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书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是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重视其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其中信息社会责任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娱乐、购物、交流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要从小抓起。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开展信息社会责任教学。
一、信息社会责任的概念
信息社会责任内容既属于信息科技的领域,又属于德育的范畴,信息社会责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品质,使学生认识自身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社会责任,理解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明确自身应该怎样做。
信息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使用互联网,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学生要遵守信息科技领域的行为准则,要具备道德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承担信息社会责任是一切信息科技活动的前提,明确如果没有信息社会责任的保障,信息科技活动的秩序将会混乱,信息科技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时,教师不能仅采用讲授法,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实践探究、理解感悟,使其遵循行为准则,懂得自我约束,养成良好习惯。
二、信息社会责任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
信息社会责任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当前,部分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思想观念仍未转变,他们重知识能力,轻思政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过分突出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而比较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信息科技课程的德育功能,在信息科技课堂中较少开展信息责任教学,针对信息社会责任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很少。
在信息社会责任教学中,部分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例如,在讲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时,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或者单纯告诫学生“不要泄露他人隐私”“不许散播虚假信息”,要求他们上网时必须遵守网络基本规范。这种枯燥的讲授、机械的灌输,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逐渐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同时,抽象的理论会让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听得快、忘得快。
在实施信息社会责任教学时,部分教师不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持、互相渗透的。信息社会责任离不开信息知识、技能的支撑,要具有自主可控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维护信息安全,履行信息社会责任。因此,在信息社会责任教学中,教师应当实施融合式教学,将信息社会责任教学与其他三个方面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三、信息社会责任教学的实施方式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基于信息科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引入、实践探究、体验感悟和分享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能动思维,引导学生安全融入信息社会,提高信息社会责任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情境,在故事中激发信息社会责任学习兴趣
学生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环境是相联系的,具象的、有情绪色彩的场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便会主动投入学习中,做到自主学习。情境教学能通过真实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或者事情,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也可以借助故事创设情境,将与某些信息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编成有趣的故事,用故事启迪和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所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情形,创设教学情境。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技术,丰富情境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以增强情境促学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信息隐私与安全”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光头强在上网时获得了免费的奖品,结果发现是网络诈骗”这一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网络中存在的风险,懂得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怎样避免网络信息诈骗。
(二)亲历实践,在体验中催生信息社会责任感
实践是获取真知、养成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乐于动手的天性,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信息社会责任教学的实践性,给予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探究学习,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催生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实践体验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感性的认知,并通过体会感悟将其转化为理性的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能够增强信息科技教学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科技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学生在信息科技学习中的实践体验,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信息科技知识体系,讓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习得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同时形成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和保护信息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授“自我管理小管家”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学会使用数字设备中的一些自我管理的功能,如定时锁屏、设置闹钟提醒等,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又如,在讲授“信息安全小卫士”一课时,教师可以预先设置电脑密码,然后让学生打开电脑,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进不了系统?”“设置开机密码有什么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对密码有初步了解,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三)案例研讨,在辩论中明晰信息社会责任
辩论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对话,是一种锻炼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可以让双方分享交流观点,最终得到正确的认识或者形成共同的意见,承载着一定的育人功能。课堂辩论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辩论也是案例教学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借助特定的案例,组织学生阅读、研讨或辩论,让学生相互交流信息、知识,分享成果、经验,碰撞观点、思想,从而达到启发思考、明晰道理的目的。在信息社会责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引导他们分析案例中所反映的信息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授“在线安全”一课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关于线上交易的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对“扫码的风险”这一话题展开辩论。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懂得要辩证看待扫码,既要充分认识扫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又要认识到扫码的风险,不要乱扫一些来源不明的二维码,谨防上当受骗。
(四)问题驱动,在提问中激发信息社会责任探究欲
鲍波尔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问题是学习的发动机,是实践的助推器。在信息社会责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线索。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与呈现,不同的提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好的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开放性、深刻的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信息社会责任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链的方式向学生提问,设计密切关联的问题组,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讲授“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危害和预防方法,如“同学们听说过计算机病毒吗?”“知道计算机病毒是什么吗?”“病毒对计算机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网络安全?”等。这一连串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知道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其健康的上网习惯。
(五)任务引领,在行动中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部分教师要求小学生在上课时规规矩矩地坐着,安安静静地聆听教师讲授,结果适得其反,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听教师讲课。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采取任务引领教学法。
任务引领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在做事过程中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讲授“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课时,当学生初步了解了病毒和杀毒软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给计算机中的“网络安全”文件夹杀毒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中的杀毒软件查杀病毒。实操任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学会计算机安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维护计算机安全的方法。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能明确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结语
小学信息科技教師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操作技能,还要立德树人,教育学生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让学生自觉维护信息社会秩序、网络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形成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