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悲剧美

2023-08-22 03:41纪紫烟
今古文创 2023年30期
关键词:窦娥林黛玉

纪紫烟

【摘要】悲剧是悲痛的艺术,它表现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根据《窦娥冤》和《红楼梦》这两部典型作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人文思潮等,分析窦娥和林黛玉这两位女性的悲剧形象,并解读由悲剧形象体现的女性意识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窦娥;林黛玉;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0-00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08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悲剧中的主角宁愿毁灭生命以求“美”,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分析窦娥和林黛玉的悲剧美,不仅能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边缘化,而且能够启迪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一、女性的悲剧美

(一)窦娥

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善良、温柔,她的生命只有二十个年头,却承受了现实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一切苦难。窦娥是善良的更是不幸的。幼时丧母,被卖到蔡家做童养媳。成亲不久后丈夫便去世,与婆婆相依为命。被张驴父子陷害后以为官府能帮助洗清冤屈,却不料官府贪赃枉法,窦娥为救婆婆,屈打成招,含冤受辱。被侮辱却被判死罪,这是何等残暴。身世悲惨,接踵来的厄运,使窦娥痛苦也逼得她探索,但在那样吏治腐败的元代社会,一个弱女子又能探索什么出路呢。因此她把一切归之为命运。元代楚州腐败的政治和黑暗势力勾结在一起,使窦娥的命运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社会必然性。

对悲剧人物的同情必然同他们美好品质的赞美联系在一起。窦娥是不幸的,但她身上具有女性特有的阴柔美。她不怨恨把她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的父亲,丈夫去世后也没抱怨生活不公,而是与婆婆相依为命,为婆婆承担莫须有罪名,不惜牺牲自己把仅有的一线生机留给别人。直至做了鬼魂,案情大白也不忘让父亲照料婆婆。这些都显示了窦娥的阴柔美,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一种人性美,悲剧主人公的审美价值。对亲人,窦娥温柔善良;而同黑暗现实势力抗争时,大家还能看到她个性的阳刚美。当婆婆让她改嫁,张驴儿父子闯进她的生活,窦娥以生命为代价进行反抗。不仅挖苦婆婆糊涂而且怒斥张驴儿父子蛮横无理。宁愿选择和张驴儿对簿公堂也不愿放弃对自己婚姻的自由选择,表现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刚烈。面对腐败的官府和严酷的毒刑,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控诉锋芒直指象征上帝和最高统治者的天地。并在死前发出三桩誓愿,用死自证清白,向世人表明冤屈,也是对黑暗现实的清醒和至死不屈的反抗。这是一个弱女子强烈的斗争,这种斗争是坚决的、令人敬佩的。窦娥含冤死后仍借鬼魂复仇,恶人终于得到惩罚。这种惩恶结局是对美的反向肯定,善必将战胜恶,唤起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窦娥坚毅高尚的品格和宏伟的气魄激发了人们的正义感,把人们的悲剧快感提高到生命力的最高水平。窦娥这一悲剧形象的被吞噬显示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最高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价值进入人们情感的最深处,产生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作者通过窦娥这一惊心动魄的美的毁灭产生的悲,给予人们积极的审美感受,精神得以升华,使人们感受到超乎寻常的悲剧美。

(二)林黛玉

林黛玉出身没落家庭,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美丽聪慧却多愁善感,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有着西施一般的病态美,但她的美并没有因为疾病而减弱,也正是由于她的疾病才帶来她的悲剧。由于父母早逝,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较少,她鄙视反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各种要求甚至将读书作为兴趣爱好,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用才华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清高绝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只把贾宝玉当作知己。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执着、为爱而生也为爱而死,他们的爱情真挚、坚贞,是美的,是新型的,属于未来的。寄居贾府无父母兄长,林黛玉只能把婚姻大事寄托在他们身上。但她的才华与当时封建道德要求背道而驰,也无法像贤淑知礼的薛宝钗那样获得长辈的欢喜。林黛玉的出身和性格都不符合当时封建家长的要求,这就注定了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她将一生的爱给了贾宝玉却没有得到幸福的爱。黑暗的社会并没有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悲剧;但林黛玉把一生最美的年华用最真的心给了贾宝玉,保持了自己的纯洁。这是她的悲剧美。

林黛玉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尽管她始终没有向封建妥协,也无法在强大的封建制度面前有些许作为。林黛玉自身的身体状况及个性与封建时代恰恰相反,封建家长也会将其推向深渊,她只能无力挣扎,最终走向灭亡。林黛玉的美丽聪慧和贾宝玉的爱情是最美也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为那个时代所不容,留下的更多是惋惜。这是她的悲剧。但林黛玉的悲剧有她独特的价值,她痛恨封建势力和一切虚伪,她的环境和她的内心格格不入但她从未屈服。她蔑视皇权,颂扬反对权力和封建主义的人和事。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高傲和纯洁的爱情,勇敢地抗争着。宁愿牺牲生命也要保持自己的意义,追求自己的“美”和“自由”,用宝贵的生命实现自身的价值,她在凄凉的美中死去,去得很美很坦荡。这是她的悲剧美。

