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布鲁氏菌病瘀血阻络证的用药规律∗

2023-08-18 13:03王鼎盛赵天莹席进孝王小荣周晓艳
西部中医药 2023年8期
关键词:味药阻络桃仁

王鼎盛,赵天莹,何 琼,席进孝,王小荣,关 宏,周晓艳,赵 琦

1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2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1-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污染物而感染。人感染后,其临床症状特点为长期乏力、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附睾炎等症状。该病属中医学“湿温”“痹症”“虚损”“疠气”“疫毒”等范畴。当前西医治疗布鲁氏菌病主要以对症治疗,抗生素疗法,激素治疗,免疫调节等方法为主[3],但对于慢性期布病患者,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中医药在治疗慢性期布病患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12]。为探究祖国传统医学治疗瘀血阻络证型的布病用药规律,本研究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瘀血阻络证型的布菌病文献,通过整理梳理,规范条文中所涉及的中药名称、药物归类、性味、归经等内容,进一步数据化、电子化处理,并对可查到的有关布病文献中所涉及的消瘀血阻络证型进行提炼,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软件及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从新的角度总结出布病(瘀血阻络证)中药物的应用特点及规律等信息,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与方剂来源 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进入检索页面,点击“高级检索”,以“布病瘀血阻络证”为主题,时间限定设置为1982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 月31 日,以此为基础进行方剂筛选。同时为了保证医案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对已出版的有关中医治疗布鲁氏菌病的有关著作中的医案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1.2 纳入标准纳入:1)明确诊断为布鲁氏菌病的医案;2)以中药汤剂为主进行治疗的医案;3)进行了辨证论治分型及方剂中有明确药味组成及用量的医案(包括自拟方及加减方);4)明确提出有治疗效果或者症状减轻的医案;5)复诊时因症状改变而进行调整的方剂作为新的医案进行输入。

1.3 排除标准排除:1)详细药物记载不清的医案;2)不符合布病瘀血阻络证辨证论治者;3)综述类文献;4)方剂用药及剂量不明者;5)运用针灸、按摩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的医案;6)复诊时药物完全相同的处方仅选用初诊医案;7)纳入的患者中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并发症的医案。

按照检索要求初步纳入医案76 例,对医案进行初步整理和归纳后进行全文阅读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收集医案64例。

1.4 数据规范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特征整理、语言规范、质量控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并整理方药的特征。

首先,证型的规范化,由于医案的来源较广且时间跨度大,为了数据整理的规范化,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参考《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常见证候名》统一证候名称,如:瘀血证、血瘀证、瘀血阻滞、瘀血兼湿、血瘀脉络、瘀血阻络统一为瘀血阻络。其次,按照《中医诊断学》中给出的标准症状术语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中自带的症状数据库进行综合整理,如:大量汗出、汗多、身热汗易出等不规范的词语统一规范为多汗,以便于数据整理挖掘。对于描述不清的症状,结合整体医案表达的语意给予保存或者标准化规范。第三,药物的规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将收集的中药规范化,统计时将中药名称进行统一,例如“官桂”统一为“肉桂”; “仙灵脾”等统一为“淫羊藿”。

1.5 数据录入与统计方法在Microsoft office 2010 中将已经规范化处理后的条目内容依次录入,建立术语文件夹,随后进入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 中的临床采集-诊断治疗,输入电子化数据,构建出布病(瘀血阻络证)的条文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软件中的“方剂分析”功能对布病的常见证型进行用药频次、药对、药组化及潜在新方的统计分析。中医辅助传承平台拥有证候分析、方剂分析、类方分析、用量分析及方证分析等几个模块,主要以方剂分析为突破点,集成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从而实现数据录入-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输出-网络的可视化展示。

2 结果

2.1 症状频次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软件中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布病医案进行医案分析,其中瘀血阻络的症状出现74条,总频次为398次,其中频次在10 以上的14 条,共出现248次,占总数的62.3%,其中前10种为:关节疼痛(34)、乏力(30)、肌肉疼痛(25)、刺痛(20)、舌暗红(19)、舌紫暗(15)、痛有定处(15)、精神不振(14)、多汗(14)、苔白(14)、肢体麻木(13)、脉沉涩(13)、舌有瘀点(11)、关节肿胀(11)。见表1。

