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文化类节目创新路径研究

2023-08-16 16:34李艳丹
新闻潮 2023年7期
关键词:节目创新沉浸式

李艳丹

【摘 要】传播仪式观的核心是把人类的传播行为定义为一种仪式,受众通过参与不同的仪式达成意义重构、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这与当下文化类节目的沉浸式传播理念不谋而合,沉浸式也成为文化类节目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从传播仪式观出发,结合沉浸式传播,探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传播仪式;沉浸式;节目创新

传播仪式观提出,人类的传播行为可视为一种仪式,受众通过参与不同的仪式达成意义构建、身份认同、情感共鸣,人类的传播活动中情感的意义超过信息本身的价值,传播活动是参与性的共享过程,传播的核心不是信息传递,而是共享与交流。基于此,传播仪式需要设计和建构,例如,特定传播空间的建构、传播路径的拟定、内容情节的设置、传受互动的设计等,这与当下流行的文化类节目的沉浸式传播理念不谋而合。

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媒介技术发展及行业内在驱动,沉浸式传播场景及应用越来越丰富。从文旅项目到视听节目,沉浸式逐步成为文化传播及创新传承的路径。本文从传播仪式观角度,结合沉浸式传播,探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传播仪式观的内涵及发展

作为20世纪70年代起步的传播学理论,传播仪式观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2006—2011年),主要是理论内涵辨析。研究成果主要是国内学者的外文译著,停留在理论解析层面,内容多是传播仪式观与仪式传播的辩证分析。较有代表性的是在2006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中,郭建斌发布的《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一文,从社会思想基础、仪式视角选择、文化路径模式等角度解析传播仪式观的内涵[1]。

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主要是进行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该阶段可分为三个时期:2011—2014年,结合传统文化的实证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许文谦2014年发表在《新闻世界》中的《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文化表达——基于对方所书店构建文化公共空间的思考》,此阶段是结合具体案例探究文化传播新路径。2014—2018年,主要是新兴文化现象及视听节目研究。随着网络社交与视听节目的繁荣发展,传播仪式观的研究趋向于社交互动与视听节目的传播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田雅文2018年发表在《新闻世界》中的《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研究——以〈见字如面〉为例》,文章属于个案研究,借用传播仪式观理论,对《见字如面》节目进行了分析[2]。同时期此类个案研究颇多,缺乏系统理论梳理。2018年至今,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结合“文化+”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且逐步有系统理论见刊。2018年,西北大学李岳坤的硕士论文《传播的仪式观视域下“延安·1938”文化主题街区传播研究》中,把传播仪式观与文旅产业相融合,探究特色文化符号如何表现、符号体系如何建构的问题[3]。上海理工大学岑长凤、熊承霞2020年发表在《戏剧之家》的《传播仪式观视角下“1192弄”文化主题街区传播研究》也具有代表性,研究方式同上。

二、文化类节目的沉浸式制播现状

沉浸式视频是一种以裸眼观看,呈现画面覆盖人眼水平120°、垂直70°视场角,具备三维声的创新性音视频技术。具有超高画质、超大视角、超强视听沉浸感等特点,能给观众带来传统视频技术无法实现的身临其境感受,从而达成信息传播及情感共鸣[4]。这种做法与传播仪式观高度契合:在沉浸式节目中,传播仪式的功能凸显——由不同场景结构、多个剧本情节以及观众的多方位参与等设计,构成的传播仪式具备把节目主题、文化内涵重新整合、强化、凝聚的功能,并借助多元媒介技术,通过深度交互体验,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知识需求和心理情感需求,从而实现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的高度融合。

从行业制播情况看,沉浸式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在大型文化节目的制播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2年6月推出的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将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数字博物馆以及古蜀王国等场景创新性地融合在一起,借助即时云渲染技术,实现“破屏”融合传播,为受众带来全新沉浸式体验。2022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在XR沉浸式演播厅录制了《十大战略云课堂》,并采用七维科技的ViCave XR技术完成节目录制,多种数字虚拟拍摄技术的加入突破了场地限制,扩大了空间范围,融入了更多创意场景,增强了用户观看体验。

三、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文化类节目创新路径

在传播仪式观视域下,文化类节目制播是一种仪式活动,通过构建特殊仪式(节目传播场景)促成文化信息共享,进而达到文化符号认同、文化价值共鸣的传播目的。从这个角度审视,文化类节目创新可以从共享的场景、内容和样态三个方面达成。

(一)共享场景:依赖全媒介技术,营造特色传播场景

科技是文化藝术的创新叙事语言。科技融入视听节目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特殊的传播空间,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和呈现文化传播的主要叙事载体——故事、场景、仪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带领观众进入设定仪式完成互动,实现传播。相比传统的视听节目,科技赋力的沉浸式传播优点明显。

科技所营造的沉浸式环境可以更精确、客观地还原故事、仪式、场景。受众“置身”于现代媒介技术所营造的文化传播现场,亲历事件,提高了文化传播的冲击力和震撼性,更容易引发受众的主观反思,促使受众产生心态认知的改变或强化,达成文化引领和传播的目的,从而提升文化传播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在《中国考古大会》中,节目组进入的“二里头遗址考古现场”,是地面实景和虚拟景观共同构成的文化传播场景,使共享场景更直观,现场影像讲述了考古学家徐旭生发现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故事。

