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勇 熊慧鑫
摘 要: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进程中,成人教育积极回应“美好生活”,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建设教育补偿体系,丰富终身学习资源供给;在功能上有效阻断代际贫困,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始终以完善个体生命整全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己任。然而,面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诉求,成人教育仍面临教育目的、价值定位、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实现共同富裕框架不兼容的客观问题和发展局限。为此,需通过构建现代化成人教育体系弥合发展短板、推进成人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破解精神文化贫困、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关键词:成人教育;共同富裕;价值意蕴;实践路向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职业教育接续推进脱贫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YJ880012);2022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西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BMZ004)
作者简介:邓文勇,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熊慧鑫,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3)07-0032-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若从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来看,“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2],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物质保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将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意味着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既要丰富人民物质生活,还要在民生保障能力、公共服务水平、教育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得到有效提升[3]。成人教育因其在人才培养、普惠民生、科技创新、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建构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以成人教育促进个体价值观念转型升级、知识能力创造、公共精神培育,为推进共同富裕持续提供动能。缘此,发挥成人教育优势,挖掘成人教育潜力,深度聚焦成人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挑战以及实施路径,具有深远意义。
一、价值阐释:成人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意义追寻
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高度匹配。成人教育承载着消除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历史使命,在价值观念层面始终坚持将积极回应美好生活、丰富终身学习供给、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选择体现在带领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此增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变革趋向:积极回应“美好生活”,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共同富裕是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由全体人民齐心创造出日益发达、领先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共享虽有差异但却同频的美美与共的幸福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共同富裕已成为当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奋斗的重要内容。“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5],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需从制度上、机制上多方面统筹协调包容性、持续性的经济增长,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增长成果,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因此,高质量且均衡发展的各级各类教育不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
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变成标准化的教育供给与多元化、个性化、优质化的终身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7]。作为终身性的文化力量,成人教育以完满个体美好生活为目的,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民的终身学习需求为主线,以探究未来美好生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整体式地呈现了终身学习要素在个体身上由发展到满足、从自平衡到加强并不断提升的整全教育生命周期。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也在这种矛盾转变和定位转向中充分彰显,并通过“促进学习的社会化、社会的学习化,从而使城市成为能够通过学习不断促进全体市民自身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8]。由此可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已成为我国成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联通教育与人、重构教育与经济、粘合教育与社会的关键要素,更是推动成人教育变革、服务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二)教育正义:建设教育补偿体系,丰富终身学习资源供给
共同富裕为社会正义理念和正义本质提供了历史唯物论基础[9]。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正是“依靠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全面开发支撑下的共享发展的现代化模式”[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富裕不仅注重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推动经济增长效率,还关切强调教育发展的公平正义。在本质上,共同富裕涵盖效率和公平,体现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总体富裕与收入合理分配的共享富裕;在结果上,共同富裕表现为个体收入消费和财富基尼系数的合理分布;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共同富裕体现为公平的教育资源获得、公正的就业与晋升机会。
与此同时,成人教育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曾提出成人教育是由传统学校教育转向终身发展的新型教育制度,在持续提升全民族的素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成人教育深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并且是确保人民劳动技能基础和保障共享富裕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成人教育始终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為中心任务和根本功能。在国家、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基础上,提高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的成人教育培养能力,对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持续优化,以及对高端创新型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和积累,有助于优化我国人力资本结构。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彻其发展之中,通过建立教育补偿体系与共同富裕形成共振,并对城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城镇流动人口进行了重点教育扶持,以填补人民群众对生活技能、生活教育内容的需求;同时,通过提升教育时空灵活性,突出个性化的终身教育服务资源供给,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持续提升育人效率与成果。
