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与体验

2023-08-22 05:25:45杨敏芬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腊八粥神话文本

杨敏芬

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可选取的文本与诸多载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智慧、精辟高雅的表达,对学生增长阅读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而言,是取之不尽的宝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数量可观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突出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使用中,教师须勇担大任,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悉心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使之源源不断汲取文化滋养,与学生一道,注重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提升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一、教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体现于文字形态中

文字是定格于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形态是书面符号的构造形式。与大致知道字母读音,初步懂得拼读规则后通常便见词能读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属表意文字,且表意方式有多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这些表意方式内隐着我们的先人创造汉字和妙用汉字的方法,凝聚着卓尔不群的智慧,贯穿其中的不仅有汉字形体演变轨迹,更有以感性思维为鲜明特征、充满人情人性的东方文化气质。也就是说,文化会在文字形态中呈现。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富饶的西沙群岛》里“武”字的教学,为让学生更全面领会民族性格中勇于面对也与人为善的特质,对其从甲骨文到小篆等形态的演变和形体应详加拆解。甲骨文等形态中,该字上部是“戈”,下部是“止”,“戈”即古代行军打仗的武器,“止”是“趾”的本字,指代脚,引申为行走;运用会意方法,“戈”与“止”合起来,便得到它的意义为携带“戈”这种武器,迈开脚“止”向前行走,奔赴战场去动“武”(打仗)。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解释:止戈为武,动武不是最终目的,制止刀兵和平相处才是“武”的本义。如此,让学生辩证思考,深化认识。教材中还有很多字,随机抽取,都可以作类似这样的字形分析和文化溯源。

(二)体现于言语方式中

汉字有其深远的文化渊源和厚重的文化意蕴,使用中也在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语言形式与言语智慧,构建起语言表达方面的独特文化形态,构词、造句、文体、篇章等都有独特的样式表现。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景阳冈》中,酒家门前招旗上写的是“三碗不过冈”,店小二为武松在桌上放的是“三只碗”,武松坐下后第一轮“恰好吃了三碗酒”,酒家劝时,武松说的是“再筛三碗来我吃”,接着酒家先后是“又筛三碗”“一连又筛了三碗”“再筛了三碗酒”,后来武松遇见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读了这些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三”字有点“包打天下”的意思。其实,在真实的生活中,哪会那么巧,有那么多“三”的经历呢?然而,我们读着这么多含有“三”的细节,却没有感到虚假,相反地感到非常合理,非常自然,甚至非常过瘾。这就是我们已经适应且习惯了的话语表达方式,可见言语方式对文化思维的塑造。

(三)体现于文本内容中

文化还大量地体现在文本内容之中,诸如摹写物体形态的、描绘景物气象的、叙述事件过程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介绍器具功用的,这些文章所写的内容,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与文化标识,或内隐着一种文化意涵与文化精神,或展现着一种文化活动与文化传播过程。文本内容中的文化,可能是自然风光,可能是名胜古迹,可能是民情风俗,可能是传统艺术,可能是名物特产,可能是生活方式等,大多以直观形象的场景来呈现。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不懂就要问》,文中有“私塾”“戒尺”两个词语,印刻着古代中国启蒙教育的制度文化:“私塾”是由家庭、宗族或乡民集体筹资聘师开设的民间教育机构,主要课程是儒家学说及其经典作品;“戒尺”则是老师(旧称“先生”)用来惩戒懒学或犯错学生的木板,它的合法存在表明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和学生的绝对服从,鲜明体现古代教育中的师道尊严文化。文中有“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的表述,反映了高度重视反复吟诵熟记、在吟诵中慢慢意会领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其优势也有短处,但勤学、积累等学习方式,并不过时。

二、体验方式的丰富与体验感的强化

(一)在了解背景中体验

文化体现于文本中,但不是所有课文都以介绍某种文化存在为主旨,并且由于文本篇幅的限制,即使介绍某种文化,也难以呈现全貌,它们所能呈现的文化内容,往往只是一个局部,一个侧面,甚至一个“质点”。为使学生“见了树木能见森林”,教学中应该从文本中的文化“质点”入手,顺藤摸瓜,“拉”出文化的整个“脸面”,即适时提供有关文化的背景资讯,将文化“质点”还原到它的“栖居之处”,从而让学生借由背景资讯的了解,实现对相关文化内容的完整认识和真切体验。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盘古开天地》,主人公盘古有着巍峨高大的身躯、顶天立地的神力和勇于献身的品格,情节生动感人,脍炙人口。从阅读理解角度看,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知中建立这样的认知已可。然而,从最大限度开掘文本的育人价值看,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让学生将目光拓展到更大的视野,将思想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刻体验。因此,应该在进入文本解讀之前,或在完成文本解读之后,巧妙拓展背景知识,将神话的特点、神话的起源、神话的类型、神话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关系,中国神话与其他国家神话之间异同等,有选择有侧重地向学生描述性介绍,让学生“走进”壮阔美妙的神话世界,感受神话魅力,体验神话中表现的人类精神、智慧的伟大。

(二)在营造情境中体验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内容:或是刻着时代印记的历史遗存,或是提供精神朝圣的寺庙建筑,或是标志特殊意义的牌楼雕塑,或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文物,或是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自然风光,或是富有独特民族气质的节庆习俗、文娱形式、饮食习惯、食品工艺品制作技艺等,这些内容都属于文化范畴,需要让学生借此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但学生只能“读其文”,无法“见其境”,因此,需要提供模拟性形象(模型、图片、动画、视频等),让学生如亲见其境,从而产生真切的文化体验。

如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1961年凤凰花盛开之际,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课文中有泼水节上傣族人民激情涌动、片片花瓣撒满地面、条条龙船破浪过江、串串花炮冲天腾空的整体场面描写,又有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欢共舞时“入流”的穿着打扮、欢悦的神态表情、娴熟的舞蹈姿态以及向人们泼洒吉祥之水的潇洒动作等细节特写。这些描写文字本身也堪称生动具体了,但毕竟还缺少色彩缤纷、动感十足的视觉效果,教学中,不妨提供相关视频,借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进而深受感染,在内心深处萌生一种欢乐与感动的同时,切身体验到傣族人民的娱乐风俗和节仪文化。

(三)在现实场景中体验

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它们反映的文化形态没有太多时间、地域的局限,具有古今相通、全民族共有同享的文化特征,诸如中秋、春节等,便是古今华人共有、全体华人共庆的习俗,类似这些少有“隔膜”文化现象的课文,除了可以让学生借助情境感知语言文字,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现实场景,亲见其景,亲历其事。

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腊八粥》,文章以腊八节八儿与妈妈围绕腊八粥展开的对话为主线,巧妙穿插描写腊八粥的成分、熬煮过程、八儿馋涎欲滴渴盼尽情饱吃一顿的可爱样子,这文字以足以令读者如闻粥香,如见八儿馋相。中国南北东西各地都有吃腊八粥的风俗。学习课文前,或者学了课文后,布置学生回家向大人请教当地的腊八节风俗以及腊八粥做法,按本地习惯,或按课文所写,搞个“腊八行动”,自己全程参与:准备腊八粥的各种配料,去熬煮一锅腊八粥,然后一家人围桌享用,畅谈粥的美味,以及喝粥的感受。这样,学生亲历了备料、煮粥、喝粥、谈粥的过程,对腊八粥美味的感受以及对腊八节习俗的体验便更深刻了。

猜你喜欢
腊八粥神话文本
东方神话
说说腊八粥
基层中医药(2021年1期)2021-07-22 06:56:52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8:14
腊八节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神话”再现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2:52:18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腊八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