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龙,黎奕良,田 慧,卢拉拉,胡宇龙,李东华,张 淼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026;3.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100;4.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执业中药师考试是我国中药专业人员进入中药生产、经营、使用和其他需要提供中药服务等单位(岗位)执业的一项资格准入考试,是我国执业中药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的保证[1]。自1994 年实施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执业中药师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中药生产、经营以及中药服务等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目前我国执业中药师考试整体通过率仍较低,执业中药师数量仍存在较大缺口,且整体学历偏低,在业务水平和专业综合素养方面尚需要进一步提高[2-4]。本科教育是我国培养中药学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执业中药师考试通过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中药学专业教学目标与执业中药师考核目标未能较好地联系起来[5-7]。较大的社会需求以及人们对于高水平用药指导服务的渴望是中药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据此,本文基于执业中药师考试,对我国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中药学的本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在2017 年3 月底公布的注册执业药师数据表明,具有本科学历的执业药师在总注册执业药师中占比为28.8%,具有中药学专业背景的执业药师在总注册执业药师中占比为15.3%[2],比例偏低。
中药学专业本科开设的课程与执业中药师考试科目大致相同,但也有显著区别[8-9],中药学本科课程设置侧重于公共通识课程和中药学专业基础课程,而执业中药师考试则以中药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重点。通过对两者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比较发现,中药学专业本科主要基于中药的生产、质检、研究、流通、管理等过程的需要开展知识与技术能力培养,较为宏观,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执业中药师考试则主要基于中药临床医疗和保健的需要,开展中药品质、功效、配伍、制剂等方面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技法的考核,偏重于中药临床应用和社会服务。由此可知,两者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学习目标及掌握程度要求是有差异的,常年持续较低的执业中药师考试通过率反映出中药学本科教学课程虽然全面覆盖了执业中药师考试的所有科目及内容,但未能较好地联系起来。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11],2010 年至2019 年执业药师的平均通过率仅为18.51%,反映出大部分参考人员对于中药学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尚未达到国家的执业要求。因此,如何将中药学本科教学与执业中药师考试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要体现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2-14],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15]。
3.1 以执业中药师考试为基础,开展课程设置改革执业中药师考试是我国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准入性资格考试,以中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其涵盖了中药学本科课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药基础的专业性通识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另一方面是中药学专业性课程,如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专业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受社会发展的需求影响。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在保证其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市场需求导向,具有基础性、灵活性和实用性[15-16]。就中药学本科课程设置而言,如何做好通识性基础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的搭配是关键的。笔者认为,可将执业中药师考试的考核目标纳入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中,并把其作为人才分类培养的基础性要求或目标。坚持“社会需求导向、分类培养”的原则,如中药资源方向可将执业中药师考试中关于中药生产(栽培、采收、加工、贮藏、养护)、质检(真伪鉴定、品质评价)、经营流通(商品流通与药学服务)等考核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再如,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和《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科目均以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日常使用作为考核的主体,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来说,仅通过相关的课程学习和模式化技能训练来达到执业中药师的考核要求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应完善配套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如联合药物研究机构开展药物研发流程的见习;到制药厂开展药材的加工、生产和质检等见习;到医院药房、药店、社区等开展临床用药指导和药学服务见习等。同时,在原有模式化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应增加实景仿真训练,与后期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衔接起来,强化理论联系实践。
3.2 丰富师资队伍继续教育方式,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较为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师资队伍继续教育是提升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做好教师专业和职业衔接的关键环节。就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师而言,他们虽有理论上的更新和完善,但大多数在实景教学及实践实训方面还存在不足,如专业课教师几乎很少深入制药企业、医院、药店等一线岗位,未能及时掌握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需要。那么,如何来改善这种状况,让本科教学能够服务且高于执业中药师考试目标?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补充具有相应工作经历或资质的教师,但比较难实现;另一种则是丰富师资队伍继续教育方式,教师可根据其专业背景及工作经历,从制药厂、医院药房、药店以及社区等岗位中选择擅长的领域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再结合执业中药师的考核目标,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升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成效。如从事医院临床用药指导监督的教师,可深入了解医院药房的工作性质,与患者的需求联系起来,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医生沟通监督用药,向患者答疑指导用药。此外,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对于贯彻教学方案非常重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可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注意力,提升课堂效率。如可将虚拟仿真、翻转课堂、PBL、BOPPPS、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运用到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16-18]。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多以常见的问题、现象、疾病、事物或事件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开展课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践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药学本科教育和执业中药师考试都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以及管理等工作的中药学专业人才,以保障人民用药安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本科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中药学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应占有主体地位。因此,中药学本科教育应与执业中药师考试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基础性教育与社会需求导向兼顾的灵活性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人们提供高水平的用药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