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苏联:双头鹰的嘶鸣和颤抖

2023-08-17 04:25王族
作品 2023年8期
关键词:纳粹二战苏联

王族

1. 俄罗斯版“王二小”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用狂妄的口吻说:“我只要在苏联这个破房子的门上踹一脚,它就会垮掉。”

希特勒此话一出,世界震惊。

此前,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横扫西欧,希特勒认为自己是巨人,他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世界。苏联不幸成为他的设计对象,他要把这个破房子一脚踢垮,驯服以熊为图腾、以双头鹰为象征的苏联人,并建造关押他们的“动物园”。他相信自己的设计理念无比完美,纳粹将按照他的设计图纸对苏联施工,使苏联成为他最得意的作品。为此,他撕毁与苏联的条约,集结五百五十万德国纳粹军队,分三路发动了侵略苏联的战争。

阴谋、侵略、杀戮、掠夺、征服,犹如密织的大网一样撒出,毫无准备的苏联被遮裹进去,交战的第一天就损失一千五百架飞机,两星期损失二百万军队。“二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希特勒之所以侵略苏联,一方面原因是苏联是横跨亚欧的大国,在那里建立“动物园”,会让他觉得颇有成就感;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苏联在刚刚结束的“大清洗”中大伤元气,苏联军队更是不堪一击,他要乘机侵占苏联,让德国成为掌控世界钥匙的管理员。

希特勒指挥纳粹攻入苏联境内时,苏联确实是一只瘫在地上无力爬起的“熊”。在先前的大清洗中,红军有四万余人被清洗,其中一万五千人被枪决,包括五名元帅中的三人、四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三人、十二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六十七名军长中的六十人、一百九十九名师长中的一百三十六人、三百九十七名旅长中的二百二十一人。导致苏军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以九十万军队居然打了四个月,才迫使只有三百万人口的芬兰屈服停战,但苏联红军的代价是伤亡五十万人。这一事件刺激了希特勒,遂决定对苏联发动征战。

苦难或死亡,有时候反而能激发出人的斗志。苏联是战斗民族,他们很快便拿起枪迎战。战前,苏军兵员和火炮数量都多于德军,作战飞机则是其五倍,坦克是其四倍。但开战一年半后,苏军却损失一千一百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七分之一。疼痛刺激使熊发怒了,苏联人掀起卫国战的巨浪,从苏联一直打到德国,以德国投降,希特勒自杀终结了那场战争。

无论怎样的战争,都会在时间里变得模糊。打击、死亡、摧毁、仇恨、伤害和痛苦,最终只成为历史册页上的内容。但是,那些并不在战争主体中,却被无情扭痛和伤害过心灵的历史事件,却总是让人心痛。

那是一些人,或者事件。

譬如被誉为“苏联小英雄”的娜嘉,无疑是最典型的英雄。如今,在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中,娜嘉的墓也在那里。她虽然只活了八岁,却成为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人物,亦让她成为俄罗斯年龄最小的英雄。

用中国话说,娜嘉是俄罗斯版的“王二小”。

让娜嘉的命运与战争撞碰的原因,是纳粹侵占了她的家乡,但他们不清楚四周的地理情况,加之坏天气让他们情绪躁动,便用枪逼着村民给他们带路,否则便要把全村人杀掉。“二战”的阴影已密布整个苏联,谁都知道给纳粹带路,就等于带着纳粹去杀更多的苏联人,那样的话与可怕的纳粹有什么两样?所以,没有一个村民愿意给纳粹带路。德军把子弹推上了膛,如果村民们不给他们带路,他们就会开枪杀人。

年仅八岁的小姑娘娜嘉站了出来,表示愿意给纳粹带路,条件是放了村里人。纳粹相信这个小姑娘被他们的枪口吓坏了,一定会把他们带到苏联红军驻地,于是便答应了娜嘉的要求,娜嘉带着他们出了村庄。

破房子一说,只是希特勒的狂妄之语。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伟大的、苦难的俄罗斯”(普希金语)土地上,苏联人建立了坚不可摧的房子,无论外面的风雨多么肆虐,他们都能在房子里养精蓄锐,等待走出房子迎接风雨的时刻。所以在那天,娜嘉身上便隐藏着不可预估的力量。

那个村庄有很多条向外延伸的路,谁也猜不出离开村庄的娜嘉,心里究竟有怎样的打算。她带着纳粹绕了好几圈,等他们分不清东西南北后,把他们引入一块沼泽地。她对那一带的地形十分熟悉,从安全地带走了过去,而纳粹不知道沼泽的分布,更不知道娜嘉的意图,便有一部分纳粹陷入沼泽,最后在沼泽中冒出几个气泡便不见了。娜嘉脸上却露出嘲讽和鄙视的神情,纳粹气急败坏地向娜嘉开枪,娜嘉倒在了血泊中。

在“二战”中,苏联出现过不少像娜嘉这样的小姑娘。有一位母亲叫西玛柯娃,是苏联游击队的联络员,她有两个六七岁的女儿,纳粹占领城市后,她让两个女儿进城,在街上装出无家可归的样子观察纳粹。纳粹没有注意到她们,她们一边走,一边记下纳粹军事设施所处的位置,然后返回告诉西玛柯娃。她们就那样在极度危险的境地侦察了好几年,作为母亲的西玛柯娃有怎样的担忧,外人无从知悉。

还有一个叫瓦列丽亚的小姑娘,比娜嘉小一岁,也做出了像娜嘉一样的壮举。瓦列丽亚七岁那一年,苏联红军计划炸掉纳粹的一个饭堂,七岁的她提着一个篮子,里面放着两件儿童裙、一个毛绒玩具、二十个鸡蛋还有一些黄油。在篮子的最底层,藏着一个炸药包。纳粹忽略了七岁的瓦列丽亚,她提着篮子顺利进入饭堂,把炸药包放进了饭堂的烤炉里,成功炸掉了纳粹的饭堂。

在娜嘉的故事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当时纳粹进入村庄时,娜嘉的哥哥因为恐惧躲了起来,直至娜嘉把纳粹带离村庄后才出来。他想去救娜嘉,却因为恐惧没有迈出一步。国家的宣传机器在他身上没有起到作用,或者说,国家宣传机器的齿轮在娜嘉身上咬合得更紧更深,而在哥哥身上却没有起到作用。

当时,恐惧吞噬了他的身心,他意识不到妹妹那样做是大义之举,更想不到妹妹那一去会有怎样的结果。他躲在树林里一动不动,就那样看着妹妹带着纳粹越走越远,直至在远处变成模糊的一团。

直到第二天早上,哥哥的良心才醒悟,他担心起妹妹的安危,便沿着妹妹昨天离去的方向去找她。最后,他找到了妹妹,但是她已经倒在沼泽旁,鲜血溅在她如花似玉的脸上。他抱着妹妹的尸体千呼万唤,但冰凉的妹妹没有一点反应。他的雙手徒然松开,止不住号啕大哭。

大义之举会震撼人的心灵,并让行大义者的灵魂闪烁成光芒。妹妹的壮举传遍了苏联大地,她成为人人敬仰的小英雄,她被葬于新圣女公墓,人们为她立了雕塑。所有人用鄙视的目光在看哥哥,他躲在家中不敢出门。痛苦与愧疚一直折磨着他,他滑入痛苦的深渊无力自拔。他认为自己没有珍惜妹妹的生命,便不配拥有幸福,所以他一辈子没有结婚。一次过错,酿成心灵巨大的悔恨,他很多年都走不出来。

后来,他终于在灵魂黑洞中看到了一丝光亮,才得以让自己从痛苦中挣扎了出来。他经常进入新圣女公墓,坐在娜嘉墓前的小凳上,给她讲述最近发生的事情。他想,妹妹没有过上“二战”后的好生活,他便讲给她听,那样她就不会寂寞。

那应该是新圣女公墓中最为寂寞,也最为怅然的一幕,没有人注意到坐在妹妹墓前喃喃自语的他,他亦无心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只是用他认为有用的方式,日复一日地向妹妹倾诉。进入老年后,他写信请求政府,希望他死后能埋葬在妹妹墓边,以期长久陪伴妹妹。政府没有同意,因为埋葬在新圣女公墓中的都是俄罗斯英雄,而他是普通人,没有资格进入公墓。不过,他最终还是实现了愿望——政府认为两兄妹在一起,能给人们启示和教育,便在他死后把他埋在了娜嘉墓的旁边。

现在,人们进入新圣女公墓,了解到娜嘉的故事,或看了娜嘉的墓后,自然就了解到了哥哥的故事。人们为娜嘉心疼过后,也会为哥哥的悲苦而感慨,他在最后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这一点亦让人感动。

娜嘉的墓前有鲜艳的玫瑰花和淡雅的菊花。据说,她墓前每天都会有新花,如果遇到刮风下雨或冬天寒风肆虐,外面的人来不了,公墓的工作人员也不会忘记买上一束花给她献上,这么多年从未间断。

我们来得匆忙,没有为娜嘉准备鲜花,便有些难为情。这时,几只鸽子落在娜嘉墓前的小凳上,“咕咕咕”地叫着。娜嘉死后的很多年,哥哥坐在这里给她说话,现在哥哥也不在了,不要打扰这些鸽子,就让它们陪伴娜嘉吧。

我们悄悄离去。

2. 特殊的地铁

莫斯科地铁,在“二战”中发生过极为罕见的传奇。

地鐵、车站、机场、码头、道路、桥梁、建筑和城市,在战争中往往会成为被摧毁对象,因为只有让它们丧失作用,才会削弱对方的力量,并进而摧毁其民族或国家意志。在“二战”中,战争洪流并未涌入莫斯科地铁内,但列车却立即停止运行,因为市民们要进入地铁内避难。

很快,麻烦事摆在了人们眼前——地铁中有一名孕妇即将临产,一时成了头疼的问题。紧张的气氛在地铁中弥漫,很快就传遍每一个角落。怎么办?子弹虽然在外面呼啸,对地铁里的人构不成伤害,但女人分娩一刻也不能耽误,人们的心都悬了起来。

地铁中的广播经常会播放寻找药品和医生的消息,但因为患者得的不是大病,都得到了医治。但这次不一样,必须找到一位妇产医生,那位孕妇才可顺利生产。别勒夏尼诺夫就在这时出现在了人们眼前,他是莫斯科最好的妇产医生,当时也在地铁中避难,遇上这样的事他不能不管。

