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婕
中国著名作家梁晓声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写出了一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人世间》。这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巨著,为我们叙述了建筑工人周志刚家的故事。通过周志刚夫妻、子女及其亲朋好友跌宕起伏的生活折射出社会的巨大变化,展示了一幅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的雄伟时代画卷。在作家精心塑造的一群纯真、善良、美麗的主人公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清晰可见。
一、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大爱。在此基础上,为国尽忠成为个人崇高的道德境界。回顾中国历史,每当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英勇斗争,甚至不惜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永恒的主题,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乘风破浪,奋勇前进。战国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虽然遭到小人陷害,几经流放,但其依然眷恋故土,他始终不变的爱国热忱和政治品格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人。如“精忠报国”、念念不忘“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秋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等,都表达出了仁人志士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这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也集中体现在周家身上。
周家的家长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获得过各级模范称号。他别家离子,终年劳作在深山腹地的“大三线”生产第一线,在和工友们提前出色完成了四川的建筑工程任务之后,又坚决服从党的命令,前往贵州施工。劳动中遇到难题,不会“等”“靠”“要”,而是勇于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体现了产业工人的先进思想和主人翁精神。在休假回家期间,又主动为所在的棚户区修缮房屋、平整道路。当他告别故土亲人的时候,也是万般不舍。尽管两年才有一次探亲假,但当遇到临时任务,周志刚作为先进代表必须发挥表率作用,坚守岗位,多年来家人很少聚齐过。但是他认为,只有自己和工友们全力建设大“三线”国防基地,才能更好地保卫千千万万个家庭。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甘愿舍小家、为大家。周家的家长周志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在其言传身教之下,周家第二代三个儿女均能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们身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不管身在何种岗位,都要尽职尽责,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的人。
周家长子周秉义,为国家鞠躬尽瘁。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次拒绝入住按级别分配的宽敞住房;他清清白白、两袖清风,分管哈阳市建设、吉春“光字片”棚户区改造工作时,过手一百几十个亿,每一分钱的去处都清清楚楚;他一心为民,担任大型国企党委书记时,为了军工厂的转型,生生地把自己喝出了胃病,到后面发展成胃癌;他坚守原则,曾经多次拒绝了弟弟周秉昆和其他亲朋好友的求托办事;他在弟弟入狱、妹妹分房、父亲生病等家庭重大事务中都没有使用过手中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被中纪委调查组称赞“难能可贵”,堪称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新一代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
周家二女儿周蓉,无论是作为贵州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知青老师、东北大城市重点大学的哲学老师、副教授,还是后来私立中学的数学老师、副校长,都始终坚持教书育人,以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以及美好的品格影响和哺育着祖国的花朵。退休之后,还去省内的偏远农村为留守儿童送书、上课及做心理辅导。她以一己之力,为孩子们做有意义的事。小儿子周秉昆,默默地守护好这个小家,让爸爸、哥哥、姐姐没有后顾之忧。甚至在周母瘫痪以后,周秉昆为了不影响周父在西南大三线的重要工作,在长达数年父与子的通信中都严格保密,没有透露半个字。
二、乐于助人的“仁爱”精神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仁爱美德被习近平总书记列为传统核心价值理念之首。“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内涵丰富。孔子回答什么是“仁”时说,“仁者爱人”。儒家认为没有仁者之心,其他无从谈起。在孔孟这些大儒看来,“仁者爱人”分为“爱亲、爱人、爱众”等基本层次,阐述了与家庭内部亲人、家庭外部成员以及社会上一众人等的相处之道以及所遵循的原则。《人世间》里的好人做好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密不可分。“仁者爱人”的首要规定就是“爱亲”,“亲”就是亲人,是指相互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人,父子关系是家庭中纵向的上下关系,兄弟姊妹是家庭中横向的同辈关系。爱亲,即对父母“孝”,对兄弟姐妹“悌”。在《人世间》的人物关系中,“孝悌”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周家子女对待父母的尊敬,还是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以及兄姐对待弟弟,长辈对于小辈的付出、培养等,都充分践行着爱自己亲人的规则。