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兵艳 刘士祥 李华伟
【摘 要】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菜在全球享有盛誉。海南四面环海,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南饮食名称种类繁多,不仅反映了烹饪的方式、调味料的配置、食材选择的广泛,还折射出海南独特的审美观与文化因素。“十三五”期间,来琼入境过夜游客达478.76万人次,国际旅游旅游收入达288608.28万美元,但餐饮消费比重长期处于较低状态。基于认知识解理论,结合海南饮食文化译文实例,分析译文的差异,从详略度、聚焦、突显及视角四个方面深度剖析译文差异的原因,实现最大程度传递源语信息,促进海南饮食文化对外传播,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海南特色饮食文化;英译;识解重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224—03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陆产千名,海产万类”“原料活鲜,水果入菜”,突破传统饮食仅仅注重“色、香、味、形”的层面,形成了独特的岛屿饮食文化。海南国际旅游岛接待的入境游客2010至2019年分别为66.33、81.56、81.56、75.64、66.14、60.84、74.89、111.94、126.36、143.59万人次。鲍富元等调研来琼游客花费构成发现,2010—2018年入境人均餐饮消费分别为18.02、13.96、14.14、20.74、16.88、14.61、15.36、18.00、14.86美元,分别占同年入境游人均消费的10.40%、7.90%、7.80%、12.00%、9.40%、7.90%、8.10%、8.90%、7.10%。[1] 从现代旅游业发展态势而言,入境游客餐饮消费比重长期处于较低状态,研究并传播海南饮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综述
Langacker认为“识解”是说话人或听话人与其所概念化和描繪的情景之间的关系,[2]包括详略度(specificity)、辖域(s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spective)和突显(prominence)。随着认知语法理论不断完善,兰艾克将识解进一步优化为详略度(specificity)、聚焦(focusing)、突显(prominence)及视角(perspective)。[3]
“识解”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理解言语意义生成及翻译或解读意义时产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Geeraterts 和 Cuyckens认为,识解是基于不同的视角观察某一特定实体或情景,不同的识解方式产生不同的意义,意义的不同注定表达方式的不同。[4] 文旭、肖开容认为,“认知识解(cognitive construal)”是“说话人心理形成和建构一个表达式的语义内容的方式”。[5] 译者深受主观“识解”四要素的影响,译文差别较大。
虽然海南饮食相关的著作、网站或融媒体建设也取得一定进展,但翻译不尽人意。如何规范翻译海南饮食文化并恰当地推介给国外游客,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一项迫切而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任务。
二、基于认知翻译学的中国海南饮食文化汉英翻译的识解重构
(一)从详略度/具体性(specificity)比较海南饮食文化翻译
文旭、肖开容认为,具体性/详略度是对情景或事件描述的精细程度。[5] 由于源语与目的语的差异,翻译几乎不可能完全对等,就需要根据情景选择详化略或略化详。
相传,清补凉为秦朝赵佗所创,因其“清热气、补元气”而得名,被苏东坡赞为“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相关译文如下:①Ching bo leung、②Ching Bo Leung、③Sam Bo Luong、[6]④Qingbuliang、⑤Qing Bu Liang、⑥QING BU LIANG(SWEET HERB SOUP)、[7] ⑦Cool soup、⑧Qingbuliang(Icy Sweet Water)。[8] 仅从前5个译文判断,一些入境游客可能不知所云,也可能将其等同于境外类似饮品。译文6删译“凉”,包含“HERB”,暗示清补凉药膳之功能,但药食同源的理念不一定被国外游客接受。译文7为将“清补凉”抽象的表达具体化,将其译为“冷汤”,译文传递出了“凉”之意,但关于清补凉的“清”和“补”的功效并未提及。同样,译文8将清补凉译为冰甜的水,意象尽失。商家不一,配料迥异,清补凉食材可能包含花生、红豆、绿豆、红枣、薏米、莲子、百合、沙参、茨实、玉竹、淮山、通心粉、椰子肉、凉粉块、珍珠等,具有健脾益气、清热润肺的药效。由于入境游客来自不同国家,有些对某些食材过敏;翻译越详细,对某些食材过敏的游客越有益。我们团队尝试将清补凉译为“Ching Bo Leung (Icy sweet soup, Hainan style)”,同时备注具体食材,温馨提醒过敏物质,希望国内外游客吃得放心、玩得舒心。
