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影 张珊珊
摘 要 国家形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国家形象教育,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应注意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客观理解现实发展中的问题和国家发展前景、准确把握当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应用比较研究方法,为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国国家形象提供科学引导。
关键词 “基础课”教学 国家形象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4年11月,《辽宁日报》开展了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为题的大型策划,并于2014年11月14日发表了题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的评论文章。文中指出当前高校教师在大学课堂上讲中国存在三大问题: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部分大学老师在高校课堂上,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课堂上有“抹黑中国”的行为。《辽宁日报》的这一系列策划和报道引来了广泛关注,其中赞同之声有之,反驳之声亦有。姑且不论该报道是否客观真实,但这一事件凸显了大学课堂上中国国家形象教育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一个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向学生开展国家形象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爱国主义理念与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高度重视国家形象教育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家形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抓好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关乎为党立言、为党育人、为党守土的大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根本出发点,必须充分自身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学生开展和强化国家形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形象教育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有效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形象教育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家形象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的重要助力。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祖国的国家形象,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和志向,才能科学地分析和认识我们历史上遭受的屈辱、当前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前景,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国家形象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认识中华民族的现在,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坚定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
(3)国家形象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路径。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政治体系及其运行方式所产生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政治情感和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政治认同情况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政治素质高低,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民众的政治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强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当前我国政治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大学生自身公民意识的缺乏均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带来严峻挑战。
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充满热情,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但也存在政治素养较低、政治权利意识单薄、政治责任意识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通过开展国家形象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机结合,正确认识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和政治文化建设情况,并树立政治参与意识,从而全面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2“基础课”教学开展国家形象教育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从战略高度明晰了我国国家形象的独特内涵:“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为“基础课”教学开展国家形象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引,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欧期间发表的系列讲话提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学生科学的认识和评价今日的中国国家形象,就必须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认识到当前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对深入理解中国当前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也倡导学生进行历史的反思,但不能用现实去否定历史,也不能用历史来否定现实,而应客观认识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前的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前景。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是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还不够充足,社会保障不够健全、贫富分化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但也不能只讲问题。教师的讲解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导致众多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在贫困、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些问题不可避免。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其次,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而不能就解决问题与学生开展理论探讨,那么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无解的,这就会导致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因此,教师在国家形象教育中应该做到直面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并坚定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前景的信心。
(3)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当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客观评价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形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清楚讲解两个方面: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自身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向学生揭示中国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和挑战。这些难题和挑战使得中国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有所作为,但决不能妄自尊大。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既认识到成就,也意识到不足,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科学应用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也得到普遍应用。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爆炸式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客观、科学的比较,可以明确自身的不足,也可以学习借鉴他者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为自身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是比较研究最直接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思政课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育和提升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大连理工大学“星海学者”人才培育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福生.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N].光明日报,2015-06-07(07).
[2] 黄建龙.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8).
[3] 张安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
[4] 韩庆祥.从历史的中国深入认识现实的中国[N].光明日报,2014-06-18(01).
[5] 宁骚.比较中西制度,方知中国道路魅力[N].环球时报,2014-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