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党媒深度调查报道

2023-08-16 03:45庾琳
新闻潮 2023年7期
关键词:流程再造媒体融合

庾琳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一线调查等仍是党媒争夺高品质受众的一件“利器”。深度调查报道的“硬、阔”特性,要求记者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调查研究问题,也需要记者具备知识结构、认知、人生阅历、调查事实内核能力等综合素质。因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多,时间成本较高,当下已成“奢侈品”,当然也是最容易破圈的新闻样态,有的记者也因此“一战成名”。

【关键词】深度调查报道;流程再造;媒体融合

调查研究是我党大力提倡的重要工作方法,新闻中的深度调查报道更是有其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性。那么,如何做好融媒体时代下的党媒深度调查报道,深度调查报道又有哪些突破口和转型经验?本文以《广西日报》的实践为例,从深度调查报道的现实意义、选题策划、流程再造、媒体融合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现实意义:融媒体时代更需要深度报道

20世纪90年代,《中国青年报》新闻栏目《冰点》打破常规新闻报道观念、撇开传统新闻的重负,在诸多“焦点”“热点”中诞生,一炮打响。后来,这种深度报道方式被中国传媒界广泛应用。[1]

(一)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内涵拓展

深度调查报道,是一种系统、完整、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前因后果以揭示其本质和意义的报道方式[2],通常是收集一个中心主题的相关事实、背景、事件发展过程、原因等,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和分析来探讨一个事件或问题的影响和意义,并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相较于普通报道,深度报道的目的更注重回答受众所关注的“为什么”和“怎么办”,以及下一步“会怎么样”等问题。

但时代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改变,浅阅读、零碎化阅读成了主要阅读方式,传统媒体的深度调查报道优势有所淡化。[3]那么,是不是深度报道就没有其存在价值了,还是深度报道需要改革以应对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与冲击?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融媒体时代下的深度调查报道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同时,新时代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各种数字化平台为深度调查报道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使其更加便捷、高效地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深度调查报道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不再是单纯的一种报道形式,而是一种注重真实性、权威性、全面性、深入性的新闻理念和报道方式,它在视角、结构、手法等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二)深度报道是党媒的一件“利器”

在众多“快餐新闻”中,读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更需要权威性的深度了解,相对而言,党媒的深度报道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因为党媒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专业能力。《广西日报》在2023年3月22日至3月28日“中国水周”推出的《广西水质领跑全国,见证“美丽中国”实践深度调查》系列报道一经刊出,就引发广西各地各部门大量转发,阅读量就达10万+,6篇报道的总转发点击量超过200万人次。

在2018年7月南風窗传媒智库举办的“深度报道与媒体舆论引导力”研讨会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昕说:“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生存的重要法宝,也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标配之一。新媒体时代,10%的人生产优质内容给90%的人看的规律并没有被改变,专业生产、优质内容的价值仍然存在。”[4]

由此说明,调查报道不仅可以让新时期地方党媒赢得更多关注,更是地方党报树立品牌、参与竞争的“利器”。

(三)深度报道仍深受读者青睐

深度报道能为读者提供深入、全面的信息,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分析和解读,还可以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和相关故事,具有可读性、故事性和趣味性。

例如,2023年5月23日起,《广西日报》、广西日报—广西云趁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同步策划推出《广西云调研·重大项目攻坚记》系列全媒体报道,多路记者深入部分重大项目建设现场采访。第一篇报道《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一经刊出,仅在广西云客户端的阅读量就超过70万人次,充分证明了读者对深度调查报道的喜爱。再如,经数据统计,《南方周末》的一些头条深度大稿,并不是热点话题,但却有一半的报道在公众号中收获10万+的阅读量[5]。

综上,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内容为王”的原则始终不变,深度调查报道仍有其存在的非同一般的实际价值。

二、选题策划:既要有高度又要贴近民生

“随时随地”的播发时代,深度报道的空间被挤压得分外狭窄,如何冲破日刊新闻的时效性限制,采写出有新意、有分量的深度报道,是很多媒体苦苦探索而不得其解的难题。

无“问题”不深度,这是许多媒体坚信的深度调查理念,但并不意味着,成功的深度报道就一定是揭露黑暗的问题。一些既切合民生热点、紧扣关键问题,又把握时代脉搏、胸有大局的选题应是党媒做深度调查报道的突破口。

(一)明确方向紧扣时代脉搏

选题策划如何紧扣时代脉搏定位出高度?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要明确报道方向,彰显时代感。如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热点、文化角度、财经视角和事件现场等多个方面,着眼全国甚至全球的视野,这些选题可能涉及国家战略、政策落地、行业变革等大主题,可能反映当下社会的普遍关切和热点,通过深入调查、数据分析等可以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本质,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

例如,《广西日报》、广西日报—广西云策划推出的《广西云调研·重大项目攻坚记》系列全媒体报道中,《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桂林国际会展中心: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会客厅”》等作品,均是紧扣时代脉搏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的视野高度定位选题。

(二)聚焦热点紧扣民生话题

选题策划如何切合民生热点?选题策划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既要聚焦热点话题或当前事件,又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能解决受众的实际需求和痛点,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生活环境等话题都与民生息息相关。

《广西日报》推出的《广西水质领跑全国,见证“美丽中国”实践》深度调查系列报道之所以能一炮而红,不仅是因为它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广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着力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理念,还在于深度契合了广西发展的民生热点问题,其新闻热点在于,自2019年开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以来,广西水质连续4年保持领跑态势,广西城市4次荣膺冠军,2022年,广西有5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前十,9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前三十,连续4年地表水环境质量领跑全国,其中柳州市自2020年起连续3年蝉联地表水水质全国冠军。

