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生基于“从肾治脑”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

2023-08-21 00:29厉逸群周德生袁馨蔚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脑络髓海脑髓

厉逸群,周德生,袁馨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脑卒中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致残致死率更是逐年升高。2019年我国新发卒中多达394万例,卒中患者总数高达2876万例,因卒中导致死亡的病人为219万例。2019年收治卒中病例3411168例,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2818875例(82.6%)[1],其在脑卒中各亚型中的发病率位居首位。由此可见,如何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后遗症期的康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周德生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任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会委员等职务。周德生教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长期从事神经内科疾病和中医内科疑难病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同时在教学、科研工作上循循善诱,在长期的带教工作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博士生,并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等一批科研成果。本文介绍周教授临床辨治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经验,以飨医者。

周德生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的辨治有独到体会,认为肾为生髓之官,脑为聚髓之海,脑与肾通过精髓相互关系,肾生精髓,精髓上充脑窍,构建了“肾-髓-脑”三维体系。脑髓源于肾,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种种病变随之产生,故补肾可以健脑,从肾治脑,事半功倍。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周老师谆谆教诲,幸浅有所得,今将周德生教授对缺血性中风机制的阐述和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肾-髓-脑”三维理论体系

1 脑髓发轫于肾精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中封藏人体精气,精气化生脑髓,髓聚于脑,故肾为生髓之官,脑为聚髓之海。《素问·病论篇》载:“髓者,以脑为主。”《灵枢·海论》又谓:“脑为髓之海”。张景岳有言:“凡骨之有髓……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所谓“髓”者,乃“骨髓”、“脊髓”和“脑髓”的总称。此三者一源三歧,均由肾精化生。《类经》有言:“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后脑髓生。”《素问 ·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可见脑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在形体生成之后,后天需要肾之精气不断地转化,脑髓才得以充沛。

李梴在《医学入门》论述“脑者髓之海……髓皆属于脑……髓则肾主之”,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说》也中指出:“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盛脑髓者,名曰髓海。”程杏轩在《医述》:“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之脑,以为生化之源。” 由此可知,脑髓之生成皆由肾精所化,肾中精气化生为髓,经由人体的督脉与脊骨这一通路,才得以上行进入脑,使得脑髓充盈,这一论述具体地说明了肾精化生之后填充脑髓的过程,同时也明确了肾精与脑髓之间各部位功能与联系。早在唐宗海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就提出脑髓不足的中医治法,“髓之生由于肾,欲补髓者,即从肾治”,这为“从肾治脑”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完整认识。

2 脑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肾为脑提供物质基础[2]。《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言:“是脑者……髓足则精气能供五脏六腑之驱使,故知觉运动无不爽健”。肾精化生脑髓,肾精气充盈,注入脑室,使得髓海荣养,脑络舒畅,人体得以精力充足,才思敏捷,动作灵巧。唐容川《内经精义》曰:“事物之所以不忘……益肾生精化为髓……于脑中。” 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言“人之才也均出于脑,而脑髓实肾主之。”肾内寓藏元阴与元阳,肾化生元神而藏于脑,脑髓得肾精之滋养,方可发挥其化生神机、平衡阴阳之功效,智力与精力方能充足。

《灵枢》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懈念安卧。”陈修园《医学从众录》有言:“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髓海空虚而头重。”可知如若肾之精气亏虚,无以化生髓海,那么就会导致大脑失去脑髓之荣润滋养,种种脑之病变就会随之而产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是论述了脑髓空虚,髓海不足,人体运动失调:“人之脑髓空者……甚或猝然昏厥,知觉运动俱废……原为神经之本源也。”以上论述可知脑与肾通过精髓相互关系,肾生精髓,精髓上充脑窍,构建了“肾-髓-脑”治疗体系[3],这为缺血性中风从肾治脑提供了有力可靠的依据。

3 “从肾治脑”的现代理论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补肾生髓的方药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神经元、抑制钙离子超载、调节激素水平等多个方面改善脑功能的目的[4]。同时还可以促进血管的新生,营养神经,改善循环[5],达到保护大脑功能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肾”的部分功能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此功能的执行者是性激素及其受体。性激素是维持脑发育、脑功能以及脑保护作用的重要因子,脑卒中预后与性激素水平关系密切,性激素对脑卒中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性激素能明显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后谷氨酸的释放,减轻神经元损伤。同时通过动物实验、生物化学等技术对“从肾治脑”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人体在中风病急性期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补益肾精的治疗方法可以调节HPA轴,达到减轻脑损伤、保护脑组织的目的,从而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6]。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均表明“从肾治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可以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建立有效侧支循环,从而达到其对大脑功能的保护和修复。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

1 肾虚为本

中风病的发生常因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或由于阴虚阳亢之体,加之饮食无度,起居无常等所导致。《灵枢·刺节真邪论》云:“虚邪偏客于身半……荣卫稍衰……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提出“内虚邪中”为中风之内因。《素问·脉解篇》有言:“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指出中风乃因脑髓失去肾精之濡养,复又因外邪侵犯脑络,脑中气血瘀滞。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风候》云:“中风在伤寒之上,为病急卒……惊恐……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太平圣惠方》中也强调:“肝肾久虚,气血不足,腠理疏泄,风邪易侵。”《千金要方·论杂风状》云:“夫诸急猝病多是风……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说明中风的发生与真气不足、肝肾亏虚有着密切关系[7]。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养化生,肝肾同源,如若肝失疏泄,肾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则生瘀滞,阻滞脑络,经脉留滞,元神受阻,四肢不利,即发为中风。

