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的弹性学制管理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2023-08-17 02:34郭俊梅侯铭史新华王乐怡陈义李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学制学分制考核成绩

郭俊梅 侯铭 史新华 王乐怡 陈义 李萍

护理学科的发展、现代护理理念的更新以及医疗健康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1],加强对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已成为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关键措施[2-3]。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通知中提出[4],各医疗机构要将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健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机制,要注重科学合理安排护士培训,缓解护士工学矛盾,同时健全完善护士队伍激励机制,在护士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培养培训、专业发展等方面应保障其合法权益,以保障护士数量的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对规范化培训护士的考核研究主要集中在结业考核,缺少对新护士在培训期间临床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动态评价[5],使得各医院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且护士的工作疏离感较强[6],工作积极性较差。而学分制管理[7-8],可为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过程的量化管理提供依据,有助于调动新入职护士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但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弹性学制支撑,弹性学制理念的引入亦有助于突出培训者主体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地规培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热情[9],提升岗位胜任力。因此,本研究探讨基于学分制的弹性学制管理模式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度和2019年度新入职的护士173名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2018和2019年度新入职的应届护士;学历为大专和本科;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条件:入职时已有工作经历的护士;未按规范化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护士;因自身原因不能继续参加培训的护士。剔除条件: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离职或转岗的护士。将2018年新入职的97名护士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名,女85名;年龄18~26岁,平均22.08±1.42岁;学历:大专58名,本科39名;入职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66.77±10.72分,操作考核成绩83.17±6.59分,核心能力得分均分2.62±0.69分。将2019年新入职的76名护士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名,女67名;年龄20~29岁,平均22.07±1.46岁;学历:大专49名,本科27名;入职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63.99±6.92分,操作考核成绩81.92±6.27分,核心能力得分均分2.66±0.65分。两组新护士的性别、年龄、入院时学历及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固定学制模式,内容如下。

(1)培训方案:①培训时长。规范化培训总时长为2年,采用先轮转后定科“4+1”的模式展开培训,包括通科培训1年(4个科室)及专科培训1年(1个科室),每3个月为一个培训阶段,共计8个阶段。②培训方式。采取理论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③培训方法。网络知识培训、课堂面对面讲授、小组讨论、临床教学查房、操作示教等。④培训内容。包括岗前培训、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4个方面,由护理部和临床实践培训科室共同完成培训。

(2)考核评价:考核评价过程由护理部和临床科室共同完成,其中理论操作考核由护理部统一安排考场及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及范围基本一致,技能考核评分表及评分标准统一由护理部制订,并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采用阶段性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阶段性考核每3个月进行1次,培训周期满两年后可参加结业考核。①阶段性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科室工作、护理部培训、各项考核活动出勤率等),理论操作成绩(科室考核、护理部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科室结合专科特色,组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综合评定得分(患者满意度、科室综合评价得分、同行评议优秀率等)。②结业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以及临床实践能力考核(OSCE)。

1.2.2 观察组 采用基于学分制的弹性学制模式管理,培训方案同对照组,考核评价采取分阶段考核的形式评价培训效果,并应用学分制考核标准进行管理。培训期间若修满35个学分的即可申请提前参加结业考核。学分制考核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1)学分制考核标准的建立:本研究小组成员在对新疆护士规培基地培训考核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指标体系与文献政策,将规培生规培期间需完成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科目,通过专家讨论、座谈会讨论、征求意见等过程对其进行验证梳理并修订,最终形成学分制考核标准,包括必修、限制性选修、选修三个部分。①必修部分。包括考勤、理论、操作和综合评定4个维度,共8项内容,每项内容一分。此部分每阶段进行评分,满分8分,多阶段可累积加分,结业考核前最低学分要求为30分;②限定性选修部分。包括护士执业证获得、护士定考合格、学分评定、学历提升四个维度,共四项内容,每项内容1分,此部分规培期间进行评分,每年最低学分要求为2分。③选修部分。包括实习评定、参加活动、参与教研3个维度,此部分规培期间进行评分,分数不设上下限,有即加分。具体评分内容见表1。

(2)评价方法:每3个月为一个阶段评分1次,共八个阶段,多阶段累计加分,培训期间若修满35个学分的即可申请提前参加院内结业考核,即形成弹性学制;另外,通过结业考核的新护士由当前所在定科科室评定岗位能级,并兑现相应级别绩效待遇,其中未通过院内结业考核的护士,为“N0”级护士,绩效系数为0.1~0.4,通过院内结业考核的护士,为“N1”级护士,绩效系数上升为0.6。

1.3 评价指标

(1)考核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2)护士核心能力评价:采用刘明2009年编制的《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IRN)》[10,11]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7个维度55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0分=完全没有能力,4分=很有能力)进行计分。得分越高代表护士整体的核心能力越高。