别勒夏尼诺夫决定从地铁中爬出,去医院找工具和药物,只要有了那两样东西,他就能为那名孕妇顺利接生。他独自出了地铁,从安全走到了危险中。人们耐心等待他,几个小时后他终于回来了,手里拿着接生所需的东西,而人们在等待他时已搭好了一个帐篷。他医术精湛,加之战争压力转化成了重大责任,他从容不迫地为那名孕妇接生。外面炮火声不断,而地铁中的人为那名孕妇祈祷,为别勒夏尼诺夫鼓劲,直至让婴儿顺利出生。

就在别勒夏尼诺夫在地铁中为婴儿接生时,从拉脱维亚前线传来一个女人分娩的故事。那个故事是一位叫安娜的助理军医传开的,当时是半夜,有一个男人找到安娜所在的部队,声称他妻子快要临产,请求部队派医生帮助接生。但是他们家在苏军和德军的中间地带,随时都会被德军发现,甚至还会落下炮弹。但安娜决定去接生,她认为在那样的环境下没有医生,后果不堪设想。部队指导员派了五名冲锋枪手保护她,然后他们就出发了。他们在树林里穿行,不时有炮弹落下发出巨响。到了那家人的房子里,两名战士在院子里巡逻,另两名站在门口,还有一名则给安娜打下手。其实那个房子也不是他们的家,是为了让女人分娩选择的临时居所,里面什么也没有,女人身下只垫着几件破衣烂衫。为了防止孕妇的呻吟声引来德国人,安娜叮嘱她不要出声,哪怕再疼也要忍住。……婴儿终于顺利出生了,战士们为这降生在炮火中的生命高兴,抑制不住喜悦都“乌拉乌拉”地叫起来。他们身上背着水壶,却不敢生火把水加热,只好简单地给婴儿洗了洗,然后又把绑腿解下来把婴儿包了起来。之后的几天晚上,安娜每天去看一次那位产妇,直到部队要发起进攻了才离开。

特殊境遇决定人的行为,一次偶然的接生,在后来被长久持续了下去,地铁因而也变成一生坚不可摧的“房子”。不久,又有孕妇临产,别勒夏尼诺夫又在地铁中为一名婴儿接生。地铁中有不少有孕在身的女人,她们得知别勒夏尼诺夫在地铁中已为两名婴儿接生后,愁苦的脸上便有了笑容。随着为婴儿接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别勒夏尼诺夫干脆在地铁中搭起临时接生棚,但凡临产的孕妇都可以放心地去找他。

那场可怕的战争持续了三年多,外面炮火连天,每天都在进行生命对生命的杀戮,一方用子弹和炮火打击另一方,另一方亦用子弹和炮火向对方还击。一位叫格罗莫娃的战地护士,记录了发生在苏联大地上的流血和死亡事件:“我在战场上,什么都不在乎。我以为遇上轰炸时,炸弹只能破坏建筑物,我不相信自己会被炮弹或炸弹炸死。也许子弹可能打中我,对这一点我还是相信的,至于什么炮弹啦,炸弹啦,在我心里根本不当一回事:这怎么会呢?谁知后来,我遇到了真正可怕的事……我们的一个护士被俘了,过了一天,我们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村子,找到了她:敌人剜掉了她的眼睛,割去了她的乳房,把她的身子残暴地竖插在木橛子上……寒冬腊月的天气,她身子雪白雪白的,头发也是灰白的。这姑娘才十九岁……从那以后,我们总是留一发子弹给自己——宁可死,也不当俘虏。最可怕的是被敌人抓去,其余的一切都不可怕。”

2015年,白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所写多为女兵,道尽女兵在战场上的种种遭遇。她有一句话说:“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她用口述的方法记录了女兵切尔诺娃的故事。切尔诺娃当时已怀孕,她担心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会落入德军手中,便在腰上挂了一颗手雷,一旦被德军抓住她就会拉响那颗手雷。后来,她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她母爱的天性苏醒了,反而产生了要为孩子活下去的强烈愿望。她在战场上奋力杀敌,她知道杀的敌人越多,她和未出生的孩子就越安全。她开枪射击时,那颗手雷紧靠着胎儿噗噗跳的心脏。那样的情景,折射出了战争最为残酷的一面,也是一位母亲最为真实的母爱。

在莫斯科的地铁中,别勒夏尼诺夫所处的环境要好得多,他从容迎接每一个降临于苦难中的小生命,他们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到世界,谁也没有理由拒绝他们。接生之余,别勒夏尼诺夫和人们在地铁内祈祷,盼望战争早一点结束,也祈愿那些婴儿平安。

莫斯科被围困的那三年是难熬的,战争犹如一头怪兽,它不仅毁了乡村和城市,还毁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在默默忍受,也在努力坚持。别勒夏尼诺夫坚持了三年后,在身后留下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他在地铁中接生一千余名婴儿,但凡临产的孕妇,经他接生后母子均平安,没有一个出现意外。

后来,“二战”终于结束了,别勒夏尼诺夫和人们一起走出地铁,人群中有怀抱婴儿或带着已经两三岁孩子的母亲,她们都认识别勒夏尼诺夫,对他感激不尽。但他在地铁中接生太多,已记不清每一个孩子和母亲,他于是对那些母亲和孩子微笑。此时的他神情疲惫,衣着破旧,着急地要回到久别的家里去。

这件事远离血腥和杀戮,成为苏联在“二战”中最温暖的事情。人们在战争中忍受了痛苦,但对生命表现出了最大的尊重。当战争结束,人们亦为这件事感到温暖。

别勒夏尼诺夫去世后被葬于新圣女公墓,墓碑上的他抱着一个婴儿,一脸慈祥。他的墓前从来都不缺鲜花。据说,那些鲜花是他接生的那些人及后代为他献的,他遂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受人尊重的医生。

我们在新圣女公墓中遇到了别勒夏尼诺夫的后代,他们在他墓前献上鲜花,洒了一瓶伏特加酒。他的后代乐意讲他的故事,毫不掩饰地说他喜欢喝酒,尤其是老年时每顿饭都离不了酒。他有时望着因为喝酒导致发抖的手说,如果在当时的地铁中我是现在这个样子,怎么能接生那一千多个婴儿?家人便宽慰他,他笑着说命运在我最好的年龄,给了我最好的机会。

他的后代奠祭完毕,便开始擦他的塑像。我注意到他们先擦了他怀中的那个婴儿,然后才去擦他的头发和脸。

3. “请注意,莫斯科在广播”

子弹的呼啸声,炮弹的爆炸声,飞机、坦克和装甲车的轰鸣声,受伤者的呻吟声、诅咒声,以及射击或拼杀时的号叫声,等等,都是战场上从不间断的声音,这种声音以杀戮和死亡为代价,在人世间上演战争的残忍和无情。

一天,从苏联红军的阵地上传出一个声音——“请注意,莫斯科在广播。”苏联红军都被吸引,就连纳粹也感到纳闷,苏联人在打仗中播放广播干什么呢?无论是红军战士还是纳粹,都不会想到“二战”中最为特殊的一场声音风暴,在那天已经被掀起。

那个声音来自一名叫列维坦的播音员。在“二战”期间的播音,当时的士兵们听到这个声音,便知道要廣播重大的事情,或者通报最新战况,士兵们因此把这句话称为“国家的声音”。

直至现在,每当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时,仪式开始的第一项内容便是他浑厚的声音:“请注意,莫斯科在广播。”这句话和列维坦一起,成为俄罗斯对历史的永久记忆。而在新圣女公墓中,列维坦的墓碑上五角星闪耀,他镇定自若地拿着播音筒,似乎一圈圈电波正传向四方。

列维坦出生于一个裁缝家庭,但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小时候,如果邻居大妈们想喊孩子回家,便请列维坦帮忙,他在街上喊一嗓子,无论那些孩子跑多远都能听见,所以他自小被称为“喇叭”。这个裁缝的儿子从小就想摆脱卑微的出身,梦想成为莫斯科的演员。

十七岁那年,好嗓子少年列维坦从家乡出发时,不会想到自己会走上怎样的人生道路。此时,他仍以乡村少年的习惯打量世界,目光里有向往,也有迷茫,他甚至做好了混不下去打道回府的准备。他后来的命运与战争有关,是战争的巨流挟裹他,把他推到了让他发光的地方。这些,一个十七岁的乡村少年,又怎么能想到呢?

幸亏他有走出去的勇气,否则他一个大嗓门在乡村能有什么用呢?到了外面,他的眼界随之打开,命运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一个偶然的机会,列维坦申请加入了电台。他的好运始于十九岁那一年的一次播音,他播送《真理报》夜间阅读节目时,恰巧被斯大林听见,斯大林觉得他的声音很好听,便打电话给电台台长,任命列维坦为第二天举行的苏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宣读者。此时的列维坦并未开始他的声音风暴,却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卫国战争期间,列维坦负责播送苏联战报、最高统帅部命令等重要信息。此时的列维坦与所有苏联人一样,都被那场战争激起了莫大的仇恨,他从广播中传出的声音,往往是指示、计策、战略、动向、目标、宣传和鼓舞,苏联战士只要听到他的声音,就知道该怎样打击德军了。

让纳粹恼火的是,列维坦仅为一人,他们有成千上万的军队,却拿列维坦没有办法。战争的摧毁目标通常是建筑物、人群以及对方的军队,所以武器便必须发挥出最充分的杀伤力。但有时候却会出现非武力的战斗,在并不运用武器的情况下,给予对方出其不意的摧毁,列维坦的声音便是显著的例子。

1941年夏的一天,纳粹突然出动几架飞机,奇怪的是它们并没有飞向苏联军队的阵地,也没有向任何一座城市或者一个村庄投下一枚炸弹。苏联军队响起警报声,等他们把大炮口抬起,那几架飞机已经在天空中变成了小黑点。它们一直飞到了苏联无线广播委员会所在的院子上空,才减慢了速度。原来,德军得到情报,列维坦就在苏联无线广播委员会所在的一间房子里,于是便派出飞机来轰炸,企图把列维坦炸死。他们认为列维坦的声音就是苏联的声音,列维坦死了,苏联就变成了哑巴。

很快,一架飞机投下一颗半吨重的炸弹,那个院子像是被巨兽从地底下拱了起来,继而又被浓烟淹没。那几架飞机迅速飞走,苏联军队弄不明白纳粹的飞机为什么要轰炸那个院子。很快,苏军对面的阵地上响起广播声,纳粹用电台宣布:“布尔什维克无线广播中心已被摧毁,列维坦被炸死。”

但是十五分钟后,让纳粹头疼的列维坦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他用嘲讽的口吻指责德国人愚蠢,即使是草原上最笨的旱獭,也不会认为野草会开出鲜花。他还鼓动苏联军人说,纳粹就是睁眼瞎,什么也看不清楚,什么也想不明白。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长着这个世界上最迟钝和愚蠢的脑袋。他们的双手只会做出让人笑话的事情,最可笑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傻事……列维坦的声音就是熊的怒吼,纳粹的电台顿时哑了下去。