林黛玉的爱情是悲伤的,但她的精神是美丽的。虽然她逝去了,但精神永不屈服。她的悲剧美带给我们深刻的意义,人们对于她的苦难有着深刻的同情和认同,从而带来审美的共鸣。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女性世界里闪耀着的独立自觉的思想光芒。

二、悲剧的根源

窦娥悲剧的根源在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黑暗势力、极端的道德观及个人的命运。元代社会秩序混乱,阶级和民族矛盾激化,法律失去制裁力,贪官污吏、贪赃枉法比比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使人们的思想陷于混乱,必使正直善良者蒙冤受屈,而横行霸道者为非作歹。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也导致道德缺乏约束力,因此人们尝试通过追寻过去的传统文化寻求精神寄托,但原本的文化到元代已变得畸形,过去的“仁孝”被推向极端化。尤其对女性的迫害最残酷。窦娥恪守妇道孝道,当丈夫去世并没消失,当婆婆遭迫害,她承担须有罪名并用生命成全自己的“孝”。窦娥有着近乎完美的道德形象最终却还是失去了生命。而从窦娥个人的命运来分析,她深受封建思想浸染,身上也带有一些根深蒂固的禁锢女性的糟粕思想,所以把一切苦难归为命运。虽然在黑暗社会面前她不愿放弃自主的婚姻选择并步步反抗。但是当一个人无力与整个社会相抗衡,只能从来世中去寻找寄托。这是窦娥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与窦娥相似,林黛玉的悲剧根源也在于整个黑暗的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但林黛玉自身命运却与窦娥有所不同。林黛玉出身在书香门第幸福的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富有才华。但身体虚弱,天生抑郁。相比窦娥,林黛玉是幸福的,但更是不幸的。她不像窦娥一样具备并坚守封建伦理道德,甚至不明白怎样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要求。父母的离去让这个本就多愁善感的女子遭受更沉重的打击。在贾府中,经常独自暗伤,自尊心又极强叛逆的她与其中的人和生活格格不入。面对各种黑暗现象,虽苦苦挣扎却无力抗争。在这样的身世背景下,她的悲剧命运也就更加凸显。

林黛玉与窦娥悲剧的相似之处在于,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面前奋力挣扎,毫不妥协,却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抗衡,最终还是逝去。虽然她们都有受到封建礼教道德的压迫,但有所不同,窦娥恪守封建道德,忠于丈夫孝顺婆婆也为此付出生命;而林黛玉从小受到良好文化教育,加上高傲的个性使她更痛恨反抗封建礼教,这些也加剧了她的悲剧。

三、悲剧美的价值

同样的善良,同样的坚强。窦娥含冤而死,林黛玉带着傲岸和抗争走向末路。她们都诠释了旧中国妇女的命运。她们的遭遇是悲惨的,结局更是悲剧的。叛逆女性的悲惨结局不免让人感叹和惋惜。但她们始终顽强抗争着,这便是另一种美,勇敢追求自由自主的美,即悲剧美。这种悲剧美不仅使人受到感召和激励,同时也对后人有一定的启迪。通过深刻理解和感受窦娥和林黛玉的悲剧美,对当代女性争取自由独立、形成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启迪当代女性意识觉醒

文学上的“女性意识”一般指女性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和个性发展等涉及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深刻清醒的认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丧失了“人”的权力,没有社会地位缺乏尊重,她们也没有维护尊严的意识,导致自我意识的迷失。窦娥和林黛玉的出现,启迪了女性的觉醒。

窦娥从一开始的随遇而安到后来的奋力抗争,大家不仅看到她反抗行为的发展,也看到了一个受封建思想迫害的女性其个人思想的觉醒和发展。窦娥一开始恪守妇道孝道,当有人要打破她平静满足的生活时,她开始用行动来维护自己。从拒绝婆婆的包办婚姻、反抗张驴儿的要挟婚姻,可以看到她身上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关注自我的需求。正是因为她的觉醒,在面对官府的黑暗时她才坚决抗争,并发出“三桩誓愿”,这是她反抗行为的升华。也正因为思想的升华,在变成鬼魂后仍要洗清冤屈,惩罚恶人。窦娥的觉醒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不断升华,是对黑暗封建社会的清醒的认识和不妥协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在林黛玉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表现出来的更是一场斗争,一场为生命价值强烈抗争的历程。她更是人格和尊严最有力的体现。相比窦娥,林黛玉一开始就是抗争的,她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病弱的身体、高傲叛逆的个性等都与当时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格格不入。林黛玉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女性的觉醒,而且提供了女性的价值,对女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虽然窦娥和林黛玉的女性意识是有限的,她们的抗争最终也摆脱不了她们悲剧的命运。在强大黑暗的封建社会面前,即使顽强斗争也无力挽救自己。但当她们为了自身开始行动时就已经胜利了,她们对一切的压迫勇敢发出否定的声音,这是女性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关汉卿和曹雪芹能深刻认识到女性自由发展的可能性,但由于特定环境的影响,他们可能还未完全摆脱封建社会的男权视角,以真正平等的视角来看待女性,因此他们笔下的女主人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这是局限性。但他们肯定了女性自身的价值,推动了当时女性思想和个体自由的解放,具有极强的突破性。直到今天,窦娥和林黛玉这两位不屈不挠的古代女性的斗争精神仍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和巨大的鼓舞。

