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科技社团共话创新发展

2023-08-15 05:52杨炜芳方颖
学会 2023年6期
关键词:航海社团学会

杨炜芳 方颖

今年6 月18 日,在厦门召开的海峡科技专家论坛,首次举办两岸科技社团高端对话。活动邀请海峡两岸6 家科技社团的相关负责人,重点围绕两岸科技创新、科技社团交流合作、科技社团建设等方面展开对话、深入交流,为深化两岸科技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对话现场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引起200 多位两岸与会代表的共鸣和好评。

嘉 宾

张宝晨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夏 扬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全乐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

刘廷扬台湾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理事长

田文国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台湾)理事长

许承坚台湾中华健康服务与科技应用发展促进会理事长

主持人

蔡丽华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分享科技社团发展历程

主持人:海峡两岸科技社团高端对话是今年海峡两岸科技专家论坛新设的重要交流平台。众所周知,科技社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一个具有一流科技创新水平的国家,必然拥有一流的科技社团。现在请6 位嘉宾分别介绍一下所在社团的基本情况。

张宝晨:中国航海学会成立于1979 年,现有29 个分支机构,涉及航海技术应用领域、水陆交通运输领域的方方面面,团体会员近600 家,个人会员1.5 万多名。相对于大的学会而言,我们是小学会,但在航海领域这个规模却是空前的。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全国广大航海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下,这些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科技进步、发展航海文化、推进航海科普、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团结、服务广大航海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田文国:在台湾的中国航海技术研究会成立于1952 年,已经有71 年的发展历史。航技会是一个纯民间社团,只有400 多个会员(包括团体会员),成立的宗旨是汇集从事有关航海技术及管理并具有研究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研究航海技术,协力发展航海事业。台湾的航运科技在2000 年以前发展迅速,之后的发展相对保守了一些,因为21 世纪的科技进步太快,我们一直在追赶新的技术。本会主要任务和愿景也是希望能对航运界做出更多贡献。

夏扬: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之前叫中国检验检疫学会,是201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更名的。学会科技探讨的领域目前拓展到35 个科技经济领域,这几年,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科协、海关总署、检验检测领域众多科研院校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学会重视做好合格评定工作,如产品质量安全,包括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在中国科协领导下,做好科技创新项目方面的保障工作。检验检测是一个新兴学科,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支撑。我相信,这个学科的发展将来会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助力,为国家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刘廷扬:台湾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成立于1988 年,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对环境有序、区域治理、经济廉洁这三个重要议题的关注和研究。很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完全吻合当前世界最新趋势,可以说当初创会的前辈们,他们的事业发展眼光具有前瞻性。作为第五任理事长,我希望能够接续前人打下的好基础,为两岸合作发展做更多的推动工作。近几年,我们承接了许多两岸交流的工作,尤其着力于青年朋友来大陆参加科技社团交流。作为一个管理类的社团,我们愿意为两岸科技社团的对接提供服务。

李全乐:中华预防医学会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直属和联系单位。学会成立于1987 年,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现任学会第六届会长。学会1998 年加入世界公共卫生联盟,是该联盟执委,并于2010 年起承担亚太区联络办公室工作。目前,全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预防医学会,市级和县级预防医学会也相继成立,基本形成完整的预防医学会体系。学会总部设在北京,现有单位会员54 个,个人会员超11 万名,拥有国内外知名专家5000 多人、院士20 多人。学会下设84 个分支机构,截至去年,学会及分支机构加入对口国际组织172 个,55 位专家担任国际组织执委以上职务,31 名专家担任国际组织主席职位。学会所属系列报刊72 种,其中学术期刊70 种,健康科普类报纸和期刊各1 种。

许承坚:台湾中华健康服务与科技应用发展促进会成立于2018 年,以“链接两岸可用的资源,为健康服务产业提供方便、适性的科技辅助工具,为民众争取最大的服务成效”为宗旨。健科会成立初期以信息类科技工具开发咨询为主,通路开发为辅。经数年来的工作推展,我们深知健康服务业无论是运营或管理,都离不开生物、物理、化学的技术支持,所以除了保留持续协助业者进行管理与服务自动化的信息工程咨询外,还增加了技术联结,为从业人员提供社区健康促进或银发族群照护的重要工具。我会采取封闭式管理,由协会干部不断经两岸市场访问、选择与洽谈,争取适合的伙伴入会,达到真正将有用的资源拧成一股绳服务群众的目标。

