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蕴含的辩证逻辑 *

2023-08-19 03:44栾淳钰张梦瑶
关键词:培育革命时代

栾淳钰,张梦瑶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一、“中”与“外”的比较逻辑

新人是社会形态交替和历史变革的必然产物,天然担负着破除旧统治、消解旧文化,建立新社会、创造新文化,实现“破”“立”并举的双重任务。资产阶级新人最早诞生于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宣扬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等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培育富有自由精神、冒险精神、创造精神的资产阶级新人来破除中世纪黑暗、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叩响近现代社会大门。拉伯蕾笔下的高康大就是资产阶级新人的理想样态,它有巨大体魄、巨大需要、巨大能力,足以推翻一切压迫的旧势力。实际上,这种新人观极大地宣扬了个人自由、利益和价值,从而表征出明显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色彩。起初,这种个人主义新人观,在破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统治中起到思想解放、凝聚民众的革命性作用,并且在创生资本主义国家、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起到思想引领、组织民众的积极性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这种个人主义新人观越发暴露出鲜明的侵略性、潜藏的欺骗性和残酷的非人性。从鸦片战争到不平等“二十一条”签订、从抗日战争到干涉朝鲜,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侵略性暴露无遗。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多次爆发危害国家安全的“颜色革命”等更是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欺骗性的彻底揭露。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工人受到资本家残酷的非人性剥削。资本家以工资为虚假外衣,借助机器大生产使工人被迫进行高强度劳动之余,还使工人无时无刻不在承担着降薪、失业的风险,生活处境极不稳定。由此,揭示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剥削统治的非人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297

无产阶级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在根本上区别于资产阶级新人。无产阶级新人是马克思立足现实,批判性建构的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解资产阶级文化,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发展无产阶级文化为历史使命的新一代人民群体。无产阶级新人在主体构成、教育内容、任务目标等方面明显区别于资产阶级新人。具体来看,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无产阶级新人观特别强调整体的作用,其主体构成以人民群体为基础,是一种群众史观。而资产阶级新人观更强调个体的作用,其主体构成以伟大人物个人为基础,是一种英雄史观。比较“新人”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不难发现,资产阶级新人接受的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阶级教育,其根本指向是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阶级统治倾向。而无产阶级新人接受的是破除阶级统治的新社会教育,其根本指向是人自身和全体人类解放,是真正服务于无产阶级自身的教育。另外,在培育“新人”的任务目标上,资产阶级新人担负着推翻黑暗中世纪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革命任务,而无产阶级新人的目标就是破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统治,发展生产力,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除此之外,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亦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人观,有着中国自身的特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带有“人定胜天”“理想人格”“知仁勇”“立德立人”等思想意涵。自西周以来,中国古代就一直存留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对此加以继承,并在一系列战争著作中突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君子”“圣人”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指称,社会主义新人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这种理想人格色彩。孔子最早提出了“知仁勇”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这与毛泽东在《新民学会》所倡导的要培养“德智体”的新国民有异曲同工之妙。“立德立人”更是伟人一生之信仰追寻。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浸入骨髓的思想熏陶。毛泽东曾从历史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的双重角度阐明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533-534至今,中华民族已绵延数千年,在此过程中,它不但造就了独特气质,更积淀了文化宝库,也使得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具有不同于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新人观的文化底色。

实际上,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是新人培育的新样态,既与西方资产阶级存在根本性不同,亦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人培育有着显著性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强调从“中”与“外”的比较视域理解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目的是要厘清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的内在规定性,揭示社会主义新人培育与其他新人培育的原则区别,并不是要与资产阶级新人以及传统社会主义新人培育做完全机械的分割,更不是要拒绝借鉴世界新人培育的文明成果。实际上,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具有开放包容的民族气质,它广泛地吸纳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新人培育探索的有益经验。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的理解,只有从“中”与“外”的比较逻辑入手,才能全面把握其涵义的张力。