表1 瘀血阻络证症状统计

2.2 关联症状规则将瘀血阻络证症状进行规则分析,关联度设置为14,置信度设置为0.5。出现24 条数据,包含7 种症状。进行规则分析后共发现56 条规则,现将规则分析进行降序排列和可视化网络展示,见表2、图1。

图1 瘀血阻络证工作分析可视化网络图

表2 关联症状规则分析

由图1 可知瘀血阻络证布病以关节疼痛、乏力、肌肉疼痛为核心,伴随症状主要是痛有定处、刺痛、精神不振、舌暗红。

2.3 用药频次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软件中的“数据分析”模块,输入布病不同的证型名称,如“瘀血阻络证”,符合要求的共41 例医案。再运用“方剂分析”模块中的药物“频次统计”功能,便可得出瘀血阻络证的用药频次。对瘀血阻络证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分析,共涉及药物味64,现将瘀血阻络证药物按照频次进行降序排列,见表3。

表3 瘀血阻络证用药统计

布病医案中治疗瘀血阻络证的药物频次统计表结果显示,涉及药物种类 64 种,累计频次486次。其中频次在10以上的药物共14味,其中桃仁(37)、川芎(37)、当归(35)、红花(33)、秦艽(28)、地龙(28)、丹参(26)、穿山甲(25)、甘草(23)、香附(23)、羌活(14)、牛膝(12)、苍术(11)、桂枝(10)。可以看出瘀血阻络证的高频药物主要以补血活血,疏经行气通络为主,见表3。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软件的“组方规律”模块分析瘀血阻络证的所有方剂。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5,即在瘀血阻络证的首方剂中出现次数大于25次的药物组合,置信度为化0.5,得出39 条数据,包含药物8味。其中药对18组,3味药药组16组,4 味药药组5 组,现将瘀血阻络证前10 组的药组、规则分析及可视化网络图进行展示,详见表4—9、图2。

图2 组方规律分析可视化网络展示图

表4 瘀血阻络证2味药药组频次统计

从表4 可以看出,瘀血阻络证布病高频药对多为活血药与活血药、活血药与补血药、活血药与祛风湿药、活血药与通络药之间的配合。其药物组合多以“相须”“相使”为主。

从表5 可知,瘀血阻络证用药规则以红花、川芎、丹参、桃仁、当归、地龙、秦艽之间的配合为主,其置信度均在0.8 以上,红花→川芎,丹参→红花,红花→桃仁,丹参→川芎,秦艽→川芎,地龙→川芎,丹参→桃仁,秦艽→桃仁之间置信度为1,在上面组合中川芎出现频次最多。

表5 瘀血阻络证2味药药组规则分析

从表6—9及图2可以看出瘀血阻络证的用药主要围绕当归、川芎、桃仁、秦艽、红花、丹参、地龙等之间配伍组合,而他们正是身痛逐瘀汤的核心药物组成。

表6 瘀血阻络证3味药药组频次统计

表7 瘀血阻络证3味药药组规则分析

表8 瘀血阻络证4味药药组频次统计

表9 瘀血阻络证4味药药组规则分析

2.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新方分析运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度,基于方剂数量、经验判断、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最终设置相关的为8,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在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出药物相关度的基础上,受相关度和惩罚度的约束,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变出下列3味药的用药核心,详见表10。

表10 瘀血阻络证用药核心组合

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的分析:在取得的药物核心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7个新的处方,见表11、图3。

图3 新处方可视化网络展示图

表11 瘀血阻络证新方组合

在布病瘀血阻络证证型新的处方中,处方1橘核、穿山龙、丹参、牛膝活血理气,通络散结止痛为主的药物组合,处方2 桃仁、鸡血藤、独活、大枣为补血活血,祛湿通络止痛,方3-7 为祛湿通络,行气止痛的组合。