(二)从聚焦(focusing)彰显海南饮食文化魅力
兰艾克认为,聚焦(focusing)即基于前景(forground)与背景(background),选取概念内容,描述所选区域,生成恰当的语言表达;例如,复合表达式lipstick maker的成分(component)结构(lip与stick,make与—er)与复合(component)结构(lipstick与maker)按照层级排列的树形图也被视为背景与前景的关系。[3] 另一方面,表达式有辖域(scope),辖域有界(bounded),翻译时区分被前景化的直接区域(immediate scope)和最大区域(maximal scope),按照背景与前景的方式排列选取内容和译法,斟酌译文。
作为海南特色小吃,鸡屎藤粿在新加坡颇受国外食客欢迎。以“鸡屎藤”相关饮食翻译为例,例如:①鸡屎藤粿仔CHICKEN DROPPING SOUP、②鸡屎藤Chinese Fevervine、③鸡屎藤粑仔CHINESE FEVERVINE HERB AND RICE BALLS、[7] ④鸡屎藤粑仔Chinese fevervine cake、 ⑤红糖鸡屎藤Chinese Fevervine Herb and Root with Red Sugar、[8]⑥鸡藤粑仔Jishi Teng Cake。[9]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味甘、涩,性平,村边、路旁、灌木丛中均可生长;全草、根均可入药;枝叶揉碎后有臭味,俗称鸡屎藤;夏季采叶,秋冬收根;具有祛风利湿、消食健胃、清热解毒、止咳、止痛等功效。其做法与手工饺子皮相似:将鸡屎藤粉、粘米粉混合倒入开水,迅速搅拌成米粉团,然后手工揉搓成长条,再捏成大小均匀的小颗粒,倒入加生姜煮过的开水再次煮沸,根据口味加入红糖或椰奶拌匀即可食用。鸡矢藤因与“鸡屎”味相似,俗称“鸡屎藤”,但译者将“鸡屎(chicken dropping)”置于前景直译,译文有悖常识,无视其药食同源的属性,让境外游客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无论是“鸡屎藤”“红糖鸡屎藤”“鸡屎藤粑仔”还是“鸡(屎)藤粑仔”,其相应译文均无法体现源语文化意象,如Chinese Fevervine涉嫌辖域的直接区域,仅提及药材名称,专业术语性强,未体现其饮食特点;红糖brown sugar被译为red sugar,典型的语法语用错误;粑仔被译为cake,混淆文化意象;鸡屎藤被译为Jishi Teng,甚至汉语拼音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翻译养生特色饮食,不仅要体现海南地域文化特色、中外饮食文化特色,更应便于国外游客识解,我们团队尝试将其译为Dessert soup with Chinese fevervine herb, Hainan style。
(三)从突显(prominence)审视海南饮食文化翻译
文旭、肖开容认为,突显即“语言结构体现出的各种不对称性”,包括侧显(profiling,亦称勾勒)与机体(base)、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5]王寅认为,侧显即机体(base)内被突显的部分,射体(trajector)处于最突显的位置。[10]然而,译者视点(vantage point)不一,翻译识解过程可能遭遇突显与压制之间的矛盾,无法实现等值翻译。谈到“猪”,一般会涉及“耳大、四肢短小、鼻直、身体肥壮、腰背窄、贪吃、呆头呆脑、家猪多供食用、野猪獠牙、饮食禁忌”等认知域,这是“猪”被识解的基础。
提到“五脚猪”,可能会让一部分游客产生猎奇心理。但是,面对国外受众,如果缺乏对源语文化的了解,翻译为英语时应格外小心。“五脚猪”是海南特有、未经改良的猪,分为五指山五脚猪、保亭五脚猪。其中,五指山五脚猪较为多见,由家猪与野猪杂交而生,其嘴巴特长、喜欢拱地,走起路来,嘴不离土,远看似“五只脚”,海南黎族同胞为突显其又细又长的鼻子,戏称其为“五脚猪”。以海南“五脚猪”相关翻译为例,目前收集到的译本包含:①五指山五脚猪WUZHI FIVE—FOOTED PIG、[7]②五脚猪FIVE FOOT PORK、③五指山五脚猪 “Five—legged” Pig from Five Finger Mountain、[8]④ 烤五脚猪Roasted five—feet pig。译文3、4分别由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省商务厅委托餐饮行业协会负责翻译出版,但为了刻意突显其“形”而忘“义”,采取直译方法将原本正常的“猪”刻画成“长了5只脚的畸形的变异猪”,不仅有悖常理,翻译美学亦无从谈起。国外游客看到该菜单可能“避之而不及”,这与推介海南美食文化、促进旅游餐饮消费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果国外受众也怀着猎奇心理想尝试异域风情的“美食”,当看到其实就是普通的“猪”,国外游客可能会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质疑商家的诚信问题。笔者认为,可借鉴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的译文,可译为Hainan Roast Pork,Wuzhishan style。提升译文质量,规范英语书写,打造地域特色语言文化景观,海南饮食文化对外传播任重而道远。
(四)从视角(perspective)深思海南饮食文化翻译