希特勒的驯熊计划变成了泡影,他很生气,但在苏联红军中,焕发了精神的熊却开始咆哮了——列维坦每天都在广播中诅咒希特勒七八次,用中国话说就是不停地“问候”希特勒的祖先。希特勒是一个不顾及名声的人,他的不少糗事在当时为世人所熟知,列维坦便抓住希特勒的那些糗事,指责希特勒是一个残忍的纳粹,其内心无比卑鄙,在他的家乡,人们都为出了希特勒这个怪物而羞耻。他还动摇纳粹,你们跟着希特勒这样的人,在出发的那天就踏上了通往地狱的道路,你们永远都不可能回到故乡和亲人身边去,因为希特勒就是一个恶魔,他要用你们的死亡换取他的野心,但他的野心是多么不合实际,一阵风就可以吹得一干二净。

驯熊不成,反而被熊咬了一口,希特勒从此对列维坦恨之入骨,却没有任何办法。1941年冬,纳粹攻到莫斯科近郊时,希特勒做了一件出乎所有纳粹意料的事情,他觉得已胜券在握,便召集部下召开军事会议,宣布了进入莫斯科后必杀的十三人黑名单,第一名是斯大林,第二名是列维坦。他要求每一个士兵都必须把这个名单背下来,因为它关系纳粹的荣誉,也是对他们取得最大胜利的证明。

斯大林听到消息后报以冷笑,他知道希特勒又要扇自己的嘴巴了。而希特勒把列维坦排在第二名,则是让他在日后很后悔的一件事。他那样做,无疑让列维坦变成了战场上的神,让纳粹更加恐惧列维坦,亦对纳粹缺少那样的风暴制造者而沮丧。那个消息传到苏联军队中后,苏联红军不但没有恐惧,反而被鼓舞了士气。

斯大林为了避开纳粹对列维坦的注意,也为了让列维坦进一步威慑纳粹,下令将列维坦秘密从莫斯科转移到叶卡捷琳堡,这一消息直到二十五年后才被解密。

苏联的播音、交响乐、歌唱,在“二战”中发挥出了不可想象的作用。很早以前,彼得大帝曾因为沙俄错过了文艺复兴而失落,他曾下大力气让沙俄发展艺术,到了“二战”时艺术便发挥出了作用。在很多战争中,周密战略和精良武器是取胜的前提,但人们很少想到用艺术打仗,并且效果出奇的好。列维坦的声音风暴,列宁格勒保卫战的交响乐,都是显著的例子。

“二战”结束后,列维坦却很难在电台找到工作。苏联高层领导认为,他的声音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所以仅限于播报苏联的重大活动,除此之外不能随便播音。播音是他的生命,不让他播音他将怎样活下去?他只有等了,等到国家有大事需要播报时,他才能走到久违的话筒前。好在他在有生之年等到了两次重大播音:一次是宣布苏联载人航天发射成功;另一次是斯大林逝世。

对列维坦恨之入骨的希特勒不会想到,他死亡的消息,以及德国的投降书,却是列维坦在广播中宣读的。当时,列维坦的泪水盈满双眼,刚刚宣讀完德国的投降书,“二战”在一声枪响中彻底终结,那一枪在希特勒头上打响。虽然人们对那一枪多有猜测,一直不能肯定希特勒是自杀还是遭人暗杀,但只有那一枪打响,纳粹在幻觉中建立的狂妄大厦,才会轰然倒塌。

列维坦去世后,人们将他葬入新圣女公墓。我们出了新圣女公墓后才听说,曾有人建议在列维坦墓碑上增设广播,每天定时播一段列维坦的播音,让人们领略他声音的魅力。当时我们在他墓前只逗留了片刻,并未留意到他墓碑上是否有真的广播,不知那个建议是否已经落实。

愿他的墓碑上,早日响起他的声音。

4. 游击队员卓娅

另一个在“二战”中命殁的少女卓娅,是经过战争训练,走上战场的女游击队员。她的故事不仅在俄罗斯家喻户晓,而且因为那篇脍炙人口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曾被收入中国的中学课本,也被中国人所熟知。

如果说新圣女公墓是一部苏联史的话,那么三分之一便与“二战”有关。当时,苏联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领土被德国纳粹接连攻陷,为了保家卫国,许多青年都拿着枪上了战场。卓娅在当时是九年级的女中学生,她毅然告别母亲和弟弟,参军成为卫国战士。

她们经过短期培训后,只有一小部分成为不用打仗的卫生兵,而大部分掌握了军事专业技术,包括那些“绝对男人”的岗位,分别成为坦克手、步兵、高射炮手、机枪手、狙击手等。在整个“二战”中,苏联有一百万女兵参战,是拥有女兵最多的国家。事实上,当时的女兵都尚处花季,她们一边打仗,一边做梦,一边长大。

无论是多么美丽的女孩,一旦踏上战场都会被迅速改变。卓娅在战场上表现得很优秀,深受长官器重,当部队每次接到执行特殊任务的命令时,长官想到的是卓娅,她非常适合去做一些不直接与子弹和刺刀有关,但却同样具有杀伤力的事情。

当时的苏联军队中有一位营长叫列维茨基,他写下的战争笔记中多有对女兵的记录:“我经常到各个炮兵连走走看看。见到姑娘挎着步枪站岗,见到姑娘拿着望远镜守在瞭望哨上……姑娘们的性格各自不同,有腼腆的,有胆小的,有娇气的,也有果断的,但每颗心都燃着一团火。军事纪律,不是人人都能服从的,更何况女人的天性本来就与军事秩序格格不入。她们不是忘记了命令的内容,就是在收到家信后哭上整整半天……可是没过多久,我就情不自禁地消除了全部疑虑,姑娘们都变成了出色的军人。她们在工作中甚至比男人更加仔细,更加认真……”

卓娅在当时的情景与上面的女兵有所不同,她脱下军装,把自己装扮成乡村少女,前往德国人的驻地。很快,她便发现了德国人的行踪,她潜伏在草丛中观察他们的作息时间,爬上树眺望他们的军营和武器装备情况。最后,她把那支纳粹了解得一清二楚,返回部队向长官报告了情况。长官为她配好地雷,再次派她去实施爆炸。她悄悄在纳粹行进的路上埋好地雷,他们一经踩入便被炸得人仰马翻。

游击战或游击队员,素来都犹如来无踪去无影的风,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对其实施致命打击。一次,卓娅大胆潜入纳粹营地,放火烧了他们的帐篷。她把握的时机非常好,等纳粹发现帐篷起火时,实际上已无法抢救,他们的军营转眼间便变成了一片火海。她趁着他们一片混乱,顺利逃了出去。当时寒风凛冽,纳粹没有居住的地方,在黑夜中被冻得瑟瑟发抖。

在“二战”中,有很多像卓娅这样的女战士,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的就是一群苏联女兵与纳粹战斗的故事。她们出身有异,个性不一,让人阅读这部小说时为她们的美感动,不忍心让她们娇美的身躯步入纷飞的战火。但是战争突然发生了,她们迅速换下漂亮的衣服,束起长发,迅速被统一成战士。后来,她们都牺牲了,娇美的身躯在战场上绽开成骇人的血色花朵。她们的队长,那支队伍里唯一的一位男人,愤怒地举着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入纳粹中,他的样子吓得纳粹丧失斗志,纷纷扔下枪举手投降。

当时的卓娅,正是喜欢做梦的年龄,有关她的种种记录把她统一成了高大形象,所以我们不知道她在战斗间隙会想些什么,或者渴望得到什么。后来的一天,卓娅潜入纳粹的马厩准备放火。当时她接到的命令是,如果把那支步兵团的马厩烧掉,可削弱纳粹的战斗力。但是她潜入马厩点起火后,不幸被纳粹围住了。

纳粹十分吃惊,一个女孩居然胆敢只身一人来放火,看来苏联人不是好惹的。他们抓住卓娅,想从她嘴里得到有用的情报,但她什么也不说。他们便把她吊起来严刑拷打,逼迫她说出苏联红军的驻地,但卓娅始终不说一个字。

纳粹无奈,便把卓娅押往步兵团的军营看管。卓娅在雪地上留下一串血红的脚印,但纳粹却视而不见。之后,卓娅又经受了非人的折磨,但她仍不肯向纳粹泄露半句机密。纳粹恼怒之下,轮奸了卓娅。一个如同鲜花一般的女孩,就那样遭受了摧残。然后,纳粹以“纵火罪”将她送上了绞刑架。她被绞死后,疯狂的纳粹仍觉得不解恨,又惨绝人寰地割掉她的一只乳房,然后把她的尸体挂在绞刑架上,长达一月之久。

卓娅的死讯传到斯大林的耳里后,斯大林气得用拳头砸桌子,当他得知是德军一支步兵团的纳粹凌辱并杀害了卓娅后,便给朱可夫大将下了一道命令:“立即通报所有红军部队,在未来的作战中,只要俘虏了这个团的官兵,一律格杀勿论,不接受他们的投降!”

