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源论”探究李中梓辨治虚喘特色

2023-08-21 10:39赵倪娟王帅虎张丽莎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金李氏五脏

戴 娜,赵倪娟,王帅虎,张丽莎,陆 翔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12)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人,明末中医大家,论著颇丰。李氏在其著作中专设《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和《化源论》两篇,将五行生克与脾肾先后天理论相融合,提出了资化源的五脏病治法。对于喘病,李氏博采前贤临证辨治经验,提出个人观点。《黄帝内经》所论喘证之因“不越于火逆上而气不降”,但李氏认为虽致病之邪同为火,但仍有虚实之分,并以“化源”理论缕析虚喘的辨治,立论中肯,辨析明通。本文兹就《医宗必读》和《里中医案》浅述李氏辨治喘证的特色。

1 化源论

“资化源”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1]资即资助之义,资化源,主要针对五运不及而治,以补其不足[2]。明代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将《黄帝内经》中的“化源”解释为“脏腑生化之源”,并结合李杲的脾胃学说,以“滋”代“资”,将脾胃视为人体后天生化之源[3]。李中梓在继承薛己“滋化源实脾胃”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以“治病必求于本”为依据[4],于《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中率先提出“脾为后天之本”[5],补充了薛己“资化源”的理论依据,同时还强调了肾为先天的根本。此外,李氏更融合了五行生克胜复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资化源”的内涵,从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立论,主张补益脾肾为资脏腑之化源。但脏腑相关,李氏更强调依五行生克规律分脏腑论治,提出治虚补其母以资化源,治实制所不胜以资化源;而治多脏受累,则依据五行的“亢害承制”理论,提出了“平其所复,扶其不胜”的资化源治则。后世医家临证时也多运用“化源论”,疗效颇佳。其中最具创见的当属叶天士的从肝治胃痛,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提出了安胃重在治肝的观点[6]。

1.1 脾肾为先后天本 李中梓私淑于李东垣,并吸收薛立斋、张景岳、赵献可等诸家的学术理论特点[7],在《医宗必读》中专列《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提到“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8]81,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观点,强调了先后天根本对人体的重要性。

肾位于五脏最下部,符合万物“纵生”的思想,人之有肾犹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9]。肾之所以为先天之本,李氏认为这是因为从胞胎到婴儿成型的过程之中,是从肾脏开始,余脏皆依五行相生的次序而形成,而后六腑、四肢、百骸皆全。可见李氏所认为的“肾为先天本”,是指肾为先天元气之根,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的基础。作为“仓廪之官”的脾胃,具有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精微物质的生理功能,在五脏六腑中具有重要地位[10],而五脏之气的升降出入均有赖于脾胃的枢转作用,脾胃升降正常,气机调畅,五脏才能安和[11]。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脾运化水谷精微布散于五脏六腑,人体五脏六腑、气血生成全赖脾的滋养,故李氏认为“脾为后天本”。

先后天有别,治法更当区分。故李氏对治先天根本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从滋肾阴和补肾阳两方面来分治先天根本。李氏主张用六味丸治疗肾藏水不足的病症,用八味丸治疗肾藏火不足的病症,六味丸即是六味地黄丸,八味丸在此基础上加附子、肉桂[12]。而李氏又将治脾胃后天根本分为饮食伤和劳倦伤两类,提出以枳壳丸治疗饮食不节引起的后天不足,以补中益气汤治疗劳倦过度导致的后天亏损。李氏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亦为水脏,脾为后天之本,是为土脏,而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水土二脏安和,则生化有源,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1.2 五行生克制化在《删补颐生微论》一书中,李中梓又单设《化源论》一篇,强调了“资化源”在治病求本中的重要性,指出“夫不取化源而逐病求疗,譬犹草木将萎,枝叶蜷挛,不知固其根蒂,灌其本源,而仅仅润其枝叶。虽欲不槁,焉可得也”[13]691。更以根叶为喻,“人第知枝叶蜷,而救枝叶者之近而切,救根茭者之远而迂,亦曾知根荄泽而枝叶靡不向荣,根荄戕而枝叶靡不受悴乎”[13]691,批判了治病舍本从标,而致病情延误,或终致不可治的行为。证候表现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但这些外在的现象,并不能直接反映疾病的本质,充分综合患者的症状以及四诊的结果进行全面的临证分析,方可把握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李氏强调治病之时,识得标,取其本,方能“得其本则生生之本不阏而化,化之源无穷,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13]692。

