习惯和道德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前两个习惯好,有益于孩子自身;后两个习惯好,有益于孩子与外界建立良好关系。但后两个习惯又不像吃饭穿衣那么容易“自学成才”,更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并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
那些不受人待见的孩子,多是因为文明礼貌缺失
前几天我在电梯里遇到这样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先按了8楼的按钮,接着又胡乱按了好几个其他楼层的按钮。一同乘坐电梯的一位老大爷说他:“你这孩子别乱按!”他很无礼地说:“又不是你家的电梯,我想按就按,哼!”老大爷没跟他计较,将他后来按的按钮都取消了,只留了8楼。
没想到,小男孩从8楼下电梯前,快速按亮了电梯的全部按钮,才坏笑着下了电梯。几个乘电梯的人都很生气:“这孩子真没教养!”“家长怎么教的?”
其实这种不文明、不礼貌言行的背后,是孩子缺乏文明礼貌习惯的约束。
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实质上就是教孩子正确地待人接物,包括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公共场合举止文明、遵守公共秩序、衣着整洁、尊重他人等。
可以说,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人际关系的基点,不讲文明礼貌,不但令大人厌烦,就连小伙伴也不会接纳。
想必大家都有同感,那些让人看着就喜欢的孩子,往往非常讲文明懂礼貌;那些不受人待见的孩子,多是不文明不礼貌的。因此,从小教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非常重要。
而这些习惯的养成,仅凭孩子自学、自悟是很难实现的,一是因为孩子认知能力不足,二是孩子自律性差,因此特别需要家长正确引领。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要从言行和衣着入手——
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首先反映在说话上,因此家长应先从语言方面指导、规范孩子。
一、礼貌用语的使用要从家人之间开始
很多家长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喜欢借助外部场景,比如他们会提醒孩子见人要问好,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但这么做不如从家人之间使用礼貌用语开始效果好,因为家人之间相处时间长,便于长久坚持、反复训练。
我从孩子会说话开始,就有意在家里教两个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我先做榜样,比如早上醒来对孩子说“早上好”,孩子也学会了问好;孩子帮助了我,我会说“谢谢”,孩子也学会了对每个家人适时说“谢谢”。一直到现在,我哪怕帮女儿扎个辫子,她都会说声“谢谢妈妈”。因为在我们家每个人每天都这样做,形成了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后来女儿到了幼儿园,对待老师和同学也是如此,所以非常受欢迎。
家长可以教孩子分类识记,不同情景使用不同的文明用语:与人相见要问好,问好的格式可以是“时间+好”,比如早上好;或“称呼+好”,比如阿姨好。受到帮助、得到馈赠或夸奖说“谢谢”。劳驾别人用“请”字,比如请人帮助、请人让路等。做了错事要道歉,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做了对别人不利的事,都应说“对不起”。
二、对孩子说脏话区别引导
对于孩子说脏话,家长要弄清动机,区别引导。有的孩子说脏话,属于鹦鹉学舌。这类孩子并不知道脏话是什么意思,只是人云亦云。家长要耐心向孩子讲解那些脏话的不好含义,让孩子知道不应该那么说。大多数孩子知道了脏话的含义以后,都会不好意思再說。有的孩子说脏话,纯粹是为了好玩、搞怪。这类孩子明知所说的话是不好的,但因为小伙伴之间都这么说,是为了搞笑、逗乐,所以也跟着说。这时候,家长一定不要陪他搞笑,不要被他逗笑,而是装作没听见,并告诉孩子他说的话并不好笑,还很没礼貌。通过激发孩子的羞耻心,让他不再说脏话。还有的孩子,说脏话是为了发泄不良情绪。对这种孩子,家长应给予指导,教会孩子正确表达不满或愤怒情绪,比如告诉孩子:“你可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我很生气!”或者教孩子深呼吸让情绪平复、到妈妈怀里求安慰等。孩子学会了正确宣泄不良情绪,就不会再说脏话表达愤怒了。
三、让孩子感受不同句式,选择最佳表达方式,掌握交流技巧
很多孩子说话喜欢用命令句式,显得很没礼貌。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告诉孩子说话有多种句式,比如请求式、询问式、商量式、命令式等。家长可以借助不同场景,用不同的句式对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不同的心情,明白哪种说话方式更受欢迎。另外,还要教孩子掌握交流技巧,比如说话时的神情,要微笑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语速要慢一点儿,让别人听清;音量要适宜,不能大喊大叫,也不能小到别人听不见;交流时的体态要端正,站有站姿,坐有坐相;不抢话、不插话,会倾听,懂得什么时候该接话;等等。
除了语言,行为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礼貌的重要方面。所以,家长还要从细节着手,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
一、教孩子管住手脚
