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同构:高中生物教研活动实践探索

2023-08-19 21:45:09广东省韶关市张九龄纪念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同构教研教学效果

刘 玥(广东省韶关市张九龄纪念中学)

同课同构一般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经两位以上教师集体备课,汇集大家的教学资源、思路、理念进行有效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主要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教师进行教学实施,其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教学的技术水平,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在实际学科备课活动中,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的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流程的衔接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上。

一、同课同构的实践作用

同课同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使用相同的教材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质量稳定、学生素质提高的目的。简单地说,教师可以在同课同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建”教学理念,“共享”教学智慧,“共创”教学思维,实现教学成果的“共赢”。

首先,同课同构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同样的教材和教学方式,相同时间和地点授课,学生的接收和反馈都会十分相似,这使得学习效果的比较和评价更为准确和公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同课同构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教学的交流和比较,从而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其次,同课同构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课同构的课堂教学是公开的,可以被同事和上级观察和评价,这使得教师更加勤奋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此外,教师之间还可以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从而相互促进和提高。

再次,同课同构能够节约制度资源。在同课同构的教学模式下,教材和教学方式都是统一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也可以共用,这降低了教学成本和开支,从而节约了制度资源。而且,同课同构也有助于减少教师备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让教师更多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同课同构还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同课同构是以相同的教材和教学方式为基础的,因此其有助于减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教育公平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同课同构的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教育,大大降低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二、同课同构的实践策略

(一)关注同构下的求同去“异”

同课同构是近年来在教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校或教师将相同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应用到不同的课堂中,以达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同课同构是一种整合教学资源,统一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的教研手段,这就要求参与集体备课老师求同去“异”。“异”是指教师个体的定式思维,以及由其引发的教学行为。每位老师都有自己固有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但是这些习惯和经验不一定适合其他教师,或者不适用当前新课标的要求,在共建的意愿下就需要进行修正。因此,求同去“异”,需要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增强教师之间的互动深度,以达到“共讨”“共构”及“共享”的效果,这也是同课同构的最大优势。实施同课同构需要在教材和教学方法方面达到相同,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们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上发挥创造性并且注重多样性。

例如,在讲述同一主题或者解决同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板书风格、教学流程,使学生在听课时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同课同构的课堂中,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发掘和使用,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例如,在课程中使用不少于三种的教学方式,从视觉、听觉及动手方面进行教学,以促进不同学生差异化的思维和记忆方式。因此,在同课同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发现、了解、使用学生的差异,坚持“求同存异”的教学理念。

以《DNA 的复制》课为例,在导入环节中有三位老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比较有代表性,备课后呈现出来直接导入,案例视频导入、科学史导入等三种形式。经过对比分析,生物科学史的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科学史的回顾,认识到科学发现并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革新科学研究也不断往前发展;可以充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符合新课标大概念,整体教学的指导要求。最终确定导入环节以生物科学史形式展开。这个分析过程就是求同去异,优化设计的具体体现,求同去异实现了教研过程的共享共赢同提升,实现了“1+1+1 > 3”的效果。

(二)关注同构下教师个性化发展

在同课同构的教研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必然结果。但是不能一味地为了同构而同构。在相同的教学结构设计下,不同教师文本的解释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也可以“发挥”一些独具匠心的启发,或者是个性化的互动情节。

在《DNA 的复制》同课同构研讨课中,其中有两个班的学生只假设出“半保留”及“全保留”的DNA 复制方式。一位教师在学生展示后,直接向学生介绍还有一种复制方式叫“分散复制”,然后对“分散复制”的方式进行了演绎。而另一位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现场拿起了用于演示的不同颜色的吸管,把它剪成了小段,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尝试按自己设想的方式来拼接,让学生在此情景下思考DNA 的复制中是否可能出现其他的方式。教师通过这种途径,让科学探究对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教学内在的核心是指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将知识,课程和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心中借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这种探究的方式包括:发展教学技能,精细化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加强教学检查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晰地认识自己对义务教育及教育的使命、责任和贡献。而在这个基础上,更要结合当下社会阶层的特点,使自己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素养。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和教学思想,从而增强带课、备课、教研的意愿和能力,使教育工作者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教育工作者关注同构时,可以通过与不同学科领域的同学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拓宽视野,了解到不同教育背景条件下的成长环境;关注同构时,可以参加同学在质量方面的讨论与交流,从教学中了解到其他科目教学的特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关注同构的实践策略还可以将自己所选课程的经验和情况进行分享,需要在自身实践中观察分析同构对教学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化自我理解。

由此可见,教学的临场机智对学生的启发与学科素养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课同构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提供了智慧共享、资源共享的平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个性化的“发挥”、差异性教学理念的输出、活跃性的教学思维,不能因同课同构而固化且“同构”,这样会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个性特色的形成。

同课同构的实施过程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时情况,授课教师要有临场应变的机智。

(三)关注同构下的学生需求

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一次教研模式的变革,其本质不外乎通过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必备能力的发展。同课同构教研模式亦是同理,既要关注教师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由于同课同构中要求达成一致的教学设计,因此会形成一个教学框式,受到这个框式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忽略班级与班级整体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能力、知识层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因此,同课同构下的实践教学需要备课组老师和授课老师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并做好适度调整的准备。一是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学环节中,需要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音乐、图表、实物、视频等,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讲解,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此外,通过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先进的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二是关注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对于每个学生,其个性化需求可能各有不同,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等,并参考教育规划,对个别成长进行定制化的课程安排,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的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补充,结合同构的教学设置。三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成绩密不可分,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紧密结合,为学生设置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机制,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体验,并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合适的反馈。

例如,在这次的《DNA 的复制》研讨课中,对“DNA 分子复制方式可能有哪几种?用吸管对其子代DNA 的情况进行演示”。同课同构中制定的教学策略,在某一班级互动与教学时效果理想,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时,效果却差强人意。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设想是运用“假说——演绎法”来探究,学生假设出不同的复制方式,最终通过实验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以实验结果为依据,要尊重实验事实。但是有两个班的学生几乎都是演示“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只有一个班的同学有演示“分散复制”。针对这一情况,备课小组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适度调整,把“假说——演绎法”的条件以及可能需要的“假说”几种情况进行着重说明,以防止“假说”中的“漏说”,致使教学内容不全面,不完整;另外,没有演示“分散复制”的班级,授课老师可以通过提醒学生“还有一种方式没有被演示出来,谁能想到了?”做到内容的全面准确地呈现。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造富有生命力和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支持,重视与学生个人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等维度的发展。

在同课同构的课堂中,要适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适度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环节,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如果只是“死板”执行教学设计,那么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同课同构的实施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差异,做好适度调整的准备。

总之,同课同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节约制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等多方面的作用。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学管理的不断完善,同课同构的教学模式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同构教研教学效果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