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抉择,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简而言之就是要形成生态文明新格局。该研究阐释了生态文明新格局的科学内涵,分析了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面临的形势,继而探讨了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关键路径。分析发现:①生态文明新格局的核心要义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和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②生态文明新格局与原有生态文明格局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目标定位、构建思路和主导战略三个方面,即生态文明新格局在目标上更加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构建思路上更加注重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协同、提升生态环境要素配置效率和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促进作用,在主导战略上则以降碳为主、协同推进减污扩绿增长。③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已经具备了思想、制度、物质基础、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三方面的重大挑战:即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影响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尚不完善。④根据生态文明新格局的理论内涵及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面临的形势,应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以形成生态文明新格局建设路径。基于上述分析,该研究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创造新需求、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发展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新格局;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
中圖分类号 F062.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07-0009-09 DOI:10. 12062/cpre. 20230323
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中国也需要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转折性、历史性、全局性变化[1],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三期叠加”时期[2] 17,离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仍有较大距离,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生态环境压力[3]。同时,随着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概括而言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意味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阶段。在此阶段,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与新的使命任务相一致,特别是为了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新进步、形成新格局。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重点突破方向、政策制度体系、体制机制、评价体系等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4],如最近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框架构成等方面的探讨[5-7]。这些研究十分有助于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和规律探索。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有研究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问题,认为新发展格局应当从经济领域向非经济领域延伸,要加速构建包括生态文明新格局在内的“五位一体”新格局[8]。不过,目前关于生态文明新格局的研究还很鲜见,有必要对其展开进一步系统深入的探讨。为此,该研究将系统阐释生态文明新格局的科学内涵、面临形势以及关键建设路径。
1 生态文明新格局的科学内涵
1. 1 生态文明新格局概念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9]。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将之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联系起来,并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从对立走向统一。
生态文明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意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社会制度、政策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综合成就。具体来说,生态文明格局就是围绕生态文明形成的思想理论成果、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产生的影响,即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内社会大众基于对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所产生的处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指导思想、行动方案、配套制度、政策体系以及最终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化之间的关系。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行动方案、政策制度也会相应变化,继而使生态文明格局也不断演进。
生态文明新格局就是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力促进新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强力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生态文明新格局的形成将从根本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双碳”目标的实现开创良好局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1. 2 生态文明新格局的核心要义
既然生态文明新格局是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何与上述新任务新要求相符合,也就构成了生态文明新格局的核心要义。
1. 2. 1 将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和要求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现代化过程将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新格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和要求相匹配。要指出的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其一,中国14亿多人口要实现现代化,如果按欧美老路去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势必难以为继、走不通[2]19。其二,“两山”理念深刻表明,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离不开生态财富的积累,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2]28。其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创造巨大的生态财富,也创造内涵丰富的生态精神文化(如塞罕坝精神),天然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其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2]17。其五,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中国发挥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重要作用的关键路径[2]103。
生态文明新格局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并对后者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将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和要求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第一,必须保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会突破生态环境容量阈值、能够源源不断获得生态环境的支撑,并且要为巨大规模人口提供高质量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第二,能够使生态价值更便利、更快捷、更充分地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缩小而不是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继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不仅以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充分释放生态文化价值,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更加深入人心、滋养精神文明建设。第四,使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相融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五,在全球范围内倡导绿色低碳发展,与各国共同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继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2. 2 在生態文明建设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生态文明新格局也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
第一,要以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牢牢把握住以绿色和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坚持走绿色创新之路,不断突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第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约束力,优化生态要素空间配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格局,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区域间生态文明建设协同。第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经济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机地融合起来,积极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绿色消费模式,引导各地区、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和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第四,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特别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引领力、影响力、辐射力,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升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原则,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发挥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新格局的形成,让所有人都享受到美好生态环境带来的舒适感。
1. 2. 3 以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和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新格局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并成为其有机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表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表明,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将有力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10]。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而且一定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一并解决[11]。
