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中外建筑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3-08-16 18:45:31韩艳丹贾丽娜王如华王玉敬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7期
关键词:建筑史建筑设计装饰

韩艳丹 贾丽娜 王如华 张 驰 王玉敬

(菏泽职业学院,山东菏泽 274000)

0.引言

由于长期生活在我国建筑环境下,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及设计思维常会局限于我国的建筑类型。而《中外建筑史》的学习,可帮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了解多种建筑形式及风格,建立正确的建筑审美倾向,基于传统建筑的分析把握建筑本质,通过反思与批判建筑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独有的设计观念。然而当前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史论课体系以实践性、实用性课程作为重点,对《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关注有所不足。为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教学方法调整,基于创新理念融入,提升《中外建筑史》课程效果,进而为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思想的灵活运用提供支持。

1.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外建筑史》教学立足教材,通过图文资料,利用部分PPT 课件,采取单一性知识讲解,知识讲授模式相对固化,未与学生展开有效互动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在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下,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具备应用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相对机械,思维活跃度不高,不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无法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具备自主探索知识的热情。

1.2 教学时间过少、难以完成较多的课程教学内容

《中外建筑史》涵盖我国及国外各个时期的建筑类型、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包含宫殿、民宅、教堂等多种建筑类型[1]。然而高职院校的建筑史课程设置的课时较少,而本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发展历程、建筑背景、明确建筑风格及形式,了解建筑形式演变影响因素。由于教学内容过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全部完成,因此,《中外建筑史》教师只能选取各时期典型建筑进行讲解,学生对知识重点的把握深度不足,建筑知识积累不够丰富,不具备建筑深入解析能力,因而会限制学生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

1.3 课程剖析不够深入、未与其他课程协同开展

《中外建筑史》教学要在建筑演进历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建筑优点,掌握建筑设计技巧,创新建筑设计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建筑设计水平。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下,学生并不会产生批判性建筑设计思维,会影响《中外建筑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性。《中外建筑史》课程与设计课程间的关联不够紧密,导致学生产生了《中外建筑史》属于单一性历史文化课的思想,认为此门课的教学不契合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因而未树立正确的课程学习目的,未给予高度重视,从而限制了此门课程的教学成效。

2.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中外建筑史》教学方法改革具体路径

2.1 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应根据《中外建筑史》课程特点,结合职业教育要求,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认知建筑、解读建筑、剖析建筑、设计建筑4 个方面,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加深对建筑的理解[2]。认知建筑目标是指基本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建筑基本形式,明确建筑思想,并对建筑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有一定了解。解读建筑目标指的是对各时期建筑特征进行解析,解读典型建筑的空间形式及功能布局,深度分析建筑设计方法。剖析建筑目标要求学生明确不同时期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及设计方法的不同之处,了解变化产生的原因及规律,掌握前人的建筑设计理念。而设计建筑目标,则是在历史建筑认知的基础上展开深入反思,运用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对建筑展开创造性设计。在这一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加强历史建筑理解、建筑形式处理及建筑设计实践之间的关联度,进而奠定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2.2 打造线上线下双平台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结合教学目标打造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混合教学课程体系。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向学生传送《中外建筑史》教学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建筑史理论认知,再设计对应的教学任务,带领学生深入解读经典建筑。由于线上教学时学生学习主动性不一,且难以实施教学过程监管,为保证建筑剖析与设计教学效果,还应打造高效线下课堂,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形式展开交流探讨,深入剖析历史建筑发展规律及发展的影响因素。或是在线下课堂上分享相关建筑案例,设置建筑设计专题,学生可通过自主设计逐步构建设计思维,并强化学生的建筑设计技能。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线下课堂解答线上任务完成时产生的问题,在线上展示学生线下完成的作品,利用网络平台可视化学生的学习数据,针对性调整后续教学策略。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双平台课程体系展开多维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2.3 加强实地参观调研、实现工学结合与理实一体化

由于《中外建筑史》课程中涵盖大量相对复杂的建筑构件,运用图文、视频等课堂展示方式,学生对建筑构件的了解不够深入,为此,高职院校可引入工学结合方法,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科学设立教学任务及目标,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及测绘实习等方式,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论,并在实地测绘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例如,可带领学生参观少昊陵、宝相寺,东大寺,或孔府、孔庙、孔林等古建筑,近距离观察古建筑,直观了解建筑构件的形式与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建筑的设计特点[3]。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为学生布置实地测绘任务,让学生实地测绘龙亭或繁塔,以此加深学生对古建筑的印象,并利用绘图软件,根据测绘数据复原古建筑。通过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的数据精准把控能力,也可强化学生的协作水平,进而实现工学结合,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效果。