治病求本,当取化源,李氏更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阐释了五脏病的治法。李氏提出治虚之本的资化源,就是虚则补其母,“如脾土虚者,必温燥以益火之源;肝木虚者,必濡润以壮水之主;肺金虚者,必甘缓以培土之基;心火虚者,必酸收以滋木之宰;肾水虚者,必辛润以保金之宗”[13]692。五脏分属五行,根据五行相生的关系确定了分治五脏虚证的总治则。而对于五脏实证,治当制所不胜,“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13]692。但五脏相关,一脏之病常累及他脏,李氏在治疗这些病症时,运用五行“亢害承制”的原理制定治则,“金为火制,泻心在保肺之先;木受金残,平肺在补肝之先;土当木贼,损肝在生脾之先;水被土乘,清脾在滋肾之先;火承水克,抑肾在养心之先”[13]692。多脏相因为病,李氏则又根据生克关系提出平其所复、扶其不胜的治则,正如《删补颐生微论》中所云“金太过,则木不胜而金亦虚,火来为母复仇;木太过,则土不胜而木亦虚,金来为母复仇;水太过,则火不胜而水亦虚,土来为母复仇;火太过,则金不胜而火亦虚,水来为母复仇”[13]692。可见此类多脏受累病症的“资化源”实为抑强扶弱,通过制约强盛,以助弱者的恢复。

2 李中梓辨治虚喘特色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疾病[1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指出各种气的循环失衡所致病变与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则进一步强调了火热上炎、气机冲逆为喘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气满逆急、喘促上逆的喘证,是为气冲上逆之证,而火性炎上,故《黄帝内经》中概括其病因病机皆属于火。士材则承《黄帝内经》火之病机,提出“肺主气,气有余者,本经自伏之火,气不足者,则火邪乘之”[15]41,进一步阐释了火邪干肺当辨虚实。在五脏之中,“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体,悉属于肾,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传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8]202,可见李氏尤其重视肾、肺、脾,认为三脏互连,一脏之病可累及另外两脏[16],而喘之虚证,病位在肺,责之脾肾。故李氏继承丹溪分虚实治火之法,虚火可补,参芪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17]。更依“化源”理论,从虚则补其母、隔脏资化源、资子以制敌等方面,辨治肾、肺和脾所致的虚喘。同时,斥责世俗之见,不问虚实,纯行破气之谬治,还强调虚实的转折进退,其治不可不慎重,更告诫“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8]262。

2.1 虚则补其母

2.1.1 肺金虚,甘缓以培土之基 《素问·阴阳别论》中有云二阳之病,发于心脾,可传为息贲,即喘息急促、气逆上冲的证候。李中梓认为二阳是指阳明,即胃与大肠,并从五脏母子关系的角度阐释了息贲的病机,“心脾为子母,故胃腑病必传于脾脏,脾受伤,必窃母气以自救,则心亦病也。土不能生金,而心火复刑之,则肺伤,故息上贲而喘急”[8]262。因此,在论治肺虚喘证时,李氏重视脾肺母子相生的关系。脾与肺在五行中母子相生,共同维持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输布全身津液[18];病理上,脾与肺相互影响,当肺脾失调,全身气机亦会出现相应的紊乱[19],脾土虚损,则土虚不能生金,肺亦受累,故脾受伤可累及肺而发为喘证。

正如《里中医案·杨文若痰喘善饥不能食》[20]775中,相国杨文若身患痰喘,但身形肥胖,李氏认为此为“气居于表,中气必虚”的形盛气虚之候,又善饥而不能食,更提示患者胃强而脾弱,胃强腐熟亢进则善饥,脾弱运化不健故不能食。此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不能健运而生痰湿,痰滞而气上升以致痰喘。基于脾肺母子相生的关系,李氏认为母病及子,脾土虚可致肺金不实,肺气的充盛全赖脾的滋养,故在治疗脾肺不足的虚喘时,强调了当以补脾为主,培土可以生金。“惟燥热而盛,能食而不泻者,润肺当急,而补脾之药亦不可缺也”[8]192,李氏更指出即使是在治疗肺虚而脾未伤之时,虽以清润补肺为主,更当兼顾补脾,因为认为“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8]192。土为金母,土旺自能生金,补脾即可益肺,但脾喜温燥,清润保肺之药亦可伤脾,故有“补脾之药尤要于保肺”之说。因此,李氏在治疗杨文若的痰喘之时,以甘缓益气的六君子汤为主方,健旺脾土以恢复运化,土旺则金自生,运健而痰易除;其认为“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润,故二术、星、夏为要药”[8]254,故更兼以刚燥温脾之药以祛痰而醒脾,如“燥湿消痰”的 苍 术[8]115,“祛 风 痰”的 南 星[8]126,“能 开 痰”的 姜汁[8]147,诸药温脾消痰以健运化,共助六君子汤补脾而保肺,使土旺金生而喘止。