第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提供高质量生态环境产品,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潜在需求充分释放出来。第二,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倒逼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通过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畅通生态环境要素国内大循环,并进一步畅通其他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国内大循环。第四,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助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对接,助力国内市场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第五,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在生态环境容量安全范围内,并使生态环境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得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构筑稳固的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2 生态文明格局的“新”“旧”差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因而启动“十四五”规划的2020年可视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年份。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发展阶段的使命任务、面临的形势以及战略路径都不同于过去,而生态文明新格局也处于新发展阶段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因而其目标定位、构建思路、主导战略都将有别于原有生态文明格局。
2. 1 目标要求差异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原有生态文明格局主要目标是2020年在“两型社会”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不过,原有生态文明格局显然更侧重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主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化进行战略部署,这是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保护力度远远滞后于粗放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时,强调的是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党中央在总结百年党史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时,着重强调的也主要是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12]。当然,原有生态文明格局虽然也重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但主要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文明新格局是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和新布局。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这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而生态文明新格局更强调在巩固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使生态文明建设也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换句话说,生态文明新格局更加注重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进一步,生态文明新格局所重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壮大等更丰富的内容。
生态文明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意味着建设好生态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和基础,也是后者不可或缺的内容和目标。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过程中,要坚决做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要求的,“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最终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2. 2 构建思路差异
随着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确定,生态文明格局自然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发展格局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曾经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促进作用。
但随着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格局也要与时俱进,以满足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原有生态文明格局要求将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13]。这是因为在原有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发展以国际大循环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造成了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原有生态文明格局的主要战略思路或构建思路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源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即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即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强化末端治理,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改善,特别是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新格局在构建思路上与原有生态文明格局的不同之处有如下五方面。其一,生态文明新格局虽然也同时重视从源头和末端治理生态环境,但更强调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的协同,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这意味着生态文明新格局不仅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助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还将通过强化生态环境末端治理和相关要求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其二,生态文明新格局将通过创建国内生态环境市场需求、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国统一生态环境要素市场等途径,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其三,生态文明新格局不仅强调实现生态环境形势根本好转,还强调充分挖掘和释放良好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使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即应当尽可能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四,生态文明新格局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性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也就是重视降碳、减污、扩绿的协同增效。其五,生态文明新格局还更加重视对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保护和治理的协同,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所强调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 3 主导战略差异
无论是生态文明新格局还是原有格局,它们都具有多目标导向和构建思路系统化的特征,因而两者的战略措施也具有多样性。而且,生态文明新格局是从原有格局演化而来,因而两者的目标、构建思路和战略措施也具有延续性。不过,生态文明新格局与原有格局在目标定位和构建思路上的差异,决定了两者主导战略的差异。
原有生态文明格局下,为了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即提高资源效率特别是能源效率,同时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成為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也即主导战略。而且,从“十一五”时期开始,节能减排就被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并延续至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战略地位。节能减排工作的显著成效也有力地推动了原有生态文明格局的形成。
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所要求的主导战略则从节能减排升级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即以降碳为主、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增效的战略。进入“十四五”时期即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抓部门,生态环境部也明确表示,必须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14]。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要将“扩绿”与减污降碳一并协同推进,同时还要稳住经济增长。
3 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面临的形势
厘清生态文明新格局的科学含义,为的是更好地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要识别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关键路径并制定相应行动方案,必须先明了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支撑新发展格局形成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重大挑战。
3. 1 重要机遇
中国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持续发力,从思想、制度、物质基础、国际影响力等多个方面为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一百年的不懈探索、实践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制定和实施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不断丰富和完善,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也不断成熟,并最终形成了以“十个坚持”为核心要义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2-3,从而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在经历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萌芽阶段,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成型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蓬勃发展阶段后,必然会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向更高级阶段演化。
第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他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总体思路,中国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创造性地实施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制度,使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节能减排降碳、污染防治攻坚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行动、规划得以大力推进并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生态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积累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雄厚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规模巨大的经济总量为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等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同时,规模巨大的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和需求潜力,也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四,强化了经济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力。长期以来,中国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推行力度不断加大,有力改善了经济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力。①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化水平明显得以提升。根据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和增加值指数估算,2010—2019年,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的能源强度分别下降了12. 