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玲 王晓兰 黄凤如 丰李红 李丽
外周静脉留置针(简称留置针)又称外周静脉短导管,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静脉输液工具[1], 适用于输液量较多、输液时间较长、对置针疼痛较为敏感或抵触的患者。201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中明确指出, 在未出现静脉炎、堵管及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情况下, 外周静脉留置针应保留72~96 h, 从而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而遭受的痛苦, 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 优化了护理资源配置, 患者及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均较高, 使其成为临床上最重要的静脉输液工具及输液方法之一[3,4]。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相关问题也逐渐显现, 最主要的问题集中于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上, 这也是导致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和需重新穿刺置针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材料一般采用制式留置针敷贴[5]。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最大优点在于留置时间长, 但其具体留置时间受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留置针敷贴发生卷边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6], 同时也是导致敷贴更换、静脉留置针滑脱及重新穿刺置针的主要原因[7-9]。传统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为无张力粘贴透明敷贴固定法, 经过临床长期实践后, 发现该透明敷贴容易与留置针导管夹子之间发生摩擦, 多次摩擦后较易出现固定敷贴卷边、破损、甚至直接脱落。而临床上固定敷贴的更换除增加了护理时间外, 单人护理的操作极易导致留置针的脱落或发生堵针, 极大地增加了重新穿刺的发生率, 给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和经济损失。而多人合作的护理操作又增加了临床护理人力成本,降低了护理效率。因此, 良好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是保证患者静脉通路畅通, 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一次留置时间及减轻患者输液痛苦、提升护理效果及效率的关键[10]。作者团队在前期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发明了一种改良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 通过对比发现该改良固定法可显著降低敷贴卷边的发生, 因此采用前瞻性研究的设计方法通过本科实际病例探讨该改良外周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等。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连续性收集2020 年5~12 月于本院妇科行静脉留置针治疗的3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60 岁;②患者同意留置针操作;③患者对该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输注化疗药物;②留置针穿刺在下肢的患者;③穿刺局部皮肤有瘢痕或有其他伤口。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后即进行随机数字编号,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50 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8.3±11.2)岁, 平均体质量指数(22.4±3.5)kg/m2, 异位妊娠11 例(7.33%),子宫肌瘤14 例(9.33%), 平均首次穿刺次数(1.7±0.2)次, 平均住院时间(10.4±3.4)d。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39.1±13.6)岁, 平均体质量指数(22.7±2.8)kg/m2,异位妊娠10 例(6.67%), 子宫肌瘤16 例(10.67%), 平均首次穿刺次数(1.6±0.7)次, 平均住院时间(11.1±3.1)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同意,且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n(%)]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平均年龄(岁) 平均体质量指数(kg/m2) 异位妊娠 子宫肌瘤 平均首次穿刺次数(次) 平均住院时间(d)观察组 150 39.1±13.6 22.7±2.8 10(6.67) 16(10.67) 1.6±0.7 11.1±3.1对照组 150 38.3±11.2 22.4±3.5 11(7.33) 14(9.33) 1.7±0.2 10.4±3.4 t/χ2 0.556 0.820 0.051 0.148 1.682 1.863 P 0.579 0.413 0.821 0.700 0.094 0.063
1.2 研究方法
1.2.1 留置针及敷贴 本研究中采用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和留置针贴膜均为同一厂家生产。留置针型号为24G 静脉留置针, 采用长方形医用无菌敷贴为留置针敷贴, 统一其大小为6 cm×7 cm。采用网状设计的无纺布胶布进行粘贴, 该胶布具有强吸水性, 更适用于多汗患者, 从而使留置针U 型的固定更加稳固、美观。