2.1.2 肾水虚,辛润以保金之宗 肺主气、司呼吸,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肺肾共主呼吸[21]。《素问·藏器法时论》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指出了肾与喘证相关。《素问·经脉别论》则进一步强调了肺肾相关而致喘,曰“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李氏注释道:“喘属气,病在阳也,阴受气于夜,主静,夜行则劳动,肾主阴气,故喘出于肾,阴伤阳胜,故病肺。”[8]262“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22],而肺属金,肾属水,肺为肾之母,肾元亏虚,子不足则盗母气,多致子病及母而累肺。《医贯·喘论》有谓“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肾主纳气,真元亏虚则纳气无力,气不归原而致喘。李氏认为治疗此证当壮水为急,治予地黄丸,但仍需兼以辛润之药以保金。

基于此,李氏在辨治太学朱宁宇喘息之证时[8]263,方用地黄丸加桔梗、枳壳、甘草、半夏。患者“可坐不可卧,可俯不可仰”,诊其脉,两尺脉独大而且软,是为肾虚之征,故以地黄丸壮水为急。且患者喘息不可卧,而《素问·逆调论》有云“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肾虚纳气无权,痰气交阻于肺则喘卧不宁,子盗母气,故更当补金以生水。李氏认为“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地黄、桔梗为要药”[8]254,地黄丸之中的地黄,除了益精固肾之外,更能凉润保金;更在地黄丸的基础之上,加治肺要药桔梗,“为舟楫之剂,引诸药上至高之分以成功”[8]124;而甘草,既调和诸药,又“有裨金官”[8]115;加枳壳以“破至高之气,除咳逆停痰”[8]139;加半夏以“消痰除湿”[8]126。诸药相合,祛痰行气以保肺,母安则子宁,滋阴养元以补肾,子实则母不虚,金水相生而喘息自止。

2.2 隔脏资化源,资子以制敌

2.2.1 火衰而土不生金,益火补土以利金 《素问·示从容论》曰:“咳喘者,是水气并阳明也。”张介宾认为此为“脾病不能制水,则水邪泛溢,且并于胃腑,进而肺气失于宣降,上逆而为喘咳”[8]262。李中梓亦解释道“水本畏土,因土虚不能制水,则寒水侮所不胜,及乘脾土泛滥为邪”,而“水虽受制于脾,而实主于肾,肾本水脏,而元气寓焉。若肾中阳虚,则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阴阳不得其正,则化而为邪”[23]449。肾为水火之脏,水盛则侮脾泛溢,犯肺则气失于宣降;火衰则不能温土,土弱则生金乏源,使得肺气更虚而发为喘证。肾、脾和肺三脏关系密切,“脾具土德,脾安则土为金母,金实水源,且土不凌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8]192,由此可见,肾、脾、肺三脏相辅相成,欲行培土生金,先当补火生土。

夏彝仲太夫人发热喘促医案有载[20]766,患者忽发热头疼,医误以伤寒而予发散之剂,致其汗出如洗,气息喘促,神魂倦怠,李氏诊其脉象大而无力,是为脾气大虚之征,即使治以参芪犹恐有失,更何况禁食而以药攻之,脾气未绝实为大幸。李氏遂重用人参、黄芪和白术以益气健脾,更加橘皮、半夏理气以恢复脾运,服药一剂后患者喘促、汗出症状减轻。后更倍用参术,患者症已愈七八,但饮食仍不振,李氏谓此为火衰不能生土,遂加熟附二钱、干姜一钱,温阳以助命门之火,火旺则脾土自温,土健则运化精微,上奉以利乾金。金失化源,治当培土以生金,但土自弱资金乏力,故治当益肾火以资脾土化源,土旺则金自生,此为李氏在虚则补其母的基础上针对肾、脾、肺三脏相关提出的隔脏资化源的治则。