二、“前”与“后”的承接逻辑

从一定意义上说,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是一部探索新人培育之路的历史。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俄国革命经验,并领悟到诸多思想精髓。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自由发展”[4]422是共产主义新人的本质属性。这样的新人是具有主人翁地位、能够全面发展的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5]817。这表明,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真正摆脱了包括社会、自然和人自身的异化状态,成长为主动的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303。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涵盖了人的需要、能力和社会关系三个向度。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了培养新人的要求:“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7]370在恩格斯的表述中,人不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甚至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具备了新的理论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人才能发挥生产力的最大限度。列宁也坚信,共产主义新人只能由新型的社会制度造就。此外,在经济落后、社会不发达的俄国,他还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新人培育中的特殊地位。无产阶级政党承担着为新社会训练新人的任务。“这个任务对于无产阶级在人口中占少数的俄国尤其重要。这个任务在俄国应当提到首位,因为我们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训练群众”[8]442。列宁将训练群众作为俄国的首位任务提出来,这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人培育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新人培育和发展的思想,并在与中国实际结合中,提出要培育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构想。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逐渐成型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即“无产阶级革命新人”的培育也拉开了历史帷幕。“无产阶级革命新人”是服务于保家卫国,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敢于献身革命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人。从秋收起义到长征的艰难革命过程和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都是革命新人锻造的初步实践及成果。在1937年陕北公学的题词中,毛泽东指出培育新人的目的就是服务抗战需要。待发展至抗日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新人逐渐走向成熟。“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3]522、“毫不利己,专门利人”[3]659、“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9]1094是毛泽东对培育无产阶级革命新人要求的经典论述。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作战斗争、处理友党关系、政府工作、民众运动和同党外一切先进分子保持一致中。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广大的共产党员只有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战胜困难,取得革命胜利。1939年,毛泽东指出,全体共产党人应学习白求恩医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并坚持对工作高度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在谈及共产党人的出发点时,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9]1094-1095为人民服务,必须要端正态度,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即便是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也不忘培养新人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毫无疑问,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注重培养革命新人,并使新人的力量最大化发挥。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二十八年艰苦奋斗,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新人任务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人培育的开始。从革命新人到建设新人的转换是由当时的国家情况和发展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人主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等各项改造和建设,是有崇高理想、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新人。“一五”计划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新人培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之后,为了缩小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距,深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程度,“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10]68的新要求应运而生,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人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和教培方法。20世纪60年代,面对风云突变的世界,毛泽东也对中国的未来感到深深忧虑,从而在思想上流露出了关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考量。就在1964年6月,毛泽东具体论述了接班人必须具备的五条标准:要懂马列主义,尤其是干部;要为人民谋利益,甚至包括世界人民;要团结人民,甚至包括曾经的政敌;要讲究民主,不能一言堂;要懂得批评,尤其是自我批评[11]363。这五条标准既是对接班人的要求,又是对社会主义新人培育的要求,在今天及今后仍然适用。

实际上,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的形成过程表征了深刻的历史继承性和特殊的阶段超越性,只有从“前”与“后”相承接的整体过程观察,才能深刻体悟其科学要义。从历史视野来看,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是从血与泪的艰苦建设年代磨砺出来的,是从枪与炮的革命战争年代锻炼出来的,是从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从绵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探索出来的。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是跟随国家情况和发展任务与时俱进的,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的理解,只有从“前”与“后”承接逻辑入手,才能深刻体会其历史的穿透力。

会议站位高远,内容脚踏实地。不仅从全产业链结构搭建上对联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为了让农民和种植大户获得更系统和全面的知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姜玲和巴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马诗科还分别从专业和技术的角度,向参会者进行了一堂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三、“总”与“分”的结合逻辑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实际上是一个“新人系统”,即总体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新人和怎么样培养新人。从年龄的划分标准看,毛泽东所指的社会主义新人更多是指青年群体。早在陕北公学的题词中,毛泽东就描绘了社会主义新人的生动画像:“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12]34“这些人”就是泛指青年群体,其所具有的特点和品格更是全面透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新人的总体规定性。但在新人培养的实际过程中,分众化教育和培养仍是不可缺少的。具体来看,从职业上划分,社会主义新人主要包括青年农民、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等多个群体,对不同群体的培养要求各不相同:

锻造有革命力的青年农民新人。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毒害,使农民似乎天然带有根深蒂固的狭隘眼光和保守思想,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群体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非凡革命力。1927年,毛泽东亲历了这场由农民掀起的巨大变革——湖南农民运动。在这场翻天覆地的运动中,他们成立农民协会,开展打倒土豪地主、土豪劣绅的运动,甚至造成了短期恐怖。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使毛泽东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了的中国农民,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需的农民新人。毛泽东意味深长地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13]79-80。在某种程度上说,毛泽东之后所独创的以农民为基础的革命理论,强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开展了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切实提高了民众的识字率,增长了国民文化素质,锻造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青年农民新人。

