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勇,刘立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 江苏苏州 215003
刘立志教授是苏州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吴门医派研究院师承指导老师,从事推拿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年余,擅长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肌肉、关节疾病,尤其善用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疗效卓著,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随刘老师学习,获益良多,现以颈椎为例,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整理、总结,供各位读者参考。
颈椎结构特殊,功能复杂,是脊柱活动范围最大的节段,由椎骨、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共同组成,椎骨起支撑作用,肌肉、肌腱维系骨骼结构的稳定,正常情况下,颈椎的肌肉、肌腱与椎骨处于动态平衡的生理状态[1]。当人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如外伤闪挫、慢性劳损以及受到风寒湿邪侵袭,颈椎的生物力学结构被破坏,肌肉和肌腱的力量失衡,出现“筋骨失和”,导致“筋出槽,骨错缝”的病理状态[2-3]。致使颈椎曲度变直、反弓,关节移位等结构性改变,引起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疾病的发生[4]。并可能伴随血管受压、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肌肉、肌腱功能失常往往是疾病发生的起因,最终导致椎体排列结构的改变。引起颈椎病变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先天不足、畸形、慢性劳损以及机体退变等,外部因素包括外伤、感染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治病必求于本”。刘老师在诊疗时重视“审症求因、辨证施治”,即患者的每一项症状都要该找到相应的病因,详细问诊、仔细查体、参照辅助检查资料,做出合理的诊断,再根据病因、病灶、证型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医宗金鉴》总结脊柱疾病根源于“筋出槽、骨错缝”。依据颈椎的解剖特点及病因病机,刘老师在临床治疗中秉承“筋骨并重,理筋为先”指导思想,在关节诊疗的同时,注重患部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康复,强调理筋手法的重要性,理筋是正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关节复位成功的保障。传统医学认为颈椎由筋骨、皮肉、经络以及气血津液等组成,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元朝程杏轩在《医述》论述:“骨为本,筋束骨,膜裹筋,脂固膜,肉卫脂,肌泽肉,肤统肌,皮荣肤,毛护皮,毫辅毛。譬居室然,骨也者,以为梁柱也;筋也者,以为关键也;脂膜肌肉者,以为墙垣也;皮肤毫毛者,以为门户窗精,所以弥缝墙垣之隙也。一有损坏则屋敝,一有伤缺则屋颓矣。”强调骨、肉、筋、皮的紧密联系,不宜分割。据此,刘老师在临证治疗时,通过理筋手法松解痉挛、粘连的肌肉、韧带,修复软组织,达到“理筋、柔筋”的目的。再借助杠杆原理,运用正骨手法使移位的关节复位,解除关节卡压症状,恢复颈椎功能。其常用手法如下。
具体操作:①放松颈肩部肌肉,术者以一指禅推法、㨰法、拿法、揉法等放松颈肩部肌肉约3~5min,刺激宜轻柔,不宜用力过重;②以拇指指腹着力,沿项韧带及其两侧竖脊肌自上而下弹拨,双手交替进行,重复3~5遍;③点按重点穴位,勾揉风池穴、风府穴,拿揉肩井穴,按揉曲池、列缺、合谷穴,约2min;④颈部拔伸牵引法,术者一手托住患者枕部,另一手固定患者下颌部,逐渐施以纵向牵引力,并在牵引下左右旋转颈椎,以改善颈椎活动功能。⑤颈椎调曲法:适用于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患者,术者将一手虎口部着力于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的节段,辅助手固定于患者额部,双手协同操作,着力手向前轻推患者颈椎,辅助手向后、向下按压患者额部,使患者颈部呈现后仰姿态,推按颈椎的幅度由小到大,切忌暴力按压。此法可改善患者颈椎生理结构及功能,是刘老师矫正颈椎生理曲度的特色手法。
刘老师依据颈椎的结构特点以及复位手法的不同将颈椎分为三部分:上段为C1-C2,中段为C3-C6,下段为C7。上段颈椎复位手法宜轻柔,借用巧力;中段复位手法旋转角度随症变化,善用寸劲;下段颈椎治疗宜用冲压力,为等长收缩发力。其特色手法包括:
2.1 仰头提拉推扳法 适用于寰枕、寰枢关节的旋转式、侧摆式错位,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托其枕部,另一手托其下颌部,使病人头部略上仰,侧旋到最大角度,施以有限度的“闪动力”,此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咯得”声,提示关节复位成功。
2.2 低头定点摇正法 适用于中段颈椎(C3-C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依据所需复位的颈椎节段选取前屈角度,复位椎体越低,颈椎前倾角度越大。术者一手托住患者枕部,另一手固定患者下颌部,颈椎前倾15~30°,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双手协同操作,施以有限的“闪动力”,使颈椎转动幅度增大3~5°,此时通常会听到清脆的关节复位声。
2.3 俯卧冲压复位法 适用于颈胸交界区(C7-T2)的旋转式关节错位,以C7棘突右偏,T1棘突左偏为例,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头颈部悬空向下低于床面。术者立于床头,左手掌根豆状骨按压于C7棘突右侧1cm处,向棘突轻施推力,使着力点固定在棘突右侧,右手掌根部按压于T1-T2棘突左侧辅助固定,嘱患者深呼吸,在其呼气末端,术者左手向对侧肩部施以有限度的冲压力,同时,右手掌根部向左推按T1-T2棘突,此时,可听见关节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若未成功复位,可重复2~3次。