卓娅被杀害后,她哥哥舒拉发誓要为她报仇,便写信给斯大林要求参军打仗。斯大林批准他成为一名炮兵,他其后辗转“二战”多次战役,可惜在胜利前夕被炮弹击中身亡。

谁也无法扭转战争,它张开的大嘴可以吞噬任何生命,然后把悲怆留给活着的人。女儿卓娅和儿子舒拉都死了,家里只剩下母亲。他们的母亲去哪里寻找他们的影子?她决定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写成书,她不再悲伤哀痛,坐下来创作出了纪传体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她在小说结尾写道:“……5月5日在诺伏捷维奇公墓安葬了舒拉。卓娅的坟的对面又添了一座新坟。他们死后和生前一样,仍在一起。这是胜利之前四天。5月9日我曾站在自己的窗前看着人像长河一样流过去:走过的有儿童也有成年人,大家像整个家庭,全是狂欢的,幸福的。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我的孩子们永远不能再看见蓝天了,不能再看见鲜花了,他们永远不能再迎接春天了。他们为了别的孩子,为了在渴望已久的这一点钟在我眼前走过的孩子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卓娅的墓在后来被移入新圣女公墓,雕塑家找到村民询问卓娅牺牲时的样子,村民们告诉雕塑家,卓娅被纳粹绞死前抬起脸庞微微在笑,一点也不害怕敌人的迫害。雕塑家于是选用一块深灰色大理石,将卓娅雕成短发飘扬,双手向后伸,双脚向前屈,并让衣襟在风中飘扬,一副即将腾空飞起的样子。

在卓娅墓的对面,是舒拉和母亲的墓。因为战争,卓娅和舒拉留名于史,而留在母亲内心的悲痛,却一直折磨她到闭上眼睛的那一天。

5. 列宁格勒交响曲

音乐在“二战”中也发挥出过巨大的杀伤力。

在新圣女公墓不起眼的角落,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墓碑。在俄罗斯提起他,人们都会说到一场和战争有关的音乐会。当时,苏联正是最艰难的时刻,列宁格勒已被纳粹围困三年零一个月,城中军民死去九十万余人,其中因为粮食不足被饿死,以及房屋被炸毁而冻死者,加起来有四十六万余人。如果那样的情景持续下去,列宁格勒即使不亡于纳粹炮火,也会亡于饥饿和寒冷。

战场上的胆略,有时会鼓舞士气,有时候却会起到反作用。纳粹司令部在1942年8月初认为列宁格勒已唾手可得,得意之下居然给军官们发出请柬,让他们在8月9日攻入列宁格勒后,在其最好的阿斯托里亚酒店参加胜利庆功宴。

异常之事必然会让人警觉,德军的消息传到苏联军队中,他们并没有恐惧,而是准备用音乐反攻。当时,纳粹已经围困列宁格勒三年零一个月,已让人们的意志脆弱到了一触即裂的地步。这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列巴和衣服,而是如何振奋精神,让这个民族爆发出熊的气势,恢复“特别能战斗”的士气。苏联红军想到了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知道苏联红军的设想后,在雪地里兴奋得大叫,早在一年前他就完成了两部交响曲,献给战火纷飞中的英雄城——列宁格勒。

好想法需要快速行动,让它立即发挥作用。但是苏联红军又遇到了麻烦,因为列宁格勒广播乐团有一部分演员被饿死或冻死,还有一部分在前线打仗,另有一部分因为受伤动不了,只剩下一名指挥和十五名团员,无法承担演出任务。怎么办?没有演奏人员便无法进行音乐反攻战,难道让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付之东流?

不,希特勒要把苏联人像馴服的熊一样,一只一只赶进早已设计好的“动物园”中,苏联红军能心甘情愿被驯服,被关押吗?当时,他们“特别能战斗”的士气已被激发出来,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放弃。

如果避开战火,不与对方面对面交锋,就有可能发生一场特殊的战斗。苏联红军很快便发现,纳粹发出请柬的消息刺激了列宁格勒的群众,他们都憋了一肚子气,恨不得变成熊去撕碎纳粹。苏联红军想到了一个办法,从列宁格勒征集临时乐手,组成一个够得上规模的乐团。征集的结果令他们喜出望外,列宁格勒有不少喜欢音乐的人,他们很愿意参加演奏。

很快,乐团被组建了起来。握掼了枪炮的手,第一次要用别的东西打一场仗,苏联红军都很兴奋。为了达到演出效果,苏联空军冒着飞机会被纳粹炮弹击落的危险,为乐团运来《列宁格勒交响曲》总谱。一切都准备就绪,他们准备打一场音乐战。有人提议,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列宁格勒所有广播中播出《列宁格勒交响曲》,苏联红军欣然答应。

但纳粹虎视眈眈,如何确保演出正常进行呢?苏联红军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摧毁纳粹的炮兵阵地,让他们无法远程炮击列宁格勒大剧场。很快,苏联红军便用密集的火力压向纳粹的炮兵阵地。先前,纳粹认为苏联红军已丧失反抗力,放松了警惕,所以一经苏联红军进攻便被打得大败。用苏联红军在战后回忆时的话说,他们当时一鼓作气,短短时间就把纳粹的炮兵阵地打哑了,让纳粹再也发不出一枚炮弹。

一场战火中的音乐冲锋,在8月9日那天如期举行,而纳粹的庆功宴则化为泡影。那天首演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如同愤怒的熊在战火中呼啸,人们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街头,站在广播扩音器前,倾听着英雄乐章中的呐喊与拼搏。

交响曲犹如燃烧的火焰,让每一个列宁格勒人都似乎看见光明、顽强、黑暗和野蛮交织在一起,让列宁格勒为之战栗,但他们不能放弃这座城市,因为放弃意味着无奈、屈辱、丧失,乃至死亡。

那天,音乐力量犹如山洪暴发,冲散了列宁格勒的忧伤。在这场音乐风暴的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紧张与危险,一半乐手是被担架抬来的,骨瘦如柴的指挥甚至挥不动指挥棒。他们仅仅经过十五分钟的排练后,便在列宁格勒大剧场首演了《列宁格勒交响曲》。饥饿的人们从四处聚拢进来,外面的隆隆炮声仍在持续,而大剧场里的演出进行得十分顺利。演出结束后,许多乐手放下乐器便晕厥过去。但整个列宁格勒已被激情点燃,年轻人纷纷参军,举着枪怒目圆睁,誓死保卫列宁格勒。之后,这首交响曲一直激励着士兵们反击,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一部交响乐拯救了一座城市,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新圣女公墓中,我站在肖斯塔科维奇雕塑前,想着那段历史,便对肖斯塔科维奇肃然起敬。但是他的墓前却显得极为清静,甚至没有一束鲜花。我不解,是因为如今的人们远离战争,他便被淡忘了吗?

我仔细看他的墓碑,发现上面有几个简单的音符,看上去也没有激扬之势,心中便更加疑惑,对俄罗斯来说,肖斯塔科维奇用音乐取得的胜利,难道被岁月裹入了平淡之中吗?

晚上与俄罗斯朋友谈及此事,他说,可能那场战争的胜利还是归功于军人吧,所以肖斯塔科维奇被遗忘了!我说,不应该呀,毕竟那场战争是被交响乐推动才取胜的,他的音乐在那天铸造了列宁格勒的灵魂和脊梁,这样的事不应该被忘记。他又说,现在的俄罗斯人已不再听那样的交响乐了,所以他被遗忘也在所难免。比如他的《第八交响曲》,是一部艺术力极强的悲剧交响乐。他自己也曾说:“试图表现人民的体验,反映战争的可怖悲剧。”这部交响乐曾在欧美各国受到重视,但苏联音乐界却对它相当冷淡,多年后才被承认。

我一时无语。

晚年的肖斯塔科维奇,一直处于政治风暴之中,被称为“一直等待被枪决的人”。他恐惧、焦虑和不安,同时还疾病缠身,但他仍然创作了二十七部作品,大半为多乐章的套曲,如为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们所作的《哀悼和胜利前奏曲》。战争是他一生创作的主题,他把所有心血都倾注于此,但战争已成为历史,今天的人,又有谁会长久沉湎战争?所以他被遗忘便也是必然的事情。

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列比亚德金上尉诗四首》中,主人公像狗一样被杀死,他为这个可怜虫配了充满柔情的音乐。他说:“当我们脏时爱我们,别在我们干净时爱我们。干净的时候人人都爱我们。”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被诸多复杂事件遮蔽,那么只有他自己写下的回忆录,可成为他人生最确切的证明。1976年,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被朋友带到了国外,几年后以《见证》为名面世。《见证》是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往事已然如烟,生灵早已涂炭,回首前尘,他心中只剩一片怅然,就像他在生前向伏尔科夫讲述往事的时候,时常忍不住说的那样:“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他经历的死亡阴影,让他的人生变成了难以人言的悲怆。

后来我与朋友聊起肖斯塔科维奇的死亡,我说,他去世已经多年了,难道笼罩他的阴影还没有散去?朋友说,他之所以遭受冷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墓碑处于新圣女公墓不起眼的角落,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我更無语。

6. 女兵的眼泪

苏联女兵在“二战”中并不是靓丽的风景,她们在阵地上倏然冒出头,茫然或紧张地向四周张望一眼,便赶紧伏下身去。她们有泪,却不能哭。人们能想象出她们在战争中的痛苦,但想象不出她们的心灵受过怎样的创伤,也许她们的伤口从未愈合,被战争撕扯出的痛与伤,怎样折磨着她们,只有她们最清楚。

战争开始时,她们被无情地卷进去,很少有人知道她们被摧残到了何种程度;战争结束时,她们默默回到先前的生活,成为被遗忘的人群。

她们中间的某个女兵,悄悄记录下了她们的伤痛,在战后把那些鲜为人知的事件公之于世,让人们知道那场战争结束时,女兵们一边欢呼胜利,一边默默咽下泪水。她们为了体面地活下去,悄悄把伤口摁进生命的黑暗角落,永远不让它见光。只有走出心理阴影,她们才能活下去。

沃罗帕叶娃是上等兵,在“二战”中经历了常人极难体会的恐惧。她所在的部队在一次撤退时遭到德国飞机扫射,她钻进一片玉米林,玉米叶划得她的脸一阵阵生疼。后来,她觉得嘴巴不适,一摸才发现自己被吓得流出了鼻血。别人再恐惧也不会流鼻血,但她却从此患上流鼻血症和飞机恐惧症,以至于战后很多年都深受折磨。

那天,纳粹的飞机一直撵着苏联士兵在飞,沃罗帕叶娃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时并没有多么欣慰,反而从口袋里摸出了两颗子弹。纳粹抓住苏联女兵后并不把她们当俘虏对待,而是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摧残她们,所以苏联女兵们都会给自己留两颗子弹——为防止其中一颗是哑弹,必须再备一颗。

弱小的小草被激流挟裹,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止。苏联女兵沃罗帕叶娃,随反击部队从苏联出发,仗越打越猛,也越打越远,最后打到了德国境内。一天,沃罗帕叶娃和战友们受命去走“胜利大道”,与她一起出生入死的女兵们在建筑上写下:“我是一名苏联姑娘,我打到了德国……”但沃罗帕叶娃却反应不过来,霎时安静下来的城市,以及人们空前高涨的激情,是她始终不敢想象的场景,她一直觉得自己会被打死,因为她是一名探照灯手,如果敌人用炮弹打掉探照灯,也就打掉了她。但是她活了下来,一声声充斥她耳郭的欢呼声,终于让她明白过来——她熬到了胜利的这一天,于是她手舞足蹈,发疯般地大声欢呼。

少顷,从沃罗帕叶娃对面走来一群神情紧张的人,他们是被苏联红军从德国监狱中释放的囚犯,每个人身上都插着一面国旗,有俄罗斯的、波兰的、法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他们用国旗证明他们不是德国人,千万不要向他们开枪。当然,他们十分清楚是苏联红军救了他们,他们向包括沃罗帕叶娃在内的所有红军战士致敬和微笑,然后向自己祖国的方向走去。

几天后,沃罗帕叶娃遇到几个俄罗斯女孩,听了她们的讲述,她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又变得伤感起来。那几个女孩在战前到了德国,在德国的一个富人家干活,随着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越打越激烈,主人先前对她们和颜悦色的态度一去不返,代之而来的是冷漠、辱骂和仇视。她们中的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有金黄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高挑的身材,她被那个德国富人强奸后怀孕了。苏联红军打到了德国,她和另外几个女孩有望回到苏联。但是她却高兴不起来,愁眉苦脸地对姐妹们说,不行,我不能带一个德国孩子回家,不能带回去!她觉得自己肚子里怀着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婴儿,还有战争的仇恨,如果她把那个孩子生下来,将会遭受一生的屈辱,所以她狠心躲开姐妹们上吊自杀,一了百了。她其实也死于战争。

后来,沃罗帕叶娃和女兵们在街上碰到一位德国女人,她带着三个孩子行色匆匆,看到她们后突然跪下了。少顷,沃罗帕叶娃和女兵们才明白,她非常感谢她们不杀她和她的三个孩子。当时已经停战,但德国百姓认为苏联红军会大开杀戒,因为德国军队攻入苏联后就是那样干的。但是沃罗帕叶娃是女人,又怎能开枪杀人?

