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切口试论纪念类博物馆多元化宣教手段的创新及实效

2023-08-16 06:37杨芸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纪念类博物馆在征集、保存、陈列和研究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及艺术价值的物品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纪念类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为主要目的。博物馆宣教工作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组成:对内的讲解人员培训与对外的宣教活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博物馆宣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以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为例,简述纪念类博物馆在宣教工作方面的创新与实际效果。

【关键词】纪念类博物馆;宣教工作;爱国主义教育;讲解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245—03

一、以国师纪念馆为例简述博物馆宣教工作内容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简称国师),原址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年,纪念馆筹建于1984年,1991年9月18日正式开馆。这里是山西革命活动的坚强堡垒之一,也曾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工作基地,为创建山西新军奠定了基础,对战争的全面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民师范纪念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搞好宣教工作。在旧有条件的基础上,馆内制作了“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校史展”“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与山西新军简史陈列”“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模型陈列”等展览。馆内复原了旧址办公楼二层及东图书馆原状陈列,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革命纪念馆具有文物收藏、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三项基本职能,本文就以宣传教育工作为切入点,以国师日常工作为例,浅谈纪念类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基本形式内容。

(一)征集文物资料,进行历史研究

我国的各类革命纪念馆是为纪念近现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并依托于有关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在这块旧址上,曾经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革命家以及无数仁人志士,他们贯彻自己的崇高信念,为了祖国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这其中有参与太原学生运动而牺牲的国民师范学校学生代表段若宗、乔增禄等;有英勇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等进步组织。走入国师纪念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飞檐掩映下的厚厚青砖石墙,更是那一段段民国以来革命先辈们自强奋斗的身影。纪念类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建立在革命旧址之上的,没有对革命历史人物的深刻了解与研究,遑论将其传播后世、教育社会大众。因此,国师纪念馆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做好文物征集工作,努力充实完善纪念馆内文物藏品,通过丰富的文物,把它蕴含的那段历史岁月向观众进行充分的展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馆内研究人员致力于文献资料、影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从浩浩史海中挖掘出与纪念馆相关的史料,既能充实馆藏,也可以深入探究纪念馆的历史底蕴。只有在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对纪念馆整个宣教工作产生宏观的把握,我们所承载的是什么,我们应当传承的是什么,历史研究,毋庸置疑是宣教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专家论证研讨,制作优质陈展

国民师范纪念馆是山西省现存的革命旧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革命旧址纪念馆。原有的旧址经过复原和维修之后,与其中展陈的各类照片、图表、文物等共同构成博物馆的物质载体。纪念类博物馆是承担特殊教育的文化机构,它通过各种物质载体加以多种美学形式为辅助手段进行宣传教育。陈列设计能够集中反映纪念馆的馆藏水平、研究水平。

国民师范纪念馆内设有长期和临时展陈,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国师旧址在不同阶段的光辉历史和革命活动的场景。直观的图片和复制的文物展品等展示手段,能够生动形象地传达历史的记忆,通过潜移默化将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其中。优秀的陈列展览能够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感染,更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变间接体会为直接感触。

国师纪念馆十分重视陈列展览工作,工作人员在征集研究文物资料的基础上,精心制作改进陈列展览,打造优质硬件。纪念馆自开馆以来,旧有的陈列展览已经逾时十多年,无论是陈展手段还是形式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来访群众的参观要求。因此,在2015年上半年,我馆对旧有的校史展等陈列展览进行了整理和调研,经过详细的论证,设计了全新的展览效果图。同时新设了“党风廉政教育展”,在这次展览中使用了多媒体、实景复原等多种展陈手段,受到参访群众的一致好评。纪念馆的陈列展览作为宣教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硬件设施,更应该精益求精,方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培训讲解人员,提升业务素质

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我们接触到的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静物”,观者在参观陈列展览时,如何更好地理解展陈意图,如何透彻地深入历史真实,这就需要讲解人员发挥其沟通媒介的作用。讲解工作是博物馆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博物馆作为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既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又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其众多的价值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对人的教育,对人的服务,人是博物馆的核心,人是博物馆的目的。”如果把陈列展览比作一出戏剧,那么陈列设计就相当于戏剧的导演,陈列展览则是布景,讲解人员就像一名演员。演员通过表演艺术将戏剧的内容和导演的意图以布景为依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便可获得成功。由此可见,讲解员和演员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都要通过表演艺术来吸引观众,语言、形体和艺术的表现力在整个讲解工作中占主導地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来访群众的素质与审美接受能力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面对高素质、高文化水平、审美修养的群众,博物馆讲解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方能驾轻就熟,做好宣教工作。讲解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水平:规范的普通话,合理的仪态、着装,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传情达意”之外,最好具备多样的才艺,例如表演、歌唱、舞蹈等等。对于纪念馆的历史、藏品,要做到如数家珍,如此方能成为“多面手”,承担起多元化的宣教工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纪念类博物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以下三点:研究工作、陈列展览以及讲解宣教。研究工作是展陈工作与讲解宣教工作的理论基础,陈列展览是讲解宣教工作的硬件设施与重要载体,讲解人员则是博物馆与受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这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提高博物馆的宣教水平,就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二、山西国民师范纪念馆宣教工作的创新及实效