(三)消除贫困:有效阻断代际贫困,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富裕”和“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从国家统计局2023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02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到了0.47,相较于2008年的0.49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系数指标仍超过国际上0.4的警戒线,而过大的贫富差距将抑制中低收入人群进一步发展,制约共同富裕的实现。通过进一步分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发现,相较于2013年,2022年位于前20%的高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2 659元的增长,而后排位20%的低收入人群仅实现4 199元的增长,二者差距显著,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鸿沟将造成居民收入结构的进一步恶化。扎实稳步推进共同富裕,重点在于加快推动低收入人群增加速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富有韧性的增长空间,直接为经济增长提供动能 [11],进而减少收入分配的两极化,使收入分配格局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型”。而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12],这是因为教育既有启智益民、传播知识的直接作用,又有扶贫济困、促进经济发展的助力效应 [13]。
无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社会民生最根本的需求在于全面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创造乐而有教、勤而好学、富而奋进的社会风貌。而在供给侧,成人教育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引擎。第一,成人教育助力贫困人口追求美好生活,展现出其智力帮扶突出、资源潜力巨大、辐射示范最广泛等优点,在脱贫攻坚中起到特殊而又十分关键的作用[14]。第二,成人教育是脱贫攻坚的战略力量,其价值在于我国成人教育扶贫政策始終坚持人民的立场,利用行之有效的成人教育课程安排与政策调整,持续提升和激活贫困人口的劳动创造力与生产积极性,从而解决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失语”现象 [15]。第三,以成人教育促进人力资本增长,有利于将市场经济的“蛋糕”做大,能够有效促进“蛋糕”合理分配,推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增强社会财富创造与消费能力,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帮助后富家庭实现自主创收与财富收入可持续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公平正义和阶层流动。
(四)共情利他:完善个体生命整全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共同富裕的教育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关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教育发展目标。2015年UNESCO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可持续性是全球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将教育和知识重新视为全球性的共同利益,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同年,《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使我国迈入世界教育强国行列,推动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实现,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但是,成人终身学习已不再仅是使个体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变迁,它涵盖了每一个成人个体的学习过程的总和,是人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在此背景下,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由学会生存的扫盲技能培训转向终身性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在个人层面上,建立起一套符合个体幸福完满生活的终身教育价值体系,满足人民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而产生的教育需求,在紧跟时代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激发个体的内驱力;在道德方面,促成人格的秩序化,以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升创新创业的增值效果,对人民群众创造并共享精神财富的意愿和能力进行提升;在社会层面,使成人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并以提升公共性的社会效能为目的,不断趋向高质量发展,与社区协同育人达成普遍共识并在社区治理方面取得卓然成效,凭借与个体、社会合作产出的“公共利益”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成人教育在朝向美好生活追寻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特殊功能,并在共情利他的同时推动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不断进步和深化,提振终身学习的社会价值,当然这也是成人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推进机制。
二、现实困境:成人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壁垒
成人教育与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伴而生,历经数十年的变迁转型。然而,时至今日,成人教育自身的困境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贡献的瓶颈是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制度惯性和现代性张力中,成人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集中表现为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价值定位、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不一致。
(一)“迷失”:成人教育的教育目的与共同富裕精神的分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涵盖精神文明在内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当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6],这为新发展阶段成人教育以公共文化服务为支点推动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取决于主体的现代化,成人的主体性发展则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主体向度上,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成人个体的主体意识觉醒。成人的主体性是个体在同客观世界的互动中展现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17],其动力机制在于成人的主体自觉和推进个体的自我导向学习,其实现途径在于构建有意义的美好教育生活。
