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前程 赵培琳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海洋意识的内涵与意义,探究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培养的实际情况,明确海洋意识的教育内容体系,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队伍建设,搭建有利于海洋意识教育的平台,提出适配的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教学方法和相应建议。
关键词:海洋强国战略;大学生;海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94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海上权益的保护,对我国的海洋主权加大了保护力度,充分的挖掘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促进我国的海洋能源战略全面落实,加强海洋强国建设。但是,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建设海洋强国,树立人们的海洋意识是前提和基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必须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1 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价值逻辑
1.1 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建设之魂
要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海洋意识,首先必须培育大学生对海洋强国建设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可以说,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灵魂所在。
基于理论层面而言,海洋意识的形成与海洋有关的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需在民众中形成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战略实践提供重要的行动指南。经略海洋实践过程中,海洋意识状态直接决定了海洋经略的实际水平;而国民的海洋意识水平,也决定了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程度。基于实践层面而言,海洋强国建设将是一场改革的硬仗,而最艰难、最关键的一点则在于要充分全民树立海洋意识。把我国内陆型经济形向海洋型经济形态转变,中国目前开始逐步与全面融入世界的经济体系,因此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已经显得十分关键,重工业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当前中国国民普遍缺乏海洋意识,并且在海洋环保、经济以及权益意识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没有落实到位,还未能完全从陆地转变为海洋的发展理念,整个社会都需要树立海洋意识,而这在国民的思想意识领域无疑是一场革命。
1.2 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
在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洋强国梦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全面认识了解海洋,在经略海洋方面投入较多的资源,推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落地实施。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也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实现的重要力量,对于海洋强国建设工作而言,大学生教育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提升海洋意识必须要发挥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带头作用,大学生应当做到积极关心关注海洋,并且树立起认识经略海洋的榜样。
应从思想层面予以高度重视,了解和掌握建设海洋强国对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经略海洋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的价值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海洋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关系密切。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海洋强国建设是我国崛起的必经之路。在新时期加大海洋强国建设力度,是必将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民海洋意识的形成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校园是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平台,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指导,在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力量支持。
2 建设海洋强国和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培养的关系
第一,加强海洋教育是适应全球海洋发展新形势的前提。从全球范围看,各国都积极参与海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欧洲科学基金会海洋部与欧盟委员会在2007年6月联合召开了关于欧洲海洋会议,正式对外公布了《阿伯丁宣言》。2007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蓝皮书,其中将欧洲海图作为教具和强调共同的欧洲航海传统。葡萄牙在2007年就颁布了本国的国家海洋战略,目的在于树立公众的海洋意识。学校课程明确提出:海洋、水族馆、社区中心、河流、海洋有关的各种博物馆的重要意义,同时表示海洋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加强宣传力度,推动环境教育、航海教育以及海洋教育的全面發展,促进海洋知识的快速传播,提升海洋教育质量水平,重视并加大教育以及训练方面的投资力度。
海洋意识的有效提升,也是我国海上力量战略落地实施的前提,是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在我国沿海国家实现的可靠保障。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的海洋能源战略,就需要加大对海洋经略的国防和海事技术支持力度,相关的软实力也要同步发展起来。提出要重视加强公众的海洋意识,提升认知度,积极发展海洋文化,通过强化海洋力量的有效建设,基于“课本、课堂以及校园”三大关键,讲解传递海洋故事以及相关海洋知识。基于社会和海洋社会实践,在海洋文化教育方面投入较多的资源,显著提升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
最后,我国对海洋的认识不足,迫切需要引导和教育。鉴于当前的宏观形势,政府应发挥积极领导作用,努力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按照《全国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中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17年的平均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得分只达到了63.71。目前中国整体海洋意识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下一步的动海洋文化意识培养提升的教育工作依然有待加强。该报告中还提出关于国家海洋意识培养的相关建议,具体涉及制定合理的阶段性发展规划,融合海洋意识教育于国家以及地区的全面综合发展,而这为我国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基本数据。
3 当前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培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3.1 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学通过全国海洋广告日、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大学和俱乐部组织等通识教育课程,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以海洋意识为主题的教育和宣传活动,这有利于树立他们的海洋意识。但是,目前的学术界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海洋意识,海洋知识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对海洋冲突的兴趣较低,学习海洋知识没兴趣,呈现的海感侧重点不同。
自1998年至今,中国青年对于海洋的认知水平一直持续提升,但是依旧有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首先,几乎三分之二的年轻人不知道,我国除了960万平方公里之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其次,我国约70%的青少年对海洋安全、海洋主权、海洋事务与政治、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研究与技术等具有抽象概念,对学习内容不熟悉。第三,“80后”和“90后”對学习、工作、VR等个人问题的兴趣比“60后”和“70后”更冷漠,需要增强责任感。当然,这些问题也存在于大学生身上。
3.2 原因分析
首先,历史海洋观淡薄的影响。受到中国古代“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军费都投入了到了陆军之中,海军只是陆军的辅助性军种。这种情况造成的历史惯性是不可逆转的。海上边界安全保护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但长期以来,这些海域主要作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域外海上运输和贸易的通道。近年来,以海域划界、领土争端和资源开发为特征的竞争关系尤为突出,要求保障领海的完整性和改善保护海洋权益。过去,意识的层次较低,我们需要改变对海洋管理的认识。
