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合肥市园上园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培养孩子的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观。柯达伊说:“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只有人声——这个人生而有之的且最优美的乐器,才能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但歌唱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歌唱教学案例看似异彩纷呈,实则索然无味。
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律动中体会活泼欢快,通过动作表达对歌曲的喜爱。
2.过程和方法:通过集体舞、拍手律动、听唱法演唱,学会乐器编创并合作表现。
3.知识和技能:认识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能用自然声音演唱。
教师研读教材不深入,学情定位不准确等,导致以上目标有失精准,尤其三维目标概括笼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学生不清楚学习要求,使课堂任务难以高效完成。
教唱时多拍手律动,间奏XX瞬间拉满气氛;之后合作式互动,离开座位跳邀请式拍手舞,找到伙伴互拍XX。这种集体舞形式让课堂一片“热闹”。
以上教学环节看似满满当当,但音乐主体却成了伴奏和背景,过多关注外在形式,干扰了学生的聆听和体验。教学过程被虚化,让音乐本身沦为配角。
简单学唱后,以低音木琴伴奏,随后用碰钟、双响筒等加以“丰富”。学生注意力全在这些“新鲜事物”上,一开唱就把附点唱成了八分音符,句末吸气未调整,歌声凌乱不齐。
音乐形式虽增加但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过多精力被投入在情境创设、乐器伴奏和创编上,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立足上述问题,基于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思想和新课标“总目标”中关于发展音乐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通过思考,提出以“一心三环”策略来优化歌唱教学。
一心三环:“一心”即靶心,也就是教学目标。通过制定精准的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引导教学活动开展。“三环”指歌唱教学中赏析、体验、升华三个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过程和阶段,通过感知生情景、表现寻内悟、模创探多元,落实各个环节,提高歌唱教学实效。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培养为动力”,关注新课程理念在三维目标中的落实,充分挖掘教学新趣点,突出教学过程新亮点,打造更高效的课堂。
结合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思想,强调以情感体验为中心,以音乐实践为主导,推动教学变革,助力课堂达成新实效。
提倡自主、体验、差异式学习,在歌唱教学中融入新思路,增进学生的音乐能力。
“一心”,即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基于“一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指向性更为明确,趋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过程和方法方面体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探究;知识和技能方面更注重行为的落实,强调实践体验。以下通过对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新旧对比,说明直击靶心的重要作用。
1.情激发,重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教育要突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关注指向性。
【旧貌】感受歌曲律动性,激发学生快乐情绪及表演欲望,培养学生对律动的兴趣。
【新颜】用甜美音色,结合断和跳相融合的歌唱方法用自然欢快、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的热烈,体验快乐的情绪。
(1)趣引燃,在于激情。“旧貌”缺乏对教材的钻研,没有阐明激发兴趣的手段;而“新颜”目标指向性明确,重在激发兴趣和个性,有具体操作实施和达成手段。
(2)乐开怀,勇于抒情。“旧貌”缺少具体手段来抒发情感;而“新颜”点明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歌唱,以甜美的音色抒发情感。
2.法探究,重生本——过程和方法目标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的探究过程,关注以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尽情享受美。
【旧貌】掌握附点八分音符,通过听唱、模唱进行歌曲演唱,培养合作、编创、表现的能力。
【新颜】通过聆听、图谱、律动、创编等体验音乐,在对比聆听、模唱中掌握连续附点八分;画旋律线体会乐句起伏变化。
(1)挑教法,技趣相融。“新颜”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听唱、模唱法,在教学前对教法进行预测和设计。
(2)炼学法,探究体验。“换颜”后目标更细化,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多种形式融合,通过图谱、律动、创编把握音乐特点。
3.能体验,重行为——知识和技能目标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将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在体验中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
【旧貌】请学生在间奏拍手伴奏,认识附点八分音符,指导用欢快声音自然演唱。
【新颜】掌握附点八分音符并能熟练运用演唱,在律动中感知弱起,强化内心节奏;创编歌词并唱准一字多音,学会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
(1)粗体验,由表及里。体验为重,更具可测和实操性。先初步感知知识和技能点,后用拍手律动了解附点八分音符和弱起。
(2)细体验,由内而外。融合聆听、律动、创编多种教学手段,目标直观具体更易操作,初步掌握歌曲的知识技能。
