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迪
摘要 目的:探索口腔影像数据库的构建与在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借助多种临床影像资料,利用MySQL构建树形结构的口腔影像数据库。在课堂教学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后应用口腔影像数据库,通过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及模拟考核的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在调查问卷得分、理论与实践成绩、模拟考核成绩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影像数据库在课堂教学及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口腔;数据库;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49
1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的特点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口腔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1]。作为医学影像学的分支,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也是一门形态学科,不但从影像学角度研究口腔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更是重点研究口腔疾病的影像学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2]。因此,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课堂教学要求“文影并重,以影为据”,口腔医学生则需掌握口腔颌面影像学知识辅助日常诊断性阅片,从而帮助判断疾病性质、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前,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的教材中存在着影像图片更新较慢、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同时,口腔医学生由于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面临课程多、时间紧的情况,容易导致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尤其是当遇到口腔颌面影像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时,会因缺乏经验而无法应对[3]。
2口腔影像数据库的优点与构建
2.1口腔影像数据库的优点
2.1.1影像资料电子化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弥补教材中影像数量的不足,通常会从临床上选择与课程相匹配的影像资料,包括小牙片、曲面断层片、MRI、CBCT等影像,通过胶片冲洗、纸张打印、光盘刻录等媒介进行保存,影像资料阅读往往不方便,而电子影像资料图像清晰,可以通过软件进行放大调节、角度调整、标注测量等操作,阅片效果好。在教学过程中,常规影像资料容易褪色、破损甚至丢失,需要不时地进行补充。而采用影像数据库以后,所有的影像资料以电子化的方式入档,既可以随时进行影像资料的增减,也方便备份不怕丢失。
2.1.2查阅便捷
常规的口腔影像资料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熟悉归档的教学组教师进行查找,在运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口腔影像数据库的树形目录结构方便学生根据“模块—疾病—征象”进行快速查阅。另外,我们利用网络进行影像数据库共享,从局域网到互联网,突破空间壁垒,除了在课堂上使用外,在见习、实习乃至于工作后亦可使用,使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电脑、平板及手机,从而实现多场所、多终端应用的目的。
2.1.3病例翔实
对来自临床的影像资料,除标注典型疾病征象外,还要在对应的影像下备注疾病概要、病例特征、征象定义,并结合病历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病例。同一疾病可包含多个临床病例,同一征象可有多种影像资料,配合“异病同征”的疾病鉴别影像模拟学生临床实践中接触到的诊疗情景,弥补常规教学中的不足,方便应用于各种教学方式[4]。
2.2口腔影像數据库的构建
2.2.1数据库框架的设计
一方面,我们参照《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的章节安排,根据重构后的四大模块(口腔基础、单个牙体疾病、牙周疾病、颌面外科疾病)构建具有树形目录结构的口腔医学影像诊断学分类图,按照“模块—疾病—影像学检查类型—征象”建立多层索引,形成口腔医学影像电子阅片库。
2.2.2病例入库
我们利用附属口腔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及口腔临床实践基地(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口腔科)的X线平片、曲面断层片、B超、CT、MRI等影像资料,提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和(或)经过病理检测证实的具有教学价值的各类影像资料。入库影像要求板正、高清,内容以能呈现典型病例为标准。入库过程中,影像除了注明各个征象的定义、病理影像联系及“异病同征”的疾病鉴别外,还需要配备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信息,从而使每个病例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临床案例[4]。
3口腔影像数据库的应用场景
3.1配合开展PBL教学
传统的授课模式经常导致学生死记征象、盲目阅片的情况,在临床实际中出现阅片及应用能力差,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树立整体医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影像综合素质。期中,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实施PBL教学法的起点必须是学生在其将来可能遭遇的“真实执业环境”的案例式问题,而口腔影像数据库中的病例均来自临床实际且资料翔实,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实现“前置实践”的目的,有助于对目标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3.2开展疑难病例讨论
疾病通过不同影像技术获得的征象具有多变性、复杂性。患者在拍摄口腔影像时,由于设备参数、医师操作、患者配合、拍摄角度、疾病进展等原因得到的影像征象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同病异征、异病同征”在口腔疾病中十分常见。除了将征象比较典型的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口腔影像数据库中收录的疑难病症影像,发布到线上学习平台中的班级讨论区,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在掌握“基本征象”的基础上,通过教材阅读、文献查找等方式,对病例抽丝剥茧,最终实现影像的鉴别诊断,培养学生严谨细微的科学态度,培养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3开展学生考核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的实训考核项目包括口腔影像技术与口腔疾病诊断(阅片)两部分。目前传统的口腔疾病诊断(阅片)实训考核方法,仍然以学生抽片考核的方法为主,考核内容单一、耗费时间较长。我们建立口腔影像数据库后,根据章节编排影像考核内容,方便学生进行课后自测,使学生得到及时反馈并查漏补缺。课程结束后,我们利用软件实现随机抽取数据库影像的方式进行智能化、网络化考核,实现与执业岗位要求接轨,提高岗位胜任力与岗位竞争力。
3.4开展继续教育
口腔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才会真正认识到自身在理论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利用口腔影像数据库对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学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状态。此外,学生可以使用口腔影像数据库,备战口腔医师资格实践考核中第三站的病例分析及辅助诊断检查部分,从而提高通过率。
4口腔数据库的应用研究
4.1对象与方法
4.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分为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两部分。
①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21级开设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课程的教学班中,将校内教学的3个班共计128人作为课堂教学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64人)使用口腔影像数据库进行教学,对照组(64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②将我校2020级正在临床实习的4个班共计132人作为临床实践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6人)在实习过程中不予干预,实验组(66人)使用口腔影像数据库配合进行实习。
4.1.2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方面:通过线上形式,以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总共发放128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8份。调查内容一共五项(阅片是否快捷方便,影像是否清晰典型,涵盖内容是否全面、实用,对提升理论成绩是否有帮助、对指导实践是否有帮助),每项赋予20分共计100分,通过两组学生的平均分比较5个项目正向效应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的期末理论和技能实践(阅片)的能力考核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总分均为100分,分别比较同一项目中两组学生的得分情况。
临床实践方面:通过对2020级132名学生在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操作模拟考核的第三站的病例分析及辅助诊断检查部分成绩的统计(共计20分),比较两组学生的得分情况。
4.2结果
4.2.1课堂教学评价
①教学效果评价:统计分析显示,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五个方面的评价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②考核能力比較:统计分析显示,理论考试及实践考核的成绩,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4.2.2临床实践评价
通过对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操作模拟考核中第三站的病例分析及辅助诊断检查部分成绩的统计,实验组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5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应用口腔影像数据库后有更好的课堂教学与临床指导效果,在阅片是否快捷方便,影像是否清晰典型,涵盖内容是否全面、实用、对提升理论成绩是否有帮助,对指导实践是否有帮助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同时,课堂教学中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口腔影像数据库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口腔影像学知识的吸收与理解,促进知行合一。而进入临床实习以后,口腔影像数据库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朱晓彤,陈忠科.医学影像学电子图片库的建立及多重功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8(15):37.
[3]唐蓓,王凯利,王虎,等.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融合式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49):244-245.
[4]张菁,王秋霞,陈浪.基于图像的网络数据库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10(36):46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