儿童精力旺盛,到哪儿都闲不住,这儿摸摸,那儿踢踢。家长应告诉孩子:管住自己的手和脚,做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比如,在幼儿园不打人、推人;坐公交车不用脚踢前边的座位影响他人;到别人家做客,不动人家的东西、不翻抽屉等。
二、教孩子辨识并遵守公共场所的相关规定
公共场所一般都有醒目的提示牌,写明需要遵守的规则,比如科技馆、博物馆有参观守则;小区有文明告示;电梯间有安全乘梯注意事项。家长带孩子出入这类公共场所时,可在排队、等候间隙给孩子念念规章制度,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进而让孩子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避免做出一些特殊的不文明举止
比如,有的孩子习惯随地大小便。有的家长对此不太在意,认为孩子小,默许甚至鼓励孩子这种不文明行为。但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随地大小便,不利于其隐私意识形成,既是对自己不尊重,也是对别人不尊重,甚至影响孩子自尊意识的形成。
衣着方面的文明礼貌是家长最容易忽视的。要知道,衣着得体,管理好自己的形象,也是文明礼节。
一、教孩子衣着“四合乎”
所谓的“四合乎”,是指合季节、身份、场合、性别。比如,去图书馆不能穿拖鞋,不能衣衫不整;去重要场合或参加重要活动要穿正装;男孩不穿裙子;等等。
二、教孩子正视衣着
家长可以在门厅放一面穿衣镜,让孩子养成出门之前照照镜子、检查自己衣着是否得体的习惯。检查内容包括,衣服是否干净整洁、是否穿反。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应教会孩子辨别衣服的正反面,避免孩子衣服穿反出门闹笑话。
三、传授细节化的着装礼仪
比如,家有女孩,家长要教孩子穿裙子时的礼貌坐姿、蹲姿,坐、蹲时如何正确收起裙摆。还有,叮嘱孩子不要掀裙子玩,这是很重要的礼仪。
可以说,语言、行为和衣着,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文明礼貌的三大标尺。而这些都需要家长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越早越好。
对孩子道德习惯的培养是家长容易忽略的一课
说到道德习惯,可能很多家长觉得陌生:难道道德也有习惯,还需要培养?答案是肯定的。如若不然,中小学为何专门开设“道德与法治”课(2016年之前称为“品德与生活”——编者注)。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只可惜,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道德教育。
那么,什么是道德习惯呢?其实我们前文所讲的文明礼貌习惯就属于道德习惯的范畴,只不过文明礼貌习惯更加细化、具体、常态化。相比较而言,道德习惯更加广义,更偏重于精神方面。概括地讲,对孩子进行道德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孩子追求美好的事物,拥有积极的生活、情感态度,包括有责任感、有爱心、愿分享、谦让包容、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富有同情心、有环保意识等,还包括爱人爱己爱社会爱世界。
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为孩子创造亲社会实践的机会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教育学名词,美国科学家、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在《温暖的孩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它的重要性,并指出家庭打造滋养性环境对推动孩子亲近社会至关重要。
具体怎么做呢?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性公益活动,比如,植树节带孩子去植树,为环保助力;让孩子帮环卫工人打扫卫生,体验环卫工人的辛苦;让孩子去餐馆打工,体验一线劳动者的不易;让孩子与贫穷人家的孩子结对帮扶……这些亲社会活动能让孩子养成美好的品格,提升孩子看事物的格局。
二、设定美好日
家长可以和孩子设定一个美好日,比如约定每个月固定的某一天,一家人各做一件美好的事,可以是照顾小区里的流浪猫,可以是捐赠旧衣物或图书给需要的人。这些活动能滋养孩子的品德与心灵。
三、分享热点新闻,开展亲子讨论
家长可以把从网上看到的有助于道德教育的热点新闻分享给孩子,并与孩子展开亲子讨论,让孩子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领悟不同道德层面的启迪。
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位交警正冒雨指挥交通,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看见了,就让妈妈把他们的伞送给交警叔叔用。我就把这个新闻分享给孩子,并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是爱心、什么是服务精神,让孩子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孩子的文明礼貌和道德习惯,决定着他的受歡迎程度,也决定着他跟社会、跟世界能否和谐相处。而这两方面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引领和家庭的熏陶。所以,从现在开始,请重视对孩子文明礼貌习惯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吧,孩子将一生受益。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