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策略探究

2023-08-16 14:49洪维康朱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校园景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

洪维康 朱涛

摘 要:公共艺术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构建人文环境、营造公共空间、形成装置艺术。将公共艺术设计与大学精神相融合,将生活艺术化的设计理念融入校园环境,构建互动空间,通过合理的物质媒介传达大学精神。借助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等,可以有效提升校园形象,塑造校园文化,阐发校园精神。探讨人、环境、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解读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旨在提升校园环境的人文性和自然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景观;环境设计

一、公共艺术与环境设计概述

(一)公共艺术

公共藝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被社会认可与追捧。针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公共艺术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揭示、质疑和颠覆当下环境,从而建构起一个更加完善的公共空间、精神世界。正如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指出的那样,“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1]。“公共”一词,就可显现出其公共性,而这公共不仅仅指空间形式上的公共,更深层次的还是人、空间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

公共艺术作为具有社会功能的艺术形式,以人为核心,依附于环境,是提升城市与乡村环境文明程度与空间品质的有力手段。从根本上来说,公共艺术的思想追求是对环境空间的重新定位,以及对当下环境空间的改善与提升,是对人们空间审美需求的进一步满足。它不仅可以表达人类的精神需求,亦可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意识形态构建方式。

(二)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就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方面的综合塑造与规划,打造人工改造的生活空间,全面提升人们生活的空间品质。随着环境与艺术的全面融合,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共同筑起了现代公共空间,城市中大量的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进入人们的视野。一方面,借助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可以“通过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参与程序来创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环境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来提升、陶冶或丰富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2];另一方面,环境空间的开放维度带来了互动的可能性,让公众不仅成为参观者,而且成为使用者和塑造者,大家共同使用和享受城市空间的无穷价值。

二、公共艺术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因所处的高等学府的场所特殊性而有别于城市空间中普遍的公共艺术,它对校园中的物与人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3]。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景观表现载体,可以凸显校园的场所精神,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具有大学特有文化艺术性质的校园氛围,进而构筑学校的文化公共领域。因此,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工作中,公共艺术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能够发挥重要的艺术教育作用和审美教育功能;其次,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是其作为艺术品的本质属性;最后,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是基于其所具有的标志性,具有特殊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场所标志能帮助人们对空间进行定位,同时具有重要价值的场所可以帮助人们发挥环境认知和文化营造的重要作用,由此实现空间的审美教育功能,这是校园环境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另外一层重要的价值。

三、公共艺术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一)雕塑

20世纪初,从西方传来的雕塑艺术在我国得到运用,主要的表现方式是皇家园林中的雕塑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塑逐渐由少数人的私有物品,开始转化为大众共同享有的物品,即从展架上走向了公众与自然,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公园、广场、校园等公共空间中。

大学校园中的雕塑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功能性雕塑,主要与校内绿化、地面、墙面等校园环境设施或者建筑物配合使用,一方面满足人们对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提升这些空间的艺术品位。第二种是装饰性雕塑,以烘托艺术氛围、美化校园环境为主要目的,题材选择上重视趣味性与生动性,还可以借助一些抽象的表达方式,将具体观念灌注到艺术作品中。第三种是纪念性雕塑,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或者精神而制作的[4-5]。

(二)壁画

作为一种古老的装饰艺术形式,壁画在公共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心灵互动、行为互动,是其主要的创作形式与特征。壁画被描绘在墙壁上,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在人工墙面或者天然墙面上绘制的图案。它附属于主体建筑,可以在建筑的表面制作完成,具有重要的装饰功能与突出的艺术气息,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设施

随着大学校园公共设施与校园建设的同步发展,环境设施对外代表了校园的整体形象及文化底蕴,对内逐渐成为衡量校园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大学校园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设计原则出发,契合文化传承要求、注重整体规划、强调以人为本是优化校园设施的核心要点;从设计方法探究,首先应注重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其次寻求视觉语言的协调表达,最后强调整体与局部的科学规划。

(四)植物景观

高校中的植物景观是指结合藤本、草本、乔木、灌木等来创造景观,从而体现色彩、质感、形态等植物的自然美[6]。植物是校园绿化工程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具备灵活多变的配置方式、丰富多彩的观赏特性以及生态环保的规划观念,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发展需求。总而言之,优美的校园植物造景可以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学习、探索、成长的理想环境,有利于师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并在此环境下不知不觉形成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人格。

(五)铺装

在校园中,铺装具有重要的实用功能和艺术价值。可以选用人工材料,或者借助自然媒介,创造艺术性的环境。铺装形式与铺装风格同场所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铺装可以发挥具体的功能,例如围合空间、引导视线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创造性地利用铺装构成的颜色、图案与肌理效果,构筑一个饱含艺术气息的公共环境。

然而,在现阶段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铺装总体来说缺乏美学设计。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公众整体审美水平的限制,铺装往往会被忽视。行走和停留是多数人对于铺装作用的固有印象,其往往颜色简单、图案单一、纹理枯燥。因此,校园铺装应基于校园精神与生态理念,从颜色、道路结构、材料应用、细部图案等方面进行改造。

