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电切术后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2023-08-17 18:38刘涛胡伟强杨昭
贵州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吡柔比星浸润性膀胱癌

刘涛 胡伟强 杨昭

(1.西安秦皇医院泌尿外科,陕西 西安 710699;2.西安高新医院泌尿外科,陕西 西安 710065;3.西安高陵区医院泌尿外科,陕西 高陵 710200)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70%~80%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既往,临床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且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延伸,经尿道膀胱电切术更成为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它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有重要意义[2]。但相关调查发现[3],经尿道膀胱电切术虽能达到一定的即时效果,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多,导致复发风险高,单纯依靠手术治疗无法实施满意效果。对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出采用化疗药物膀胱灌注联合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方式[4]。为此,本文旨在探讨经尿道电切术后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手术组(n=37)与联合组(n=43)。手术组男33例,女4例;年龄(67.56±4.71)岁;分期:G1期6例,G2期17例,G3期9例,Ta期3例,T1期1例。联合组男40例,女3例;年龄(67.63±4.62)岁;分期:G1期5例,G2期18例,G3期10例,Ta期6例,T1期4例。纳入标准:经影像学和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病程1年内;初次确诊;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存在器质性病变;癌细胞已发生远处转移现象;对化疗药物存在过敏迹象;存在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手术组采取经尿道电切术,术前完善相关检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符合手术治疗要求,术前行膀胱镜探查明确肿瘤位置和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告知患者在膀胱充盈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中取截石位,行硬膜外麻醉,经尿道切除患者膀胱肿瘤,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后进行防感染处理。联合组在手术组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采用吡柔比星(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10 mg 批号:国药准字H20045982),取50 mg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经导尿管注入患者膀胱内,嘱咐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期间每隔15 min翻身一次,使药物在体内充分混匀发挥作用,于1 h后导出药液,注意在行膀胱灌注前吸干药液,1次/日,8周后调整为1次/月,共治疗10次。

1.3观察指标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6]。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感染、尿痛、出血、发热等。在患者术后开展为期18个月的随访,统计术后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治疗有效患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手术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6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5例,总有效率为67.56%;联合组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20例、疾病稳定5例、疾病进展2例,总有效率为83.72%。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手术组(χ2=4.775,P<0.05)。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手术组患者术后感染率27.03%(10/37)、尿痛率40.54%(15/37)、出血率24.32%(9/37)、发热率32.43%(12/37);联合组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率4.65%(2/43)、尿痛率11.63%(5/43)、出血率6.98%(3/43)、发热率6.98%(3/43)。联合组术后感染、尿痛、出血、发热等发生率均低于手术组(χ2=7.810、8.867、4.694、8.459,P<0.05)。

2.3两组治疗有效患者随访复发情况 手术组治疗有效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2%(3/25)、28%(7/25)、36%(9/25),联合组治疗有效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2.78%(1/36)、8.33%(3/36)。两组治疗有效患者术后6个月的复发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χ2=2.340,P>0.05);联合组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复发率均低于手术组(χ2=6.172、5.503,P<0.05)。

3 讨 论

有资料[7]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长期存活率不足40%。因此更多的临床医师主张在手术后配合化疗膀胱灌注治疗来抑制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率度,从而保障手术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手术组(P<0.05),联合组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复发率均低于手术组(P<0.05)。由此可见,在经尿道电切术后实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可以加大肿瘤的清除效果,减少复发率。分析其原因,吡柔比星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通过直接嵌入DNA双链间,干扰DNA的合成,抑制癌细胞DNA复制,并且防止微观网再生,在细胞增殖周期中阻断细胞进入G1期,并在M期和G2期中发挥阻滞作用,致使肿瘤细胞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并且吡柔比星的药物半衰期较短,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后迅速起效,对正常细胞毒性较低,因此,产生的毒副作用较少[8]。在与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应用时可以有效抑制机体癌细胞的繁殖,减少肿瘤细胞的生长,从而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缩小肿瘤体积,避免肿瘤细胞的扩散,有效清除微肿瘤病灶,减少术后淋巴转移现象的发生,降低术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9]。另外本文结果显示,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由于本方案在手术形式上选择经尿道电切术,使用电切镜切割肿瘤组织,在切割的同时进行止血,减少术中出血量,保障手术操作区域的视野清晰,手术操作步骤更加精细化,更有助于确保病灶切除的完整性,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同时该手术保留患者膀胱,为患者留下基本的生理功能。但本次研究有一定的不足,选取的样本量较小,且研究时间不长,还应在日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吡柔比星浸润性膀胱癌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及造影表现与P63及Calponin的相关性
吡柔比星脂质体制备与表征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患者手术后症状簇的聚类分析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β-catenin、cyclinD1、CDK4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不同手术方案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吡柔比星通过抑制雷帕霉素信号通道的哺乳动物靶点引发人膀胱癌细胞自体吞噬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