畅谈社团发展与科技创新

主持人:科技社团的蓬勃有序发展,能够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创造力,优化创新体系。各位作为科技社团的负责人,能否向大家分享一下所在科技社团近期在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宝晨:中国航海学会这些年在推动航海科技发展上,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格局。首先,对于中国的航海科技和世界的航海科技,到底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我们组织科学家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也对未来五年做出展望。在这个基础上,中国航海学会发布关于中国航海科技发展的报告,给所有的科技工作者以指引,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第二,在中国科协的推动下,学会每年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问题、产业发展问题难题推选,号召分支机构和会员单位参与推荐,产生航海领域的三个年度榜单,把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推给中国科协,从而引领科技工作者把注意力放在前沿领域,最重要的、与国家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相关的方面。第三,利用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等途径,发现好的科技人才、科技团队、科技成果,通过学会把这些优秀的人才、团队和项目推向社会,让更多人了解。例如,中国航海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制度,每年推出10 ~15 人的榜单,之后在全国组织好的资源,对这些优秀人才进行指导和培养。此外,围绕航海科技、航运科技的新方向,组织攻关研究,组织团队进行指导。当今航运正在经历深刻变革,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致贺信中指出,航运发展的趋势是绿色、低碳、智能。现在有一句话叫“柔性”,实际上就是安全、智能、高效、绿色。传统的动力驱动能源形式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航运往哪里走?我们的技术怎么推进?学会如何进行指导服务?在增量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避免柔性不足,而脆弱性暴露,导致功能失调失效?在安全领域,我们做了不少事情,并且围绕着这个方向去开展研究。智能是航运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指的是航运业的转型,会走向智能航运的时代。未来航运的智能化技术与产业化发展,路线图是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是什么样的?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航海学会将组织专家共同把这些产品贡献于航海界,贡献于社会。另外,我们还创建了很多学术交流平台。比如创办世界航海科学技术大会,围绕智能航运的方向,在青岛举行高端论坛;打造一流的高质量期刊,引领技术、学术思想与成果的传播。同时,推进科普基地、教育基地建设,现在全国有几十家航海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我们跟台湾学术界、航海界的合作也非常广泛和深入,海峡两岸暨港澳航运业科技协同发展论坛很受欢迎,这些活动非常有意义。

田文国:张副理事长的报告内容,体现了中国航海学会所作的前瞻性规划和努力,相对来讲航技会有一些保守。我们的主要工作,一是发行会刊,定期把航轮科技的先进论文整理出来,进行汇编。二是出版台湾重大海事意外录,整理台湾近60 年来发生的重大海事意外,把它做成文献,完整记录台湾海事意外事件,回顾海运前辈们的辛苦历程。三是把1977 年基隆港“布拉哥”油轮搁浅事故当年处理的所有步骤与现今的技术做比对,正式对业界发表,这是我们学会的一个重大成果。四是学术交流,以及航运界各种重大的争议事故调解,尤其有关法律、权益方面的争论,学会进行仲裁和技术鉴定。在21 世纪,科技进步已经超过人类学习的速度,很多东西我们还没有学,人家已经准备淘汰了,希望大家在新技术上共同来贡献智慧,共通智慧技术,尽早跟上时代的步伐。

夏扬:两岸的科技工作者在国际上都很有影响力,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来多加强交流合作的话,我们科技创新的动力会进一步加强。同时,要找好自己在学科和产业当中的定位。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质量基础设施要为科技创新服务。我们讲的质量基础设施,就是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应用在研发测试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助力。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从2020 年至今,我们组建了6 个科技平台,主要为战略信息产业提供服务。在研发测试方面,尤其是在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当中,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都非常关键。学会着力打造“一个平台、两个清单”。“一个平台”,就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平台;“两个清单”,一个是技术需求清单,一个是技术供给清单,就是厘清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一个专业产业领域里到底有多少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的需求?我们能够提供哪些服务?我们把全国的资源集合在一起,为重点产业、重点科研创新项目提供服务,使它尽快走入工程化的轨道,能变成现实的产品。此外,要想具有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和教育尤为重要。学会承担着人才发展培养的重要职责,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交流,还有从业人员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教育。教育部下设了市场监管的行业指导委员会,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检验检测专业,专门就检验检测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方案。

刘廷扬:听了前面几位嘉宾的发言,非常有感想和感触。刚才张副理事长讲到,学会推荐好的成果往中国科协报送,就可以得到国家很多的支持等等,这些都是很令人羡慕的体制优势。台湾的科技社团基本由民间自发组成,台湾的学界要把自己的成果落实呈现,并且得到好的回应,会受到很多限制。台湾的大学没有经营产业的许可权,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有北大方正集团,他们可以把老师们很好的成果,借由这个平台去呈现,所以老师们愿意投入科研。而台湾许多很好的科研发展成果,发明人得不到实质的回应,力道自然会比较微弱。因此,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很努力地在为不同机构之间的成果交流构建一个平台,扮演桥梁角色,一方面扎根生根,一方面开枝散叶。扎根生根这个部分,学会地处台湾南端的高雄市,具有地理上的优势,年轻化是我们扎根的重要历程。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组织了3000 多位台湾年轻人到大陆交流,从文化、社会层面去做比较深入的理解,这对于台湾年轻朋友理解大陆很有意义。此外,我们也长期推动、承接科学营的招生工作,今年我们跟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共同努力,200 个名额很快就招满了。学会主要是在高雄、嘉义、台南等地区的学校进行招募,效果非常好。现在的年轻朋友,只要给予一些引导,他们的创意、创新能力会得到更多展现。大陆科技社团在这方面可以做些工作,对台湾年轻朋友很有意义。台湾学会借由学术讲座、学术刊物出版、举办交流座谈,以及种种交流团体的互相协助,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一定成效。