34%,32. 19%,13. 92%,13. 35%,7. 52%。②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 1%。③能源体系绿色低碳清洁化进展较快,清洁发电及其他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2010 年的10. 4%上升到2020年的19. 6%。④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也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快速发展。经济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将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形成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第五,提升了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①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路,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等。②根据自身国情主动担当作为,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于2007年6月制定了第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方案,并于2020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起世界广泛关注。③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国际合作,缔约了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领域国际公约,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④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如坚决抵制一些西方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名损害中国发展利益、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有利于提升中国在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水平。
3. 2 主要挑战
尽管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已经具备了不少有利条件,但中国仍然是一個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为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带来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从支撑新发展格局形成的维度出发,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要妥善应对好如下三方面重大挑战。
第一,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14]178,也是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现实依据。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与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与疫情冲击夹杂等诸多挑战[10]121。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进入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2]17。而且,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16]。因此,当前需要更为妥善地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更加具有创造性地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
第二,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存。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因为存在明显不同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原因,经济发展差距大。在经济带层面,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差距问题长期存在,近年来南北经济发展差距也逐渐凸显出来。在省级行政区内,地区间也普遍存在显著发展差异,即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经济规模远超其他城市。同一区域内,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也往往存在鸿沟。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如污染治理长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现象[17]。伴随这些不平衡问题,还有不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充分问题。上述问题不仅影响了内需潜力的释放、国内经济循环,也影响了生态环境要素流动和生态价值实现。
第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①经济结构仍亟待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中高耗能、高污染(“两高”)行业比重仍然较高,个别“两高”行业仍有强烈扩张冲动[18]。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仍然较高,2021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交通运输行业大宗货物对公路运输仍较依赖。②绿色低碳技术水平亟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系统性绿色技术解决方案不足,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生态环保工作融合不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绿色技术研发市场转化率较低等[19-20]。③环境治理软硬件支撑能力亟待加强。一方面亟待形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亟待强化,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亟待建立健全。
4 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关键路径
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应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围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展开。生态文明新格局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其要点即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安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主要包括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民生活品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等方面[19]。基于生态文明新格局的理论内涵以及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点,将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行动聚焦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是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关键路径。
4. 1 以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新需求
以大规模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拉动投资需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安排专门资金,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各地应根据本地生态环境状况,在政府主导下,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加强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以及环境监测监管等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建筑、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各领域绿色智能基础设施[21],以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技术标准促进企业加大节能减排降碳等相关设备投入。
大力开发生态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并为其创造市场。一方面,通过技术研发补贴、税收减免、金融优惠、优先保障土地供应、政府采购优先、行政审批优先、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等方式鼓励相关企业研发生态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这类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相关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征收环境税等政策措施,使生态环境成本充分内部化并成为影响生产者、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从而使生态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提升、获得更多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建材、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22]。
以高质量生态产品供给创造新消费需求。依托良好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原生态种养业、人文风俗景观、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事迹(如塞罕坝造林、库布齐沙漠治理)等打造生态公园、自然风景观光带、特色生态产业观光带、美丽乡村、生态文旅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研学游、田园生活体验、乡村民宿、健康养老等美丽经济新业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及相关精神文化需求,并带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产品,深度开发生态农产品高端价值,形成生态农产品产业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饮食需求。
4. 2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围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在一些关键核心绿色低碳技术上取得突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23]。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同时,应围绕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大力推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相融合,着力突破工业零碳工艺变革关键技术、城乡建设与交通近零排放关键技术、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生态循环系统优化、污水处理技术、固废循环利用技术、垃圾終端处理技术等创新,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将数字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赋予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多元化、便捷化、快速化、准确化、智能化等特征,促使生态环境治理向协商共治、民主高效转型。围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电力输配和工业、交通、建筑、数据中心等终端用能环节为重点,研发和推广高效电能转换及能效提升技术;集中力量开展低成本碳捕集利用技术创新;突破碳汇核算与监测技术、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替代技术等(参见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国科发社〔2022〕157号))。
着力围绕企业打造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唱主角;以企业为中心大力加强基础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市场交易与技术转化平台建设;继续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优化政府激励机制;加强国际绿色低碳技术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要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投入方式;大力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资金保障;优化保障绿色技术知识产权布局重点方向和领域的科技企业、项目的土地供应;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 3 以降碳减污扩绿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将绿色低碳技术工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相结合,加大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绿色智能转型升级。加大减污降碳工作力度,严把污染和碳排放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
