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3-08-21 01:30李恒超徐世猛杨文彧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4期
关键词:工科协同育人

李恒超,徐世猛,杨文彧

(华东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0062)

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工科人才,已成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截至2018 年,全国实施工程教育的高校约有1 100 多所,开设工科专业18 600 多门,工科在校生560 万人[1]。高校作为优秀工程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新形势下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策略,培养一批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1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新工科建设是立足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需求,提升我国硬实力而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新工科对高等教育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卓越工程人才特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改革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新变化、推动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卓越人才的育人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过程中渗透融合、相互促进,为培养具有实用性、交叉性特征的新工科人才提供新路径。

1.1 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

2016 年6 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联盟组织,(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签署了《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2017 年,我国以国际借鉴为基础,开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建设[2]。钟登华院士对新工科作了高度概括:新工科是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和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调共享为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3]。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创新型国家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更加重视学生品德塑造、跨界发展及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打破传统工科单学科培养过程,更加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性、面向产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践“育德”与“育业”相互渗透。

1.2 高校新工科人才的新特征对人才培养过程提出新挑战

美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 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报告提出: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有:优秀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商业和管理知识、领导力、道德水准和专业素养、终身学习等。借鉴国际认证标准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高校新工科人才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经济等带来的挑战。如图1 所示,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跨学科知识、复合型能力、综合性素养、开放性思维。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素质教育,更要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交叉学科知识、创新创业能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和系统思维[4]。

图1 新工科人才特征

2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机理

西方现代物理学家赫尔赫•哈肯提出协同的概念:自然界中许多个体,小到原子、分子,大到动物、人类,都是由其在所属集体中的行为,通过协作而间接地决定着自身的命运[5]。“协同”的概念衍生至教育领域是指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所产生非线性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教育系统呈现出有序化、整体的新型结构,形成协同或整体效应[5]。

新工科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更加强调对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等价值观层面的培养,最终通过工程人才的行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这是新工科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6]。因此,新工科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贯穿育人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子系统,首先需要厘清两者之间协同育人的逻辑内涵,才能最终实现两者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一是教育目标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作为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概括了时代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体现着国家、社会和教育者的期望,规定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方向[7]。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既包括对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品质的培养,也包括对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传授,其最终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8]。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它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出现阶段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9]。在新工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在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导向,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工科卓越人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教育内容互补。新工科衡量工程人才的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具体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教育[10]。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精神等。从内容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价值塑造与信仰培育,更加注重以内在精神培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创新创业教育注重行为塑造与能力培养,更加注重以外在行动培育促进人的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塑造人才良好的创新创业品质提供内生动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形成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合作意识、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对理想信念、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不再形式化和理论化,而是有了具体的外化行为表现[12]。

三是教育方法多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站在理论与实践前沿,充分把握时代特征、解决重难点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以创新为动力的时代特征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这一特征,紧跟时代步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3]。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理论方法,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实践教育与行动体验,运用案例分析、互动探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路演等开放式的教育方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外化为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在鲜活的体验式学习中充分领悟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增效。

3 新工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探索

在新工科背景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协同育人组织机构,搭建核心课程、产学研合作、项目竞赛、学生社团等多元化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校企协同、产学研联动的激励制度,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充分融合的育人理念落实到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双创”实践,以“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制度文化”为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育人载体,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如图2 所示。

图2 “四位一体”的新工科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以优秀骨干教师、辅导员、“双创”导师为主的协同育人团队。

设立学院层面的协同育人管理组织机构,对第一课堂人才培养方案与第二课堂素质养成方案进行系统化的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学副院长共同参与协同育人团队的管理。协同育人团队由优秀教师骨干、专职辅导员、创新创业导师共同组成。由专人负责对接教学管理部门、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校企合作企业。通过建立协同育人工作体系,既能优化整合外部资源支持,又能建立校企合作课程与实践平台一体化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

师资队伍是协同育人的首要前提。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主体。首先,要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专业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新工科人才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教育既要融入专业教育课堂,又要以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为载体,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塑造。创新创业导师包括校内“双创”指导教师、成功的创业者、优秀企业家以及杰出校友。“双创”导师的理论传授和实践指导更具实战性,对于培育德才兼备的工程科技人才不可或缺。其次,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协同育人,团队间定期交流沟通,促进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团队间深入合作,充分实现全员育人效果。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以通识课程、课程思政、校企合作课程为主体的协同育人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是协同育人的核心内容。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以通识课程、课程思政、校企合作课程为主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协同课程体系。首先,设计系统化的通识课程。通识课程要注重人文素养、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依托综合性大学通识课程的平台,构建新工科核心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人文视野和知识广度,培养创新批判精神,擅于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社会生产领域的问题。其次,加强特色化的课程思政。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引领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设立创业特色课程,聘任优秀的创业校友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合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融入新兴交叉的校企合作课程。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交叉体系的设置,把产业内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服务的产业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校企合作课程,真正体验在企业中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修养及创新创业精神。

第三,联动实践平台,搭建以学生社团、“双创”竞赛、项目、实践基地为载体的协同育人平台。

实践平台是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未来对工程人才“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将远远超过认知能力的需求[14]。新工科人才培养通过第一课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知识融合,同时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是两者协同育人、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首先,实践平台是专业教师、辅导员、“双创”导师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基层组织。专业教师在社团中提供专业指导;辅导员引领学生的思想方向,组织社团实践活动;企业导师可以对接产学研的前沿项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社会实践场所。通过课内外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指导与实践活动的组织,加强协同育人团队的交流合作,优化育人资源。其次,实践平台推动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转化,提升协同育人实效。针对新工科人才素质要求,分层、分类设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师资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遴选优秀的项目参加“双创”重要赛事,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素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企业家、产业界校友开展第二课堂系列讲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与实效性。

第四,健全激励机制,营造内部激励、外部支持的协同育人文化。

激励评价体系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首先,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管理机制,协同育人团队应该在基层党委领导下,由优秀教学骨干、辅导员、创新创业导师共同构成,统筹协同育人第一课堂的课程方案、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管理制度,组建相应的师资团队,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协同育人团队应就协作联动中的职责分工、工作目标、管理方式等建立相应的制度,推动协同育人规范化、制度化。其次,鼓励从事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相互合作,建立项目、竞赛、课程等不同渠道间的协作机制,对于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协同育人成果显著的团队给予评优评奖。最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要加强合作,建立由企业主导的创新创业基金激励机制,对于在创新创业项目、竞赛,优秀榜样人物评选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并加强宣传报道,激发各主体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生态。

猜你喜欢
工科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