3 讨论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关于布鲁氏菌病的明确记载,后世医家根据布病的发病特点将其归为湿温、疫疠、痹症、虚损、疠气、疫毒等范畴。中医对布病的认识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急性期属于外感病,系感受湿热病邪为患;慢性期一般是由急性期失治、误治而来,病邪久羁,脏腑气血津液俱亏,正气损伤,卫阳不固,气血被阻,络脉凝瘀或湿邪留经,复感风、寒、湿邪,内外合袭而成经络阻滞之证。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经脉涩滞,形成瘀血”的理论。慢性期布病病机为瘀血阻络,气血不畅,临床上多表现关节疼痛、乏力、肌肉疼痛症状。因此,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主,兼以养血、疏经行气通络为治疗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布病瘀血阻络证症状频次和规则分析发现,临床症状以关节疼痛、乏力、肌肉疼痛为核心,伴随症状主要为痛有定处、刺痛、精神不振、舌暗红,苔白,脉象多沉涩。

本研究通过对治疗布病瘀血阻络证常见药物的分析发现,按药物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8味药依次为桃仁、川芎、当归、红花、秦艽、地龙、丹参、穿山甲、甘草、香附。中医认为慢性布病多由于瘀血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谓“不通则痛”。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用桃仁、川芎、当归、红花、丹参活血祛瘀止痛;桃仁善泄血滞,祛瘀力强,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要药;川芎为血中气药,当归为血中气药,养血活血,治一切风、气、血病,善止肌肉关节神经痛;地龙、穿山甲透络通痹,引众药入血分;羌活、秦艽祛风掣痛;牛膝助祛瘀活血,并引血下行;香附为气分要药,疏通经髓,与大量活血化瘀药相伍,使经络畅达,气血调和,瘀滞消散,从而病痛消除,通则不痛。

关联规则是表现数据库中数据项之间潜在关系的规则[13],可挖掘出大量数据中预先未知和隐藏的关系[14]。本研究中,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39 个,包含药物8 味。其中药对18组,3 味药药组16 组,4 味药药组5 组。其围绕当归、川芎、桃仁、秦艽、红花、丹参、地龙等之间配伍组合。《血证论》说。“虚人感受外风,客于脉分则为血痹”。故临床见有风、寒、湿某气之偏胜及血瘀胜者。这些高频药对组合多为活血药与活血药、活血药与补血药、活血药与祛风湿药、活血药与通络药之间的配合,相互间多以“相须”“相使”为主。而这正是身痛逐瘀汤的核心药物的组成。身痛逐瘀汤配伍秦艽、羌活、地龙长于活血通络,宣痹止痛,当用于瘀阻脉络之肢体痹痛或关节疼痛等症。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15],得到14 个核心组合并演化出7首新处方。这些核心组合是有效利用文献资料,挖掘中药新方的核心来源,因此熵聚类法对挖掘中药新方具有重要价值。从用药结果上看,选方多为活血通络之方,药物多为活血化瘀,宣痹行气止痛之品。处方1 由橘核、穿山龙、丹参、牛膝组成,为活血养血理气,通络散结止痛为主的药物组合。其中丹参、牛膝同为活血化瘀药,既能可活血祛瘀通经,又能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痛。穿山甲配伍橘核,既能祛风除湿,舒筋通络,又能活血行气止痛。四药互相配合,共奏活血通络,宣痹止痛之功效。处方2 由鸡血藤、桃仁、大枣、独活组成,为活血化瘀,祛湿通络、兼以理气止痛为主的药物组合。其中桃仁配伍鸡血藤,大枣,既能增加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又能养血荣筋活血补血。独活因主入肾经,性善下行,与桃仁、鸡血藤配伍共奏活血化瘀,通痹止痛之功效。处方3-7 为祛湿通络,行气止痛的组合。按照中医病症日久,伤及气血、累及肝肾的理论,以秦艽、苍术祛风湿止痹痛,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陈皮、桂枝、甘草、香附补中理气健脾,诸药互相配合,健脾补肾,散诸经血结气聚,共奏祛湿通络,行气止痛之效。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到了治疗布鲁氏菌病瘀血阻络证的常用中药及核心药物组合及新处方,并明确了本病证的辨治思路,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其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临床及实验验证。

猜你喜欢
味药阻络桃仁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桃仁和酒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前半部分方药图解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不同产地桃仁和山桃仁的微性状鉴别
桃仁高粱粥治好我的瘙痒症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急性腰扭伤泡脚方
情绪管理“三味药”
越有学问越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