科技赋力的传播更容易让传播样态及路径多元。在现代传播技术的赋能下,AR/VR数字技术较为普遍应用在视听节目传播中。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的第六季节目中,以百合六瓣元素突出“六合六顺”的美好寓意,并有意识地强化了不同沉浸技术的融合运用,将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加入节目的制作中。《三星堆奇幻之旅》运用高科技,借助数字人身份引入、虚拟交互机制、数字资产创作等技术,对电视节目的虚实结合、内容拓展、沉浸体验进行了开拓性探索,探索未来智能媒体使用元宇宙聚合技术的路径,促进传统媒介升级,基本实现了“大屏小屏与AI”的实时融合。

此外,随着文化类节目的不断发展,沉浸式的共享场景范畴逐步扩展,走向万事万物可沉浸时代。越来越多的节目突破了传统舞台的维度限制,把传统文化场景作为舞台进行创作,这和传播仪式观中的“共享”理念高度契合:传播活动是通过构建共享空间,建立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文化类节目是通过沉浸式构建场景舞台,强化文化符号记忆,加强文化认同。这是从传播仪式观角度审视沉浸式项目趋向日常的理论渊源,也是沉浸式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二)共享内容:精选文化符号,激发文化认同

沉浸式文化节目制播就是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真正树立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让受众感受文化魅力。一般会选择具备代表性的文化环境作为传播场景,搭配最新媒介技术手段,让受众在沉浸中体验文化、感知节目主旨,但媒介技术只是传播途径,传播内容(文化)则是核心。

文化传播不同于常规的信息传播:它不仅是信息传播,更是文化符号传播,通过特殊仪式,受众能够接收到特定的文化符号,唤醒群体情感与共鸣。所以,文化传播不能简单地从表面进行信息的说教普及,而是要筛选文化符号——沉浸式视听节目中的剧本、故事、人物所营造的就是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和社会象征符号。观众在场景中领略剧的内容,就是与文化对话,其结果就是接受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洗礼,从而达成情感共鸣、精神共鸣和文化共鸣。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内容不拘泥于诗词本身,而是借古喻今、以人带事,通过邀请嫦娥五号资深工程师、抗疫专家张伯礼院士、中国冬奥会冠军杨扬等特邀嘉宾参与出题,将新近发生的科技成果、国家大事以及热门议题与古诗词相结合。这些巧设、建构让民众拥有归属感,产生共鸣的文化符号,激发意见交换与情感共享,引发情感共鸣,达成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

强化文化记忆不能只是传统的传承,也需要新时代的解读。河南广播电视台《七夕奇妙游》的主要节目《龙门金刚》取景于洛阳龙门石窟,节目拍摄初期遇到“7·20”郑州特大暴雨,面对百年不遇的灾难,导演组将龙门金刚设为展现主体,金刚形象不怒自威,有保护、震慑一方的文化内涵。节目借由金刚的力量感,激发民众不向困难低头的决心和毅力,巧妙展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其中的《给女孩》节目,在展现传统七夕过节方式的同时,在歌词中融入大量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价值观,达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解读的巧妙融合,强化文化记忆的同时,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共享样态:注重多维深度互动,达成共情与传承

从传播仪式观角度审视,文化传播的目标应是达成意义共享和价值认同,这需要受众充分参与到节目中来,多角度、多层面认知节目的文化内核。基于此,要挖掘多重文化展现样态,让受众参与到文化传播中,让受众变为剧中人。

沉浸式文化类节目中,较为常见的交互方式有两种:一是围绕主题、空间构建的剧情人物之间模式化的社交互动;二是以形成共同认知为目的的特定传播仪式或活动中的互动。这两种形式中,前者会更有效:大多文化类节目都会设计剧情及角色扮演,引领观众进入传播仪式中,从而对仪式所传播的内容、营造的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五季,节目组推出了衍生系列短视频《人生自有诗意》,在不同的媒介平台投放。与此同时,推出“挑战诗词全能王”H5互动答题小游戏,在微信、微博、抖音等9个平台同步推广,进一步拓宽节目的辐射范围,强化跨媒介叙事,强调不同媒介平台的交互传播。《三星堆交换空间》利用大规模即时云渲染技术把传统线性视频流单向传播变为双向即时交互,实现了“千人千面”[5],不同的网友登录,会获得不同的内容体验,从此迈入更彻底的交互内容传播时代。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通过一些场景构建情感符号,例如,富有时代特色的年代场景,不仅契合节目传播主题,也便于观众从中识别文化符号,激发文化认同与共鸣。

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输出构建,本质就是传统文化内核的新时代重塑,是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追忆过往、关怀当下,引发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技术+创意”赋能新闻报道,是新技术浪潮下一种新的节目形式,从嘉宾云端连线到现在的强调沉浸感和虚实交互体验,节目的互动方式会越来越多元。

四、结语

文化类节目的沉浸式制播和传播儀式观的本质是吻合的。传媒技术的迭代更新,使得文化类节目的共享场景、内容及样式越来越趋于沉浸。要通过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精选传统文化符号,巧用媒介技术桥梁,借力现代交互渠道,使文化与技术达成创新融合发展。潮

参考文献

[1]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C]//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Ⅰ).中国传播学论坛,2006.

[2]田雅文.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研究:以《见字如面》为例[J].新闻世界,2018(8):37-39.

[3]李岳坤.传播的仪式观视域下“延安·1938”文化主题街区传播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4]2022中国服贸会视听板块主论坛“沉浸式视频峰会”即将召开[EB/OL].(2022-08-31).https://www.sarft.net/a/212198.aspx.

[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EB/OL].(2022-06-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664915312836291

&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节目创新沉浸式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广播音乐节目的创新探析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日的创新
户外竞技类节目的创新
《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创新探讨
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气象报道在城市应急广播平台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