从供需双向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动力。强化减污降碳约束,为绿色低碳产品创造市场,从需求侧拉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努力扩大绿色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面向减污降碳目标,加快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从供给侧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注入动力。将减污降碳与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产业跨区域转移机制,灵活采取通过企业整体搬迁、共建专业产业园区、打造飞地经济、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同步转移等多种模式,促进国内产业链布局优化;鼓励区域间协同促进低碳型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低碳转型;联合打造形成具有技术先进、高附加值、低碳化特点的高端产业链,实现跨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11]。
4. 4 以美丽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方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特别是抓好跨界污染治理问题,大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生活环境,促进人民健康水平提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有足够的生态环境容量和充裕的自然资源供应,使人民群众能享受生态之美。
另一方面通过生态价值变现带动就业、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以“两山”理念推动建立完善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在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的基础上,建立生态资产数据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估、认定和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生态产品保护和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地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拓宽生态经济就业渠道,带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以乡村生态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 5 以生态环境领域市场化改革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电力配置效率。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将更多碳密集型行业纳入交易体系,促进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统一的全国用水权交易市场,规范水交易行为,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推进用能权、排污权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完善能源环境治理体系。
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完善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产权制度,健全生态资源权益和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完善和健全相关市场交易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信用保障制度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生态产品线上线下多方式、标准化的交易模式,为生态系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推动生态价值实现。
加强生态环境要素和产品市场交易体系与其他市场体系的协同。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要素和产品市场化配置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生态环境规制(如“以水定产”),增强生态环境要素和产品的稀缺性,以生态环境要素和产品配置的优化为依托,充分释放资源流动的乘数效应[24],促进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和产品的配置优化和国内大循环,推动产业区域布局优化。
4. 6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谋求气候变化框架下的经济技术合作。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与世界各国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深度参与相关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制定,最大限度获取标准制定权,为中国相关技术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构建沿线国家绿色发展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加强绿色发展战略规划、标准体系制定、贸易规则的对话、对接,以推动重大绿色发展项目落地落实为抓手,在绿色发展框架内展开基础设施、产品、技术和标准、金融、教育等全方位合作,在绿色发展合作框架内充分实现要素、资源国际循环。
不断加强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广度与深度。除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外,积极参与其他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推动修订完善缔约的重要国际生态环境协议,特别是要推动制定和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25]。通过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突破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藩篱,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为经济发展的国际循环创造便利条件。
4. 7 以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发展安全
一方面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安全性,保障生存和发展基础。各地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认真梳理本辖区环境安全管理重点和薄弱环节,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和对策,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确保环境安全。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不断提升生态保护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确保生态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以“先立后破”原则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五库”功能。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生态系统的种库(生物多样性)、水库(水源涵养)、粮库(食物供给)、碳库(生态碳汇)、钱库(经济发展)功能[26]充分释放出来,确保粮食、水资源安全,为经济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5 结 论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即形成生态文明新格局。要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就必须将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与要求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和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与原有生态文明格局相比,生态文明新格局在目标任务方面,更强调在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使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建设思路方面,要求采取对生态环境的源头和末端治理力度更大,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要求主动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对接、相适应,要求更好地挖掘和释放生态价值;在主导战略方面,强调以降碳为主,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增效。
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重点在于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建设要点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著力点深度融合起来。其关键路径在于以高质量生态环境产品供给创造新需求、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减污降碳扩绿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以良好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生态环境要素和产品配置市场化改革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更好条件、以生态环境安全筑牢发展安全底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 求是,2022(11):5-10.
[2] 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2,3,17,19,28,103.
[3]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综合〔2022〕42号)[Z]. 2022-06-13[2022-07-18].
[4] 黄勤,曾元,江琴. 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111-120.
[5] 黄承梁,燕芳敏,刘蕊,等.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6):1-9.
[6] 戴铁军,周宏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1):1-8.
[7] 程波辉,彭向刚.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框架及其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8):29-39.
[8] 李海舰,朱兰,孙博文. 新發展格局:从经济领域到非经济领域:加速启动“五位一体”新发展格局的构建[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10):5-25.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
[10] 张友国,白羽洁. 区域协同低碳发展的基础与路径[J]. Chinaeconomist,2022,17(2):69-92.
[11] 张友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N].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6-09-09.
[1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R]. 2021.
[13] 习近平.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 求是,2019(3):4-19.
[1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1,178.
[15] 孙金龙,黄润秋.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N]. 学习时报,2021-08-06(1).
[16] 习近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 求是,2021(9):4-18.
[17] 张志胜. 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1):201-210.
[18] 黄润秋. 凝心聚力 稳中求进 不断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R]. 2022.
[19] 辛国斌. 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10):55-57.
[20] 习近平.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 求是,2022(17):4-17.
[21] 杰里米. 零碳社会:生态文明的崛起和全球绿色新政[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2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J]. 求是,2022(17):55-61.
[23] 习近平.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3.
[2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J]. 中国产经,2022(11):32-37.
[25] 中共生态环境部党组.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开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J]. 环境保护,2022,50(16):8-10.
[26] 于贵瑞,杨萌,郝天象. 统筹生态系统五库功能,筑牢国家生态基础设施:新时代我国生态建设理念、任务和目标[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1):1534-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