自2014年以来,山西国民师范纪念馆在宣教工作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举措,包括设计新型的陈列展览、编演情景剧、快板书等宣教节目,对讲解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等等。从馆内展陈的形式与内容到宣教手段都有着多元化的革新,变过去单调的参观讲解为新式的展演、亲身感触。来访观众走入国民师范纪念馆,就能身临其境,领略民国风采,在观看展览及节目时,把个体的“人”投射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获得第一手的审美、教育体验。下文就国民师范纪念馆在宣教工作中的创新与实效,谈谈我们在创新中所进行的尝试。

(一)打造优质硬件,创新展陈形式

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中的收藏,是遗产,即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的物证。博物馆的使命就是让这些遗产的价值发扬光大。山西国民师范纪念馆前身是民国时山西一所著名的师范学校,旧的校址不仅是民国历史的见证,更孕育了山西革命的火种。国民师范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如何合理利用原有旧址,以旧址为依托打造精品展览陈列,一直以来都是国师的核心工作。

国民师范纪念馆现存的办公楼与东图书馆,是山西民国建筑的代表之作。我馆在旧址内精心制作了优质的陈列展览。原有的校史展与牺盟会史等展览,是在十多年前制作的,早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参观需求。因此,我馆自去年以来经过翔实的考证和专家的研讨,专门聘请设计人员,对馆内展览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旧有的展陈因受到材料、资金的限制,多是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格式。在新设的《党风廉政教育展》中,纪念馆根据旧址实地情况,复原的场景使人身临其境,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烈士们在狱中自制的红旗仍然飘扬在监牢之中,体现出革命先辈们身陷囹圄仍心系家国的一颗红心。展厅内结合多媒体放映等多种电子科技手段,将国师历史的一幕幕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得观者驻足提问。由此可见,多样化的展陈形式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可以生动地再现逝去的民族共同记忆。

(二)编演优质节目,创新讲解手段

讲解人员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传统的讲解方式,以讲解人员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讲解人员把博物馆陈展的背景、历史、内涵向观众讲述,从而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进步,观众获取博物馆知识的途径已不局限于讲解人员的转述。大众借助网络平台,就可以了解博物馆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因此,讲解人员不能再像从前一样进行单纯的讲解,而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出新的讲解方式。为了丰富宣教形式,我馆大胆尝试,自编自演情景剧《烽火国师》《狱中的嘱托》,快板书《山西女兵连》等节目,把国师的革命历史以文学、戏剧的形式予以展现。观众在参观展览之后,对历史已经有了宏观的把握,情景剧将历史加以浓缩提炼,以艺术手法将历史进行升华,带领观者实现审美体验的飞跃。许多国家都把博物馆比喻为“人类的良心”,因为博物馆保存着集体的记忆,能用藏品和关怀人们心灵的教育活动引导观众学会理性思维,学会自省、包容,能自强不息做一个人格健全、视野广阔、博古通今、促进社会发展的公民。国师纪念馆创新讲解宣教方式,变“静”为“动”,使静态的图文所描绘的历史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被动的灌输转化为主动的认知,这是未来博物馆宣教功能的必由之路。

(三)讲解员综合素质提升

博物馆虽然是“物”的集合,然而它的设立是以人类活动为根本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与遗存,经由博物馆保存下来进行展示,乃是为了从精神上延续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记忆与族群认知。这就是说,博物馆实质是人与社会之间认知的媒介,讲解员就是沟通这个媒介的桥梁。上文已经提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水平与需求都在相应提升,因此我们博物馆讲解人员理应完善综合素质,做到“一专多能”,方能适应新时代的新挑战。

国师纪念馆在近年来,强化馆内硬件设施与新型宣教方式的创新。讲解员不仅需要对馆内基本的历史知识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与研究,在语言、礼仪、表达等方面刻苦训练,更要能够具备多方面的才能,针对不同的主题编排不同的节目,这些节目一经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赞赏,这与讲解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可见,只有具备多种才艺,方能使宣教工作有声有色。加强讲解员训练,也就是重视讲解员作为“人”的价值,并且将其价值加以延伸,使之作用于社会大众,形成“人”对“人”的影响,“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促进认知活动的开展。

三、以人为本,多元化宣教形式的阐发

在上文中,以山西国民师范纪念馆为例,简要论述了多元化宣教形式的创新,并且以其实际效用做印证,检验了多元化创新形式在宣教工作中的重要性。社会与历史的进程向前发展,隨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推广应用,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文化时期。博物馆是人类生活的见证,从物质心态上反映折射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进化。属于民族的文化不仅影响辐射在本民族文化圈内,更有甚者,其影响力已经远渡重洋,延伸到整个世界。文化的交错共融带来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阻挡,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尝试,立足于人的个体价值,大而化之,促成民族价值的形成与繁荣。我认为,在纪念类博物馆的发展中,多元化的创新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并非对旧有理论与历史的否定推翻,而是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对其精髓予以演绎和阐发,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观。例如变过去的宣传教育为新型的认知体悟。

(2)形式创新:也可称之为媒介创新,包含陈展手段的多元化革新与讲解方式的创新,要结合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施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欣赏者与接受者。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发展与社会、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它们通过博物馆遗留后世,就是要延续人类活动、延续人类的共同意识,只有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强调自我体验与认知,方能沟通“物”与“人”,“古”与“今”之间的桥梁。逝去的历史对于后世活生生的人来说,不只是一具干瘪的“遗体”,而是永远孕育着生命的“长明灯”。

参考文献:

[1]亚历桑德拉·库敏斯.21世纪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新责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马自树.文博丛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杨芸,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
探究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旅游基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策略
新时期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反思
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对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及途径
简论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础课”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教育探析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