2.4 合理调整教学策略

2.4.1 拓展丰富教学资源、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可将理论教学划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中国建筑,二是外国建筑,三是近现代建筑,而后在各个板块之下,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一构建知识点框架,按照知识点制作教学课件,并将PPT 课件、微课等资料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建筑发展历史,掌握建筑中蕴含的宗教文化内涵,把握中外建筑发展的整体脉络,理顺各个建筑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的建筑史知识结构体系。

2.4.2 布置多元化教学任务、深入解读经典建筑空间

由于建筑史知识体量较大,为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选取经典建筑作为实例,结合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对此建筑形式、特征、结构特点展开深入的解析与研究。经典建筑具备丰富的借鉴价值,可在建筑分析过程了解历史上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吸收古代经典建筑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现代建筑或未来建筑装饰的设计思路。

2.4.3 分组合作探讨、探究建筑本质

在学生依托线上教学自主完成资料阅读及基本练习的基础上,于线下教学阶段,利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建筑的内在本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学生采用手绘与文字标注相结合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并将之拍照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分享,同学及教师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展开点评。在此过程中,要深度解析建筑深层特质,明确建筑发展的驱动因素,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知识探索欲望,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来提升《中外建筑史》的教学成效。

2.4.4 组织设计专题、培养学生设计创作思维

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建筑装饰设计专题,要求学生基于对建筑本质的探析,提取历史建筑形式的原型,并将之融合于现代设计当中,通过重组与创新创造出新的建筑作品。低年级学生可仅以草图形式体现设计思路,并展示操作过程,进而增强《中外建筑史》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强化学生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历史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4]。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选取部分现代设计优秀案例分享给学生,对学生建筑装饰设计思考给予一定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批判式思维,使之能够传承与创新历史建筑装饰设计方法。专题训练完成后,学生对建筑本质的了解将更加深入,利于强化学生的鉴别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意识,使学生在历史建筑中汲取创作灵感,提升自身的设计思维及操作能力,进而为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夯实根基。

2.4.5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建筑装饰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促学目的

《中外建筑史》教学改革中,除了课堂内容、教学形式创新以外,还要有效利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建筑装饰设计赛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将《中外建筑史》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古典元素有效结合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过程。利用建筑装饰设计大赛的契机,在比赛环境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创新实践,获得比赛名次后学生对建筑装饰设计的信心将进一步增强,更加深入体会到《中外建筑史》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增强学习自主积极性。竞赛结束后,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共同探讨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优化学生设计思路、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教学互动,利用比赛结果验证《中外建筑史》学习成效,进而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2.5 引入多元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中外建筑史》改革创新过程中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对线上及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作业布置形式的限制,结合建筑设计与改造实例,依托古建筑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实践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设计思维形成、建筑设计理论运用、装饰设计实操能力提升以及创新创造思维强化提供助力[5]。信息化教学中应结合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首先,要利用自主学习法,由教师给予相应引导,使学生可在线上自主学习以及线下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自主收集相关资料,收集汇总信息资源,主动与同学展开沟通交流,进而强化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6 应用多种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教学评价方式,除了终结性考试评价方式以外,还应加强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方式的运用,以便科学评价学生的进步情况以及发展增值状况。一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针对学生展开个性化评价。应立足选题新颖性、历史知识运用度、设计图绘制质量、语言表达能力、视频呈现效果等多个维度考评学生的建筑设计水平。通过个性化评价,深入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价值,促进学生优势发展、推进学生主动创新。二要针对整个教学过程展开全面评价。要评价在线自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情况、课堂内外教师实训情况、创新思维培育设计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而拓展教学评价的深度。三要增强评价方式的开放性与激励性,既要引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方式,也要开展师生及领导层之间的相互评价,并采用激励评价方式增强学生自信,营造积极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通过多元评价有效掌握《中外建筑史》教学成效,结合教学反馈科学调整教学策略。

3.结语

高职院校需要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建筑装饰专业的《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方式,通过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打造线上线下双平台课程体系、加强实地参观调研、实现工学结合与理实一体化、合理调整教学策略、引入多元教学方式几项措施应用,创新与优化《中外建筑史》教学过程,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培育学生的高阶设计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进而实现《中外建筑史》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建筑史建筑设计装饰
建筑史话
建筑史话
建筑史话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BIM涤荡建筑史 建协助推豫之梦
中州建设(2017年23期)2017-04-12 06:26:51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