因此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诸证门》:“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而不为用,肾脉虚弱……地黄饮子主之。”提出了“肾水虚衰”之说,并用地黄饮子调和肾之阴阳。《景岳全书》中也指出“人于中年之后……根本衰则人必病……即真阴也。指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而“治此之法,只当以培补元气为主。” 近代医家张山雷有言:“肾水之虚,耗于平时,为是病之本。”由此可知,肾之精气亏虚乃是缺血性中风根本之因[8]。

2 化生风瘀痰热毒

缺血性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盖因肾精亏虚为本,髓海空虚,虚火上扰,加之脑中气街不通,脑络失养,致使脑络中血涩不畅,易发为中风。肾藏精以化气,精足髓充、脑络畅行则脑神旺盛、清灵畅达,同时血液的正常运行都须靠肾气的激发和推动,若肾气虚弱,元气不足,五脏之气化乏源,可致气虚无力行血而瘀阻脑络,气不顺则风生,此乃风自内生之理;瘀阻脑络,津液凝聚,化生为痰,旁渗络外为饮,形成脑中“留饮”(即脑水肿)。正如《景岳全书·痰饮》中所云:“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在肾者,以水不归元,水泛为痰也”。痰、痰、饮三者汇聚于脑,郁而化热,久留不去,众邪酿积,互结毒变。

《医林改错》有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肾之精气虚弱,气血逆调,血不调则成瘀,瘀阻津液则成痰,气不调可见三种表现,一则气郁则化火,二则气虚则寒生,三则气不顺则生风;姜天叙在《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中风》中云“津液者,血之余……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血之旁渗液也”。血涩不畅则成瘀,痰瘀互结,郁而化热,日久则酿积成毒。由此可知,中风之病机,以肾精气亏损为根本[9],而化生风、瘀、痰、热、毒等病理要素[10]。

辨证论治

周德生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以肾精亏虚,荣气虚滞为基本病机,风火痰热瘀毒互结,脑髓空虚,脑失滋养,神机失用,丧失而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肾藏精以化气,精足髓充、脑络畅行则脑神旺盛、清灵畅达,若肾气虚弱,元气不足,五脏之气化乏源,可致气虚无力行血,瘀阻脑络,气不顺则风生,此乃风自内生之理;脑络被阻,津液凝聚,化生为痰,旁渗络外为饮,气滞、瘀血、痰饮三者汇聚于脑,郁而化热,久留不去,众邪酿积,互结毒变而成缺血性中风。

治病必求于本,治疗缺血性中风,需以补肾培元为基本大法,根据风火痰热瘀毒之孰轻孰重,参照疾病分期,再佐以活血、化痰、通络、泄毒等,尤重辨证论治。薛己有言:“中风若因肾虚阴火而肝燥者,宜用六味地黄丸生肾水,滋肝血”,周德生教授主张精气血同补,补肾益精,祛瘀生新,使肾精得补,髓海获济,濡养脑络,脑神得以荣养,神机复灵。同时在处方用药上尤重辨证论治:兼有肝阳上亢者,见于中风兼有风眩者,可加平肝之药,如天麻、钩藤、白蒺藜之属;兼有燥热内盛者,见于中风兼有消渴者,需加养阴润燥之药,如天冬、麦冬、石斛、天花粉等;兼有痰瘀阻遏心络者,见于中风兼有心痹,适当加用豁痰化瘀、益气养阴之品,可合用小陷胸汤。

病案举隅

田某,男,61岁,于2022年7月12就诊。主诉: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后遗症10余年。症见:语言蹇涩,右上下肢活动不利。又伴麻痛、头晕,无目眩,记忆减退。纳食馨,夜寐谧。大便偶尔干结,尿不多。舌淡暗红苔黄,脉弦细。风眩、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肾精亏虚,肝阳上亢,髓海不足,脑络瘀阻。神经流贯阻滞,痰阻廉泉,经络失利。拟补肾平肝,豁痰化瘀,和血通络。处方:天麻10g,钩藤15 g,白蒺藜15 g,石决明15 g,黄芪20 g,当归10 g,熟地黄15 g,白芍10 g,川芎5 g,地龙10 g,胆南星5 g,炙水蛭5 g,鸡血藤15 g,桑枝15 g,山萸肉10 g,山药20 g,丹参10 g,益智仁15 g,石菖蒲5 g。14 剂,水煎服,2次/d。服药后诸症明显减轻。

按:本案中医诊断为风眩、缺血性中风后遗症。因患者基础疾病较多,病程较长,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有形之邪长期积聚脑络影响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产生瘀血、痰浊,阻滞脑络,以“从肾治脑”思想论治,补益肾精,故患者肝血得养,脑髓得充。

总 结

基于以上论述,缺血性中风病机以肾虚为本,病位在脑之脉络,故临床治疗应以补肾填精,健脑通络为治本之法,益气豁痰,化瘀通络为辅,标本兼治,阴平阳秘,疾病乃愈。“从肾治脑”乃周德生教授经验之总结,遣方用药,思路明确,屡获奇效,今将此临证心得分享同道,望读者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脑络髓海脑髓
中医脑髓学说发展沿革与国医大师任继学脑髓学说撷华
八旬国医杜健:健脑有四宝
从久病入络探讨慢性头痛的病因病机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脑络欣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