1.3 留置针固定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择上肢常规穿刺点。穿刺前使用0.5%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2 遍,均自然待干, 之后进行穿刺。确定穿刺成功后, 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周静脉留置针敷贴固定方式固定。观察组采用改良留置针固定方式固定。具体方法为: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 除改变其贴敷贴固定方式(塑形、无张力竖贴)外, 还将留置针延长在原有外展的基础上外展15~30°再将敷贴固定, 用留置针敷贴将隔离塞以塑形好、无张力横贴的方式完全封闭, 最后用无纺胶布固定留置针延长管。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后不同时间点(24、48、72、96 h)未重新加固情况, 更换敷贴次数及敷贴卷边、疑似感染、导管滑脱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后不同时间点未重新加固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后24、48、72、96 h 未重新加固率分别为80.0%、66.7%、42.7%、33.3%,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48.0%、13.3%、2.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后不同时间点未重新加固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更换敷贴次数及敷贴卷边、疑似感染、导管滑脱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敷贴卷边发生率6.7%、疑似感染发生率1.3%、导管滑脱发生率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3%、6.7%、4.7%, 更换敷贴次数(0.5±0.1)次少于对照组的(1.1±0.3)次,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更换敷贴次数及敷贴卷边、疑似感染、导管滑脱发生情况比较[n(%), ±s]
表3 两组患者更换敷贴次数及敷贴卷边、疑似感染、导管滑脱发生情况比较[n(%),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敷贴卷边 更换敷贴次数(次) 疑似感染 导管滑脱观察组 150 10(6.7)a 0.5±0.1a 2(1.3)a 1(0.7)a对照组 150 80(53.3) 1.1±0.3 10(6.7) 7(4.7)χ2/t 77.778 23.238 5.556 4.623 P 0.000 0.000 0.018 0.032
传统静脉穿刺方法只能满足患者输液次数少、间隔时间长、输液时间短等需求, 而对于住院患者, 每天都需要静脉滴注治疗的情况下, 其弊端包括因反复穿剌导致护理效率低、患者疼痛感强烈及创伤大等问题。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体验要求的提升及生物医学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 传统静脉滴注方式已不能满足患者及临床医务人员的需求。随着外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的逐渐普及, 为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减轻了患者因过多医疗操作所致的痛苦感, 同时节约了护理成本, 为护理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保证[11-14]。因此,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在临床护理人员及患者人群中满意度都较高。但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渐推广,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问题开始显现, 如导管滑脱、导管相关事件等, 其中留置针固定问题成为影响留置时间的关键。因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多为住院患者, 静脉滴注时间较长、次数较多,离开医院在远离护理人员视野时患者保护意识较差,特别是年纪较大或较小的患者群是临床留置针拔管的高发人群。此外, 临床前期观察发现, 留置针放置时护理固定不当是留置针拔管的另一重要原因[15-17]。多数护理人员, 尤其是年轻护理人员, 对静脉留置针的固定并未引起重视, 为追求护理效率, 很多时候仅仅是简单的固定, 并没有去仔细检查。而留置针因固定不牢靠或不规范导致导管脱落, 或患者要求重新固定等, 会额外增加护理时间, 降低护理效率。此外, 外周静脉留置针拔管率高给患者带来了重新多次穿刺的痛苦及血管、皮肤的创伤, 并导致治疗费用增加[18-20]。
随着医学材料学的不断进步, 目前临床广泛运用的留置针固定材料为医用无菌敷贴(留置针贴)。该材料为透明敷贴, 透视的特性可为护理人员随时观察提供方便。综合已有文献及临床实践, 留置针拔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敷贴卷边、抓挠(因敷贴或皮肤特性导致的机体瘙痒等不适感)、敷贴粘性降低(因患者多汗体质或被水浸湿等)。所以, 如何降低留置针意外拔管应该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改良[21]。作者团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总结了一套针对传统留置针敷贴进行改良的方法, 以期达到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敷贴卷边带、增加感染机会以及费用, 降低非计划拔针率的目的。本研究通过进行前瞻性实验设计以本院实际病例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分组后分别采取不同固定方法进行观察。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后24、48、72、96 h 未重新加固率分别为80.0%、66.7%、42.7%、33.3%,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48.0%、13.3%、2.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敷贴卷边发生率6.7%、疑似感染发生率1.3%、导管滑脱发生率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3%、6.7%、4.7%, 更换敷贴次数(0.5±0.1)次少于对照组的(1.1±0.3)次,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 改良的敷贴固定留置针方法在各时间段均表现出较传统敷贴更强的固定作用,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 减轻患者因重复穿刺所经受的痛苦和创伤, 经改良的敷贴固定留置针方法优于传统敷贴。
综上所述, 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可显著降低敷贴卷边发生率, 增强静脉留置针固定的稳定性, 提升临床效果, 可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