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学城走马中学校 李 林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标志着“双减”政策正式落地。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应用教学方式激发并维持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能逐渐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协同合作学习习惯,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试想:在我们的生活中,爬同样高的楼,假设一个小孩和一袋米的重量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扛米上楼会比抱着小孩上楼更累呢?那是因为抱着小孩感觉更加亲切,是自己的一种兴趣,但是扛着米则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鉴于此,减负不是减课时量,而是增加兴趣。当学生不喜欢学习时,哪怕每天上半节课,都是负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与“乐之”都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兴趣才是减负后的根本出路。
如何让学生“好之”与“乐之”呢?关键在“三有”:有趣、有用和有关。
“有趣”,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重要动力。“有用”指的是对学生有用,能让学生学完之后用起来,而越是有实用性的知识内容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就是在学习与应用之间搭起桥梁,“学的”都是立即要“用的”,并且是在“应用”中学到的。“有关”这一点在教学中经常被教师所忽略,这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地融合在一起,这与前两个“有”相比,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如果能使学生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学生的生活,甚至是学生本人有关,那么能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用字母代表数”时,传统死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吸引学生,也就无法有效地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在学生的理解当中,将简单的加法转变为用字母A+B=C的方式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与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难以激发。但是如果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能通过幽默的方式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和妈妈的电话号码吗?”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电话号码并不陌生,接下来教师则继续问道:“你们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来做一道四则运算题目,答案出来时会让你们出乎意料哦……首先呢,你们需要先将你们记住的电话号码的最后一位数字乘以2,接下来再将答案加上5,再将结果乘以50,接下来再将结果加上1772;最后再用算出来的得数来减去你的出生年份,你们看看能得出什么数,在这个数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呢?”那么大多数学生都会获得一个三位数的结果,并且这个三位数中的第一位是学生最先写下的那个数字,也就是电话号码的最后一位,而剩下的两位数则刚好会是学生的年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字母代表数,让学生进行学习。
假设我们把一开始用的数字,也就是手机号码的最后一位设为未知数x,而我们的出生年份设置为未知数y,那么根据条件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这样的算式:(2x+5)×50+1772-y,将这个公式简化可得:100x+(2022-y)。
那么在以上的这个式子中可以得知,利用2022减去自己的出生年份,那么结果肯定就是自己的年龄,因为每个学生的年龄都是两位数的,无论x是多少,只要乘以100都会是百位数的数字,所以这也就是在计算中使用字母进行表示的妙处。
而在以上的课堂教学中就很好地满足了“有趣、有用和有关”,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变得更加活跃和轻松。
“双减”政策推出,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主动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来有效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当前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自内心地提高学习追求。
对学生而言,学习就像是赶路,学生则像在赶路的小毛驴。一个科学理想的教学方法应该像在小毛驴赶路的过程中,在它的前方摆好青草,而后鼓励小毛驴自由奔跑,奔向目标之处。中等的教学方法则是在这个赶路过程中告诉小毛驴前面有青草,并且利用缰绳等方式去拉扯小毛驴往那个方向走。最差的方法则是小毛驴在赶路的过程中缺乏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而是由自己的“主人”拉扯走的,那么学生就会像这个小毛驴一样,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二大块就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要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将话语权和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都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进行自由的想象,并且产生自主的判断和思考,真正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和地位,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尝试体验、自主质疑问难与发表见解。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激发自己的思维和潜能,在课堂学习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较高的成就感,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思考探究中,并且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锻炼其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潜能,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那么就要切实地将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思维。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切实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就要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作业的“奴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良好学习思维与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提高学习效率。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创造价值的重要表现。为了更好地去满足这一需求,要诀就是要先激活,通过多种方式来激活成功体验。
“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因素,利用这一因素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让所有的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能在学习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逐渐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体验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乐趣。
设计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
所谓的认知冲突,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产生的一些差异或者是冲突。认知冲突的产生能让学生对学习新的知识内容等产生较大的新奇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学习失去动力,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
学生学习欲望的高低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饥渴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正所谓“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能产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饥渴感,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知识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提出以下问题:“三根木头就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这是一个陷阱性的问题,当许多学生都觉得答案是“是”的时候,教师利用三根木头向学生进行展示,此时学生就会发现,三根木棒并不一定构成一个三角形。接下来教师继续演示将其中最长的木头截取,再与另外的两根木头拼成一个三角形,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己亲自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等方式来获得知识,自主掌握构建三角形的条件。
通过以上这一教学方式,就能将课堂更好地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发挥出自身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实践中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观察、实践、推理等。而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信任与欣赏,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分享与表现,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探究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最后就是让学生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乘方运算”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一张纸对折,然后再对折,三次后折叠的纸有多厚?”学生很容易想到折叠三次后的纸也没有多厚,想当然地认为折叠20次的纸也没有多厚。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有学生认为有50厘米厚,有学生认为一米多厚,有一个学生大胆地猜,认为有10米厚……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折叠20次居然有十多层楼高,这大大出乎学生意料,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探究,思维被激活。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要利用良好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激发自身的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随着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而提升。只有让学生真正融入知识学习的自主探究当中,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层次的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才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样化的探究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延伸,为学生搭建一个更有助于自主探究思考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
在教学中积极地开展合作性的教学方式,既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又是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在合作性的教学引导之下,也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与作用,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
合作的实质是让学生能相互进行学习分享,去更好地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个人认知与交往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在相互交流和自身优异表现中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只有当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带着问题去主动寻求答案时,他才会懂得该怎样合作。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合作发挥威力的秘方。
例如,在教学数学“合并同类项”知识内容时,笔者在教学这一知识内容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进入教学的主题,而是首先与学生一起玩一个比较简单的算术小游戏,游戏的内容就是,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字,然后将这个数字首先乘以3,获得结果再除以2,然后再去加上5,最后再将结果减去与这个数与12的和的一半。在这个游戏活动中,为了能更好地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笔者专门挑选了一位数学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作为合作者进行游戏比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使用计算器。笔者将这个计算的“秘诀”告诉我的合作者,在这个“秘诀”的帮助下,每次算式出来他都能先其他学生一步说出答案。这样就会引起轩然大波,学生也会对这一学生所掌握的“秘诀”充满兴趣与好奇。此时教师就能自然地将“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学习。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中,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最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实施多样化、高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有动力,获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