1.一环:“颜值法”赏析音——感知予情景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画面中色块、图谱的高颜值呈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音乐美。
(1)亮画面,思形象
《音乐教学法》提到:听觉与视觉相互依存促进。通过视觉加强听觉训练,可视感官材料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感受、想象,进而感知音乐赋予的形象。
【实施提炼】音乐符号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美感。通过音画结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将抽象音乐符号转化为生动的图片声音,使学生既体验了“幸福”情感,又增强了对音乐形象的认知。
(2)辅色块,析乐句
李妲娜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与实践》中提出:图谱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记录符号体系,把各种声音要素用视觉符号记录下来。除了线条、形状及符号外,色块也是一种可视化表现形式,它使音乐变得更为具体形象、直观化。
【实施提炼】通过找主干音感知旋律,聆听音乐节奏、力度、长短,清晰辨认四个乐句,直观地看到音乐进行中的变化、发展、重复等特点,感知旋律的构成、乐句的联系,感悟歌曲的内在情感。
(3)展图谱,模行进
图谱利用简单图形、线条高度概括旋律走向、速度、力度等。曹理在《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中认为:图谱充分发挥联觉作用,将无形元素通过直观形象的有形方式展现,符合学生认知,利用图谱能增加聆听的趣味性,感受音乐行进。
【实施提炼】根据音乐创设情景,通过实物点、线等简洁明了的图画来表示“球”,将音乐直观化。图谱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感知旋律高低,感受跳跃式旋律的异同,淡化了生涩的乐理知识,使学生在探索、体验中感悟音乐蕴含的美。
2.二环:“身形法”体验乐——表现寻内悟
美国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始于体验,形成理论,并最终应用于实践”,这与新课标注重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理念不谋而合。歌唱是“表现”领域中最具有实践性的内容之一,学生通过音乐实践不断悟化,理解音乐内涵,大胆表现音乐、表达自我。
(1)走中寻——恒步法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是以动作表现节奏和速度的游戏。通过恒拍律动,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元素的感悟,产生对歌曲形象的联想,增强音乐欣赏力。通过节奏导入,随着音乐走、拍等不同体态律动来感知节奏、节拍,理解音乐元素。
(2)玩中觅——变身法
歌唱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设计不同游戏,大玩变身表现音乐,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在律动中突破难点。
(3)舞中辩——踩点法
歌唱教学中,以律动体验帮助学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就是“解难”。运用不同身体动作来对比感知,在律动体验中明晰音乐重点,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
3.三环:“再生法”升华美——模创探多元
音乐是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在新课程理念下,通过乐器编创、和声再现、表演综合等多元手段,挖掘创新精神,拓展想象空间,发展学生创造力。
(1)创乐器,赋意境
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莫塞尔说:“器乐教学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歌唱教学中,通过乐器演奏、即兴创编、营造氛围能赋予作品新的意境。
【实施提炼】音乐创编,就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即兴音乐活动与创作尝试。课例结合奥尔夫教学法,将歌曲节奏融入乐器创编,让音乐内涵有所延伸。这些活动丰富了歌曲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潜能,赋予了歌曲更欢快热烈的意境。
(2)现和声,传情感
创编和声是创造性表达心中情感及对音乐理解的方式。歌曲通过旋律抒情达意,而创编和声让旋律变得更丰富立体,让学生体会到歌曲表达的真情实感。
【实施提炼】和声是重要的音乐要素。有意识地渗透和声,能丰富音乐旋律,营造完美意境,增强学生表现歌曲的情感。课例中,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汇表演,蕴内涵
综合性艺术表演是唱、演、奏相融合的表演形式,以音乐为主体、学生为主导、表演为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表演,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内涵。
【实施提炼】表演是歌唱教学中学生最为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形式多样灵活,能发展学生个性。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表演,丰富了音乐体验,提高了歌唱表现力,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
“一心三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又为教师优化歌唱教学打开了新思路。
目标制定精准细化、可操作,遵从学生认知规律,关注兴趣激发、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努力尝试多元化教学,以音乐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创造,大胆表达。
教学过程重在激发兴趣,变“教”为“学”,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倡以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提供参与歌唱实践活动的机会,加深音乐体验,从而丰厚音乐素养。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通过氛围营造、律动体验、合作创造等发挥主体能动性,建构一种主动、体验式的音乐课堂。通过搭建自主表演的舞台,释放孩子歌唱潜能,实现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