现实地看,成人教育被视为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性特征依然显著,成人教育发展的主体性力量正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成人教育的文化根脉脱离创新传承。成人教育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度不高,更多扮演着持续性的投入者角色,加之文化传承投入大、耗时长、且具有回报率延后性等特征,导致部分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如同价值规律所述,成人教育资源倾向流入高回报率的产业。因此,成人教育目的之盲目性、逐利性、扩张性、功利性等缺陷凸显,公共文化空间形塑的作用被消解。三是成人教育缺乏实现共同富裕的恰当方式和渠道。成人教育因匮乏精神生活的生产和终身性的教育文化再生产,其对社会文化的“公共性”阐释力不足,使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难以实现共建共享。假若成人教育“迷失”在以社会本位的物质性价值目的中,将日益消磨其生命活力,甚至无法在共同富裕中起到未来价值引领的作用。
(二)“悬浮”:成人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共同富裕需求的背离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建设普及,物质劳动生产方式发生系统性变革,人民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也随之加速更新,过往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当代社会经济问题之解决的成人教育,随着“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等概念的引入,非但没有获得更大的发展,反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同时,由于将重点放在非正式学习、实用知识技能学习、个人化学习的终身学习模式上,而该模式对成人教育的专业化进行了弱化,并且在内容和方法上兼具多元性 [18],在此发展格局下,成人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从“嵌入”走向“悬浮”,致使成人的价值定位与共同富裕的需求相背离,在整体上表现为成人教育发展的不公平问题。一是成人教育改革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工具性价值作为主导,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缺少特有的使命担当,未能催化劳动生产要素的重组,忽视了城乡、省际成人教育发展不均衡,其供给侧调控无法真正在分配制度中予以体现。二是成人教育工作者“质不高”“留不住”“用不好”的现象普遍存在。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在课程设计、学生创新动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呈现出“滞后性”[19]。三是成人教育缺乏与各教育形态的互动,在效率公平方面差距明显,难以深入社会问题而几近成为封闭的“孤岛”。“悬浮”在社会经济发展之外只会导致成人教育被逐渐架空、价值功能不落地,难以为共同富裕提供精准刚劲的教育支撑。
(三)“缺失”:成人教育的人才培養结构与共同富裕框架的剥离
成人教育在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增强人民就业和企业的竞争力、缩小知识和技能的差距等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有助于个体增加社会资本、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20]。研究表明,当社会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限每增加一年,企业员工的人均生产效率将提高约5%到15% [21]。不同于高等教育的科技力、经济力创造,成人教育通过激发成人内生的文化力量,从而凝聚出一种极具力度的“人文力”。“人文力”正是成人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密码”,可以充分发挥成人教育“悉心育才、匠心引才、巧妙用才”的优势,走出一条以人才“丰精神富、致物质富”的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
概而观之,在“互联网+”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传统产业、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愈加紧密,诸如“自雇经济”等新业态应运崛起。然而,成人教育在对个体综合职业能力的“硬实力”孵化、创新能力的“软技能”塑造方面明显迟滞,其仍遵循传统学历教育的培育模式,在社会互动方面有较强的封闭性,这就导致成人教育的人才供需出现矛盾。其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体现为经济市场需求目标多元化与成人教育产品供给一元化的冲突,“学非所用”与知识经济化的利益缠绕,以及忽视社会公共价值取向的不断衍生。其二是成人教育培育的技能人才劳动报酬缺少竞争力,人才规模化培养能力减弱,导致成人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下降。其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在创收性质的教育模式下,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精神、意识、思维趋同等现象。因教育人才资源与培养条件的缺失,成人教育的人才结构体系与共同富裕的需求不兼容,难以为共同富裕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且高效益的教育支撑。
(四)“僵化”:成人教育的发展运行机制与共同富裕治理的矛盾
我国成人教育在“发展至上”的现代治理逻辑和“国家主义”的政治治理逻辑驱使下“曲折前进”[22]。成人教育的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利益相关方以及学习主体,在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机制下相互合作,共同对成人教育进行管理的过程[23]。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发展逻辑引发了巨大的成人教育需求,各方社会力量自主自发地参与其中,社区在成人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功能,积极构建“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在共同富裕语境下“通过‘教育公平—社区治理—人力资本的综合作用,彰显自身的价值与意义”[24]。另一方面,家庭、社区是国家现代治理格局中“自上而下”的重要内容模块,成人教育的治理已逐步从依靠政府集权的内生性行动转向依靠多元化行政力量的外生性行动。例如,2014年8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对地方以及市级政府进行权利下放。然而因民主治理观念的支撑不足,由行政力量主导的成人教育治理模式相对“僵化”,与多元协同、因地制宜的共同富裕治理存在矛盾冲突。一是在非学校教育层面的“管办分离”,成人职业培训、针对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乡村社区教育等未能进入教育行政规划,缺乏“自上而下”力量的支持,成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大面积受挫。二是在学校教育层面,教育主管部门,主办高校以及学习者在质量观方面存在误区[25]。这一度引发了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如入学门槛设置过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资源获取渠道狭窄、教学过程缺少监督、考试形同虚设等乱象频发[26]。三是成人教育规模化的社会主导力量欠缺,管理机构的行政化运行机制愈发不能契合成人教育的开拓发展,教育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机制的“需求—反应”链失灵,这必然导致成人教育发展空间萎缩[27]。诸如此类僵化的治理机制极易影响成人教育底层治理主体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出现社区基层组织的教育功能难以匹配共同富裕的时代诉求。
三、突破路径:成人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理路
共同富裕是站立在高质量发展之上的社会构建理念,它勾画了未来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公平性和美好性。作为一种社会目标共识,共同富裕能够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与科学发展规划。成人教育如何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宏大的、终身性的系统工程,既涵盖国家战略层面与经济策略层面,也包含教育内外层面。概而言之,成人教育推进共同富裕是动态化发展的实践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需在“补短板、促正义、树风尚、强支撑”等多维度中稳步探索。
