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科协联动促进产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

2023-08-15 05:52:10万成静何科方
学会 2023年6期
关键词:东西湖区校地产学

万成静 何科方

中国科协“十四五”规划提出,科协组织要在深化系统改革方面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构建省域统筹、市域中心、县域重点的组织协同和联动机制,强化科协组织基层治理,强化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合作。高校科协作为我国科协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搭建科技工作者联系桥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学术界也在关注高校科协等不同科协组织之间的跨组织合作问题[2-3]。实践中,高校科协与地方科协存在一定的合作障碍[4-5]。近年来,武汉轻工大学科协与武汉市东西湖区科协紧密合作,引导高校科技工作者下沉园区、服务企业,共同探索校地联动促进产学融合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产学融合背景下校地科协组织的联动模式

产学融合是企业与高校间的一种合作共赢模式,是企业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它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也认为,产学间更深层次联系必不可少。这就要求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必须发生结构性改变。换言之,高校不仅应“生产”新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联系[6]。在我国,高校与产业之间隔离区间并无缩减,由于缺乏有效的促进机制和联动模式,产学融合大多成效不佳。

科协组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然而,不同类型的科协组织在发展中面临不同的问题。从服务对象看,高校科协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科技工作者,相对单一,而区县科协的主要服务对象较复杂,包括辖区企业、学校、院所、事业单位等多种主体的科技人员。从工作职能看,高校科协考核指标相对较少,而区科协除了承担上级科协工作任务,还要参与区委、区政府安排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找到合作的共同点,开展务实的有机联动十分关键。通过调研发现,若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角色看,校地科协各有所长。高校科协与科技人员互动相对较多,离科技成果的供给端较近,而与园区、企业的交流互动机会较少,对经济主战场的需求了解不够,难以提供有效的技术需求信息。区科协弥了这一不足,与各类企业保持较紧密联系,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如何围绕高校与地方科协共同关注的工作任务,积极破除行政壁垒,促进科技资源跨区域整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围绕校地科协组织的联动,提出产学融合背景下校地科协联动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和完善。具体而言,在“理念—方案”层面,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结合校科协、区科协的资源禀赋,分别从科技成果的供应端、需求端发力,建立一个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实践—反馈”层面,围绕产学对接进行需求收集、调研问诊、联合攻关、优化环境等实践,达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增强高校服务动力、形成产学融合机制等目标;在“制度—推广”层面,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促进校地科协联动的制度体系,形成科协组织促进产学融合的品牌模式(图1)。

图1 产学融合背景下校地科协组织的联动

二、武汉轻工大学开展校地科协联动的实践探索

(一)校地科协联动的动因

武汉轻工大学科协与武汉市东西湖区科协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紧密合作、有效联动的动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二是学校推动。武汉轻工大学是一所创建70 多年的特色高校,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拥有大宗粮油精深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专业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0 多个,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学校聚焦“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全国食品和畜牧饲料水产行业的重要研发基地,扶持了一批国内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地方支柱产业,为行业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湖北正在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2022 年,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列为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的11 个学科之一,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以及申请博士点的任务艰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亟须组织科技资源与地方重点产业深度对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攻关服务,体现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的新作为。

三是企校互动。武汉轻工大学地处东西湖区,区内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例如,围绕东西湖区食品工业加工区建设,武汉轻工大学祁华清教授为该区食品产业办公室建言献策,多次参与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工作。围绕稻米油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东西湖区内粮油食品企业益海嘉里与武汉轻工大学食品学院何东平教授团队紧密合作……频繁的企校互动为校地科协工作联动奠定了信任基础。

基于此,在武汉市科协改革项目的支持下,武汉轻工大学科协与东西湖区科协达成一致意见,以共同关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开展校地科协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探索。

(二)校地科协联动的实施过程

2022 年6 月,武汉轻工大学科协承担武汉市科协“基层科协改革试点支持计划”项目“区校科协联动构建产学融合长效机制”。改革试点的主题是:以优化基层科协治理为目标,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结合高校科协与地方科技的各自特点,探索建立区校科协联动促进产学融合的长效机制。项目由武汉轻工大学科协牵头,东西湖区科协支持配合,以2023 年4 月30 日为时间节点,分四个阶段实施。一是方案制定。通过区校科协领导互访共商,形成建立产学融合长效机制的改革工作方案;二是实践探索。区校科协分工协作,探索“需求收集—调研问诊—产学对接—联合攻关—环境营造”产学融合服务链条,总结经验模式;三是交流研讨。形成产学融合长效机制调研报告、典型案例、相关制度等系列成果,组织交流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四是优化提升。将研究成果再次付诸实施,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模式。

