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

2023-08-20 01:04周爱静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人际交往积极心理学

周爱静

摘 要: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不仅要有良好的学科知识,还应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学习方法,而且也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本文从高校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路径展开详细探讨,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情绪和健全的人格,为提升高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 学习态度 人际交往 就业心理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然而,高校重点关注的是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于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视还需加强。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和学业压力,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迷茫,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正确的引导,一旦在学习、恋爱和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化、个性化、系统化,是当今高校教育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按照埃里克森人生阶段的划分,大学生属于“青年后期阶段”,因此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从青年后期阶段的特点入手,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现状,从学业、人际关系、择业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一)学业发展

学业发展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动力问题一直备受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动力的形成与积极的情绪情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处于中等情绪状态时的学习效率最高,当人们处于较高或较低的状态时,学习效率会下降。学生由于对专业认识不足,在学业发展上存在厌学、停滞、学业困难等现象。院校和教师要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的有效提升,必须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本质、结构出发,积极做好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激励工作。[2]

(二)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有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占50%以上,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社交恐惧、孤独等负面情绪。人际交往顺畅的学生,在面临择业、升学或其他选择时,能够清晰地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做出决策后也能够坚定地向自己的目标努力。而在校期间人际交往受阻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由此导致的退学、休学等也占有较高比例。因此,院校要解决此类心理问题,不仅要遵循规则,还需要掌握一定技巧。

(三)择业发展

随着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临近毕业或新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面临着择业、就业相关的问题。问题主要来自社会、学校、自身三方。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就业市场热点转移较快,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就业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岗位机会远不能满足数额庞大的毕业生需求,供需结构严重失调,给毕业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3];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学资源、课程改革内容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辅导的体系建设针对性不足;在自身方面,大学生对外界就业环境及与专业有关的专业倾向认知不足,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定位过高或者过低,积极意志行为欠缺,导致对未来迷茫。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更年轻、更贴近时代。它既有人本主义对人性的重视,对全人、完整人的探索,也有从积极视角出发对人类发展的审视和指导。积极心理学的重点是发挥心理潜能来提升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感知能力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积极的心态,丰富人们的健康情绪,而且是对社会的积极性、博爱性和人性的一种反应,让好奇心、乐观、拼搏精神等诸多积极的品质影响到每个人,使人们能够珍视和喜爱当前的生活,同时能够对日后的生活态度、思想感受、情感行为以及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丰富且资源多样化,经常会受到某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由此加大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预判工作的难度。与其不断解决问题,不如在环境上、认知上、行为上提前进行干预,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关注,立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框架积极引进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破解生活及学业中遭遇的各类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同时更有助于其积极调整自我认知,摆脱社会思维定式,推动其健康全面的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国家课程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纳入常规课程培养目标中。其中的“情感培育”主要是指学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体验,也就是学生在经历一项学习任务后心情是否愉快、情绪是否稳定。“态度培育”是受教育者对特定客观事物的评价与态度,也就是能否持有积极的态度。积极心理学在充分肯定人类的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的方式关注人类的发展和创造力,以及对于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无论是目标、理念还是方法都呈现积极的特点,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正向引导,带动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与人生态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更多元、更创新的路径与方法。[4]教师正确地解读与利用积极心理学,将其理念应用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在“情感培育”和“态度培育”中发挥其指导意义,为助力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益的条件。

三、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

1.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

积极心理学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发挥学生的特长,最终促使學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积极地发挥特长,从而成长为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人才,为社会注入更加积极的正能量。[5]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思维方式上做出改变,要把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思想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综合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归纳演绎、批判思维等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采取包容、开放、灵活的态度,构建起实用性强、创新性高的方法体系。

一要实施启发教学,增强学生自发思考的内动力。从心理学上说,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广度与其思考的高度密切相关,思考的高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习的深度。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和学生认知,启发学生学习与思考,思考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要实现此目标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要怎样在满足职业岗位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和突破,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6]二是要注意以设疑促进思考。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教材内容的重点设疑、结合学科专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设疑、选择课堂的开头和结尾设疑、针对学生听讲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设疑,促使学生在疑问辩解和疑难解答中思考,找答案、找对策,从疑问点转变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兴奋点,最终变成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三要注意以兴趣诱发思考。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构建多样性、丰富性、趣味性及实践性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效结合教材知识,把一些相对枯燥、干瘪和抽象的理论用比较生动、活泼、有趣的实践案例来表现,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进一步转化为自觉自发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

动力。[7]

2.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激发大学生交往信心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既要倡导以个体的积极情绪为主导,使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又要主张以群体组织为核心,使个体之间互相理解、相处之后建立积极的情感,最终影响其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8]

教师要从实践活动和教学管理方式上有效创新,要有效结合积极心理学思想,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团体健康辅导活动,可以通过课堂实例或专项任务,鼓励大学生多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掘自身及他人的优点,并对大学生心理个案进行干预,让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独自一人与得到他人关心之间的差别,克服由于主客观因素而全面否定他人的认知偏差,共同助力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的形成;也可以在定期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讲座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大学生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意志行为和积极人格特质作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内容,使他们学会从积极的角度来分析生活中遇到的正面和负面事件,学会在社会复杂的生活中自觉从大局出发,能够分辨真善美,让真正的社会支持发生于相互关心、宽容、信任、责任担当的关系中,从而提升心理抗压和调节适应能力。[9]

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助力大学生就业发展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助力大学生就业发展,一要将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水平、专业优势及就业发展意愿等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互动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明确自身学习优势,在就业环境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养成对未来乐观积极的态度;二要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实际,开展专题讲座、主题讨论、技能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优势和特长并提前做好有效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10];三要优化组织环境,教师要从校风班风建设出发,结合毕业生专业和社会就业环境,有效开展校企结合教学活动,为大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友爱、团结互助、思维活跃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就业支持系统,指导和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4. 加强沟通桥梁建设,营造和谐温馨互助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学生或老师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心理健康的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沟通桥梁作为教育中介。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班长、心理协会等,他们作为学生中的“望远镜”,活跃在学生团体中,能够实时掌握同学们的实时心理状态,是师生沟通的重要中介。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团体掌握最新的心理动态,同时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关注到需要关注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打造一支有专业知识,富有爱心、责任心,善于帮助同学的队伍,一方面需要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专业性的教育,如定期开展班会,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辅以心理委员培训会,逐渐提高学生团体的专业性。除此以外,营造积极、温馨、和谐、互助、有爱的氛围也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教师或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主题互助活动,如“我为同学做件事”“校园圆梦活动”等,在小活动中引入关怀互助的价值观要比生硬的“填鸭式”教育更为

有效。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方面,长久以来多集中于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全面化、个性化、系统化的特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不小的阻力。积极心理学将培养人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使命,注重人的积极力量与潜能发掘,能够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思想感受、情感行为以及行动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其未来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做好铺垫。在高等教育心理健康研究中,教育者要结合积极心理学内涵,在学习、人际交往、择业与就业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起实用性强、创新性高的方法体系,促进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谐美满及身心健康发展,为其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蔡婉君.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106-108.

[2] 计敏敏.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J]. 山西青年,2022(14):196-198.

[3] 刘亚敏.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运用[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68-71,74.

[4] 李晓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 高教学刊,2021(21):58-61.

[5] [6] 罗辑,康华明.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152-155.

[7] [8] 金璐,張方圆.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在线教学探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37-40.

[9] 章雪,昌晓莉.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及改进[J]. 江苏高教,2019(5):119-124.

[10] 胡晓宁.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 黑龙江科学,2021(3):126-127.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人际交往积极心理学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