2.2.2 水衰而火来乘金,壮水制火以保金 《景岳全书·喘促》有谓“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又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喘证多责肺肾,故“肺虚则少气而喘”[24],而“肾虚气不归原,肺损气无依附,孤阳浮泛作喘”[25]。李氏在此基础上指出“皆以火烁真气,气衰而喘”[8]262,肺为气之主,司呼吸,而火为阳邪,火必克金,故先犯肺,阴虚火旺,水不润金,火复刑之,则肺虚气乏失于宣降,火乘于气逆奔上而发为喘。李氏认为此为水衰而火来乘金者,虚火“害乎肺金之气,使天道不能下济而光明”[8]262,治当壮水为亟,滋阴润金,水壮而火熄。

《里中医案》也有例证,如许轮所孙女痰喘一案中[20]776,患者南都许轮所孙女,身体羸弱,罹患痰喘,李氏诊脉发现其“手太阴脉搏指,足少阴脉如烂绵”,一派肺盛肾虚之象,但“所谓盛者,非肺气也,肺中之火也”,故此为水衰而火来乘金也。但是,李氏认为“金以火为仇,今不浮涩而反洪大,贼脉见矣。肾水不能救,秋令可忧”,患者预后堪忧。复诊后,“脉之洪大者变为细,肾之软者变而为大”,按岁在戊午,君火司天的时令运气,两尺脉当不应,但患者现尺当不应而反大,寸当浮大而反细,肺脉如丝,悬悬欲绝,李氏认为此乃手太阴气绝之象,果于十八日火日寅时气血注肺之时死。此案患者病重不治,李中梓并未给出具体方药,但其有“阴虚而火来乘金者,壮水为亟,六味地黄丸”的论述[8]262,水虚而不制火,虚火上灼,金为火克而虚,而其子水亦克火,故治以六味地黄丸壮水为亟,滋水润金,水壮而火熄;但肺热者更当清其上,李氏指出应加“二冬、二母、甘、桔、栀、苓”等药润肺,滋肾润肺,金水相生,水壮则虚火自灭。

3 李中梓治虚喘医案简析

太学邹中涵,久困痿喘,痰中时或带血,服清金保肺、降火滋阴无益。余曰∶阳强而阴弱,本于中气不足,而虚炎干清肃之司也。若血家之药,投在上苦腻膈,在下苦滑润矣。中涵曰∶胸中滞闷,已非朝夕,肠胃近滑泄矣。遂煎参术膏,日暮同二陈汤服,喘嗽咸宁(《里中医案·邹中涵喘嗽》[20]764)。

按:此案乃脾气亏虚,虚火干肺之证。气喘咳嗽久病不愈,时有咳痰带血,且在服用清金保肺、降火滋阴之方后未见好转,此外,患者自述药后胸中滞闷,并伴滑泄。李氏认为此证本于中气不足,虚炎干肺。久病耗伤,脾胃俱虚而运化失职,升清乏力,降浊不及,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故胸中滞闷;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故又滑泄。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上灼于肺,肺失宣肃则喘嗽,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病由脾虚失运,肺失所养,阴火内生,热灼肺金所致,如用清金保肺、降火滋阴等治血之剂,滋腻更致伤脾,胸闷滑泄更甚。李氏巧用培土生金法,以参术膏合二陈汤治之,方中人参、白术均为甘温补益之品,人参“补元气,生阴血,而泻虚火”[26]501,白术补脾胃之药,“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26]502,两药配伍,既得培土生金之意,又含甘温除热之法。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加二陈汤以理中焦脾湿,合参芪膏健脾运,既燥湿化痰,又防服膏滋腻碍脾。二方合用,标本兼治,共奏燥湿健脾、培土生金、甘温除热之功,故久喘之疾得于治愈。

4 小 结

“资化源”理论是李中梓在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其主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并将其与五脏的五行生克关系融合,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李氏的理论有以下特点:首先,他重视对肾、脾、肺三脏的调理,尤其是通过“虚则补其母”的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能够有效地治疗肺金虚和肾水虚喘证;其次,他提出了益火补土以利金、壮水制火以保金等治疗方法,通过调节五行生克关系,达到调和脏之间平衡的作用;最后,他还记载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药和病案,以帮助后世医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根据肾、脾、肺之间的生克关系,李中梓从资虚脏化源的角度对虚喘进行辨治,屡获良效,其方法和理论对我们辨治虚喘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猜你喜欢
生金李氏五脏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培土生金”治则的临证经验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戴永生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咳嗽验案2则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失眠与五脏
文言文练习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