沃罗帕叶娃想起她的妹妹,妹妹来信说她但凡看见穿军装的女兵回去,就赶紧跑过去朝军帽下看,总希望看到的是姐姐的脸。于是,沃罗帕叶娃安慰那位德国女人,你在最危险的时候都没有失去三个孩子,以后再也不会受到伤害,你们回家去吧。

除了那些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摧毁外,还有一些摧毁是看不见的,有很多人死了连尸体都找不到,亲人因为无法确定他们是否活着,一天又一天承受着痛苦的折磨。

死亡被摊开,呈现出最为惨烈的一幕。那样的事在战争中有很多,拉特金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目睹过那个德国女人后不久,沃罗帕叶娃又经历了一次让她痛心的事情。一天,五个德国姑娘来到她所在的部队,哭述她们被这个部队的士兵挟持进一座楼内强奸了,她们要求长官处置那些强奸者。

营长一声令下,所有人都到操场上列队,让那五个姑娘指认干了坏事的是谁。那五个姑娘看见穿着军装的苏联红军,以及他们身上的枪时,却突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营长对她们说,你们可以大胆去指认,不管他的军衔有多高,只要你们指出他是干了坏事的人,我立刻枪毙他。但她们却不敢指认,原因是她们担心苏联红军会因为掩盖事实,开枪打死她们。所以在那一刻,她们宁可不指认强奸她们的苏联红军。

当时,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反思那场战争,但那五个德国姑娘却把手从伤口上移开,悄悄抹去眼泪,让自己变得像从未受过伤害一样,她们知道只有装成那样才能活下去。那一刻,她们把伤口撕得更大,不但装下了自己悲怆的命运,也装下了世界的不公与凄楚。后来,营长给她们每人一个面包,默默把她们送出营地。在当时,苏联红军能拿出来的只有面包,虽不足以谢罪,但也是一份心意。多年后,当沃罗帕叶娃回想起那一幕,总是为她们拿着面包离去的情景心颤。

战争的獠牙会让人疯狂,当情欲兽摆脱内心的束缚,窜跳出来胡作非为时,便会伤及身边作为同族姐妹的女兵。除了德国女人外,一些苏联女兵在“二战”中也成为受害者。一天,苏联军队高层收到一份状告第五十九集团军领导的材料,经查证,材料是该集团军的打字员图加里诺娃写的,她揭发集团军领导和政委贪恋女色,酗酒成风,在前线并不体贴关心女兵,而是胁迫她们淫乱,不断做出胡作非为的事情。

这个愤怒的女兵不但实名举报,而且点名道姓地列举了诸多事实。比如,图加里诺娃举报集团军工程部副部长、获过“苏联英雄”勋章的科罗温,公开与司令部的女打字员同居的事,在集团军中人人皆知。不仅如此,他和女打字员还公开一起洗澡,这件事在集團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因为没有人制止,遂成为科罗温的下属们效仿的榜样。

战争与色情,很少会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但在苏联红军中却屡屡爆出新闻,让人们颇为吃惊。当时,枪炮声不断,天天都在打仗,时时刻刻都有人为战争丧命,但像科罗温这样的高官们却把眼睛盯到女兵身上,或把早已勾搭到手的女兵叫进办公室,然后两耳不闻窗外的枪炮声,与女兵双宿双飞,颠鸾倒凤。那些女兵是不情愿的,但她们有苦说不出,如果惹得那些身居要职,手握大权的高官们不高兴,在那样的环境中弄死她们比踩死一只蚂蚁还容易。于是,她们只能把眼泪咽进肚子里,任由高官们玩弄她们年轻的肉体。

但凡是丑事,便很容易成为丑闻。图加里诺娃的揭发信引起轩然大波,那个集团军更多的丑闻很快便被抖搂出来——不仅高官们的作风有问题,就连那些连级军官也效仿高官,干出了很多荒唐事。比如独立话务连的军委会成员阿夫图霍夫,与连里的一个助理女军医关系暧昧,他为达到与她长期同居的目的,居然不让她出门,连里受伤的战士得不到医治,对他愤恨不已。

女兵们在战场上应该得到保护,但自从图加里诺娃写了那封揭发信后,人们才知道女兵们在战场上过得很惨,战争尚未伤害到她们,而自己人却向她们伸出了魔爪。五十九集团军中的女飞行员、打字员、通信员、医护员无不受到骚扰,更有甚者陷入由权力构成的情色深渊无力自拔。有一名叫乌兰诺娃的卫生员,长得性感迷人,被卫生部长以谈事为由叫到办公室,欲占有她的肉体,她用力挣脱,卫生部长气急败坏地拔出手枪,对着地面连开数枪威胁她。不过那卫生部长倒霉,一颗弹头反弹后击中他的腿,他痛叫着倒在了地上。

这件事成为苏联军队中的笑话。

7. 战场上的动物

不仅人在“二战”中深受其害,就连动物也遭受了厄运。关于动物在那场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只有亲眼目睹者能说出一二,大多数人只能想象出大概的情景。好在有很多人在后来用不同形式,比如日记、回忆录、通信、口述、文学作品等记录了那场战争,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动物在当时被摧残到了何种程度。

扎依釆娃是一位军医,大尉军衔,从她的回忆文字中可看出,她当时比那些女兵大几岁,因此她显得成熟稳重,很早就意识到应该记录下战场上的生与死,所以在戰后她的回忆和记录便变成珍贵的资料,也让人们看到了动物在战场上的遭遇。

一天,扎依釆娃所在的红军部队开进一个村子,他们刚刚接近村边的树林,便闻到一股血腥味。按说,他们在战场上对此已见惯不惊,知道那种味道不是敌人就是苏联战士死后发出的,作为活着的士兵,根本无暇去仔细分辨他们的死因,因为每支部队都有任务在身,前方——要么是敌人死亡,要么是自己死亡的地方,在等待着他们。

但那天他们都放慢速度,决定进入树林去侦察一番。等他们走进树林,才发现里面躺着一些被杀害的苏联游击队员。他们并非死于枪击或炮弹,而是被活活折磨死的,那种脖子被扭断,脑袋被石头砸烂,身上被捅了很多刀,内脏从裂开的伤口涌出来的惨状,是他们第一次在战场上所见……纳粹在这个树林里包围了他们,然后像宰杀动物一样杀了他们。

扎依釆娃和战友们准备离开,一扭头看见树林的一边有一群马在朝这边张望,很显然它们认出扎依釆娃所在的红军部队是苏联人,便想走过来,但经历了战争的它们本能地警惕,一边向他们张望一边徘徊。他们从它们背上的马鞍断定它们是游击队的马,当德国人对它们的主人施暴时,它们一一看在眼里,后来德国人走了,它们回来了,但它们再也唤不醒主人,它们便守在主人尸体旁。

扎依釆娃所在的红军部队惊忧了它们,它们不得不躲在树林一边。他们顾不了它们,因为要开往下一个阵地。他们估计那些马会回到主人身边,所以他们走远后往那片树林看去,果然看见那些马已站在它们的主人尸体旁。它们已经守了主人很多天,还将继续守下去。

扎依釆娃作为军医,经历的生死与别人截然不同。一次,她和战友们运送一批伤员去医院,途经一个车站,与一列运送马匹的列车同时停了下来。她看着车厢里的战马,又想起了那片树林里的那些马。她走神了,为那些马想象了很多种可能会出现的情景。那是极为难得的宁静时刻,她彻底放松下来,思绪也像云朵一样飘到了很远的地方。

后来,是飞机的声音惊醒了她,她看见纳粹飞机飞了过来,紧接着轰炸开始了。扎依釆娃和战友们马上打开伤员的车厢,让他们下车找地方躲避轰炸。但是那些伤员看见另一列火车上嘶鸣的战马,却不顾自己的死活去救它们。

一个人如果不惧死亡,那么他就会勇敢地去和死神掰手腕,而且极有可能会赢。当时那列火车已被炸得起了大火,如果不把马匹救出来,它们就会被烧死。虽然那些马要运往前线配给红军打仗,但它们不知道战争,更没有任何杀戮之心,也无须为战争负责。所以,那些伤员在当时要让它们活下去,就把它们从火车上抢救下来,直到它们安全了,他们才躲进树林里。

扎依釆娃远远看着那些伤员和马,然后又抬头看了一眼纳粹飞机,她突然感到羞耻,人类在制造死亡,也在摧毁家园,但马匹在那些伤员的眼里是美好的,所以他们冲向马匹的那一刻是勇敢的。他们想让马活下去,便让自己去扛马身上的死亡,马活了下来,但他们中的几个人却发出了惨叫,因为他们被炸弹的碎片击中了。

那一刻,人和马的痛叫一定撕心裂肺,但是轰炸的飞机是冰冷而又坚硬的铁壳,尤其是当它们被人的意志控制,被用于战争的疯狂杀戮时,它们的作用就会发挥到极致。

一天,纳粹飞机又来轰炸,扎依釆娃和女军医们躲在一条沟里,等待震耳欲聋的轰炸结束,她们知道又会有红军战士死亡或受伤,她们已做好抢救他们的准备。但一只羊却在轰炸中从村子里跑出来,看见扎依釆娃和女军医们后,窜到她们身边卧了下去。它被轰炸声吓坏了,更明白被炸弹炸得横飞的树枝、人体和飞土就是死亡,所以它“咩咩咩”叫着往她们身后钻,一副渴望得到保护的样子。羊在危险来临时认为人类是可靠的,它们觉得可以依靠人,便把人当成了保护神,扎依釆娃被感动了。