(一)补短板:确保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构建现代化成人教育体系
尽管成人教育体系在总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诸多发展运行的短板制约着成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缘此,在供给需求两端协同发力,提升成人教育治理能力,以技术支持、政策调控的正向合力,优化成人终身学习与优质教育参与的生态环境,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成人教育体系,已然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1.关注成人教育的技术实现,营造智慧型学习型社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红利的不断释放,成人教育如何在科學技术变革之下重塑终身学习生态,对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实现成人教育要素组成的重构。要依托人工智能的“硬件”环境,融合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优势,实现学习主体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和谐互动,赋能成人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走向个性化,融入核心素养并引导教育评价走向全景式,构建处处可学的“智能型”学习生态[28]。二是打造成人教育数据治理体系。要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国家到地方为依托,建立弱势群体的学习成长数据库,改善成人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29]。通过构筑标准化的成人教育数据共享平台,可以强化成人教育数据应用的精准性,提升成人教育数据的有效性,充分激活成人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参与功能[30]。三是真正落实成人教育数字智慧课堂等教学方式改革,在培训资源和智能技术等方面同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多元协同,拓展成人教育边界,支持智慧型学习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高效运用多元政策调控工具,夯实共同富裕基础。政策工具作为整体化、系统化、协调性、规范性的制度举措,是成人教育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客观保障。为此,成人教育急需建构富有弹性的、包容性增长的学习空间,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学习支持。一方面,成人教育的政策运用不能仅从教育行政端入手,还应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短板内嵌的社会发展要素以及是否能够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精准扶贫、调节收入分配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落脚点。另一方面,在构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战略中,社区是成人教育治理的重要关节,应以多元共建的方式构筑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生态模型[24],加速社区教育的立法进程,搭建专业化社区教育队伍,尽快建立起稳定的社区教育资金筹集渠道[31]。在解决资助来源方面,可以采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社会服务补偿、专项基金等形式,对流入地政府、办学机构、用人单位甚至是一些特殊群体进行补助,从而在资金保障方面形成一种市场机制[32]。
(二)促正义:推进成人教育均衡发展,打通教育公平“最后一公里”
教育公平是社会正义的重要基础,也是成人教育的根本性核心价值追求。为此,应进一步匡正成人教育的价值失衡,坚守以公平而有质量的成人教育为基础,以均衡的成人教育公共服务为基本规范保证,优化成人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结构。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全面提高人民素质,努力贯通社会公平的“最后一公里”。
1.调整成人教育服务空间布局,提升均等化“程度”。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物质生产、收入分配等环节有积极意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能够促进经济增长[33]。成人教育公共服务可直接带动文创产业、工程建筑业、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的生产。因此,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视为成人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民享受终身教育机会均等和缩小成人教育质量差距的重要途径。在空间上,要适度扩大终身学习教育实验基地和成人教育示范区的辐射范围,持续降低城乡居民享受成人教育服务的成本。首先是降低时间成本。可以通过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扩大城乡间学习交流,将不同空间中的乡村成人教育与城市的学习型社会进行类型上的并轨,形成均衡化、协调化的互补状态。其次是降低经济成本。要加大对乡村成人教育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对留守家庭、老年人等低收入群体给予一定的学习补贴政策,加快实现其享有城乡融合的成人教育公共服务权利。
2.优化成人教育服务供给结构,提升均等化“精度”。成人教育服务供给与整体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度量其能否有效促进共同富裕的标准。因此,应发挥成人教育公共服务的稳定兜底功能,不断优化成人教育服务的供给结构,提升成人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精度”。具体来说,一是重点加强终身教育师资筹备。应加快组建针对成人弱势群体、社区居民、老年群体的学习指导与服务的师资队伍,保证成人教育工作者在工资、福利、身份认同等方面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教师地位齐平[34]。二是提升成人教育公共服务的赋能性功能。要以统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为行动逻辑,凸显成人教育浸润性、包容性和增值性的特征价值,提升个体权益意识,增强成人教育文化服务效能。三是加大力度开发成人教育相关的特色文化产业和事业,提升就业保障。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释放终身学习的文化潜力,开设特色文化课程,促进文化创新发展,扎实推进美好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3.提高成人教育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均等化“高度”。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制的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基础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城乡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间接影响了终身学习的发展进程。因此,成人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走“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荣发展道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为前进方向,通过“城乡交互学习—城乡流动并轨—城乡教育融合”的动态进程,逐步实现各类成人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享。为此,成人教育在教学目标上要追求理论知识获取与实践技能的形成以及现代精神的素质培养;在评价上要面向终身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特色课程的开发,不可忽视乡村教育生态。同时,要采取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政策,转变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为成人学习者提供“适应型”“增强型”“发展型”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参与成人继续教育的热情,从激发内在需要的视角突破原来的意愿壁垒,削弱其在群体中的“精华效用”[32]。
