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2023-08-20 01:04郝建军刘婕李绪清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郝建军 刘婕 李绪清

摘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好中国的聲音是时代的要求。本文以跨文化移情视角下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两个维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受众群体的分析,结合跨文化传播能力下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维度,提出了“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型”,为中医英语教学和中医药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跨文化移情 中医英语 教学改革

文秋芳教授近日在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指出,英语类专业应培养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国际视野开阔,汲取外来文化精华……能够灵活、有效且有原则地开展跨文化沟通,积极参与公共外交,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的复合型人才。她认为,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应包含如下基本要素:政治素养、语言能力、中华文化素养、高阶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抓手。因此,处理好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中医文化的传承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并能熟练运用外语讲好、讲懂中医药故事是中医英语教学的重点。由此可见,中医英语的教与学,实则是一个跨文化移情过程[1],其中不仅涉及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借助英语了解英语或世界文化及相应的思维模式,并通过受众分析掌握受众心理,以贴近受众生活和习惯的方式向他们讲述中医药故事,自塑全面、立体、真实的国家形象。

一、跨文化移情视角下受众分析

移情最初作为一个美学概念,表示主体通过主观感受实现主体和客体相融合的心理过程。经扩展延伸后,从美学领域应用发展到跨文化交际学等领域。[2]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是指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沟通双方充分考虑到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突破文化定式思维,主动进行文化立场的转换,引起交际双方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沟通顺利进行。

跨文化移情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两方面。认知移情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能认知察觉到交际对方的情绪状态,交际移情指的是在认知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将自己放入他人视角中,进行适当的行为改变,从而使得交际顺利进行。[3]这两方面所强调的能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中的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维度相对应吻合。本章以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为落脚点,结合跨文化传播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受众群体分析。

(一)中医英语教学中的认知理解

对文化的认知理解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中医英语的认知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对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认知理解,对应的受众为中医英语课堂里的学生;其次是对英语语言、文化和思维的认知理解,对应的最终受众为英语母语人士等。

中医英语教学主要在国内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中开展。和其他院校相比,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背景知识,但是对于深层次中医药知识的掌握仍然存在不足。一方面,以取象比类为思维的中医药原理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其语言也非常深奥晦涩,难以理解[4];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限制,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对中医药有所涉猎,但其认知理解仍然处于浅显的层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更多是为了完成学校课程的考核而在应试前进行粗略的学习。由此导致了一个问题,即这些英语专业学生虽能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及语用特点等,但对中英思维模式、文化差异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

中医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医药故事的人才,其最终受众为国外母语人士。这些受众群体具有分散性、异质性、无组织性等特征。面对如此庞大且复杂的海外受众群体,国内学生应当分析、体会中医药文化与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借助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认知移情能力,探寻合适的中医跨文化传播途径。只有通过移情感受到国外受众对中医理解的困难点所在,学生才能在后续的交际过程中作出相应的行为调整,使沟通顺利进行,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效率最大化。

(二)中医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

中医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情感态度是重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贵的一部分,凝聚着深厚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是党的二十大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之一。作为新时代中医院校的大学生,首先应当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医文化产生高度自豪感和认同感。与此同时,学生应在对比和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认识中西医的不同哲学基础和思维体系,体会中医疗法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树立对中医文化的积极情感态度,从而克服对中医英语学习的恐惧,坚定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决心。就海外受众而言,主动接受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这类群体已经具备了对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肯定态度。但由于中医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象思维”[5],海外受众在认知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中医治疗方法仍然存有疑虑。因此,日常生活中的中医养生科普,中医治未病实践,中西医融合的“治未病—心理—社会—生物”模式可作为有效手段,消除海外受众对中医治疗效果的疑惑,树立良好中医形象,促进海外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三)中医英语教学中的行为技能

中医英语教学以触发行为改变为目标。行为技能的培养就是要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情感态度转化为动力,形成善于倾听、观察、分析、批判、创新等能力,为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好准备。[6]在交际移情视角的关照下,学生应当具备行为转换的主观能动性,以中医的养生观念和物理疗法如推拿、针灸为突破口,改变国外受众对中医的态度。除此之外,学生也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时敢于发声[7],勇于面对国际上对中医药文化的质疑,用积极的方式予以回应,引导海外受众理解、接受中医药,并最终促使他们的行为发生改变。

二、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改革尝试

当前中医英语教学更多地集中于中医基础概念、术语、经典文本等的英文阐释,很少将国外受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理解、情感接受度乃至运用考虑进课程体系。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汉英语言转换问题和课程设置问题,以实现中医英语教学效率最大化。

(一)汉英语言转换问题

1. 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问题

中医英语的教与学是一个跨文化移情的过程,其基础自然是汉英语言之间的转换。就目前来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中医药术语英文版不一,缺乏有效标准的译介基础。教师在进行中医英语授课时也会莫衷一是,学生自然难以分辨。因此,各职能部门首先要切实合作,实现中医药专业术语英译的统一。科学统一的中医术语英译能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为国外受众所理解,从而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