三、流程再造:编辑与记者协同融合调查

“思想深、内涵深、分析透”是深度报道的显著特点。其对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多视角、多侧面、多方位的呈现,以及对盘根错节、复杂难解的具体事实、现象进行合乎逻辑的科学思辨,能给人们传递宏观、系统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信息。这就要求深度报道的采编人员系统思维水平要高、写作能力要强,能将其主体意识高度渗透到文章中。

(一)编辑要有统领全局的能力

深度调查报道编辑必须从幕后走到台前,由把关人向策划人、协调人、管理人转变。[6]融媒体时代,策划、采访、编辑、呈现等步骤融合已成为采编融合的明显特征,因此,编辑应参与到新闻创作全过程。在策划阶段,编辑要提前考虑和规划,思路清晰,对采访、写作、编辑环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制定相关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和问题。在采写阶段,编辑要与记者及时交流,“同题共答”,甚至一起采写。新闻成型后,编辑还要灵活地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和需求,对稿件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调整,以使报道更加符合不同受众的喜好,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此外,编辑还要密切关注和跟踪报道的反馈情况,以便对下一次的报道思路和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编辑与记者协同,团队化运作,一方面能激发总部编辑与地方记者站记者的能动性,另一方面能更有利于编辑把控全局。

(二)重大报道实行融合重组

面对海量数据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式的单打独斗、采编分离的深度调查方式很难达到新形势下重大策划报道的要求。流程再造,对编辑和记者以专班制、项目制的方式进行融合重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7]

以《广西日报》的深度调查报道“八桂视点版”为例,为深入、便携、有效地开展调查报道,总部的通联采访部将平常的采访流程、人员配置等进行重新分配,流程再造。对一些重大的深度报道题材,提前半年谋划,并组成20余人的临时性深入调查报道小组,即2名值班主任带队、2名骨干编辑负责掌握全局,再抽调6名驻地记者站的精干记者协同配合,针对深度报道内容进行深入走访,往往一个深度调查的系列报道从采访、写稿、编辑到最后见报,时间长达半月甚至一个月之久,脚步踏遍广西县(市、区)、镇、村各个地方。

(三)建立“融媒一体化”常态机制

在融媒体时代,党媒的编辑记者“融媒一体化”,建立沟通顺畅、反馈及时、协同有效的新闻生态系统圈越来越重要。《广西日报》除了通联采访部组成临时性深入调查报道小组,组织策划调研一些大型重要选题,也有编辑、记者协同策划采访的常态化机制。比如,针对一些重大策划型题材,均由编委办总体统筹协调,主编提前介入,编辑与记者时时保持沟通,一同研究采访方案、沟通稿件细节,并及时安排地方站记者和各专业部门记者协同作战,编辑记者已建立起紧密的新闻生态系统圈。在新闻生产中,编委办总体把控,编辑记者合二为一,避免了采编、内容、呈现形式等“几张皮”的情况。

四、媒体融合:多元化行进式呈现报道

传统纸媒必须勇于、善于变革才可获得新生。深度报道必须改变以往严肃的面孔,以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才能抓住读者的胃口。

(一)融合新媒体以行进式方式报道

深度调查结合新媒体以行进式方式报道,可有效解决深度报道的时效性差问题。仍以《广西日报》推出的《广西水质领跑全国,见证“美丽中国”实践深度调查》系列报道为例,所组成的全媒体报道组,在出发采访前就利用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的新媒体优势,将策划报道的主题、采访目的及意义等进行简短播报式的刊登,此后每天以简单图文、短视频等形式报道采访组的行程、采访地及内容,增强了深度报道的时效性,持续引人關注。

(二)创新报道呈现形式

深度调查报道不再局限于纸媒的“文字+图片”,而是增加了精心制作的短视频、H5等多元化报道,并在文后配发二维码,读者只需扫一扫,便可观看此报道的所有形式报道。目前一些自媒体中长视频有日趋火热之势,其实深度报道与其有同样特性。有美国传播学家曾做实验,研究发现,人接收的各种信息中,有40%来自视觉图像、30%来自听觉声音,仅有20%来自文字。这说明,深度调查报道也可以利用图像图形、动画、视频等媒体手段,调动受众各种感官体验,立体化、生动形象地呈现新闻事件。

(三)拓宽版面形式和语言

在深度调查报道的版面上还可配发记者观察、数读、他山之石、评论等,丰富深度调查报道的版面语言和内容,进一步拓宽深度报道的广度。比如,《广西日报》推出的深度调查报道版以“1+1”的形式呈现,即在一版刊发一篇消息、后面版面推出深度调查版,版面除“图+文+视频”二维码外,还分为主打调查稿、记者观察、数读广西或他山之石版块。对重大题材的系列策划报道,还在评论版配发相关评论,以触摸到报道广度的边缘和报道深度的底部,达到传播效果的极致。

五、结语

坚持深度调查报道,需要创新,需要转变思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进行潜在分析,各取所长,才能实现深度调查报道的多元化、专业化,从而让深度调查报道留住受众。潮

参考文献

[1]朱楠.如何做好深度报道?[J].大观周刊,2021(47):53.

[2]齐欣.浅谈如何做好新闻深度报道[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82.

[3][5][8]王晓娟.浅谈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意义[N].山西经济日报,2022-08-30(008).

[4]郭懿萌.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今传媒,2019(11):28-31.

[6]蒋兴坤.以融促转:全媒体编辑工作融合发展路径创新:基于大众日报总编辑融合转型的思考[J].青年记者, 2023(5):73-74.

[7]邓鸣琴.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8(14):201,203.

猜你喜欢
流程再造媒体融合
医院财务会计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与监督
平安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框架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