随着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女性意识开始进入全世界女性的思想并且发挥积极影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当代女性能更深刻理解女性的地位和价值,也只有获得这种独立、反抗的意识,才能争取更多的自由、平等,实现和男性平等的权利,真正成为生活的创造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二)启迪当代女性正确认识爱情与婚姻

西方婚姻不像封建时代的东方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在封建社会,女性很难追寻自己幸福的爱情和婚姻。

在窦娥身上,可以看到她对幸福生活的认识已开始从“三从四德”的依附他人到关注个人生活的幸福。窦娥追求的是个人平静满足的生活,而不是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因此她父亲毁灭了她美好的爱情时并没有难过;知道丈夫体弱多病也没有反悔婚姻;丈夫去世后也没有沉浸在丧夫的悲痛中;也从未想着再嫁摆脱悲惨的生活。而是平静满足地生活着。但是当有人要打破她这种幸福的生活时,她便陷入绝望中,也开始一步步反抗。为了自己平静幸福的生活,她拒绝了婆婆让她再嫁的要求,顶住了张驴儿的蛮横纠缠,甚至牺牲生命也不妥协。由此可以看到一个不再单纯把个人的爱情和婚姻寄托在男子身上的窦娥,一个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窦娥,一个顽强独立的窦娥。她不会因为个人爱情或婚姻的不幸而失去自我,她有着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并为之不断奋进。窦娥的爱情婚姻观对新时代女性正确理解爱情和婚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窦娥相比,林黛玉的爱情之路更显不幸。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有相同志趣上的新型爱情。林黛玉和贾宝玉幼年一同长大,在较长时间内彼此便已有深厚的感情。林黛玉爱得一心一意爱得勇敢,但这种爱情为封建社会所不容。这是一个美好的但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的理想。其一,林黛玉和贾宝玉不敢采取直率的恋爱方式甚至把婚姻的希望寄托在封建家族的赐予上;其二,他们的自由恋爱是叛逆者的恋爱,是建立在对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叛逆的基础上,和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势力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彼此深爱最终却无法结成婚姻。“有情人难成眷属”。在封建社会,根基和背景是婚姻的前提,婚姻以家族继承为中心,是关联家族关系网的重要因素,是家长之间获取利益的最便捷渠道。在這样的现实前,个人爱情和现实利益的婚姻相比,微不足道。因此,无论在家世、根基、模样和性格面前,林黛玉都彻底输给了薛宝钗。封建社会的婚姻不需要经历爱情这一阶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可以轻易成就或毁灭一桩婚姻。封建婚姻否定了林黛玉,传统婚姻扼杀了他们的爱情。但大家应看到:林黛玉的爱情观是进步的,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最终合理的爱情被当时社会环境所否定,因而必然是悲剧。他们的爱情悲剧直到今天仍带给人们很强的现实意义。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必然造成悲剧。

无论是窦娥想要追求平静满足的幸福生活,还是林黛玉敢于追寻志趣相同的恋人的新型的爱情观。她们都开始关注女性自我的生活,关注女性作为一个个体的自我需求。这无疑是进步的值得肯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爱情婚姻观念也慢慢被摈弃了,当代女性对感情和婚姻也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正确认识爱情和婚姻对当代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认清爱情的本质,追寻健康的爱情,了解婚姻的意义,认真守护那份真挚的情感,才能有更美满幸福的婚姻。在正确看待爱情和婚姻的同时,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当爱情或婚姻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也应始终保持自身的积极乐观,并不断追寻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总结

从窦娥和林黛玉的形象中,读到了封建社会女性被压迫的极不受尊重的地位,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妇女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男尊女卑的观念在我国封建社会本就根深蒂固。进入现代社会后,女性获得了更多独立自主的平等权利,女性主体意识也随之不断提升。当大家再回首古时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仍会因为宁死也不屈的窦娥、叛逆孤傲的林黛玉的悲剧美发出叹息,她们虽然逝去了,但带给人们的是永不磨灭的记忆。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人们应继承弘扬古老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始终高举女性自由平等的大旗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伯飞,白冰.西方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的悲剧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S1):61-65.

[2]郭志勇.浅论《窦娥冤》的悲剧性[J].青年文学家,2021,(21):118-119.

[3]艳春.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解读《窦娥冤》[J].语文建设,2015,(02):43-44.

[4]畢裴裴.《窦娥冤》中窦娥悲剧意蕴[J].赤子(上中旬),2015,(10):257.

[5]鲁文婧.《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文学教育(上),2018,(07):39-40.

[6]程智江.冷月花魂 以泪偿灌——浅议林黛玉的悲剧美的意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2):121-125.

[7]喇九梅.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美[J].科学中国人,2014,(08):60-61.

猜你喜欢
窦娥林黛玉
窦娥冤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论《窦娥冤》情感节制的审美追求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