(三)树风尚:贯彻成人终身学习理念,着力破解精神文化贫困
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成人教育促进人民社会建构和成长的最为基础却行之有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质量位次,也能为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构建安定持久的文化秩序。如此,成人教育才能走出目的“迷失”,缓解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教育供给“量充沛、质不足”的矛盾,引导人民形成崇高的理想追求,从而涵养出指向精神富裕的文化生态。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精神共同富裕生态。成人教育需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人,其效能取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成人教育要大力繁榮终身学习文化,完善成人学习与教育参与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行具有思想温度、生命厚度、理论深度,能够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文化产品。如在经济投入方面,推进社区公共阅读室、地区文化历史馆、智能化终身学习教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城市乡村联动的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乡流动书房”“终身学习文化驿站”“社区文化家园”等面向美好生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人教育还应充分运用乡贤文化、乡土情等要素,打造健康乡村成人教育文化氛围,在解决公民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培育问题方面着力,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核心的公民价值观养成教育为根本要义,为人民群众创建便捷参与公共生活的信息平台、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渠道,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公共精神培育功能,提供多种形式的公共性的、非盈利性的社会服务,协助人民群众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
2. 遵照生活规律开展精神生产,促进成人教育文化传承。满足人民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诉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虽与共同富裕共生发展,却不会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自发实现,需要正确的教育指引、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当下成人教育面临着片面物质化、价值目的异化和内生动力不足的实践困境,如何走出工具理性思维的桎梏、脱离功利主义的价值推动,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深化公民对公共精神的领悟,已然是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诉求。成人教育需汇聚以“公共精神”为价值核心的发展信念,遵从公共价值的文化传承与遵照美好生活的规律提高文化生产效能的双引领突破路径,逐步形成基于并高于终身学习价值的成人教育文化,增进社会公民之间相互尊重与宽容。因此,需构建地域文化传承的联动机制,激励公共精神的传承,并以城市社区学院、开放大学为中心,乡镇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从旁协助,同时在县域建设线上线下的社区学习网络中心,重点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和共同富裕意识教育,积极推动公共精神传播。
(四)强支撑:有机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物质富足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而人才已成为推动共同富裕“财富蛋糕”不断扩大的生产力基础,是强韧社会发展底盘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实施以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为导向的成人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提中扶低”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1. 提升成人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的知识生产。成人教育推进人才发展的战略布局并非仅仅解决在数量层面人才“够不够”的问题,还要落实人才质量、绩效以及活力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鼓励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资源保障三个方面着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人教育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载体,深化创新创业的知识生产,从而更好地提升成人学习者的创新创业、再就业能力,以培养符合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双创”人才。同时,要实现成人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脉络紧密关联,以消减人才培养滞后的不利影响。要注意结合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上结合行业发展、产业布局、企业概况、专业特点等,聘请优秀企业家进行经验传授;要主动对接资本力量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上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使学生所学能够“走出去”,满足社会创新发展需求,从而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支持。
2.探索对标新兴产业发展的常态培育,深化产学研融合的支持保障。通过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融合,改善就业质量,增加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达到公共目标,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然途径。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遵循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扩增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才与产业链匹配度为弱势入群体增收的发展逻辑,优化升级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竞争力、区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成人高校、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与相应企业共同建设产教融合课堂,并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混合教学为导向,即以“双线融合”为导向,注重课堂的共建生态建设,加强“情景式”“项目式”和“任务式”教学,以校企的耦合对接,实现双方的互补性[35]。另外,还应深化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保障,既注重在企业层次上提高工业效率,降低体制上的生产成本,也关注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改善社会资本存量,实现个体与企业间互利共惠,从而以人才为中心构筑共同富裕道路,继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输入持续性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EB/OL].(2021-10-15) [2023-05-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l.