武汉轻工大学科协与东西湖区科协的联动过程可分解为四个步骤:第一,收集项目需求。在科技成果需求端,由东西湖区科协牵头,梳理该区食品加工等领域企业的技术需求48 项;第二,组织调研问诊。在科技成果供应端,由武汉轻工大学科协向相关领域专家教授发送定向邀约,组织5 场“专家行”调研问诊,深入挖掘技术需求;第三,开展产学对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机制上,由武汉轻工大学科协牵头,东西湖区科协参与,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定期举办成果转化对接会,促成18 个项目现场签约;第四,实施联合攻关。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双方科协建立产学融合项目库,引导高校专家“下沉”企业,校企联合攻关研发、联合申报项目,形成典型案例。

校地科协联动,高校专家与企业科技人员联合攻关研发,联合申报项目,收到了成果。例如,武汉艾特包装是双方开展联合调研和高校专家开展服务的18 家企业之一,是在科协推动下探索形成产学融合长效机制受益最早的单位,双方签订了300 万元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武汉轻工大学6位专家长驻企业,研发建成一条翻盖小盒成型的智能化生产线,每分钟制成翻盖香烟盒从50 包提升至90 包,刷新了国内翻盖小盒成型设备的生产纪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三)校地科协联动的主要做法

一年多来,通过建立校地科协联动机制,双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引导科技工作者多频次对接企业,促进技术成果供需双方加深了解、强化合作,其主要做法可归纳为“三互一融合”。

一是人员互访。合作初期,校地科协主席及工作人员相互走访,相互了解,寻找工作结合点。东西湖区科协换届期间,为武汉轻工大学留出1名科协常委、1 名科协委员的名额。2022 年,武汉轻工大学科协向东西湖区科技局、农业局派出3名青年教师挂职,进一步加深校地双方交流互信。

怀远县大部分地区种植石榴是以家庭为单位,基本保留的是以前留下来的土地。并且种植园就在住房的旁边。这导致了怀远县的一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不利于集中管理。

二是信息互通。东西湖区科协利用微信公众号,及时传达上级科协有关政策、区科协工作动态、区内企业发展情况等信息,主动将区级科协工作情况提供给武汉轻工大学科协及相关科技工作者。武汉轻工大学科协及时将学校实验室平台、专家特长等信息传送给区科协及相关企业,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三是工作互助。为了帮助武汉轻工大学中国油脂博物馆提档升级,东西湖区科协多次到校传经送宝,主动为该馆争取省、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挂牌。为了支持东西湖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武汉轻工大学科协组织部分科技专家、志愿者献计献策,服务科技创新。在区科协的支持下,武汉轻工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东西湖区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规划等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级,并成功申报首批省级网络安全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中国网谷”建设再上新台阶。双方还共同举办2022港澳台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交流暨专利成果推介活动、2023 青年科技工作者汉江植树活动,校地科协的合作与友谊进一步深化。

四是产学融合。武汉轻工大学科协发挥在食品学科领域的优势,结合东西湖区打造“全国食品加工强区”的实际需求,在区科协的协同下探索形成“园区(企业)出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揭榜”的产学融合服务模式。

(四)校地科协联动的初步成效

一年多来,武汉轻工大学科协与东西湖区科协相互协作,基本形成“企业点单、科协下单、高校接单”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提升了基层科协组织的工作效率。长期以来,基层科协普遍存在缺人、缺钱等困难,通过校地科协联动,形成“1+1>2”的效果。一方面,高校科协与地方科协通过人员互访互派、信息互联互通、工作互相助力,拓展组织边界,整合组织资源,加强组织协同,提升了基层科协组织的弹性活力。另一方面,校地科协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融合,使基层科协组织的服务对象更为具体,目标更为明确,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可以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校地科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克服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减少了工作中的失误。“四服务”职责的进一步落实,提升了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据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新近发布的榜单,2022 年,东西湖区综合发展水平跃升至“全国创新百强区”第69 位,比2021 年上升了2 个位次,校地科协联动对区域的争先进位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是拓展了基层科协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首先,校地基层科协相互合作,通过及时搜集辖区企业信息,掌握技术需求动态,接长了科协组织的手臂,为科技工作者更好更快地服务企业创造了条件。其次,发挥科协组织“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对接与项目路演平台,引入技术经纪人、科技联络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组织等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进一步丰富基层科技治理格局,营造优良的协同创新环境,扩大科协组织的服务范围。最后,组建跨界、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科技服务团,建立技术需求挖掘与供需对接机制,促进新技术的扩散,提升科创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拓展科协服务的深度。