李全乐:中华预防医学会自成立起,紧紧围绕着“人民至上、生命健康至上,以人才为根本、科学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开展卫生领域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相关工作,主要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咨政献策。作为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团队试点单位,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发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安全决策咨询专家团队,聚焦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我国如何走出新冠大流行应急状态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专家共识,参与决策咨询及起草指导性文件。二是人才培养。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和学会疫苗免疫人才托举项目,启动2022—2025 年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探索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和青年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疾控人才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三是学术交流。举办年度世界流感大会、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中国狂犬病年会、中国妇幼健康学术大会、中国体育运动与健康大会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会议。通过学术活动,为医疗卫生健康专家搭建高端学术平台,提供交流合作机会。四是表彰奖励。我们设有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该奖是2006 年经卫生部同意、科技部批准的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行业的科学技术奖,是我国首个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的科技奖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秉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导思想,激励自主创新,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为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做出贡献。五是推优培优。我会积极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参与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等奖项和2022 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等推选工作,正向鼓励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出色表现。此外,为了适应今后的发展,中华预防医学会正在进行转型,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疾病控制工作的需要。

许承坚:谈到转型,健科会从今年开始也在转型,希望能够打破对科技范围的限制和旧的思维。一个新思路是,以预防医学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融入现在国际化比较常见的ESG 以及地方创生等元素。刚刚刘理事长提到,学界跟研究界研发的成果,并不容易转化,我们期望不仅在台湾地区,也希望在两岸同行共同努力下能够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和落实,真正把它转化成为民众可用的产品,否则科技永远只是一个空泛的数据。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开展一些整合或是对话的工作,有一部分已经完成,包括生物科技类、健康生态类、信息科技类,还有医疗社区的社团及教育培训的社团、学校等,我们已经跟福建省的两个学校进行对接,开展相关的教育及培训。刚才谈到人才培训的重要性,我们总共有7 大项的工作,期望推动科技发展的成果落实到实际应用上,能够真正惠及两岸同胞,推动扩大健康服务业,让每一个群众都能享受健康的生活。

展望两岸交流合作

主持人:两岸科技社团之间,特别是同一个学科方向或者专业领域的社团之间,近年来在科技交流合作、资源优势互补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另外,我们希望未来两岸的交流合作能够更加紧密,不断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对此,请各位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刘廷扬:我们学会刚开始是以学术发展为主要方向,我接任理事长之后,对理事会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引进了许多科技界的朋友来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应邀加入的朋友们至少具有博士以上学位,要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他们加入之后,很快扩大了我们与大陆朋友交流的层次,除了心灵相通、追求共同的目标之外,在成果应用方面也有了很多合作。另外,当我们要做深耕的时候,如果直接由学会的力量与年轻学生互动,中间还缺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深受学生信任的教师们,所以我们这几年邀请了高中教师参与学会相关活动。前三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活动采用线上方式,但是这样的转变,也使得我们未来的很多活动,可以兼顾线上线下的做法,联系会更加紧密。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和障碍,进行远距离的联系、互动。尽管这几年遇到了一些阻碍,但也因此发展建立了一些新的模式。我相信这些模式的应用,在未来可以帮助学会把路走得更远,把事情做得更好。

许承坚:在跟大陆交往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大陆一直在往前走、往高走。台湾地区现在受到一些限制,放慢了脚步,但是对于创新的一些思路,并没有减缓,因为在两岸不断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新的火花。健科会从2019 年携手台湾健康促进暨卫生教育学会,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及华东各省市预防医学会等单位,开展预防医学工作交流。我们也跟福建省有关学会分享一些工作经验。这个分享是很重要的,无论彼此是否同意对方的想法,或者是否能与对方产生共鸣,最起码在沟通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碰撞,或者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新的想法,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中去试验,甚至在两岸分别试验。我期望未来秉持交流、合作的精神和做法,不断持续产生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创造新的机遇,一起做出一番事业,在两岸科技工作上共同携手,借着“一带一路”的路径,为全人类服务。