王寅认为,视角( perspective) 指“人们对事体描述的角度,涉及到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11]文旭、肖开容认为,视角涉及主体观察认识事物的时空角度和立场态度、价值取向等,视角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无论语音语调还是词汇、句子、文本和译本,无不受主体视角的影响。[5]
海南椰子船,又称“珍珠椰子船”,锯开的椰壳带椰肉为底,两头尖,似船形而得名。椰子船是琼海、文昌等地传统小吃,被视为招待贵宾和亲朋好友的上等佳肴。相关翻译如下:①椰子船/椰子饭Coconut boat/ coconut rice、②椰子饭Coconut Rice, also named Coconut Boat、③椰子饭Coconut rice。海南椰子船,源于石灰石遇水产生热量的灵感。选取椰子,剥除外衣,顶端开口,填入洗净的糯米,灌水后用椰盖封,然后将其置于生石灰石中,再以水浇淋,利用生石灰产生的热烹熟。[7] 如对椰子船不甚了解,仅从字面意思判断后直译,显然有误。从其制作方法来看,先把糯米放在椰子里蒸熟后,再把椰子切成船瓣形,所以不能直译为coconut rice或coconut boat,此处的椰子不仅是食材也是烹饪的器皿,而且coconut boat可能被认为是椰子树为原材料做的船,与食物毫不相干。海南孤悬南海,船的作用不言而喻,人们对船的意象从交通领域映射到饮食领域,但翻译应找到源语文化,建议译为Rice cooked in Coconut Shell, Hainan style。
三、结语
2022年12月,第八届博览会秉持“把世界美食请进海南,把海南美食推向世界”的理念,共吸引柬埔寨、巴基斯坦等13个国家的企业组团参展。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质量,更应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能力,传播海南饮食文化民俗,促进文化认同,让境外游客为海南美食停留。
参考文献:
[1]鲍富元,杨玉英,李慧.海南入境游客消费水平及结构[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1(1).
[2]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罗纳德·W·兰艾克.认知语法导论(上册)[M].黄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Arie Verhagen.Construal and Perspectivization.In Geeraterts,D.and Cuyckens,H.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5]文旭,肖开容.认知翻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6]朱兵艳,刘士祥,郭汉英.海南民俗旅游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7]黄闻健.中国海南菜[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
[8]周平,许亚川.舌尖上的海南[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6.
[9]哥鲁巴房地产,海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海南—热带天堂[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
[10]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1]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通讯作者:刘士祥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2021年度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海南琼菜对外传播中的汉英翻译研究”(项目编号:Hnkyzc2022—22);海南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南药膳文化英译与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HNSK(ZC)23—186)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朱兵艳(1983—),女,湖南双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语言与跨文化交际、汉英翻译;通讯作者:刘士祥(1980—),男,山东费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等;李华伟(1987—),女,山东临沭人,在读博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学、国际教育、诗歌翻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