[3]李景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J].党政研究,2021(1):5-1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5]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1).
[6]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8):117-129.
[7]陈丽.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终身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7.
[8]郝克明.学习型城市:带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J].终身教育研究,2017,28(4):73-79.
[9]肖祥.共同富裕:社会正义的中国实践及其发展启示[J].理论月刊,2023(1):15-25.
[10]刘复兴.教育与共同富裕——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22,43(8):149-159.
[11]刘世锦.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提供增长动能[J]. 农村金融研究,2019(8):79.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84.
[13]覃红霞,李政.高等教育扶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4):1-7.
[14]袁璟瑾.我国成人教育扶贫的历史演进与嬗变趋势[J]. 教育与职业,2021(7):95-99.
[15]郭存,何爱霞.百年扶贫史:我国成人教育扶贫政策变迁历程——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职教论坛,2021,37(12):118-125.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6.
[17]沈萍霞.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11-13.
[18] LOVREN V O,POPOVI K. Lifelong Lear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s adult Education Left Behind?[J]. World Sustainability Series,2017(7):1-17.
[19]牟方志.通识教育观照下成人教育课程设计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98-100.
[20]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EB/OL].(2021-09-27)[2023-05-16].https://www.gov.cn/xinwen/2021-12/15/content_5660938.htm.
[21] TOPEL R.Labor Makets and Economic Growth[M]//世界银行.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终身学习——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22]朱成晨.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信息化时代的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0):41-46.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四 [M].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18.
[24]王耀伟,侯怀银.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公平的实现[J]. 民族教育研究,2022,33(3):32-39.
[25]李方一,裴昌胜,夏艳珺,等.新时代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定位[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6):108-118.
[26]闫治国.“互联网+”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机制与路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8(2):90-95.
[27]乐传永.社会转型与高校继续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2012,33(11):108-110.
[28]李艳莉,陈娟.人工智能时代成人教育变革前景、困境及路径[J].成人教育,2021,41(11):1-7.
[29]王佩,康红芹.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变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4):74-81.
[30]马启鵬,刘泽琳,陈丽珍.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成人教育数据治理省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3):71-77.
[31]吴遵民,赵华.我国社区教育“三无”困境问题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10):63-69,80.
[32]谭璐.我国继续教育公平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1):81-88.
[33]杨颖,穆荣平.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1):96-101.
[34]国卉男,赵华,李珺.比较视野下社区教育的均衡化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19(3):50-57.
[35]邵志明.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实现“双线融合”的价值意蕴、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共建式课堂生态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23-31.
[责任编辑 曹 稳]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Adult Educatio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DENG Wenyong, XIONG Huixin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not onl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but also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realiz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adult education has a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good life and helped build a learning society; it has enriched the supply of lifelong learning resources by building a compensatory education system; it has effectively interrupted 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 and continuously expanded the middle-income group; and it has always taken it as its mission to improve the integrity of individual life and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However, faced with the demands of the era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adult education still faces objectiv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limitations in terms of education purpose, value orient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hat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amework of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bridge the shortcomings of development by constructing a modern adult education system; promot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to promote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making efforts to crack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overty;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d other path measure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ve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adult education; common prosperity; value implication; practice 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