2. 中医英语教学中的语言问题

在进行中医英语教学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中,语言的统一主要由授课语言和教材语言两个维度构成。一方面,就认知理解而言,国内学生和海外受众共同组成了中医药文化的受众群体。中医药国际传播是国内中医英语学子日后职业选择的方向之一,作为中医药文化的载体,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解读和传承会直接影响我国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因此,在对国内学生进行授课时务必要求精、求细,通过统一中医专业术语的英译,使国内学生受众在彻底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能用统一规范的语言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翻译、解读和传播等。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实际受众为海外各国人士,由于文化思维差异,这些受众对我国独有的中医药文化概念存在着“知沟”。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中医传播时,应该尽量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国外受众解释中医原理,力求探寻建立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填平文化空白。中医英语教材便是中医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对教材的语言进行统一规划显得十分重要。教材编写应当选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对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药理念进行保留的同时添加注解,帮助海外受众理解。此外,中医药术语的翻译需要形成共识,基于跨文化移情视角,把握国外受众的人口统计特征、环境特征、心理特征等,关注中医药对其的利益点。这样能使目的語读者在阅读中对中医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接受度和有效性。[8]

(二)中医英语及相关课程设置

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全面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英语人才至关重要。科学的课程设置应在加强受众群体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理解的同时激发其积极的文化情感态度,促进其发生行为技能上的改变。中医院校应该针对中医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9],注重课程群的搭建。中医院校在英语人才的培养方面,课程群应当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英语语言学习的本体课程,这是课程设置中的基本课程;其次,除了中医英语教材,还应增设有关中医学基础、中医药药理、中药炮制等课程,形成课程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英语课程可与医学专业课程开展合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体验机会,让他们从认知和情感的角度切实感受到中医思想的博大精深和中医药课程的趣味性与重要性。学校还应设立规范的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以保障教学效果。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的文化思维类课程也是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概览、希腊罗马神话课程,帮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提高高阶思维能力,为他们参与中医文化的翻译和国际传播打好基础。

除了课堂学习外,学习还应当设立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如举办中医英语演讲比赛、中医英语词汇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中医药素养基础。

三、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践

(一)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文移情视角下的受众分析和课程改革问题探讨,本文试图构建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中医英语教学本身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而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传播者是否具备跨文化移情能力,与受众进行换位思维,从而顺利实现符号和意义交换。在中医英语授课和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国内学生既是受众,又是主要载体和媒介,因此,中医英语教学改革应当以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为出发点。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语言的规范与统一,包括授课语言(含术语英译)和教材语言,通过语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传播内容的同一性和可理解性;二是课程群的设置,涵盖语言课程、中医课程和跨文化思维课程,在课程群的协同作用下,深化受众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从而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二)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型的实践

检验教学模型是否奏效的最好方法是实践。在实行“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型”前,课程群教师之间进行了沟通,做好了跨学科协作的准备,对学生作为第一次受众的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也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制订了相应的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为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进行授课,同时将真实受众,即国际传播对象纳入考量范围,让学生利用移情原则向这些事受众讲述中医药故事。课后,教师对授课过程进行复盘反思,寻找课程新的增长点。

在教学过程中,两类受众得到了特别凸显。在授课中教师以国内学生为核心受众群体,充分考虑其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碍,从他们的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出发,利用贴合其特征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与此同时,教师也向学生受众明示,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最终受众是海外人士,这些受众对中医药文化存在大量误解,有的甚至对其一无所知,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移情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中医药国际传播力。

(三)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反思

背靠新文科建立的历史机遇,“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型”旨在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讲懂中医思维的能力,解决国际传播中“卡嗓子”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以跨文化移情为视角,从语言统一和课程设置两方面推动中医英语教学改革确有效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跨文化移情涵盖众多方面,本模型提及的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对于跨文化移情更为细致的划分还有待拓展延伸;另一方面,该教学改革模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教师之间不同的实践方法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个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受众的发展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课堂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以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为向真实受众,即海外受众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的使命是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因此,中医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高学生跨文化移情能力,发挥专业优势,在中醫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展现关键作用。“跨文化移情视角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践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型还将会继续打磨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 高永晨.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 外语与外语学,2005(12):17-19,34.

[2] 法小鹰,辛敏嘉.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与适度文化移情[J].

学术论坛,2011(5):175-178,194.

[3] 高永晨.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29-32.

[4] 范春祥. 隐喻视角下中医典籍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2(11):2875-2876.

[5] 陈代军,李丹丹. 从异质性浅谈中西医的差异[J]. 中国实用医药,2022(15):194-196.

[6] 马鸿.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 北方文学,2019(30):147-148.

[7] 文秋芳. 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7-23.

[8] 刘天宁. 中医翻译中的跨文化移情[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10):1414-1415,1430.

[9] 付明明,袁福,李志平. 中医院校英语人才的培养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50-152.

基金项目: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2022年度“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课题“基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中医英语教学改革研究”(WYZL2022HB0014)。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