对于颈椎相关疾病的治疗,其手法操作并不局限于颈椎节段,重视脊柱关节的再平衡调整。基于脊柱力学结构特点,刘老师提出了脊柱整体治疗观、颈腰同治和治脊从督的思想。
脊柱作为人体骨骼系统的中轴,呈“S”型,其上端连接颅骨,下端连接骨盆,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枢纽,其独特的生理弯曲结构有助于维持椎骨与椎间盘、椎间关节以及脊柱周围软组织的协调与稳定。脊柱各节段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颈椎作为脊柱的承启点,上连头颅,而腰椎则是脊柱下端的支撑点,下连骨盆,二者在脊柱功能活动两端起到连接杠杆作用,协同运动,平衡脊柱中心力轴,使人作为整体进行功能活动,当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时,如椎体侧歪、横移或旋转,则会引起其上、下节段的椎体被动向相反方向移位,以使脊柱达到再平衡。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时应树立整体观。
颈腰同治法与彼得·李顿(Peter Leighton D.C)提出的“兄弟椎”构想一致[5]。认为脊柱两端存在着互动关节,譬如在临床治疗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往往伴随着腰椎结构的改变,当矫正颈椎侧偏或旋转移位时,应在腰椎相应位置进行呼应性治疗,其最终治疗效果更佳。《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体现了上病治下,上下同治的思想。
督脉贯脊而行,脊柱疾病的发生与督脉息息相关。《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所谓“骨上”,包括脊椎椎体、附属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即是通过调整脊柱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来治疗督脉疾病的概括,刘老师认为脊柱与督脉是一个整体,可以运用通督手法治疗脊柱疾患。风寒湿邪侵袭是引起颈椎乃至整个脊柱疾病的外在原因,而素体阳气不足则是发病内因,通过温阳壮督手法,纠正错位关节,调整生物力线,使督脉畅通,气机条达,阳气得以振奋,脊柱功能得以通达,从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
中国传统整脊技术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关于脊柱疾病和脊柱手法的记载,《素问·缪刺论篇》介绍了应用按法治疗脊柱疾病。之后历代医家在正骨手法中多提及整脊技术,直至2006年韦以宗教授著《中国整脊学》,才将我国整脊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6]。传统整脊技术讲究“手摸心会”,治疗手法灵活多样,其疗效毋庸置疑,但在系统性、标准化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刘老师在继承传统脊柱整复手法的同时,还注重人体解剖学、影像学的运用,结合生物力学原理对传统整脊技术进行补充完善。对于美式整脊技术,刘老师既不盲目推崇,也不排斥,而是理性的去借鉴、吸收其技术优势,其特色手法-仰卧位颈椎定点推扳法,即是借鉴了美式整脊技术的原理,通过改变颈椎屈伸角度来进行颈椎定点复位手法。美式整脊技术认为脊柱疾病根源于关节的“半脱位”,治疗以整骨为核心,整肌为辅助[7-8]。刘老师则认为脊柱疾病是肌、骨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强调“筋骨并重、肌骨同治”,同时将中医经络、腧穴运用到治疗中,以背俞穴、夹脊穴、阿是穴为点,以督脉、膀胱经为线,以脊柱及附属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为面,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治疗体系。对于手法治疗的目的,刘老师认为并非是追求使所有关节达到“解剖复位”,而是通过手法调整损伤部位的筋骨位置关系,使其达到“功能复位”,即症状解除、功能活动正常的筋骨合和动态平衡状态。
李某,男性,41岁,因“反复颈肩部疼痛伴双上肢痛麻2月余,加重3d。”于2022年9月11日前来就诊。患者自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部及上肢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 “颈椎病”,给予消炎止痛药物治疗,症状稍有缓解。3日前出现颈椎及上肢部疼痛症状加重,遂来就诊。刻下:颈肩部疼痛,双上肢痛麻,头晕,头痛,劳累更甚,手足不温,畏寒肢冷,无潮热、盗汗,纳眠可,二便调。专科检查:C3-7棘间、棘旁压痛,双侧项肌紧张,颈椎活动度(前屈0°,后伸10°,左右侧屈0°,左右旋转15°),叩顶试验(+),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分离试验(+),双侧霍夫曼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颈椎CT示:颈椎退行性变,C3/4-C6/7椎间盘突出。中医诊断:项痹病(肝肾亏虚型);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①枕颌带牵引,12kg,20min。②施以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行气活血、化瘀散结。③以低头摇正推扳法调整小关节紊乱,纠正错位,并施以仰卧位牵引推扳法改善颈椎生理结构。以上治疗隔日一次。治疗2周后,患者颈肩部无明显压痛,颈椎活动自如(前屈45°,后伸60°,左右侧屈30°,左右旋转80°),上肢时有牵拉感,局部指尖稍麻木。继续治疗2周,患者症状基本解除。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颈部功能锻炼,随访3个月未复发。
刘立志教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传统推拿手法为基础,结合解剖学及生物力学,借鉴美式整脊技术的优点,因人而异,依病择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颈椎整复手法。在治疗过程中既能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又能对局部错位关节进行精准复位。在诊疗过程中,强调“筋骨并重,理筋为先”的治疗思想。治疗操作中,做到“手法轻柔,力量透达,复位精准以及整体调节”的要旨,力求恢复颈椎乃至整个脊柱的力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