那场轰炸终于结束了,扎依釆娃和女军医们从那条沟中出来,那只羊紧紧跟着她们,不论她们走到哪里,身后总是想依偎她们的一只羊。她们和它一起进入一个村庄,把那只羊交给一位妇女。她们在离开的一刻看了一眼那只羊,它眼里充满动物少有的恐惧。

扎依釆娃和女军医们咬咬牙离去,她们惊恐自己原本作为女人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战争改变,但一只羊触动了她们内心的柔软,让她们无比痛切地醒悟过来——我们是女人,以后要像女人一样活着。

又在一个战场上,扎依釆娃无意间看见一行大雁,她这才意识到季节已到了秋天。她们是在哪个季节出来的?春天,还是夏天?因为太紧张,当时没有留下印象,现在更是无从想起。她望着天上的大雁,天那么蓝,它们那么轻盈美丽,她不由得用手挠挠头发,为自己是女人而欣慰。

过了一会儿,苏联炮兵和德国炮兵开始对射,大雁们摆出的“人”字形马上被打乱。扎依釆娃对着大雁喊叫,你们赶紧飞回去啊,炮弹不长眼睛,会打中你们的。但大雁怎么能听得到她的叫声,它们惊恐乱飞,有几只不幸被击中,掉到地上变得像骇人的血色花朵。

扎依釆娃后来把她在战场上的一些经历讲给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被阿列克谢耶维奇写进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中:“伤员们横七竖八地躺着,他们的脊椎断了,只有手还能动,干别的都不行了。我们得为他们端屎端尿……他们身子不会动弹。我真可怜他们。我可怜一切——不只是人,还可怜动物。比如,鸟儿飞走了,等它们从原路返回时,他们向它们大叫,不要飞到那里去,那里有炮火。但是鸟儿听不懂他们的话,它们遇上了炮火,遭到焚灭……一群经受着非凡痛苦、无限恐惧的人,仍然保持着、珍藏着善良的人性,依旧有勇气和感情去惦记受难的鸟儿、动物、草木以及所有的生灵,并企图挽救它们的生命,同情它们的遭遇。这样的人,难道会被打败吗?”

战后,扎依釆娃和无数要么身上伤痕累累,要么内心积满伤痛的战友回到了家乡。她妈妈,还有三个弟妹,以及那条一直陪着他们的狗,仍然躲在土窖里,正在烟熏火燎地把草一样的滨藜熬熟,一口一口地吃,间或也给小狗塞一口。扎依釆娃告诉妈妈,那场可怕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不仅不用再吃这么难吃的东西,就连狗也会过上好日子。她妈妈高兴极了,领着三个孩子,牵着那条狗走出了土窖。

因为扎依釆娃在战场上经历了很多次与动物有关的事,回到家乡后,她想起以前她们家附近有很多夜莺,便想听到它们好听的鸣叫声。但是母亲告诉她,仗打起来后夜鶯们就不见了,也许它们惧怕枪炮声,早就飞到了不打仗的地方。扎依釆娃怅然若失,夜莺又一次揭开了她内心的痛。

扎依釆娃一直等了两年,也没有听到夜莺它们的声音。她想,夜莺对生存之地的要求比其他货所有鸟儿都高,而她的家乡满目疮痍,它们回来将栖息于何处,又怎能发出那动人的鸣唱?

到了扎依釆娃回到家乡的第三年,夜莺终于飞了回来。在那三年中,人们栽下一行行树,盖起一座座房子,还在田地里种出了庄稼,一切又似乎回到了以前。夜莺就是在这时候回来了,回到了也属于它们的故乡。

回来的夜莺,又开始歌唱。

8. 向祖国开枪的人

有掉转枪口,向祖国开枪的人吗?

有,弗拉索夫就是这样一个人。弗拉索夫的全名叫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是苏联前突击第二集团军司令,中将军衔,地位仅次于朱可夫,但他却成为苏军在“二战”中最有名的叛徒。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有复杂原因左右了弗拉索夫,才让他成为叛将。所以,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弗拉索夫的经历,才能理解他为何背叛,以及他转过身向苏联开枪的原因。

弗拉索夫十八岁参军,先在国内战争中跟白军作战,内战结束后进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深造,跟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是同学。“二战”爆发后,他担任了集团军司令,指挥过著名的基辅防御战,虽然那场防御战最终崩溃,但在他的指挥下打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在保卫莫斯科战役中,他及时堵住德军突破口,并率部把德国人挡在了莫斯科运河一线。

一个人呈上升趋势,必定是他做出的非凡成绩在起支撑作用。弗拉索夫是一员枭将,很快又在莫斯科大反攻中一马当先,率突击第二集团军有力地打击了德军。可惜他的推进速度太快,苏军其他部队进展迟缓,德国北方集团军调来大批增援部队,包围了他的突击第二集团军。1942年6月25日,他命令集团军分成三个小组,由总部冲锋枪连掩护,退往一个步兵师的阵地,但却被德军打散,他带着少数士兵逃到了一个叫皮亚特尼察的小村庄。德国第三十八步兵军的士兵包围了他们,然后冲到他身边,用冲锋枪对准了他的头。

那一刻,弗拉索夫作为中将的身份、地位和荣耀丧失殆尽,他向德国士兵举起双手,投降了德军。他在那一刻的选择是单纯的个人选择,但要命的是他的地位太高,身份太特殊,所以他举起的双手牵动了国家神经,甚至变成了国家耻辱。斯大林在一年前就签署了那份在苏联历史上以残暴著称的270号命令:“指挥员和政工人员在战斗中如果隐瞒自己的身份,开小差或者向敌人投降,将被视为蓄意叛逃人员……如果指挥员或者政委不积极组织击退敌人,而是选择向敌人投降,可以用一切办法消灭他们……”弗拉索夫作为投降者是坐实了,他也会被270号命令处置。

在纳粹战俘营里,当被俘的苏联士兵们仍叫他将军时,他便感到羞耻——他是第一个被俘虏的苏联中将,巨大的耻辱让他无地自容。

接下来,弗拉索夫看见苏联士兵在战俘营里遭到可怕的摧残,他们没有吃的,在寒冷的冬天缺少衣服,生病了更是得不到医治,仅仅过了一个冬天,大部分战俘就因为饥寒交迫而死亡。

烈火瞬间变为寒冰,对人心灵的摧残便难以人言。苏军战俘的遭遇让弗拉索夫胆寒,他向德军提出申诉,但在德国人眼里他已不是中将,而是无数战俘中的一员,他的声音被高墙、铁丝网和铁窗挡了回去,到最后便变成无奈的叹息。他绝望了,甚至后悔没有在皮亚特尼察村向包围他的德军射击,那样的话他一定会被德军打死,倒也不用受这份窝囊气。人最艰难的选择是死,他落到那样的地步,想死也很难。如果让他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哪怕被打死也很光荣。但在战俘营里,贵为中将的他被人吆来喝去,到最后很有可能会被虐死,一想到那样的结果他便心生绝望。

弗拉索夫深知斯大林不杀他,不足以对其他俘虏起到威慑作用。他想起一个关于斯大林的笑话,在斯大林时代,一个苏联人移民美国,过海关时被查出行李中带着一张斯大林画像。美国海关官员奇怪地问那苏联人,你带这玩意儿干什么用啊?那苏联人说,这治我的思乡病,我只要把这画像掏出来一看就不想回苏联了。那是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如果把幽默抖开,里面是冷冰冰的刀子。

弗拉索夫因为丧失信心,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认为苏联已经输掉了那场战争,他应该与德国人合作,从而解放苏联,那样就可以使苏联人民少流一些血。这是一个很吓人的念头,理应三思而后行,但弗拉索夫却认定他的判断是对的。

弗拉索夫此举,可谓是曲线救国。但是弗拉索夫却必须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将,才能去追求他的理想。他心比天高,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并未在意“叛徒”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后果,他只是觉得“叛徒”一说是一块敲门砖,只要能把命运的大门敲开,砖碎了也没有关系。

弗拉索夫投降后,担任了由苏军俘虏组成的亲德的“俄罗斯解放军”的首领。但是叛徒的日子不好过,德国人因为不信任弗拉索夫,所以并不重用他。怀疑、敌视、防备和冷漠,犹如一张大网笼罩着他,而他又不得不低下头保持沉默。德国的一位将军向希特勒汇报一件事,话只开了个头——“弗拉索夫有一个想法……”希特勒立刻打断那位将军的话,说弗拉索夫不配有想法,谁批准他们穿德国军装?我们没有那么多德国军装给他们穿。

迫切的愿望变得模糊起来,理想也相继破灭,代之而来的是屈辱和无奈。弗拉索夫原以为投降后,苏联俘虏的待遇会好一些,但事实是被迫害的俘虏越来越多,他眼睁睁地看着那一幕天天上演,却无力改变。不仅如此,德国人还瞧不起他,辱骂他是“蠢猪”,一直对他严加看管。

在失眠的夜晚,弗拉索夫的双眼被黑夜挤压出酸楚和痛苦,两行泪水从脸上往下流淌,那时的他一定说不出满腔的苦衷。他可以背叛信仰、立场、政党、国家和亲人,但他无法背叛自己,先前的他高贵、威武、高大和自信,那一切在他背叛后的黑夜变成游动的光芒,向他投来久违的暖意。记忆会长在人的身体里,一旦被唤醒,就会越来越近地逼近一个人,让他承认曾经为生命付出的事实。在那样的时候,他的痛苦在精神河流中沉缓起伏,他才发现哪怕他能狠下心杀死以前的自己,却杀不死记忆。

大时代中的人,其命运有时候会扭转向不可知的一面。弗拉索夫熬到纳粹面临灭亡时,终于被希特勒想起是可利用之人,于是便匆匆任命他为俄国武装力量总司令,让他从集中营里招募那些苏联俘虏,组建一支名为“俄罗斯解放军”的新部队。

弗拉索夫很快便组建了一支五万人的部队,准备攻打苏联。因为他始终认为是斯大林让苏联人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所以他抱着拯救苏联的愿望,将自己的行为美其名曰为与德国人合作。

做了四年战俘,弗拉索夫长期囿于一方天地,已很难分辨天下大势,但他在内心播种的那颗含毒的种子,已生根发芽并长成了大树。他要疯狂搏一回,以挽回那些年遭受的失落、痛苦、磨难和屈辱。当然,因为心性使然,他还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他压抑得太久,在那一刻看见最初的愿望又闪烁出光亮时,他便要紧紧抓住,让其迅猛燃烧出耀眼的火光,照亮他的理想。