儒家的贤哲们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事实上,一个人先爱自己的亲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也很难去爱其他人。作为《人世间》主要角色的周秉昆并没有高学历,只是一个凭力气挣钱来养家糊口的劳动者,但他在父亲退休、母亲因周蓉夫妻罹难的刺激导致瘫痪的时候,毅然担起了赡养双亲的重任。对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并且任劳任怨地抚养自己的侄女。对亲人如此热爱,非至善之人不能做到。所以他才向素不相识的郑娟伸出援手,不但冒着风险给郑娟送生活费,还主动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贴补郑娟。当肖国庆检查出尿毒症时,周秉坤提议家境并不富裕的朋友们各出一百元钱,扶养肖国庆的女儿长大成人。这些都属于“仁”的第二个层次,爱人。爱人是“仁者爱人”的基本要义。狭义的“爱人”主要是指爱亲人之外、与之有接触的人,即日常所说的亲人之外与自己相识的熟人。《人世间》有一个很动人的情节,周秉昆在浴池门口发现陌生人马守常摔断了腿时挺身而出,把他送进医院,途中怕他的脚冻坏了,还不顾刺骨严寒,脱下自己的棉衣裹在马守常脚上。这时的周秉昆并不知道马守常是谁,更不知道马守常是一个有很大权力的领导干部。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仁的第三个层次:爱众。这是仁者爱人要义的进一步扩展。如果说“爱亲”以家庭内部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爱人”以家庭之外的人际交往为基础,那么“爱众”则是以人类的属性为前提,要求人们将关心和爱护延伸至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没有交往关系的一般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大爱”,即“仁者无不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周秉义不辞劳苦地克服重重困难,改造“光子片”棚户区,则又体现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情怀,体现了他忠实地践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周易·乾卦·象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无止息,君子应效法天的强健有力,使自己坚强起来,持之以恒地发奋图强。这既是一种宇宙观和世界观,也蕴含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梁晓声的《人世间》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一)志存高远
周秉义的父母虽然识字不多,但在教育孩子方面相当成功。周秉义、周蓉都是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志存高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周秉义在中学时不光是远近闻名的诗人,还拉得一手好二胡。周蓉长相好,嗓子也好,多次参加市里的大型演出活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他们依然堅信知识就是力量,坚持看书学习,并且在周家召开文史哲读书研讨会。每当孩子们研讨时,周秉义的母亲就在门外“站岗放哨”,防止外人打扰。周蓉从小就喜欢人文社科类著作,尤其对冯友兰、蔡元培等大师的《中国哲学简史》《论中国人的修养》等著作爱不释手,这为她日后成为大学老师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一段近似于地下活动的读书经历,同样也影响了周秉义的一生。他到建设兵团不久,就被任命为宣传干事,接着升为教育处处长。恢复高考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并在人才济济的北大担任学生会主席。从政之后,无论在何种岗位上,他都没离开过读书与思考。周秉义、周蓉就是依靠积极的进取精神实现了华丽的转身,由建筑工人和家庭妇女的后代变为公务员、大学教授。就连木讷的周秉昆,也是凭借着在周家读书会上受到的文化熏陶,才胜任杂志社编辑的重任。
(二)百折不挠
儒家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以独立不惧”。梁晓声在《人世间》里刻意设计了周蓉的三次“出走”,每一次都改变了她的命运,却阻挡不住她追求人生的脚步。还有周家的另一位女性郑娟,出生就被父母抛弃,长大未婚生育。结婚之后面对丈夫入狱、婆母重病、长子死于非命等重大不幸遭遇,却以自己的善良、坚韧,驾驭生命之舟渡过急流险滩,驶上幸福彼岸。有了孙子,住上了宽敞明亮的高楼,与丈夫恩爱余生。透过郑娟、周蓉两位不同层次的女士的人生轨迹,善良、坚强、宽容等诸多传统美德清晰可见。
(三)守正创新
《周易·系辞》下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意思是说事物到了穷尽的时候一定会有所变化,变化才能通达,通达才能长久。在大型军工厂停产准备军转民的艰难境况下,周秉义被任命为该厂的党委书记。举步维艰的工厂面临“断奶”,停止生产一种老型号的坦克,但是转产需要大笔引资。遗憾的是当时财政吃紧,省里部里都爱莫能助。工人不但面临下岗失业,报销不了医疗费,更严重的是这个冬天有许许多多的工人全家挨冻。周秉义在其位、谋其政,认为自己身为党委书记,有责任为工厂收拾烂摊子,为工人兄弟找到新饭碗。他决定不按常理出牌,费尽周折为厂里联系了一桩拆解前苏联退役巡洋舰的业务,一举盈利近百万元,终于使工人的收入有了保障。在周秉义的大胆决策和各方面合力协作下,军工厂最终免遭破产而转型成合资公司,在职与退休工人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可能的保障。这种不等不靠、从自身挖掘潜力解决问题的思路,无疑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也启示我们: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会像书中的主人翁一样,总能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总之,《人世间》为我们展示了近五十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充满了中国精神与中国情怀。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元素则是其创作源泉。作品中所彰显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健康人格,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警察学院院级课题资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HNJY202223)。