三是扩大了基层科协服务品牌的影响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基层科协共同探索形成需求收集—调研问诊—产学对接—联合攻关—环境营造的产学融合服务流程,有效引导科技人员奔赴园区一线,与中小企业人员近距离沟通,将技术难题化解在基层。这既可以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又有利于高校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工厂车间”,开创科协服务的新局面。

四是建章立制,逐步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在实践探索中,项目组广泛收集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形成《武汉轻工大学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湖北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暂行)》《武汉轻工大学深化校地合作支持科技工作者服务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武汉轻工大学横向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这些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武汉轻工大学科研人员服务企业的目标任务、组织形式、工作流程和激励机制,也有利于高校科协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能力提升,为校地产学融合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案例启示

加强科协组织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武汉轻工大学科协的改革实践说明,基层科协跨界联动模式的探索是可行的。高校科协与地方科协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场景中,拓展了组织边界,整合了组织资源,加强了组织协同,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供借鉴。当然,校地科协联动在推行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校地之间主要存在“五个脱节”,即高校与地方政府脱节、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验室与工厂脱节、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推进产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多部门深度参与。例如,在武汉轻工大学科协与武汉东西湖区科协的合作中,校地科协组织投入大量精力,但与地方科技、经信等管理部门的对接还不畅通,高校内部相关单位、科技工作者的参与度也有待提升。因此,如何扩大改革试点的范围,激发改革活力,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度,值得探索。

(二)高校科协的服务能力尚显不足

本文探索接长高校服务手臂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区校科协的优势互补,深化改革,解决高校科协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基层科协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仅靠借助外力不一定适合每一所高校。不少高校科协存在人手不足、力量薄弱等问题,如何提升高校科协的动员能力、服务能力,还需深入探索。

(三)校地科协联动的载体需要夯实

武汉轻工大学举办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吸引技术需求方与技术供给方共同参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技术转移中的信息不对称。但是活动主办单位、举办频次、举办效果反馈及改进措施等还不明确,平台载体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因此,亟须通过深化校地科协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交流对接平台、项目路演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揭榜挂帅服务平台,营造更加优良的协同创新环境。

(四)校地科协联动的体制机制亟须完善

尽管武汉轻工大学与东西湖区科协的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也探索出台了一些改革制度,但总体上,高校科协与地方科协的合作还处于松散状态,紧密度不够。其主要原因是校地科协合作的促进机制还不健全,如激励约束机制、效果评估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人员与经费保障机制等较为欠缺,制度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五)校地科协联动促进产学融合的模式有待拓展

尽管本文以武汉轻工大学科协与武汉东西湖区科协的合作为例,探索“一区一校”科协合作的经验模式,但全国各地的实际状况差异较大,今后可根据高校的区域分布特点,拓展产学融合的区校科协联动模式,对“一区多校”“一校多区”等模式加以研究。

四、结论

本文结合“科创中国”行动,对湖北省属高校与区县科协的联动过程、成效进行梳理归纳,以期抛砖引玉,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益的经验探索。由于本文采取单案例研究,不足以反映校地科协合作的概貌,也难以揭示基层科协组织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鉴于此,后期将拓宽研究视阈,加大案例样本研究,选取不同区域、不同高校的科协合作案例,运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校地科协联动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挖掘校地科协联动的驱动因素与内在机理,为校地科协深入合作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在中国科协层面,建议将基层科协联动与服务能力提升纳入科协组织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更多高校和地方参与这项工作,为总结中国式科技类公共服务组织协同发展模式提供经验支撑。

猜你喜欢
东西湖区校地产学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出版广角(2022年5期)2022-04-15 22:35:4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旅游纵览(2021年5期)2021-06-08 20:57:21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关于新农村建设与东西湖区旅游发展的思考
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风采
成才(2017年6期)2017-06-24 09:35:50
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路桥专业中的应用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