弗拉索夫的命不好,或者说,他早已成为战争的弃儿,但他却死死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不放,于是他被希特勒利用,和纳粹一起跳了一场最后的死亡之舞。他组建的“俄罗斯解放军”生不逢时,它成立时“二战”已接近尾声,西方盟军和苏军在当时势不可当,而大势已去的法西斯德国行将就木。弗拉索夫至此才明白脚下无路,等待他的是苏联对他的惩罚。

该清醒了吧?迎面刀子林立,如果弗拉索夫再往前走,只能是自取灭亡。好在弗拉索夫及时清醒了,他发现形势不妙,便和手下寻找退路。至此,他煞费苦心的叛变,或者说与德国人的合作终止了。为了逃避苏联政府的惩罚,弗拉索夫渴望与“二战”中的两个中立国——瑞典和瑞士联盟,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但人家一眼就看出他是烫手的山芋,拒绝了他的“友好”加盟。

弗拉索夫决定自杀。但是很快又发生了让他精神振奋的事情,投降德国的各路苏联士兵都投奔他而来,原因是苏军在东线节节推进,德国人节节败退,他们认为弗拉索夫是唯一的依靠。他刚刚要拔出手枪自杀的手便握成拳头,他要最后搏一回。一时间,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壮大到十万人,他要为自己和“俄罗斯解放军”寻找活路。

他衡量一个现实——他的十万军队足以和苏联抗衡,而且还可以团结与苏联有民族矛盾的乌克兰人、哥萨克人、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人、车臣人、卡尔梅克人等,他们在以前加入苏军后,作战本来就不积极,早在斯大林270号命令一出,他们便军心涣散,甚至把德国视为解放他们的希望。弗拉索夫要把他们拉入他的麾下,成立一支耸立于欧洲的不败之师。

弗拉索夫又做梦了吧?不,他这次很清醒,对局势也看得很清楚,而且很有把握咸鱼翻身。至此,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一直不甘心,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努力。

不久,机会来了。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了反法西斯武装起义,首都布拉格很快被起义军占领。德国党卫军对起义军大开杀戒,布拉格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当时,英美盟军和苏军无法赶到布拉格,弗拉索夫认为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便决定帮助起义军,那样的话今后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会感激“俄罗斯解放军”,为他们提供政治避难,或者在盟国面前为他们说情。

说干就干,弗拉索夫命令“俄罗斯解放军”立即进攻布拉格,掉转枪口对德国人作战。弗拉索夫又当了一次叛徒,他已经在一条泥泞的道路上东摇西晃地走远了,无论身后有怎样的光明,他都不能转身返回,因为他知道返回的路更艰难,还不如往前闯,闯好了便会有好的前程。

弗拉索夫带领兵强马壮的“俄罗斯解放军”进入布拉格,把德国军队分割成两半,德军被迫撤退,布拉格这座历史名城才从希特勒的魔掌中解脱了出来。打走了德军,弗拉索夫可以按照他的设想稳步推进了吧,但他命中注定运气不好,斯大林立即给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同时命令苏联军队加速开往布拉格。刚刚被他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捷克斯洛伐克,按说应该感激他,用实际行动帮他渡过难关才对,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迫于斯大林的压力,撕毁了刚与弗拉索夫签订的协议,对弗拉索夫板起了面孔。

命运让弗拉索夫起起伏伏,每一次都似乎距希望一步之遥,但很快便熄灭,让他陷入黑暗无力自拔。不久,苏联红军的坦克临近布拉格,弗拉索夫忍痛命令“俄罗斯解放军”撤出布拉格。第二天,苏联军队如潮水般涌进了布拉格。

胜者王侯败者贼,弗拉索夫的命运很符合中国的这句老话,他只差一步就成功了,但那一步却一直不属于他。他为了摆脱苏联军队,率领“俄罗斯解放军”一刻不停地向西方撤退,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一个多月后,弗拉索夫率领“俄罗斯解放军”向美军投降。然而弗拉索夫永远都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在这之前,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签订了一项协议:美、英军队将无条件地把俘虏到的苏联公民,尤其是身着德军服装的战俘交还给苏军。那个协议自签订后并未用过一次,现在作为苏联叛将的弗拉索夫撞到了枪口上,便不得不用了。

于是,弗拉索夫的路走到了尽头,他和部下被美国遣送回苏联。第二年,弗拉索夫被处以绞刑。他最终死在了祖国,无论他对苏联抱有怎样的幻想,怎样在扭结的命运中挣扎,最后他还是掉转枪口,对自己的祖國开了枪,他被送上绞刑架的那一刻,他的祖国、故乡和亲人都站在了他的对面,他变成了彻底的失败者。也许,只有当他被绞死后闭上眼睛,他焦灼的心灵才能够得以解脱。

不久,“二战”结束。

9. “堵枪眼英雄”的两个版本

卫国战争让苏联这头“熊”一跃而起,迅猛反击纳粹。

卫国战争打出了气势,亦打出了威风,苏联人欣喜于“熊”的意志还在,信念还在,力气也还在。最后,他们一鼓作气打到了德国,用“熊”的大掌把世界拍出了惊天动地的声响。

虽然战争机器是以国家意志向前运行的,但如果少了人的推动,它就会停在原地不动。于是,便涌现出不少因推动战争机器而成为英雄的人,当战争结束后,他们便因为超出常人的付出而留名于史。但有意思的是,在战场上并非只有英雄引人注目,有时候插科打诨一般发生的奇异之事,会让一向以血腥和杀戮为主的战场变得趣味横生,引人发笑。如英、德两军在“二战”中为争夺一个港口,德军在前一天派布雷舰布下水雷,而英军则在第二天将雷排掉。双方就那样对峙了一周又一周,彼此把对方了解得一清二楚,但因为上面并没有下达开战的命令,双方除了重复布雷排雷外别无选择。后来的一天,英军忘记排雷,结果德军又开着布雷舰去布雷时被炸沉。德军指责英军不守规矩,英军过意不去,便给予被救的德军很好的待遇,直到战争结束把他们送回国。

同在“二战”期间的一次战斗中,英军派出四百多人,去攻打意大利军队防守的一个野战机场。英军接近后才知道意大利有五百多名军人,而且拥有坚固的混凝土工事和充足的弹药,还有德国人支援的两门威力巨大的88炮和充足的炮弹。英军没有像样的重武器,指挥官硬着头皮发起进攻,并准备随时撤退。但奇怪的是进攻战刚刚打响,意大利军人便举起了白旗。原来,意大利军队的弹药箱被钉死了,他们拿不出弹药,不得不向英军投降。

在“二战”中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在著名的“狼群”行动中坦克被炸飞后将潜水艇砸坏的事。一艘德国潜艇击中盟军的一艘满载军用物资和炸药的运输船,使其发生大爆炸,船上的物品被炸得满天乱飞。德军潜艇的艇长很兴奋,便下令潜艇浮上水面观看他们的战绩。不巧的是,那艘船上被炸飞的一辆坦克落下后,不巧砸沉了他们的潜艇。

苏联在“二战”中涌现出的堵枪眼英雄马特洛索夫,因其有两个版本,便也成为被人们长久议论的趣事。

虽然那两个版本颇为离奇,但马特洛索夫的身份却是真实的——他自幼丧失父母,在一个儿童劳动院接受教育,長大后在该院当助理教养员。1942年10月,他入伍成为步兵学校学员,当年11月就上了前线。他虽然是列兵,但他用身体堵机枪口的事迹,像神话一样在苏联广为传播。

正因为他成为万众瞩目的“苏联英雄”,关于他是否用胸膛堵过枪眼,便引得人们猜测和议论,于是便有了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43年2月23日,他随一支分队去夺取德军占领的切尔努什基村,被德军在土木发射点中的机枪火力压住,当时的情况急需消灭那个支撑点,否则整个战役都将受到影响。勇敢的马特洛索夫爬向德军土木发射点,把两枚手榴弹投了出去,德军的机枪便哑了,但很快又疯狂扫射起来,他身后的分队再次被机枪火力压住。他一咬牙,突然起身扑向土木发射点,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机枪的射孔,分队战士趁机冲上去扫射了土木发射点的德军。马特洛索夫壮烈牺牲,一时成为战场上的佳话,之后被授予“苏联英雄”奖章,并被永远列入五十四团第一连的名册,每次连队点名都要点到他的名字,以示他永远存在于这个连队。

战争需要战士无畏献身,以死殉国。所以,壮烈牺牲的马特洛索夫便成为被大力宣传的典型,1943年6月19日,他被追认为“苏联英雄”。

如此英雄,必然成为苏联红军的楷模。马特洛索夫堵枪眼的事迹被传播开后,在苏联红军中掀起了涌现“马特洛索夫式”英雄的热潮,各集团军、各兵团出现了四百多个像他一样的英雄,而且每个人都用血肉之躯堵过敌人的枪眼。这些“马特洛索夫”都颇为神奇,能一边堵住敌人的枪眼,一边把手榴弹投进敌人的碉堡,其中甚至有堵完枪眼后安然无恙者,战后戴着耀眼的勋章在苏联各地做报告。

那样的英雄太多了,人们便觉得他们似乎是被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一群人。即使他们各自独立作战,但仍然让人们疑惑,这些英雄有没有人为塑造的原因?再则,人们也为他们能堵住机枪而疑惑,要知道机枪的威力能把人打成筛子,也能把人的躯体推出数米开外,而众多“马特洛索夫”却用躯体死死堵住了机枪,岂不是有悖自然规律?