改造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青年知识分子新人。应当明确,知识分子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旧知识分子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新知识分子之分。针对知识分子的属性问题,毛泽东早在1939年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就作出过重要指示:要注意区别“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和为工农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3]618。这种历史辩证分析方法,在十年之后的知识分子改造活动中得到充分展开。在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时,毛泽东指出,还有相当范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资本代表辩护,我们应对此加以重视。“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是对的,是必要的。”[14]147要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逐步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新人。另外,和工农结合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新型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在和工农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摆正立场和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正确的立场和态度,既是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的前提,又是知识分子收获成长的必然要求。

培养能担大任的青年学生新人。五四运动首先是由青年知识分子发起的,也从侧面表明革命的最初动力来自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1957年,毛泽东曾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的一项教育方针提出来:“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5]226这里的“受教育者”就是特指学生。一方面,这句话指明了学生新人培养的目标要求。即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新人。在德育方面,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在智育方面,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体育方面,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这句话强调了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受教育者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劳动者。1960年以后,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0]70在选取接班人的对象上,尤其要重视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青年学生不仅是革命接班人的基本来源和新人培养的基本对象,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发展的新一代。

实际上,只有具体的社会主义新人群体,没有抽象的社会主义新人。换言之,社会主义新人乃是一个“新人体系”,由一系列具体的新人群体有机组成。从主体构成来看,包含青年农民、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等要素群体。脱离了这些具体的新人群体,社会主义新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当然,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并非各个人群的简单叠加,而是这一系列新人群体的系统综合、和谐交融。社会主义新人因为这一系列具体的新人群体的有机构成,而呈现出立体丰满的景象。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的理解,只有从“总”与“分”的结合逻辑入手,才能有效融合其内容的张力。

四、“守”与“变”的互动逻辑

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绝不是固守不变的套路样板,而是要始终和现实发展保持同频共振。随着中国实践不断深入,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内涵得以丰富拓展,方法得以延续更新,但培育新人的现实来源、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实现人类解放的宏伟目标始终未曾改变。正是在“守”和“变”的互动逻辑中,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现实指导。

“守”的是现实的人,“变”的是素质要求。立足实践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以培养合格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为己任,始终强调以现实的人、社会的当代人为基点并适时调整素质要求。国力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是主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其中,国民心(思想)的改造处于统揽全局的核心地位,是重中之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奉行的“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16]86价值观,这一思想也贯穿社会主义新人培育的全过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发展,亟需培养一批极具革命精神的革命新人。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新人,为中国革命准备力量。他对无产阶级革命新人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政治远见;二是敢于斗争、敢于牺牲;三是勇于战胜困难;四是为民族解放奋斗终生。以解放战争为分界点,无产阶级革命新人是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是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这一阶段,毛泽东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就是“又红又专”,这一思想一直贯穿社会主义建设新人培育的全过程。“红”主要侧重意识意志等方面,“专”主要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又红又专”“红专结合”强调既要思想进步,又要学业进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新人的素质要求具体化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维度。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旨在培养合格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强调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守”的是价值立场,“变”的是方式方法。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413,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使命。为更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中国共产党依据各个时期历史任务适时调整工作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战术策略,培养适合国家各阶段需要的新人。因此,这就决定了新人培养的方式和方法的差异。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新人的重要方式。由于特殊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在当时,有一批批前赴后继的革命者奔赴战场,因此,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培养方式是当时培养新人的最合宜方式。此外,广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也是这一时期常用的新人培养方法。在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新人培养的要求主要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政治和业务相结合的“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等几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总的来说,无产阶级革命新人的培养更适应无产阶级革命需要,而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培养更适应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守”的是目标指向,“变”的是阶段使命。思想来源于历史,思想也作用着历史的进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新人观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相互影响的。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将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分为无产阶级革命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由于国家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因此,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革命时期,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强调要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新人,他们担负着推翻三座大山,争得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从而为总目标的实现创生了根本社会条件。从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到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对新人培育的具体要求也在跟随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在建设时期,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新人,他们担负着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大生产的历史任务。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要培养大量经济人才、教育人才、工业人才和科技人才等各项专业实用人才。