(3)培训认可程度:采用自拟的对规范化培训认可程度量表,量表内容包括新护士对医院规范化培训的组织管理、内容方式、培训时长、个人发展四个维度共计14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14~70分。得分≥4分,表示认可程度较高,得分3~4分,表示认可程度一般,得分<3分,表示认可程度较低。

(4)离职倾向:采用李经远等修订的《离职意愿量表》[12],包含辞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获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共3个维度6个条目,总分为24分,其中≤12分即无离职倾向,>12分即有离职倾向。离职倾向指员工自身产生离职意愿,而非“已确定离职”[13]。

1.4 资料收集方法

新护士入职后,由护理部和各科室组织按期进行理论操作考核,由研究者定期收集考核成绩及学分制考核相关资料并计算,数据资料由两名人员同时进行整理录入。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结束后由研究者现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问卷填写要求等。本次调查共发放17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5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如理论知识与操作考核成绩、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得分等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后两组护士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培训结束后,观察组护士理论知识考试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培训后两组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比较

培训结束后,观察组护士核心能力总均分及科研与评判性思维、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专业发展、教育咨询五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比较(分)

2.3 培训后两组护士对规范化培训认可程度得分比较

培训结束后,观察组护士对规范化培训认可程度总均分及组织管理、内容方式、个人发展三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士对规范化培训认可程度得分比较(分)

2.4 培训后两组护士离职倾向发生率比较

培训结束后,观察组护士离职倾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培训后两组护士离职倾向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1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可提高新护士理论及操作技能水平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作为新护士提升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水平的关键,有利于新护士顺利完成从学生到专业护士的角色转变。目前我国对新入职护士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结业考核,忽视了过程考核在规范化培训中的关键作用[14],使得各医院的培训效果并不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基于学分制的弹性学制管理模式后,观察组理论考试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结果与何小燕等[7]、王皓等[8]的研究一致,说明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结合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有助于提升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传统模式学制固定,新护士多持有“早学晚学都一样”的消极态度,导致护士缺乏学习及认真考试的积极性,因此第一年培训过程中,对照组护士考核成绩提升并不明显;由于学分制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护士参加规范化培训的积极性也更加明显,尽早结束培训将更快取得更高的绩效工资,这与新护士的需求相契合[15],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新护士积极备考。学分制管理通过对规范化培训的过程管理与量化,可为弹性学制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有助于促进具备高专业素质的新护士脱颖而出并提前结业。

3.2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可提高新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观察组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及科研与评判性思维、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专业发展、教育咨询五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与陈星等[16]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基于学分制的弹性学制管理模式的实施对提升新护士核心能力及综合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种管理模式通过应用学分制考核标准及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对护士起到督促和指导作用[17],并形成激励机制,新护士综合表现越好,既能获取更多学分,提前完成规范化培训。同时,学分制考核的相关内容帮助新护士明确学习目标的导向,规范化培训不是简单地参与培训与考核,还需加强自身的协作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沟通能力等多重能力的培养,培训期间要加强与科室人员的沟通合作关系,积极接受采纳同事提出的批评与建议,以不断提升自身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本研究中,观察组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均分为2.89±0.63分,处于中等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领导能力、临床护理、人际交往、伦理与法律、专业发展、科研与评判性思维、教育咨询。可能的原因是在护士规范化培训过程中,针对护士科研业务能力、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医疗,轻护理”[18]的问题有关,而新护士基础学历低,社会认可度差也是护理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问题。因此,在开展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应动态性、全方位评估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增加科研讲座、论文指导、学术沙龙等活动,鼓励新护士大胆创新,结合专科特色积极发现工作中产生的科研问题,以提升综合能力。

3.3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可提高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认可程度并降低离职倾向

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结束后观察组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组织管理、内容方式、个人发展三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离职倾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新护士认为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管理更加符合个人需要。本研究中,观察组护士对规范化培训内容方式的认可程度得分为4.28±0.62分,较其他两个维度相对较低,这与丁炎明等[19]研究的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目前开展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形式不合理,不能能很好地满足护士需求和贴近临床需要有关[20]。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观点,护理管理者应当参考新护士的行为动力与需求,以调动新护士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为主要目的,合理设置培训管理模式,才能建立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的培训计划。而基于学分制的弹性学制管理模式的建立,利用提早修完学分达到提前结束规培的目的,适应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需要,能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热情地学习,提高育人效率的同时,增强了新护士的职业归属感与留职意愿,有利于促进护理队伍及护理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4 小结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临床护士队伍中,加强并规范培训过程管理,多站在临床护士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其渡过职业生涯不稳定期。基于学分制的弹性学制管理模式,能够更强地突出新护士的主体性,并有效调动新护士的学习动力和工作积极性,促进其从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更快更好地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本研究由于时间的关系可能在研究深度上存在不足,以后需加强研究力度。

猜你喜欢
学制学分制考核成绩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