其次,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拥有巨大的、资源丰富的自然地理优势,统治阶级保持控制(对海洋)的需要,敦促人民停止参与海洋商业等可以帮助振兴社会的活动。因此,长期起来,整个国家在海洋政策意识方面有所欠缺,对其战略重要性未能正确认知。农业文明长期以来对我国的领土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对我国的海洋战略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民众普遍缺乏海洋政策意识。
最后,我国大学招生制度和专业选拔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明确要求要关注并加强各级以及不同类别的教育,除了基础学科,还要重视历史以及地理等各种人文学科的教育,汉语教材中海洋意识的训练,基本上是通过简单的地理训练来完成的。此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理等作为辅修学科,其重要性未能凸显,淡化了学生的海洋意识。在科学和人道主义海洋知识传播方面,我国也有所欠缺,未能在海洋文化研究中投入足够的精力,无法保证研究效果。不利于让青年海洋培育自然而人性化,实施全面的海洋强国战略,是中国梦实现的有力支持。与此相比,近年来西方国家普遍开设了海岸管理课程。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海军战略和意识非常重要。
4 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建议
4.1 明确海洋意识的教育内容体系
要构建海洋意识的教育机制。海洋意识这一概念涵盖了诸多领域的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意识体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方面,可以具体地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洋战略意识。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各国都看重海洋,海洋权益之争不断升级。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同中国海洋事业的积极发展密不可分。就战略视角而言,我们要明白海洋对于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保障海洋能源战略可以有效落实。
第二,海洋国土意识。《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协定》规定世界各国的领海是12海里,其中有两百海里是各国的专属经济区,而大陆棚的范围大概有200~350海里不等,各国都有权开发利用大陆棚和专属经济区,同时,公海、极昼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第三,海洋主权意识。中国将严格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坚持黄海、东海和中国及其周边八个国家的划界。所以中国实际管理了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海域,而这里面有12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海域归属存在纷争。所以,充分保护我国海洋权益以及海上边界的安全依旧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第四,海洋资源意识。海洋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资源,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切资源都存在于海洋之中。因此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五,海洋安全意识。随着世界各国在海洋争夺上的加剧,海洋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重要内容,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拿出来灵活应对的措施。
第六,海洋通道意识。海上航线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全球90%以上的贸易都在海上进行。历史上的海上强国为了追求国家利益,试图控制海上交通路线。没有海运,就不可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海上交通安全管理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七,海洋生态意识。科学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其开发利用要在新时期习近平治国理政方要的指导下进行,首先要把海洋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防止破坏海洋环境。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积极反对特定国家的措施。我们以适当的课程建设完成这一目标,并通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4.2 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队伍建设
落实教育管理措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内容等,都有赖于师资队伍以及教育平台的支持。针对当下情况,海洋意识教育难以快速实现顶层设计,然而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要抓紧,不同地区的高校应当结合实际合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案。首先,全国各大高校的现有教师应当全面提升自身的海洋意识,并非只针对海洋类院校的教师。其次,非海洋类高校应当拓展多元途径促进海洋意识培育的教师队伍发展,强化专业教师招聘管理,针对这部分教师的编制问题,可以和思政课相互结合加以处理,加强对于教师的多元化培训。最后,普通高校应当积极联合海洋类院校以及科研院等,邀请专业人员入校开展讲座以及培训指导活动,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海洋意识以及海洋意识教育水平。
4.3 搭建有利于海洋意识教育的平台
培育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必须要积极加快各项硬件条件配套建设,同时还必须借助现代技术建设相关软件教育系统平台。首先要积极创设多元化教学模式,并将海洋公共基础与通识课程、海洋知识网络课程等充分纳入高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制定学分学时规则,充分落实培育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工作。其次,组织丰富多彩的海洋校园文化类活动,借助“蓝色大讲堂”、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平台,促进海洋知识的高效宣传与普及。通过组织关于“海洋日”的各种纪念教育类型的活动,强化对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法律知识、海洋与渔业方面的防灾减灾知识等,促进大学生主动提升个人的海洋意识,积极促进海洋知识的快速传播,加强海洋知识的交流互通。最后,开展丰富多元化的海洋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社团、海岛野外生存、三下乡团队以及海洋夏令营等,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认识海洋,不仅可以增长海洋知识,还能够强健体魄,增强大学生关注海洋以及建设海洋的拼搏精神。
5 总结
作为中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开展海洋视角教学与海洋意识訓练至关重要。大学生同时也必须成为未来的国家建设者,以掌握看好海洋、认识海洋、维护海洋环境、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知识。基于此,海洋学子需要努力学习,学习海洋专业知识,为我国海洋能源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侠,吴价宝,宋儒鑫,等.海洋强国战略下涉海高校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路径探索——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J].大陆桥视野,2021,(12):8790.
[2]李小霞.海洋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0):8081.
[3]王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海洋意识教育[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0,27(03):117122+128.
[4]覃冠文.海洋强国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2):1011.
[5]王静.海洋强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0,27(01):4448..
[6]陈国成.妈祖文化与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J].莆田学院学报,2020,27(01):710+19.
[7]张文风.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刍议[J].西部学刊,2019,(19):9193.
[8]孟显丽,刘文菁,解登峰,等.刍议海洋强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J].经济师,2019,(06):217218.
[9]李华,姚泊,钟晓燕,等.大学生海洋权益和海洋环境知识调查及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06):1516.
[10]刘佳英,江静瑜,黄硕琳,等.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05):143146.
[11]高良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现实意义及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38141.
[12]李艺.海洋强国梦视域下浅谈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05):3637.
[13]王华.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