然而在当时,没有人敢把内心的质疑说出口,众多“堵枪眼英雄”便成为苏联在“二战”的光荣。到了1991年,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作家维亚切斯拉夫,本着对那场战争负责的态度,对马特洛索夫的“堵枪眼”事件展开了调查。

孔德拉季耶夫找到当年的那些战士,终于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为此,他用书面方式对外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首先,必须肯定,马洛拉索夫确实是一位英雄,牺牲得很壮烈,但他确实没有堵枪眼。当天的战斗中,苏军在冲锋时遇到了德军碉堡的火力阻击。马洛拉索夫很聪明地从碉堡旁边绕了过去,他绕过敌人的火力,来到了碉堡的侧后方,并且爬上了碉堡。在碉堡上方有一个通气孔,如果马洛拉索夫投进一颗手榴弹,那问题就解决了,但他显然没有手榴弹了,而且他连冲锋枪都没有,只有一支老式步枪。他就用这支枪向碉堡里射击。碉堡里的德国人立刻还击,马洛拉索夫当即被打死,他的尸体从碉堡上滑落了下去,落到了碉堡的射击孔前面。而此时,碉堡里只有两名德国士兵,操纵着一挺机枪,当他们去对付马洛拉索夫时,就顾不上发射机枪了。红军士兵便利用这个机会发起冲锋,碉堡里的两名德国人见势不妙,慌忙逃走,红军就占领了碉堡。红军士兵们在碉堡前发现了马洛拉索夫的尸体,由于尸体就躺在射击孔前,而且被击穿了很多弹孔,所以就有人说是他堵住了机枪。然而营里的政工人员纳兹德拉切夫大尉最初的报告,只是说马洛拉索夫扑向了敌人的火力点,并且压制住了它,表现出了英雄主义精神。但是到了旅政治部主任沃尔科夫上校那里就变成了:‘在争夺切尔努什基村的战斗中,1924年出生的共青团员马洛拉索夫创造了英雄的战绩,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用这种方法保证了我们步兵部队能够顺利前进。从此,马洛拉索夫就变成‘堵枪眼英雄,被到处传颂,但也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甚至于他牺牲的日期都变了。本来他牺牲于2月27日,但是在日后的宣传中,却被提前了四天,变成了2月23日,因为这一天是红军节。”

这是关于马洛拉索夫“堵枪眼”的第二个版本。

如果一件事有两个版本,那么其中一个便会否定另一个,而不被否定的那个就是事实。很显然,关于马洛拉索夫“堵枪眼”的事件,第二个版本更有说服力,亦更让人信服。

如今的俄罗斯人不喜欢对往事刨根问底,仍然认为马洛拉索夫就是“堵枪眼”的英雄,至今的一些村镇、农庄、轮船、学校,仍以马特洛索夫的名字命名。

据说,喜欢用马特洛索夫的名字命名的人,父辈都参加过“二战”。

10. “苏联英雄”奖章

“二战”结束了,苏联政府为那些立下战功的人和城市授予“苏联英雄”奖章。在“二战”开始的第一年,就有数十人获得“苏联英雄”奖章,但当时纳粹兵临城下,没有合适的时间颁奖,直到把那些狂妄的“驯熊师”赶走后,才有时间奖励那些英雄。

“苏联英雄”是苏联的最高荣誉,于1934年4月16日设立,授以金星奖章。到苏联解体时共有一万余人获得此荣誉,其中百分之九十多的人在卫国战争时期获得。除此之外,有十三座城市获得“苏联英雄”奖章,分别是塞瓦斯托波尔、斯大林格勒、基辅、图拉、刻赤、莫斯科、布列斯特要塞、列宁格勒、敖德萨、新罗西斯克、明斯克、摩尔曼斯克、斯摩棱斯克。排列前五名的城市直接用金星奖章作为城徽,以示历史荣耀。

如果避开战争留下的隐痛,只看这些英雄的丰功伟绩,就会发现每一个“苏联英雄”背后,都有极为震撼的传奇故事。第一次获得“苏联英雄”奖章的是七位苏联飞行员,他们因成功解救北極考察队和“切留斯基”号破冰船船员而立功。与此同时,破冰船的十五名船员,因为在北冰洋冰区漂流八百一十二天,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纪录,所以他们集体获得“苏联英雄”奖章。

产生于战争年代的奖励,必然与军人的付出分不开。获得“苏联英雄”奖章者,除了元帅、将军、师长、旅长、团长、营长,以及大量士兵外,还有苏联游击队员。马什科夫是白俄罗斯“红色十月”游击队长兼政委,他虽然不是正规军人,但因作战勇敢和战绩辉煌,也获得“苏联英雄”奖章。卓娅牺牲后被追认“苏联英雄”,是八十七位女“苏联英雄”的首位获得者。

最高荣誉,往往对应的是最大的功劳。有意思的是,这个奖一设立,苏联空军便以不可撼动的成绩出现在人们视野里。飞行员格罗莫夫在1934年连续飞行七十五小时,航程达到12411公里;契卡洛夫等三名飞行员连续往返于莫斯科和远东之间,让世界飞行员为之敬仰。这些在天空中为苏联空军创造辉煌的空军飞行员,理所应当地获得“苏联英雄”奖章。

即使是英雄,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也不会是高低胖瘦都整齐划一的一群人,总会有几人显得与众不同。独臂飞行员列昂诺夫在苏联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亦是最为特殊的“苏联英雄”。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他一人驾机击落数架德国纳粹飞机,后来他的飞机不幸被击中,他负了重伤,为保命不得不截掉左臂。一般人到了那种地步便与驾驶飞机无缘了,但他痊愈后找到先前的空军部队,提出重返蓝天的要求。他的愿望之迫切,继续杀敌的信心之坚决,让空军部队领导也相信他仍然是以前的那个列昂诺夫,便破例让他驾驶飞机继续参加战斗。他用独臂将战机驾驶得如同会听话似的,他想让它到哪里它便飞到哪里。他就那样参加了五十多场战斗,击落了很多德国纳粹飞机。

在“二战”中,苏联曾涌现出不少像列昂诺夫这样的战斗英雄,如狙击手瓦雷里,单凭一支普通的7.62毫米步枪,就击毙德国纳粹二百二十五人,其中有十一人是德军狙击手;而另一位女狙击手帕夫里琴科,则击毙德国纳粹三百零九人,其中有二十五人是德军狙击手。还有不少炮兵、海军、步兵,乃至游击队员,都创下了战争奇迹。

战时流血,胜利后应该得到掌声和鲜花。“二战”后,列昂诺夫被授予“苏联英雄”奖章,他的事迹被写进了数部军事书,成为苏联研究“二战”必不可少的对象。

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很多事情都会朝着不可预估的方向发展。这一现象在列昂诺夫身上也发生了,“二战”结束后,谁都找不到列昂诺夫,授予他的“苏联英雄”奖章便无法交到他本人手中。大家猜想,他可能在那场战争中牺牲了。直到苏联解体后,年迈的列昂诺夫在一次老战友聚会时才露面,并幸运地遇到了在当年是指挥员,后成为将军的一位战友。原来,列昂诺夫在战后悄悄回到家乡,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将军问列昂诺夫为什么没有戴“苏联英雄”奖章?他回答说他没有被授过啊!将军感慨地说,你在胜利后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授予命令是我当时签发的。四十余年音讯全无的列昂诺夫,在那次聚会后终于佩戴上“苏联英雄”奖章。

也有人与“苏联英雄”奖章擦肩而过,留下了终身遗憾。1944年,苏联政府已经决定给空军驾驶员古拉耶夫少校颁发第三枚“苏联英雄”奖章,同时还给另几位飞行员颁发第二枚“苏联英雄”奖章。但是他们在颁奖前一天夜里,在莫斯科的一家饭馆里聚众闹事,弄出了很坏的影响,斯大林一怒之下取消了颁奖的命令。

最遗憾的是三位大将,他们在“二战”中战功辉煌,却因为遇上倒霉事不幸身亡,无缘享受“苏联英雄”和元帅的荣誉。第一位不幸的大将是瓦杜丁,他当时是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在检查部队的路上。在出事的前一天,朱可夫元帅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便劝瓦杜丁派一名副司令员去检查即可,但瓦杜丁坚持要亲自去。下午,瓦杜丁一行途经一个小村庄,一群“高高瘦瘦、神神秘秘、脚跟不着地、样子可恶”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同时还不时从人群中传出枪声。瓦杜丁认定战乱之时,成群结伙的人非奸即盗,便下车去处置这群敢在他的地盘上撒野的人。那群人中又传出零乱的枪声,一颗流弹击中了瓦杜丁。那颗子弹很不巧地打断了他的大腿动脉,等把他送到医院,已因失血过多而死亡。一位在战后稳获“苏联英雄”的大将死于流弹,在苏联红军中是空前的悲哀,斯大林下令将瓦杜丁“隆重安葬在基辅”。

另一位像瓦杜丁一样不幸的大将是阿帕纳先科,他是1941年在火线晋升的大将,足可见其资历非同一般。但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因为一直驻守远东而着急,便向斯大林请缨到西线参加最艰难的战争。斯大林安排他担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员,让他准备参加库尔斯克会战。他到西线后便在前线跑来跑去,他的手下劝他注意安全,因为德军的飞机和大炮不时向阵地投下炸弹,每天都有苏联红军被炸死。但他把他们的劝告当成了耳旁风,一门心思视察前线情况,琢磨着如何给予德军致命一击。大将本应在指挥位置上坐镇,他一反常态在阵地上跑来跑去,恐怕不好吧?就在大家都为他担忧时,德军的几枚炮弹落到了别尔格罗德前线的阵地上,他不幸被一片弹片击中,当场身亡。他丧命于炮火的那天,是他到西线整两个月的日子,如果他等到日后开战,一定能发挥出不菲的作用,也一定会获得“苏联英雄”奖章。

第三位倒霉的大将叫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虽然他死时只有三十八岁,但却两次获得“苏联英雄”奖章。他是在卫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只猛虎,战争爆发时他还只是师长,指挥一支坦克师在波罗的海沿岸阻击德军,坦克被全部打光后,他便将部队改编为步兵师继续抗衡德军。因为他的战绩突出,三十七岁成为苏军最年轻的集团军司令(中将军衔),三十八岁成为苏军最年轻的方面军司令(大将军衔)。他创下的第三个纪录却让人们感到无比悲痛,亦是他生命的终结——他成为苏联红军在战时牺牲的最高荣誉获得者(两次“苏联英雄”)。他与瓦杜丁、阿帕纳先科一样,都是死于意外。三个月后苏联取得了胜利,但他却没有活到那一天。出事的那天,他坐车去视察部队,汽车在路上碾上地雷,他不幸被炸死。他的倒霉程度更甚于瓦杜丁和阿帕纳先科,他前面开道的车都安然无恙,唯独他坐的车碰上了地雷。他是最让人惋惜的殁命大将,如果那天他不去视察部队,或者改坐一辆他那个级别本该坐的装甲车,就不会被炸死,三个月之后就会成为苏联最年轻的元帅。

最后一位“苏联英雄”奖章获得者,是三级准尉索罗德科夫,他因为长期在五百米深水中测试新的潜水装备,表现出了极为难得的勇气,因而被授予此荣誉。苏联最后的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仍然按照苏联规定为他颁发了奖章。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的理由是,索罗德科夫是在苏联时期做出丰功伟绩的,理应享受这一荣誉。

因“二战”孕育出的“苏联英雄”奖章,颁出最后一位的那天是1992年1月16日,当时,苏联已经解体二十二天。

历史远去的速度,像风一样迅不可及。

责编:李京春

猜你喜欢
纳粹二战苏联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二战那些事(连载)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纳粹“海报男孩”晒与希特勒合影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