(六)其他形式

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以上内容外,还包含校园标志、校园小品等。就校园标志而言,它是展示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可将校园文化内涵语义符号化、形式化,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校园标志易于识别,形式较为简单,通过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的结合,直观体现学校的文化气质。

四、公共艺术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的表现策略

(一)空间层面表现——强调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整体规划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需要置放于师生可以自由进出的校园公共环境之中,以全部的公众为接收对象,而非是某些特定的个人或者群体。校园公共环境不仅包括建筑室内空间,而且包括室外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室外空间是人们开展游乐、交往、集散等活动的公共场所,有更明显的功能多重性特点。通过在艺术环境中的相互接触产生具体感受,展开有效互动,可以帮助人们构筑健全的人格精神,留下独特的环境记忆。

互动性是公共艺术在空间层面表现中的一大本质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互动与在场体验是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关注焦点,通常更加强调欣赏者与创作者、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的有机关联。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在于所处时代主流群体的价值认同感,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公众的需求,在最大程度上为公众提供使用、鉴赏、发言的平台,从而激发公众的内在精神及对公共艺术文化使命的认知。进一步说,公共艺术表现了为对公众权利的尊重,成为公众表达自身意志的权利图腾,是民主精神的一种象征。

以武汉大学的樱花节为例,每到春季,武汉大学珞珈山上红墙绿瓦、杨柳依依,早樱晚樱就开遍了山头。樱花节更像是武汉大学的一张名片,人们相伴走进初春明媚的阳光里,去赴一场久违的三月樱花宴,在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中赏樱,并在此与景色进行有机互动。武汉大学的美是生动有活力又沉淀着浓厚历史韵味的美,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体除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馈赠外,也能感受武汉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樱花作为一种互动媒介,在有形与无形之中传递着生命之美和艺术之美。人们在欣赏樱花的同时,还可以欣赏万林艺术博物馆、鲲鹏广场、珞珈山等,同时展览、雕塑、古建筑都能映入眼帘,通过直观感受,与观者进行积极互动,使其感受武汉大学的校园环境之美,并在校园环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视觉层面表现——突出公共艺术的美学作用

公共艺术通过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形式,将教育精神和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独特的美学形态、材料形式、表现手法,让每个人在公共空间中展开互动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思考水平。

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可以将壁画、雕塑等艺术品置于校园公共场所中,让教师、学生和游客能随处感知它们的存在,并通过视觉感官接收这些艺术作品的美,从而在感受过程中产生精神互动。在视觉层面表现设计中,设计师应注重人们与原创艺术作品的视觉接触,通过观察培养大众在校园环境中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使他们了解艺术品制作中使用的一系列材料、技术及背后的故事,进而探索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诠释手段,并逐步形成描述、欣赏艺术品的审美语言和思想,促使这些公共艺术品丰富大学校园环境,突出公共艺术视觉表现的美学作用。

(三)文化层面表现——注重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化传承

公共艺术与纯粹的艺术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互动品质。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它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并尽可能满足公众的诉求。简单来说,公共艺术并非指定某种风格流派或单一样式,而是一种借助其自身具备的互动媒介属性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在有限的空间环境和无限的艺术意境中传递社会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艺术。其中,公共性是公共艺术价值取向的核心,艺术家能通过这一艺术形式服务大众,进而帮助社会公众积累审美经验。

校园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是展现学校当下发展与推动其未来进步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它们能引发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与关注,体现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和教育性;另一方面,其对整个校园环境的健康发展、可持续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以我国台湾东海大学中的路思义教堂为例,作为大学校园环境中的公共建筑,其集中反映了大学校园环境中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展示了大学的精神价值,更是东海大学的地标性建筑和校园文化的象征。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由著名设计师贝聿铭、陈其宽共同设计,其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状,外观则由四片面排列组合,于屋脊分开,构成一线形天窗。建筑内部的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梁,能产生形状呼应的视觉美感。路思义教堂这一建筑的存在,既彰顯了东海大学作为基督教大学的历史渊源,又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互动场所,同时学校的相关仪式活动、典礼都在此举行,亦践行了公共艺术服务大众的理念。

五、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社会学、景观学、心理学、规划学、管理学、艺术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丰富的景观层次、合理的空间结构、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节点以及富有文化内涵的象征图腾应该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要思考的重点内容。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表现机会,同时在校园环境中有所体现,最终发挥自身多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振华.什么是公共艺术[J].雕塑,2002(4):32-35.

[2]包林.艺术何以公共?[J].装饰,2003(10):6-7.

[3]易师仪.当代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融合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4]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21-222.

[5]周海涛.公众认可的艺术:浅析公共艺术的环境对话与建构[J].艺术工作,2017(3):85-87.

[6]于中兴.浅谈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之关系[J].美术观察,2014(11):137.

作者简介:

洪维康,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朱涛,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校园景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现代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