李全乐:正如许理事长所讲的,两岸一家亲。我们会前也分享了过去合作的一些经历,他特别建议我们今后要尽量少走弯路,弯道超车,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多年来,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台湾地区的科技社团开展了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如2004 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台湾欧巴尼纪念基金会建立海峡两岸传染病防治研讨会的会议机制,目前已经在台北、花莲、乌鲁木齐、桂林、海南、福建等省市举办了30 多场学术研讨会。2018 年起,学会与台湾妇幼卫生协会等多个公共卫生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参访、研讨、会议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两岸公共卫生专家沟通协调机制,为两岸的卫生健康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2021—2022 年,学会与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澳门妇产科学会、台湾妇幼卫生协会等多次开展妇幼健康协助交流活动,围绕两岸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宫颈癌防治、守护妇女健康等主题开展线上活动,对进一步完善两岸妇幼健康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两岸妇幼健康学术交流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展望未来,今后两岸能设立共同的科技奖项,同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希望在后疫情时代,两岸的会议机制能尽早回归常态,继续围绕共同关切的领域,开展线下学术交流活动;二是除学术交流外,建立两岸卫生产业交流合作机制,围绕疫苗研发、保健食品、康复产品等方面开展科技产业交流;三是鼓励青年卫生科技工作者积极正向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增进文化认同,进一步深化两岸卫生健康领域合作,努力开创合作新局面。

夏扬:我们学会成立的比较晚,所以学会层面的两岸交流不是很多,但是两岸检验检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交流还是很频繁的。比如,1992年与台湾的学会一起编译了一本关于番茄病虫害鉴定的书,合作非常顺利。学会成立以后,我们借助这个平台,加强了这方面的交流。就科技交流方面,希望将来能多一些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跨界交流合作,检测领域是比较技术化的,跟社会学科结合,才能真正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如果只强调技术,恐怕有些社会关系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建议海峡两岸科技界能够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学会与广西、福建等地方科协,就“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的建设,以及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在跨界融合方面都加强、深化了合作,未来海峡两岸科技社团跨界合作可以深化,不断整合资源,为学科发展、国家建设做贡献。

张宝晨:在两岸交流当中,学会是大有作为的。几十年来,中国航海学会和台湾的同行开展了很多活动。我们有一个两岸每年轮办的学术交流会,已经坚持了数年,虽然规模不大,但深受两岸学界欢迎。中国航海学会总是会把一些新的方向、行业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交流重点,学会有若干专委会,比如海上搜救,救助打捞工程船的船员和技术人员对接,包括到对岸去访问,我们都以学会的名义组过团、出过船,到对岸与同行交流。我们还有一系列学术教育活动,比如每年举办的“中国航海日”活动。从去年开始,学会把它办成了China Maritime Week,把航海界的很多人聚到一起,开展论坛沙龙、学术研讨、展览展会、科普文化等活动,如中国航海日论坛、中国航海学术年会、航海科技博览会、全国航海科普周。此外,还举办一系列民间活动,如郑和航海风云榜等。我们都会邀请台湾的朋友们来参加这些活动。另外,前面提到的海峡两岸暨港澳航运业科技协同发展论坛,我们准备坚持办下去。两岸交流互鉴,能够取长补短、携手前进。航海学会主办的杂志,欢迎台湾朋友来刊发论文,我也希望我们一些好的文章,能在咱们台湾的杂志上进行发表,这是学会之间可以计划推进的工作。我们的奖项,如果台湾朋友感兴趣,也可以来尝试。在学会之间讨论,互相都喜欢的事就合着办。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上,学会携起手来会有更大作为,能够让更多人一起受益,我们要为此共同努力。

田文国:1998 年开始,我在大连读了六年书,所以我对大陆科技的进步非常有感触。自21 世纪以来,科技飞速发展。把两岸的共同智慧、技术融合起来,我们将发展得更快速、更先进。航运方面有一些特殊的技术,因为技术进步了以后,减少了各种意外损害的发生,所以台湾与大陆要共同把这些技术做得更先进。另外,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意识也很有必要,比如航海轮机,纯粹是技术专业,但是跟法律的连接在产生了航运增值的时候,这方面的人才就比较缺乏,我们希望跟大陆学会有更多交流合作。2016 年发生的一起船只搁浅事故,保险公司请我们学会做公证,这就需要跟法律方面相融合。我想今后可以跟大陆的航海学会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有一个更好的合作。技术的建立,尤其现在是智慧化时代,一定要有深入的专业研究,这些可以共同合作,使航运技术经验得以完美的保存。

主持人:两岸一家亲,科技心连心。两岸科技社团持续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合作,一定能够为两岸同胞造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贡献科技力量。感谢6 位嘉宾为我们呈现的精彩对话。2023 海峡两岸科技社团高端对话到此圆满结束,两岸科技界的同胞们、朋友们,我们明年再见!

猜你喜欢
航海社团学会
缤纷社团
大航海争霸
古代航海有多牛
学会分享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航海博物馆
K-BOT拼插社团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