实际上,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正是在“守”和“变”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实现自身发展的。只有坚持守正,培育的一代代新人才是继承性发展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锻造出符合时代呼唤和社会需要的新人。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要求和指向。倘若只有守正,没有创新,就会故步自封,最终自我断送。倘若只有创新,没有守正,就会浅尝辄止,最终自毁前程。这两种思维倾向都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偏离,因而是错误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要坚决摒弃这两种错误倾向。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的理解,只有坚持从“守”与“变”的互动逻辑入手,才能真正感悟其发展的生命力。

五、启示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在基本内涵、重要特点、培养方法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逻辑。正确把握和认识这些内在逻辑关系对于培养身兼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坚持历史比较与契合现实相统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是一种坚持历史继承和时代发展相统一的新人观,其鲜明特点在于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辩证统一。这一内在辩证逻辑要求我们在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谋划中要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一方面,在历史比较中培养“时代新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人”培育谱系。如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江泽民的“四有”公民、胡锦涛的“四个”新一代和习近平的“时代新人”。相较于历代新人,“时代新人”不仅继承了系列新人培养的宝贵经验和优秀传统,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比如,“时代新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1]34的,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1]56。青年一代,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4,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8]10等。这些新论断的显著特点就是将“新人”的培育和“新时代”紧密结合起来,赋予“时代新人”以特殊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在切合时代中培养“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提出来的,切合了新的时代氛围。其次,“时代新人”是在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提出来的,切合了新的时代变化。最后,“时代新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切合了新的时代要求。“时代新人”的主体特指青年一代,强调青年要在最后冲刺的阶段,充分发扬拼搏奋斗精神,争做时代先锋。故而,培育“时代新人”要注重历史比较与契合现实的有机结合。

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结合。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是一种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人观。这一内在辩证逻辑要求我们在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谋划中要坚持处理好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时代新人”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在培育新人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为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指出,劳动的人、全面的人、实践的人是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发展的片面畸形化和共产主义社会下人的发展的全面总体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指出了,共产主义新人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强调在人的奋斗中实现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时代新人”要跟随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创新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明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因此,“时代新人”的培育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原则的同时,需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策略方法。世界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青年的精神面貌:“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9]9中国青年是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信念坚定、顽强奋斗的新一代,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故而,培育“时代新人”要注重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结合。

坚持整体布局与精准施策相统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不仅适应了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任务需要,而且兼顾了新人培养的各方面具体情况。这一内在辩证逻辑要求我们在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谋划中要坚持整体布局和精准施策相统一。一方面,“整体布局”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新人培育的总体特征、要求、任务和方法。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做好布局谋划,从而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指明方向。另一方面,“精准施策”就是在坚持整体布局的同时,注重局部的尤其是关键部分的作用,精准把握新人培育的现实问题。比如,基本内涵、主体构成、培育方法等问题。具体而言,在基本内涵上,要加快形成统一共识,从而促进“时代新人”专题的系统研究;在主体建构上,要加快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一代从新时代的人成长为时代新人的步伐,并在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科学文化水平、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更为精准要求;在培育途径上,要扣好家庭的第一粒扣子、守好学校主阵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好高素质教师队伍等,实现多方位切入,综合发力。故而,培育“时代新人”要注重整体布局与精准施策的有机结合。

坚持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相结合。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观既蕴含着中华文明的传统底蕴,又吸收借鉴了西方公民培养的有益成果。这一内在辩证逻辑要求我们在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谋划中要坚持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相统一。一方面,坚持文化滋养“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物质生活的充分发展,更强调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鉴于此,对得天独厚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善之、用之,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时代新人的培育也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从中探索适宜的育人思想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借鉴世界先进成果培养“时代新人”。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把握新人培育的阶段目标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狭义的“时代新人”指的是在新时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能够遵循国家社会发展目标,具有相应政治信仰、能力本领、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的青年一代。站在“两个大局”交汇点上的时代新人,更应该注重其世界眼光、国际视野的培养。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核心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仍存在发展空间,培育高科技人才,需要学习借鉴西方人才教育经验。加强政府间、高校间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和方式,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和交流实践范围。故而,培育“时代新人”要注重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的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培育革命时代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